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30节
眼见着对方连L4点上拟周期轨道的周期形状和维持能耗都已经给算出来了,周平建脸上逐渐露出几许难绷的表情:
“这就是您刚才说的‘不太成熟的想法’?”
这些东西如果交给他来算,那当然也能算出来。
但要做到这样信手拈来的程度,必定是下过大功夫的。
绝对不是什么临时起意。
常浩南低头瞄了一眼不知不觉间已经被几乎写满的A4纸,也觉得这个形容有点不太恰当。
“最开始确实不成熟……就是无意中有的这么个念头而已”
他说着把手上的笔丢到一边:
“后来闲着没事就拿出来算一算,现在可能确实是稍微完善了点……”
“……”
周平建伸手扶额,但最终还是决定不去纠结这些用词方面的细枝末节:
“既然这样,那想必还有更多细节吧?”
说话间,他也从裤子口袋里摸出来了一个本子。
但面对这个问题,常浩南却犹豫了一下。
更多细节,那自然是有的。
但如果说“在L4点上建设一个空间站”这件事本身还可以算做远视主义的一部分,那后面的部分可就真带着点狂想的意思了。
不过最后,他还是继续说道:
“根据目前关于微重力环境下生存状况的研究,人体可以长期处在0.3g左右重力水平的环境下而不出现严重问题,所以按照我的设想,这个基地应该是一个半径在300米左右,以0.95r/min速度不断围绕中心自转的圆环,当然如果拥有更好的维生水平,那么转速可以适当加快,做需要的旋转半径也相应减少……”
“L4点上的最大地影时间只有2.4小时,月影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只需要很小的能耗即可维持轨道稳定,因此除去应急动力系统以外,正常情况下可以完全依赖电运转,无需从地球运输大量推进工质,只需要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和饮水……”
“……”
显然对于当前人类的技术来说,这个设想中的很多要素还不太现实。
比如半径300米的圆环型航天器本身,就是个根本难以想象的庞然大物。
但周平建却并没有打断常浩南的描述,只是在每个小节后面都做出了专门标注。
比如“成熟技术”、“尚在研究”或者“需要验证”等等。
显然是真的在考虑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直到中巴车开入发射场大门并晃晃悠悠停下,相谈甚欢的二人才终于反应过来,不得不暂且停下。
……
琼省的这个探空火箭发射场虽然名字听着跟三大卫星发射中心有点像,但无论硬件水平还是行政级别都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发射场负责人叫徐鹏飞,甚至都不是专职的航天技术人员,而是由华夏科学院火箭与气球探空技术研究室主任兼的。
可以说在今天之前,大半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还能有获得如此高关注度的一天。
“常院士,周总师。”
已经等待许久的徐鹏飞快步上前,跟刚从车上下来的两名大佬分别打过招呼。
或许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所以整个人显得相当紧张。
“鹏飞同志,不要有太大压力……”
周平建对于这种情况见得多了,当即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今天我陪同常院士过来,只是要向你了解一些临近空间环境研究的详细情况……”
“……”
徐鹏飞的保密层级倒是不低,但业务范围跟高超音速研究完全不沾边,加上今天也只是初步了解,所以所以常浩南也没有完全挑明自己的来意。
只是表示未来的载人航天研究需要对50-150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结构和空气动力学情况等理化要素,有可能需要在低纬度进行高密度的亚轨道发射云云。
听到如此重点的项目竟然能和自己这个冷门单位扯上关系,徐鹏飞难免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快感,差点就在一众人面前笑出声来。
好在关键时刻,还是理智占据了上风。
“常院士,我们这儿目前的发射频率只有差不多每个季度2-3次,亚轨道发射需要准备的东西不多,所以在发射能力这块,距离饱和倒是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他一边带着常浩南等人走向略显简陋的发射台,一边介绍道:
“但现有的探空火箭主要是为了发射小型气象探测设备,在性能取舍方面几乎完全追求射高而无所谓速度,而且基本都是无控或是低控发射,恐怕很难用于用于动力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这方面问题你不必担心。”
常浩南摆了摆手说道:
“新的火箭动力飞行试验平台已经处在研发当中,从功能上完全可以满足大型试验飞行器、动力系统、单机、结构、材料、算法等的搭载性试验,你们发射场只要做好发射任务加倍,甚至提高一个数量级的准备就好。”
徐鹏飞没有插话,只是微微瞪圆了双眼。
虽然他之前到国外考察的时候,确实见过每周甚至每2-3天就发射一枚亚轨道火箭的阵仗,但现在真轮到自己头上,还是会难免觉得有些不真实感。
不过,常浩南并没有给他太多酝酿情绪的时间。
“另外,你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对高层气象领域的研究也不能停下……因为项目的特殊要求,我们需要对邻近空间,尤其是60km以上的高度进行一次相对完整的大气建模,这也是你们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60km以上……”
徐鹏飞的主业其实是气象研究,因此在听到这个高度区间之后,很快就意识到了常浩南所关注的重点——
根据热力结构划分的平流层和中间层顶部分别为50km和85km,而根据组分特性划分的均值层和过渡层顶部则分别为85km和100km。
只有中性层和电离层之间的分界线在60km左右。
“您要研究临近空间大气的电离特性?”
常浩南用带着意外和赞许的眼光看了一眼走在旁边的徐鹏飞:
“徐主任猜的很准嘛……”
这当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60km-150km高度范围内,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被电离,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航空器高速飞行时所产生的等离子鞘套特征也因此而与更低高度的中性层大气存在区别。
当然,多数情况下,由于本来也不指望在黑障中进行通信,所以这点细微差别的影响不大。
但无论是一次性的高超音速武器,还是更远之后可重复利用的高超音速飞行载具,如果要长时间在100km附近区间内活动,都必须要保证通信导航信号的顺利传输。
而他之前为高超音速导弹所开发出的那套黑障通信技术,本质上是利用主动喷射的离子流对包裹在飞行体外侧的等离子体鞘套进行削弱和改性,从而让特定波段、特定相位和入射角度的电磁波得以透过屏蔽层。
因此高度依赖对于大气环境电离特性的认识。
徐鹏飞则有些不好意思地理了理头发,把已经有些稀薄的头顶部分给遮住:
“电离层和临近空间大气的耦合问题算是这些年的研究热点,所以我们也积累过一些相关数据……只不过相关的物理机制还不明确,所以目前无论国内外,总体上还都停留在经验估计的阶段。”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片刻,确认常浩南和周平建的表情都没有什么变化之后才又继续道:
“不过……如果您不是准备研究空气电离过程本身,而是想要解决电离问题,或者通过电离手段解决其他问题的话,那么可以把测试安排在夜间进行……因为我们发现在大约午夜0点之后,D区的额外电子密度就会消失,电离特性和60km以下的中性层几乎完全一致……”
“……”
意外之喜。
绝对的意外之喜。
对于常浩南来说,相比于这个其貌不扬的徐鹏飞主任本人,此行的其他收获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徐主任。”
常浩南突然停下脚步,面色严肃地转向对方:
“我这里有一个涉密项目……持续时间可能会很长,不知道你有没有条件和意愿参与?”
第1282章 火箭动力有问题
哪怕常浩南身为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的负责人,也不可能随便说句话就把一个人给拉入到研发团队里面。
优先提档权,那可是当年两弹一星工程才能获得的待遇。
更何况,就算被选调者本人和所在单位都同意了,像徐鹏飞这种进来之后势必要负责领导一块任务的关键人员,也还得经过颇为复杂的政审和背景调查之后才能真正上岗。
因此,常浩南只是在完成视察之后再次确认了对方的意愿,然后便没再多提此事,而是直接从琼省回到了京城——
真打起仗来当然不可能分白天黑夜,但就测试工作而言,如果情况真如徐鹏飞刚才所说,那么完全可以和临近空间的研究工作同步开展。
而另外一边,也就在常浩南负责太空渔船项目的这段时间里,位于怀柔科学城的JF14风洞也已经顺利竣工并通过了全部验收测试,随时可以开始工作。
年初那次测试的相关数据,也已经基本分析完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一周后。
2006年9月10日。
京城。
航空动力集团总部的一间会议室内。
时隔近两年时间,高超音速项目下属所有任务组的负责人和各主要参与单位的代表,终于再一次被全员集中到了一起。
相比上一次开会时以将信将疑为主的情绪,这次有了成功的试射经验作为底气,众人的信心也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各位同志。”
看着眼前跃跃欲试的几十位项目骨干,常浩南从会议桌首位缓缓站起,来到身后不远处的幕布旁边:
“尽管在正式获得型号批准之前,还需要对乘波体的飞行动力学和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的多物理场耦合情况进行一些补充性研究,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可以认为,我们已经具备了启动乘波体构型高超音速武器研究的基本条件……”
只是第一句话结束,会议室内便掀起了空前整齐而热烈的掌声。
常浩南抬起双手向下压了好几次,才勉强平复了现场有些过于高涨的气氛。
“各单位和任务组的分工和验证弹时期基本相同,所以其中重复的部分,我就不再过多赘述,只强调一下新增和有所变化的地方。”
听到这句话,在场所有人的腰板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些许。
“首先,也是最明显的,相比于射程只有几百公里,因此只需要考虑末端制导的双锥体验证弹,乘波体高超,即便是射程较短的吸气式动力方案也有上千公里级别的射程,而滑翔式方案如果采用东风31作为助推动力,那么仅滑翔段射程就将在5000公里以上,加之飞行轨迹复杂,大部分时间又运行在大气层内或是大气层边缘,所以必须依赖全程制导……”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