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00节
但这一次,收到卫星过顶预警的频率几乎降低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
“嗯……在南边还有一支部队在给我们打掩护,所以美国人把大部分天基侦察资源都转移过去了。”
刑牧春的回答有些模棱两可,并没有点出最关键的部分:
“目前只有几颗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卫星会周期性过顶,并且凝视方向也不在我们这边,如果不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那么之前两天的隐蔽频率甚至可以更低一些。”
梁彦刚露出有些狐疑的眼神,毕竟很难想象有什么东西会比一次可能的高超音速武器试射更能吸引眼球。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作为一名旅级指挥员,确实还有很多细节都无从得知……
……
第二天凌晨,0130时。
车队在夜幕中离开沙暴区,迅速驶入预定的隐蔽发射位置。
由于玄鸟的射程比东风16远了几乎一倍,所以这处场地在过去从来没有启用过,算是一处不太起眼的监视盲区。
指挥车停稳之后,梁彦刚迅速在电子地图上标定好了六组位置信息,然后打开车际通讯器的开关:
“03至08号车准备分散,前往指挥系统分配的坐标,准备启动电磁棱镜系统,02号发射车进入阵位,等待下一步指令,09、10号车原地待命……”
随着他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递到各个车组乘员耳中,一行上百人的队伍迅速按照此前无数次训练时那样,各自开始忙碌。
梁彦刚随后跳下指挥车,在脚下的黄土地面上狠狠踩了踩:
早年间,哪怕是具备机动能力的战术导弹,也需要在专门经过水平校准和基座硬化的预设阵地上才能发射。
而东风16的发射车自带平衡定位能力和检定系统,是第一种可以完全摆脱对于阵地依赖的型号。
因此,这里虽然还是叫做发射阵位,但实际也不过就是一处相对平坦且坚硬的普通地面而已。
“刑总,需要跟常院士那边联系一下么?”
梁彦刚来到正在电脑前面检查数据的刑牧春旁边,干燥而带着些许凉意的空气让他的鼻腔有些发痒,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不需要。”
后者的眼神甚至没有离开键盘:
“准备过程保持卫星通讯静默,至于发射之后,会有专门的弹载通讯系统把传感器数据回传到鼎新那边。”
梁彦刚张了张嘴,但最后还是没有出声——
之前培训的时候,刑牧春提到过如何利用等离子流削弱黑障效应,让玄鸟在10马赫的速度下维持雷达制导和卫星通讯。
只不过他确实是没听懂。
就在二人说话之间,远处的地平线上,几台形似雷达车的庞然大物正缓缓展开折叠支架。
移动系统因为缺少反射网,所以效果比质量效应靶场那边的固定版本效果稍弱。
但作为保障万无一失的最后一道防线,倒也已经足够了。
“报告,一号天线已经展开。”
“二号天线已经展开!”
“……”
六个不同的声音依次传来,梁彦刚仿佛已经听到狂风划过电磁棱镜系统的伞状天线而产生的猎猎作响。
“启动电磁棱镜系统!”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无线电通讯器沉声下令道。
电子的震荡和跃迁无声无息,却在发射阵地上空编织起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可能出现的SAR雷达信号隔绝在外。
“进入发射准备程序!”
厚重的防护网从02号发射车顶部缓缓褪去,子弹形状的保护罩随后向侧面弹开,暴露出“玄鸟“特有的黑色陶瓷基复合材料蒙皮。
如果抵近观察,可以发现类乘波体构型的前缘表面并不完全平整,那是为了抵抗热应力累积而使用的蜂巢状散热结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气动加热水平自动调整外形曲率,避免像X51A那样因为刚性形变过大而出现问题。
“激光陀螺仪通电完成!”
“导弹起竖!”
固体燃料战术导弹的准备流程非常简单,第一次测试又不需要他们做出复杂的弹道规划,因此一切都在几个呼吸之间完成。
凝脂般的月光之下,有些扭曲的串联乘波体弹头从发射车背部的凹坑中逐渐抬起,如同正在吐信的灵蛇般蓄势待发。
又是几分钟过后,发射车边上刑牧春终于抬起头来,指了指显示着一片绿色圆点的屏幕:
“一切正常!”
梁彦刚抬起头,最后看了一眼这只陪伴自己几个月的“玄鸟”。
很快,它就要真正飞往属于自己的天穹。
“所有无关人员,撤到安全距离以外!”
导弹进入发射前的最后阶段时,天地间突然陷入诡异的寂静。
WS2600底盘的液压支腿深深嵌入到黄土之下,梁彦刚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与倒计时电子音共振:
“5、4、3”
当发射倒计时归零的瞬间,随着高温燃气从喷管中涌出,轰鸣声响彻在现场每个人的耳边。
固体火箭发动机几乎将方圆数米之内的砂土烤成琉璃态,在上百道目光中推动着庞大的弹体缓缓上升,耀眼的尾焰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在空气中留下一道淡淡的白色烟尘。
如同一条拉开新时代序幕的绳索。
梁彦刚摘下军帽,任由戈壁的寒风掠过稍显发白的鬓角:
“恐怕……美国人要失眠了。”
在他看来,就算不清楚华夏方面到底发射了什么,但靶场那边的命中痕迹总归是藏不住的。
而刑牧春则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
“以后他们失眠的次数会很多,现在提前适应一下也好……”
第1371章 “玄鸟”西南飞
东风16一切弹道特性都是为了推动这枚高超音速弹头而专门设计,也因此并不符合常规弹道导弹的最优能量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导弹本身的射程。
但如今,这一切代价都获得了回报。
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大约200公里的高度结束工作,并在随后的一秒钟内完成头体分离,将乘波体弹头正式送入工作轨道。
随后,由于不足第一宇宙速度,玄鸟在重力场的影响下开始缓慢下坠,并继续提高速度,同时飞行体内置的激光陀螺仪开始接管导航。
这种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惯性器件至今仍然属于工业金字塔最顶端的明珠,在强电磁干扰下的漂移率仅为0.0005°/h。
直到刺入临近空间的瞬间,“玄鸟”乘波体构型的精妙设计终于开始展现致命的优雅。
飞行器前缘的尖锐楔形结构像一柄手术刀,将稀薄空气劈开成两道稳定的斜激波,将高压气流完全封住,与飞行器下表面共同形成一个压缩区,如同无形的气垫,将升力效率提升到常规外形的数倍——
这是常浩南团队从成百上千次风洞试验中迭代出的最优解。
在进入临近空间上沿约100km高度的同时,鼎新基地显示屏上的速度值也终于突破4000大关,并逐渐增长到了惊人的4080m/s。
站在讲台后面一直沉默不语的常浩南也随之长舒一口气,展露出今晚的第一个笑容。
“如各位所见,‘玄鸟’飞行器已经进入到了第一个弹跳周期,并在临近空间上沿达到了我们预设的飞行速度……”
他打开麦克风,向面前观礼台上的一众领导嘉宾介绍道:
“请注意我在这里没有使用马赫数的描述,因为在一些技术资料中,部分研究者会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提高相同速度值所对应的马赫数,所以我们直接采用了最为直接的描述方式……”
听到这里,坐在前排最中央的首长顿时身体前倾,连日奔波而带来的疲惫也一扫而空。
算是从字面上诠释了什么叫“人逢喜事精神爽”:
“每秒钟4公里,那飞过全程2000公里岂不是只需要大约8分钟?”
这个数字,把高超音速武器的威力赤裸裸地展示在了现场所有人面前。
即便有再怎么完备的预警系统和转移方案,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操作。
“嗯……因为飞行器本身没有动力,所以后续两个弹跳周期的速度会有些许下降,但总的来说也不会超过12分钟……”
常浩南用一根临时找来的伸缩天线充当教鞭,指向大屏幕右下角的一处倒计时:
“具体来说,是11分05秒。”
就在众人交流的功夫,大屏幕上显示的参数突然出现了一瞬间的闪烁,接着竟然同时消失不见。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所有观众体验了一把过山车般的心境,纷纷露出或是惊骇或是茫然的表情。
最前面的几位大佬倒是还能维持面不改色,但从身体姿态的细微变化上,也不难看出那一瞬间的震惊。
“别担心,这是等离子屏蔽层所导致的信号中断,很快……”
他解释的话还没说完,代表信号连接情况的红灯就重新变绿,各项飞行参数也陆续恢复了显示。
常浩南指向另外一块屏幕上显示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我们在飞行器的头锥和背部分别设置了两处离子流喷射口,由高压气体的推动定向喷射高浓度离子液体,结合电磁场的偏转作用,将雷达制导天线和数据传输天线所对应部分的等离子体鞘套精确削弱。”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各个弹载子系统的正常工作,又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等离子层对于电磁波的屏蔽作用,赋予飞行体一定程度的雷达隐身能力……当然这只是顺便而为,即便对方依靠经过专门优化的设备完成观测,仅凭借每秒超过4公里的速度和难以预测的弹道,也没有任何防空系统能够执行拦截。”
“事实上,大部分雷达甚至连稳定跟踪都不可能做到……”
……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这句话一样。
当“玄鸟”第一次划破大气层时,毛道雷达站的警报声几乎掀翻了控制室的屋顶——
战略预警雷达的作用是在导弹来袭之前发出告警,而如今它所探测到的目标甚至已经飞临华夏腹地,而且还是正朝着雷达本身的方向疾驰而来。
“极化滤波无效!多普勒径向速度匹配失败!”
操作员的嗓音有些嘶哑,看着眼前若有若无的鬼影在雷达屏上炸成一片光斑,那是乘波体翼梢撕开电离层时所带来的强大干扰,因此只能根据现有的征兆进行推测:
“它在……变轨?”
廖永才并不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具体是什么,因此一时间难以抓住问题的关键:
“还是激波震荡导致的假信号?”
而郭林的反应则迅速得多: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