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31节
“这里面,末端导引头的研制方案和主管单位不变,而射程中段的惯性-天文-卫星多源导航系统则由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负责……”
“……”
十一院在复合制导领域的经验相对丰富,因此他们派出的代表沈茂阳当然也早有预料,只是沉着地回应道:
“是!”
常浩南点了点头,按动手中的翻页笔,把幕布上的PPT翻到后面一页:
“一个好消息是,得益于近些年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组网进度和定位精度都被大大提前,无需依赖地面站发送导航信号的二代星座预计明年年中就会开始提供服务,所以省去了很多定位信息转换带来的麻烦。”
“还有,在之前其它项目的测试过程中,我已经基本验证了穿越等离子体鞘套进行电磁信号传输的可行性,只是具体设计方案还需要结合飞行器的总体情况而定,所以导航信号本身和信号传输效率方面的问题不会太大。”
“不过……茂阳同志,从前期测试积累的经验看,你们面临的困难还是很严峻。”
他说着看向坐在会议桌左侧中间位置的沈茂阳:
“首先是星光导航,无论哪种方案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在高速或大姿态机动时,都会导致导航星点在星敏感器成像平面内的曝光出现拖尾现象,这种拖尾会降低星点信息提取的效率,从而影响后续的星图识别及姿态解算环节,不利于飞行器的姿态精度。”
“另外,高超音速飞行时,飞行器表面与气体的剧烈摩擦不仅会产生等离子体鞘套,也会同时产生气动光学效应,使星敏感器窗口内的星点成像出现扰动,星点质心位置发生偏差,此时得到的姿态噪声不再满足高斯白噪声假设,会影响后续组合导航的滤波精度……”
“这一块的问题,需要你们用惯性器件测量的动态参数辅助进行拖尾图像的复原,并针对气动光学效应导致的量测噪声有色化,利用鲁棒滤波算法改善滤波器在扰动环境下的滤波精度。”
“其次是卫星导航,虽然信号传输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但飞行器超高速飞行时会产生很强的多普勒效应,在常规GNSS/INS组合模式下卫星导航接收机接收的信号的频率变化会超过锁相环的跟踪极限,进而出现信号环路失锁,导致卫星导航精度大大降低,甚至直接不可用。”
“这方面需要你们和负责卫星导航系统研发的空间技术研究院那边合作,利用高度角自适应多重渐消因子,对北斗/INS深组合导航系统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再然后是惯性导航……”
“……”
导航和制导系统是唯一一个涉及到高超音速项目核心,但又不是由常浩南直接牵头的部分,因此他的说明相当详细。
因此,直到大约四十分钟之后,才进入到第二个部分:
“在动力方面,滑翔式高超的飞行体本身为无动力,而助推段则计划直接使用现有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因此不作为本次讨论的重点。”
“而吸气式高超项目的主动力为超燃冲压发动机,这部分由我和航空动力集团牵头负责,辅助动力的形式现阶段尚未确定,保留火箭助推发动机和亚燃冲压发动机两种可能性,其中火箭助推方案由航天科工三院的同志负责……”
当说到这里时,常浩南注意到来自三院的代表林成刚微微皱了皱眉,脸上也是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一般来说,领导在上面讲话的时候当然不能随便打断,就算有问题也得留到会后再说。
但立项之前的技术研讨事关重大,常浩南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解决,或者至少找出任何隐患。
“成刚同志,你有什么要说么?”
被突然点到名字的林成刚动作一滞,但很快就恢复过来:
“是的,常院士。”
他语气有些沉重地回答道:
“我们目前选择的固体助推器是使用AP/HTPB/Al推进剂,通过调整其中的铝颗粒形貌以及含量来控制工作末期的不稳定燃烧……”
“但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的情况……无论如何都对不上!”
第1283章 院士课题组的研究广度
使用固体火箭将高超音速飞行体推进至门槛速度,之后再启动超燃冲压发动机维持速度或是继续加速,属于设计上最简单最直观的技术策略。
不过,这对于助推器本身的性能和稳定性要求很高。
一方面,作为主要动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需要在大约5.5马赫的速度下才能正常开始工作,并且对于启动过程中的速度和进气参数相当敏感,加之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法中途停止推进,所以需要非常精确的能量管理水平,而不能靠简单的大力出奇迹来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吸气式高超本质上相当于一枚巡航导弹,出于战术灵活性方面的考虑,需要挂载到一般的战术飞机上面,或者是装进军舰的垂直发射装置,因此其动力系统不仅要保证足够的推进性能,还有相对严格的体积和重量限制。
不可能像验证弹那样,直接整个弹道导弹作为助推器接在后面。
而现在重中之重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出了问题,自然不是小事。
一时间,会议室里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林成刚身上。
航天科工三院的主打产品是华夏海军装备的一系列反舰导弹,也顺便搞些武器出口业务。
虽然效益还算不错,属于不声不响赚大钱的类型,但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常规反舰导弹这一块实在算不得什么显学。
所以在被选中参与到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之前,林成刚尽管已经担任过两个型号的动力系统设计师,但也没见过什么大阵仗,算是这间会议室里最年轻的成员——
除了常浩南以外。
现在突然被一众大佬和前辈盯着看,难免有些后背发毛。
暗自咽了口唾沫之后,才开口解释道:
“之前整个高超项目刚刚开始的时候,常总就给我们院发过一个关于火箭助推器参数指标的大致要求……实话说相当苛刻,所以我们计划在复合推进剂中添加部分高能氧化剂,以提高推进剂的性能。”
“但不论是长尾管发动机还是翼柱装药发动机,在更换新型推进剂之后都出现了的一定程度的不稳定燃烧现象,于是为了保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成功率,就需要延后燃气压力出现震荡的时间点,并保证在这个时间点之前让导弹突破5.5马赫的速度墙,然后直接抛弃助推段……”
“……”
真正开始介绍情况之后,林成刚倒是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三两句话就讲清楚了问题出现的背景,接着话锋一转,开始进入正题:
“大概去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系列新的研究阐明了铝颗粒在含铝固体推进剂金属燃料中的燃烧特性和机理,所以就在这个方向下了些功夫……前期研究倒是相对顺利,很快就通过光学拍摄手段采集到燃烧室中微观区域的燃烧图像,也就搞清楚了AP/HTPB/Al复合推进剂体系的燃烧过程和燃面化学反应特征。”
“但是今年7月份,我们开始尝试把之前测试出来的几个优化配比装填到发动机里面做试车,发现性能确实是有一定提升,但无论怎么调整,测试结果都跟设计指标对不上,而且数据的规律性很差……如果用参数拟合的路子,倒是可以强行获取一个关系式出来,但绝对算不上可靠的设计方法……”
“目前基本可以确定,这条技术路线是能走通的,但如果始终找不到可靠的设计方法,就只能回归传统路径,通过大量试验找到符合我们项目需求的参数,时间方面恐怕……”
说到这里,他有些心虚地抬头看了眼常浩南,苦恼地叹了口气:
“说实在的,我此前从未接触过对指标要求如此精确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没办法法给出一个具体的进度时间表,但估计大概要4-5年左右……”
其实就一款全新的,而且性能有跨越式提升的发动机型号而言,4-5年的研制周期怎么都不算长。
如果是之前在三院内部,那这个效率没准还能拿个集团层面的技术进步奖之类。
但现在眼见着其它同僚进度飞快,纷纷给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研发周期,他哪里好意思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而拖累整个项目的总体进度?
相比于林成刚本人,这会儿已经重新坐回到会议桌主位上的常浩南倒是一脸平常。
他当然也觉得4-5年这个时间有点偏长,但这显然不是林成刚工作态度的问题,作为主持全局的总负责人,绝对不能在这种时候再给对方额外增加压力。
“小心一点是对的……宁愿事前检查,绝不事后返工。”
常浩南随口说了句从上一世一直记到现在的标语:
“另外,在金属形貌和氧化反应这块,我的课题组也有几个人正在关注,你等会儿把相关资料挑重要的发我一份……”
林成刚一愣,接着赶紧点了点头:
“好……”
如果不是常浩南提到课题组的事情,他都快忘了对方还在京航大学挂着个教授的名头。
至于为什么一个搞航空的教授会去研究金属材料和化学反应……
嗐,双料院士的课题组,研究范围多离谱都不奇怪。
随后,考虑到一众老同志的精力问题,常浩南宣布了一次休会。
不过他的担心显然有点多余。
因为就在他的话音落下之后,会议室里紧跟着便响起了一片讨论声。
虽然其他人在项目中并不专门负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但毕竟都是来自差不多系统的,又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技术人员,哪可能完全不了解。
甚至隔壁几个院本身也有固体火箭动力研究部门,只不过因为专精方向不同,所以没有被分配到相关任务而已。
“话说林研究员,你刚才提到的那一系列研究是哪做的啊?不会是被论文给坑了吧?”
来自航天科技六院、已经在验证弹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陈志巍凑到林成刚旁边。
虽然他们都是搞火箭动力的,但不同推进剂之间的差别可以说隔行如隔山,所以平常倒也不太关注固体推进剂那边的情况。
林成刚此时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听到来自旁边的声音之后才反应过来,但刚点了点头还没来得及出声,就被对面的另一位代表抢了先——
洪孝义同样来自六院,只不过是航天科工六院。
实际要说固体火箭发动机,他们才是资历最老、实力最强、经验最丰富的单位,只不过眼下几乎全部力量都在主攻几种弹道导弹的动力研发,所以只好交给兄弟单位来牵头。
不过,洪孝义本人作为41所副总工程师,在能力方面绝对没的说。
“这个应该不会……”
他接过陈志巍的问题说道:
“老林刚才说的那个研究我们也注意到过,是MIT一个课题组做的,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连续发了好几篇材料和能源动力方面的顶刊……而且你听他说的轻巧,好像就是把别人的成果借鉴了一下,但实际这些论文都是偏基础的理论研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转化到应用层面,那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
已经回过神来的林成刚突然听到一波如此直白的吹捧,难免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点点头,表示洪孝义说的没错:
“主要是我们也做过前期的研究论证,跟他们提出的理论模型基本都能对得上,所以至少在宏观燃烧特性特这块是不会有问题的,至于微观机理……只能说这方面现在的争议本来就很大,而且一般都是理论化学那边才会去碰的内容……”
他说着长舒了一口气,整个人向后仰倒,把上半身埋入到座椅靠背里:
“总体上,我们倾向于这是固体推进剂在以药柱形式被装填进燃烧室之后,受到了某些目前尚未被了解到的特性影响,才导致燃烧特性跟在外面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
三人本来也只是趁着休息时间闲聊,何况大家虽然是兄弟单位,但往深了说也都有各自的绝活和秘密,所以这个话题很快便告一段落。
但常浩南却因为洪孝义刚才的一句话而电光一闪——
“林研究员。”
他开口打断了那三个人之间的交谈:
“你后面发资料的时候,记得把那几篇原始论文也一起给我。”
“我觉得有可能是他们的研究过程出了些问题……”
第1284章 激波风洞的小妙用
常浩南并不准备全面接手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研制工作,因此在会上只要求林成刚在相关资料当中挑重要的发过来。
对方的动作也很利索,当天下午就派出三名机要人员,将经过筛选的一批文件和资料送到了火炬实验室。
虽说是经过筛选,但各种储存设备加上一部分必要的纸质文档,还是满满当当地装了一个不小的密码箱。
而在完成交接之后,他便在第一时间钻进机房,开始验证自己昨天在会上的猜想。
直到第二天快晚饭的时候,常浩南才回到办公室,然后叫来了自己的开山大弟子,栗亚波。
得益于读博期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后者在毕业之后很快转入了偏理论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