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1592

万历1592 第149节

当初在广东和福建各地的短暂交手以大明的胜利而告终,他们不得不退出了沿海地区,但是大明没有追到深海区域和他们交战,让他们放心的在这里扎根生存,他们得知了这里的海岛和土地曾经都是臣服于那个古老的神秘的国家,但是那个国家现在似乎并不在意这里的土地和海岛。

一段黄金岁月之后,他们已经在这里建立了不少殖民地,正准备进一步深入地方政权得到地方权力的时候,大明船队南下南洋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南洋,看到那些平时嚣张无比的海盗们纷纷偃旗息鼓搬起良民的样子,他们的心中也是有些担忧的,毕竟那个国家太大了,而且曾经打败过他们。

之前的那场地域大战争他们也略有耳闻,那个大国把一个小国的二十万兵马打的全军覆没,还把那个国家给灭了,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大国的军力十分强悍,之前的局部战役没能让大明出全力,如果大明全力出击,他们在南洋的利益还能得以保证吗?这是个未知数。

所以,欧洲人秉持着戒备和担忧的态度,整兵备战,把能派得上用场的人全部拉来武装起来了,而海盗们则是偃旗息鼓假扮良民以避祸,等着大明打完这程之后回去,他们再重新活跃起来,现在就当作是一次难得的休假,好好儿的休息一下吧!

而南洋的各大藩属国则是异呐喊欢迎大明来除掉那个地域之害洞武国,他们有的的确是遭到了洞武国的打击,所以痛恨洞武国,有的甚至和洞武国暗中交际,发展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对大明阳奉阴违,丝毫不在意大明的宗主之权,但是这个消息传来之后,不管是纸上盟约还是口头协定,他们统统都不予承认了。

洞武国和大明比起来就像是蚂蚁和大象的对比,只要不是个傻子,谁都能看出来这辰争的结果。

而至今为止还不知道大明舰队即将征讨他们的洞武国还在做着春秋大梦,莽应里依旧沉浸在自己称霸南疆的美梦之中,这种美梦在如今的局面之下看起来分外的可笑,只是,他依旧没有自觉,他不知道南洋局势随着大明三万大军的南下而变得急转直下。

第一卷 威震西北 三百二十一 莽应里的对策

莽应里现在不知道,但是他很快就该知道了,这常连到整个东南亚和南亚的战争,不可能隐瞒的住,萧如薰也没有打算瞒住,莽应里得知这个消息,也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这场本该只是一持部战役的战争,却在萧如薰的有意无意的运作之下,成了一常连一整个区域的国际战争,除了暹罗国因为切身利益而决定出兵出钱出粮全璃持大明之外,其余的大明藩属国也在沿途为大明船队提供了粮食淡水和一些地方特产礼品。

这是有些意外的,因为萧如薰并没有打算和这些藩属国重新交流,只当他们不存在,只是在抵达他们的海岸线之前,送上一份私人信件,表示自己要率船队经过他们的海域,让他们的渔民不要惊慌,暂且躲避,等船队离开之后再行出海捕鱼,以免被大明巨舰误伤,如果误伤了,那大明是无可奈何的。

本来只是一种友好的慰问和提醒,但是萧如薰没想到的是,这些王纷纷亲自出面了,而且还不是一个人来的,是带着整个玄府来的,而且来的也不只是人,还有大量的物资,他们为大明军队送上了一份慰问金,不仅送钱送粮送土特产,甚至还送精于水上操作的水手帮助大明操舟,派精熟海域动向的向导指引大明船队以避开暗礁。

他们的态度十分殷勤,就像是侍奉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说这样可以方便大明军队征战,作为藩属国,他们十分期盼着大明早日剿灭那群野蛮人建立的野蛮国度。

在这个过程中,萧如薰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论多么恭顺的藩属国,作为宗主国,还是要适当的亮亮肌肉给他们看的,不然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就会变得不那么尊敬宗主国了。

他们表面上说是仰慕大明的文化,但是究其根本,文化没有武力,并不能摧毁一个本身就没什么文化而且仰慕中华文化的藩属国,他们一心向汉,恨不得把大明的文化全部拿去自己用,就像之前的日本和现在的朝鲜一样,文化的软实力在这个年代根本不及军事硬实力,还是大明强悍的军柳了他们巨大的震慑和压力,使得他们更加恭顺,不敢有背叛之心。

就好像现在,萧如薰根本没有让他们提供什么东西,只是沿途要顺着他们的海岸线南下,结果他们就在港口请大明的船队停一停,给大明军队提供各种耕,藩王亲自上船拜见萧如薰,送上藩属国的“心意”,萧如薰个人有,大明的主要将官也有,甚至连士兵们都能分到酒肉,还有很多在大明国内吃不到的水果,实在是意想不到的耕。

看着那些藩王的眼神,萧如薰就知道他们很想看看这些盔甲鲜明军纪严整的大明军队的实力如何,于是萧如薰主动邀请这些藩王观看大明军队的赫赫声威,还特意命令麻虎把自己麾下最精锐的宁夏火器营集合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如狼似虎的狼兵,演习一遍遇到海上敌军的情况,熟练的动作和凶猛的炮击枪击所带来的彪悍的气息,让这些藩王看的汗毛直竖,背后凉飕飕的。

自那以后,这些小国对大明的恭敬程度显然是恢复到了出厂设置,似乎已经被遗忘的朝贡体系又重新的运转了起来。

这对于大明来说,倒是个意外所得。

而伴随着大明重回南洋这件事情的发生,这个消息也终于被缅甸王莽应里得知了,他第一时间就感到大事不好,这一次明军的战略和以往的战略不同,以往都是被动挨打消极防御,上一次的攀枝花大败也没让他们伤筋动骨,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让他们的军咙加旺盛,引进了欧洲式的火器部队以后,战斗力很明显更上一层楼。

但是莽应里自己也非常清楚,他在周边树敌过多,如果在和大明开战的同时又和周边的国家打起来,两面作战,那可是兵家之大忌。

远的不说,近在咫尺刚刚复国的暹罗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那个被他从雄负到大的纳瑞宣就是他的心头大患,他一直想干掉纳瑞宣,但是他的父亲偏偏很喜欢这个杏,甚至还在他做人质的时候让他和东吁王朝的贵族子弟一起接受葡萄牙的火器教育,让这个杏也深谙火器战法战术,之前的复国之战,这个杏隔着一条河一枪击毙了他手下的一名大将,直接导致他的军队军心崩溃。

这次明军南下,摆明了就是要和暹罗合作,通过暹罗的国境直接进攻他的防御的弱点,他和大明开战的很大一部分的底气来源于他和大明国的交界处地势险峻不易大军通过,所以明军数次挫败他的进攻却不能追击之,使得他有恃无恐,但是这一次不同了,明军直接和暹罗军合兵一处,从平原之地进攻他的国家,北面他的主力正在和明军的云南边军拉锯战,情况十分的危急。

他意识到,大明被他彻底惹怒了,刚刚收拾完日本就来收拾他,而且率军来的是那个把日本打的四分五裂的名将萧如薰,此番他率军南下,显然不是为了震慑他们的,肯定是迸彻底解决边患的想法而来的。

莽应里开始着急,开始担忧,甚至开始有些小的惊惧。

大明一旦发怒,振臂一挥,那些之前被他欺负的不敢吭声的小国家肯定会蠢蠢欲动,明军和暹罗军一旦开始进攻,他的后方也会不稳。

因此,莽应里开始紧急的布置自己的战略,一方面,命令他的政府全力准备战争需要的粮食军械和火器,命令目前还能动用的机动兵力迅速武装起来,然后开赴缅甸和暹罗的边境,占据险要地形和重要城镇开始构筑防御工事,然后他下令北边和明军边军缠斗的部队开始按批次撤军,不要再和云南的明军纠缠不休。

他自己则率领一支精锐的卫队冲出王都,开始挨个儿的“拜访”那些被他认为会在战争中对他不利的小国和小部落,要在全面开战之前把后患全部解决掉。

第一卷 威震西北 三百二十二 未战先乱

东吁王朝立国时间不长,但是和周边国家打的仗的确不少,从莽应龙开创基业开始就一直在打,而且基本上是打遍周边无敌手,甚至还把曾经的传统强国暹罗给打的亡国好几次,国都都被焚毁了好几次,可见其武量悍,但是这种武量悍的国家的弱点很明显,那就是文职不兴,国家底蕴不足。

所谓的国家底蕴不足,一言以蔽之,就是兴盛快,衰亡也快,好比曾经昙花一现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还活着的时候是何等的嚣张不可一世,扬言要从西方打到东方,目的地是中国,可惜亚历山大身死,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瞬间分崩离析,不复存在,短短十三年而已。

底蕴足的国家就宛如华夏,纵使面临亡国之危,也的确亡了几次国,但是最终都能凭借雄厚的底蕴得以复国,纵使是在满清极度衰落的时候,西方国家也明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殖民统治整个中国。

那就是先祖给咱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名为底蕴。

东吁王朝立国时间短,大部分时间都在争战,文治不兴,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追随的感觉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之所以强大,完全是因为武力的强大,就好比曹魏,因为曹操的存在而强盛无比,但是曹操一去,国家底蕴不足的缺陷立刻显露无疑,曹丕想要代汉称帝,就必须要以九品中正制取得士族的支持,获得士族的底蕴。

以武立国的国家若要长久存在,文化就必不可少,文治就必须要兴盛,军政府无法长存,军人统治只是权宜之计,而如今的东吁政府就像是军政府一般,完全没有进入正常的文职政府统治阶段,国家的强盛靠武力维持,外交状态非常糟糕,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外敌,往日被压制的敌人就会群起而攻,国家会瞬间陷入危乱。

这样的状态似乎可以婴如今的缅甸东吁王朝的处境。

从大明军队南下的消息传开以后开始,整个缅甸就蹿极度不稳定之中,那些往日被莽应里的军力压制的反对派们开始蠢蠢欲动,不断的给他找麻烦,今天这个粮仓失火,明天那个军械库被盗,今天这片田地被毁掉,明天那里又出现了大量的来路不明的山贼把官府的仓库给抢了,钱一分不剩。

东吁王朝虚弱的内政基础被完爆了,战争狂人莽应里终于意识到了基川设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整个国家的掌控虚弱度,往日的一切如同空中楼阁一般,颇有大厦将倾之感,明军还没有打过来,整个国家已经风声鹤唳,甚至于某些重要的产粮地驻军地已经流传起了大明暹罗联军开始进攻的谣言,闹得人心惶惶。

莽应里今天带队进攻这里的山贼,明天带队入住城池维持安垛释谣言,忙的是天昏地暗,却依然无法阻止整个国家的惊恐慌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云南边境和明军对峙的缅军加速撤退,不要恋战,反正那些明军根本追不过来,留少数兵力固守险要,大量兵马向王都而来,准备开赴暹罗边境。

他统治力度的薄弱在此时此刻显露无疑,没有过多久,缅甸境内的孟族人发生了叛乱事件,起因是抗拒他的强行征税。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他检查了自己的仓库和内存,惊讶地发现自己连年征战所得到的财物基本上都用光了,穷兵黩武之下,他的国家根本没有时间休养生息,无法给他提供足够的支援战争的粮草和钱货,在大明和暹罗的强大压廉下,他不得不对国内的诸部族和百姓加派税收。

东吁王朝建国五十年,就没有哪一年是不打仗的,最开始几十年大家是越打越富裕越打越强盛,那是因为莽应龙懂得节制,也懂得注重生产的道理,没有过度压榨底下的平民,给了他们足够的生产的时间,但是在莽应龙死后,莽应里只注意到战争带来的好处和快感,却根本不去了解发动战争需要些什么东西。

在莽应龙留下的一批能干的老臣死掉之后,莽应里的政府逐渐变得衰弱不堪,无法组织基层政府给军队提供足够的粮草。

正常的生产维持不了,莽应里就没有钱,但是打仗需要钱,怎么办?那就征税咯b是唯一的办法,一次一次的加征战征税,勉强维持着战争的进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忍耐逐渐抵达了极限程度。

终于,孟族人不愿意继续忍耐了,得知大明王朝和暹罗国要联合进攻莽应里的消息之后,他们决定公开反抗莽应里的统治,绝对不把自己子民的生命线交给莽应里去进行毫无意义的战争,宁可这些粮食被他们自己人吃掉,也绝对不给莽应里。

莽应里得知以后,气急败坏,嘶吼着就要带领卫队进攻,但是自古以来,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孟族人的起义带动了一大波不愿意把粮食交给失败者的部族一起起义联合,缅甸的南部领土一片烽火,莽应里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揍谁不该揍谁,因为大家都反了,没有反的也拒不交税。

莽应里被气昏了头脑要调集主力军队先平定叛乱再去对付大明和暹罗,结果被身边的亲信死死的阻拦住了。

“大王的大敌是北边的明国还有暹罗人,不是他们,他们只是不愿意交税而已,并不打算反抗国家,但是明国和暹罗是盼着我们彻底灭亡,大王,哪个才是我们的敌人?孟人会跟随胜利者,只要我们打赢了,孟人绝对会老老实实的补充粮食交给我们,但是现在,我们不能让军队损失太多!”

莽应里虽然被气昏了头脑,但是他并不昏聩,知道轻重缓急,如果自己被打败了,那么自然万事皆休,但是如果胜利了,这些人还不是任自己搓扁搓圆?明国只是名声大立国时间长,但是里子早就坏透了,表面强大而已,倭国是个废物国家,换作他去打,一样可以把倭国揍的四分五裂,名将?他就笑了!

首节 上一节 149/10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特种兵王

下一篇:闲臣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