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39节
几乎是在于鸿儒话音落下的同时,坐在右边首位的陈宏就首先开了口:
“JF10风洞的成功已经证明,由于院士提出的,应用Taylor自相似解静止高压气体作为驱动气源,借助真空卸爆段消除爆轰波反射高压的技术路线完全可行,但从实用角度而言,JF10风洞的测试时间仍然太短,无法进行像是吸气动力,或者火焰/羽流相互作用这样的实用性高超声速课题研究。”
“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反向爆轰驱动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验时间和复现精度,让新一代风洞能够切实服务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发,也算是能给上级一个阶段性的交代。”
稍微停顿了一下之后,他又在后面补充了一句:
“实际上,我专门查过航空动力集团那边常院士的研究路线,发现他就非常注重在长线研究的每个阶段都拿出切实可见的成果,这样上级领导信心提高了,拨下来的钱也就多了,最后形成正向循环,才能让他在10年时间里从本科毕业到评上院士……”
陈宏的态度,很快获得了在场不少人的支持。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超高速风洞项目可以说耗费颇多,也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
但是相比于同时代展开的其它研究而言,真正拿出来,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产品却相当有限——
两弹一星自不必多提。
就算是隔壁低速和中高速风洞,也在航空航天领域大放异彩,服务了很多重大型号的设计研发。
虽然上级从未对此表达过不满,但这对于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尤其他还端出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例子。
不过,坐在另一边的姜宗霖却很快表达了反对:
“目前的爆轰压力受到驱动段结构和材料的限制,可以应用的安全始压力只有20~50 atm,能够复现的飞行马赫数极限也不会超过15这个级别,还是不考虑总温的情况下。”
“如果按照飞行条件复现来计算,那么JF10只能给出1500-2000K的气流总温,这对于要求稍微高一些的研究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解决实验时间和复现精度的问题,恐怕也很难对航天科工那边的具体项目产生帮助。”
姜宗霖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于鸿儒院士的接班人,并且在JF10风洞的研发过程中实际负责了很多具体工作。
因此,即便在场的多数人都对陈宏的提议有所心动,他仍然直球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所以我倒是认为,应该把重点继续放在提高气流总温上面。”
“针对爆轰理论的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可燃气初始压力条件下,正向爆轰具有高于反向爆轰五倍的驱动能力,并且NASA的HYPULSE风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美国人没能成功把泰勒稀疏波重构为被驱动段内要求的平稳入射激波,导致入射激波衰减严重,才没能在这个方向继续下去。”
说到这里,他从面前拿起了一张早就打印好的示意图,翻过面来展示给在场众人,整个人的气势也瞬间锐利起来:
“但我的课题组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提出了一种应用激波反射原理的正向爆轰驱动器,只要在正向爆轰驱动器的起爆端再附加一个激波反射腔,就能产生环状反射,生成适当强度的上行激波,弥补由于稀疏波引起的驱动气流的压力降低,从而从而改进驱动气流的平稳性。”
“从目前的工程计算判断,这一技术可以做到高达3.6的马赫数加速比,如果仍然不够,那么还可以在激波反射腔后面增加一个氢/氧混合的辅助爆轰段,通过改变Taylor自相似解的零速度边界条件,进一步降低稀疏波的衰减。”
显然在姜宗霖看来,美国人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他早就已经找到了在这一领域超过美国人的方法——
实际上,由于长期卡在正向爆轰入射激波衰减这个问题上,NASA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值计算取代一部分风洞试验。
在结束自己的表态之后,或许是为了回应陈宏刚才的例子,他也有些针锋相对地继续道:
“常院士确实擅长在长线研究的每个阶段都通过实打实的项目成果来打动上级领导,但也要注意到,他拿出来的几乎所有产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航空产业的跨越式进步,而不是在旧有基础上的缝缝补补。”
“我们先不去纠结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但很明显,如果我们的新型风洞只是把导弹的末端速度从三倍音速提高到四倍音速,那恐怕也很难得到和常院士一样的效果……”
这一番发言有理有据,关键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附带了解决方案,所以很快就让场面出现了逆转的势头。
陈宏自然不可能就这么放弃:
“老姜你提出的激波反射方案在原理上确实可行,但无论是3.6的马赫数加速比,还是目前获得的计算参数,都是通过计算模拟的方式获得,但高超声速,包括氢氧爆轰过程本身的计算模型就不够成熟,就这么直接上大型项目……太激进了!”
“……”
逐渐地,争论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不过,就在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火药味的时候,会议室外面却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
一名工作人员快步走进,在于鸿儒院士旁边耳语了几句。
只见后者脸色微变,停顿了好一会之后才重新看向众人:
“你们刚才都在拿人家常浩南院士说事……”
他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戏谑:
“现在常院士……马上就要来了。”
第1176章 我全都要
“常院士?”
一阵持续了几秒钟的沉默之后,姜宗霖才带着十足迷惑的语气问道:
“他和咱们这个领域……好像没什么直接关系吧?”
他确实对常浩南有些了解,否则刚才也说不出那些分析。
但这主要得益于后者是最近两年国内学术圈的顶流,平时的闲聊和八卦中难免会提及一二。
实际也就是对同行大佬的正常关注而已。
因此,姜宗霖很快用询问的眼神看向陈宏。
毕竟对方刚刚还自称专门查过常浩南的研究路线。
然而陈宏只是茫然地摇了摇头,表示不清楚常浩南此前对高超音速或者激波风洞领域有过涉猎。
其他人虽然没有出声,但从表情来看,想法应该也差不多。
当然,多少还有点尴尬。
刚才那一波虽然算不上是背后说人坏话,但毕竟也算是拿人家当枪使。
现在正主光速杀到,总有一种背后议论人结果却被当面撞破的既视感。
好在这个时候,于院士缓缓站起身来:
“不管怎么说,我得先去把常院士接过来,免得人家找不着门啊……”
半开玩笑的语气,总算打破了现场略显怪异的气氛。
说着从椅背上拿起自己的外套,在旁边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穿好。
实际上,他这会也只是知道,上级已经指派包括力学所、航天科工集团、航空动力集团在内的几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对具有实用性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进行项目论证和先期预研。
至于更具体的情况,还得等正式的文件下发到位。
或者等会听听常浩南那边有什么其它消息。
但无论如何,超高速风洞作为高超音速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必定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资源方面,大概是不会像过去几年那么紧张了……
而其余众人见状,也纷纷跟着起身,准备一起出门迎接。
来者毕竟是位院士,怎么也得给予足够的尊重才行。
但却被于鸿儒一个抬手给制止了:
“你们在这等就好。”
“目前还不知道这件事具体的保密级别,但是在外面的排场恐怕不适合搞得太大……”
能坐在这间会议室里的人,都没少参与高敏感度的项目。
有些资历比较老的,甚至是两弹一星项目出身。
所以听罢于鸿儒的解释,也都依言默默坐了回去。
直到于鸿儒和那名工作人员离开之后,会议室里才重新响起了一些窃窃私语声。
至于话题,当然还是围绕着突然出场的常浩南。
但很快,从会议桌靠末端一个不太起眼的位置上,传出了一个声音:
“我突然想起来,常院士以前好像确实发表过一篇跟高超音速有关的论文……”
所有人的视线几乎瞬间汇聚了过去。
其中,陈宏的脸上更是写满了难以置信:
“论文?”
他稍微停顿了片刻:
“常院士的论文一共也没多少数量,我应该全都看过才对……”
方才说话的是于鸿儒院士的另一名得意弟子,也是姜宗霖的师弟,李**。
因为刚刚加入力学所没多少年,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小透明的角色。
现在突然成为整个会议室的焦点,还让他有点不太习惯。
“是很多年以前的论文了,我也是无意中才看到过的……”
尽管早在90年代末,华夏国内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知网这样的论文检索软件,但是在2005年这会,其数据库还相当不完善。
很多论文,尤其是上世纪的论文都无法检索出结果。
李**一边说着,一边在眼前的笔记本电脑上操作了一番。
然后调转180°:
“就是这篇,1996年发表的,《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一体化布局研究》……”
电脑屏幕本来就不大,陈宏和李**之间距离又远,实在看不清上面的具体内容。
但哪怕只听标题,他也可以确定自己从来都没看过。
“1996年……”
陈宏稍微眯了眯眼睛:
“常院士1976年生人,那会周岁才20,算算的话应该还在读……大三?”
此话一出,整个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有点绷不住。
一来是年代太过久远,除去极少数领域之外,十年前的论文其实都很难对前沿研究提供什么有用的指导。
二来……
大三实在是有点太年轻了。
工程学这东西很吃经验,大家都知道常浩南第一次正经参与项目是在96年末到97年初。
所以发表在这之前的文章,确实很少有人专门关注。
也难怪陈宏完全不知道有这回事。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