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7节

  如果一个来自20年后的电脑DIY玩家能见到这一幕的话,那么他大概会对这套话术非常熟悉。

  三千预算进卡吧,加钱加到两万八……

  总之,这一套流程精准地拿捏了人的心理,并且最终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真的物美价廉。

  折合下来每一架飞机的升级成本也就两百万美元左右的水平,却可以把空军战斗力提升一个台阶。

  结合波斯特殊的地理位置,甚至具备一定的战略威慑力。

  “唔……导弹院和机电二局都不是咱们系统里面的,要去的话恐怕得跟科工委申请……”

  那名领队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钟世宏说话。

  见到对方还有些犹豫,后者干脆把自己刚才的想法和盘托出。

  当然,隐去了一些非重点的部分。

  二人之间的气氛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时间。

  领队一脸震惊地看向钟世宏:

  “钟工,你……要不要考虑来我们航技集团工作?”

  “我只是为了国家的军工产业发展,还有能源安全。”

  钟世宏面不改色。

  “不管怎么样,你这个主意简直太棒了,我明天就和科工委方面联系,你等我的好消息吧。”

  二人很快分别。

  走在回宿舍路上的钟世宏美滋滋地复盘了一下自己刚刚的操作。

  涡喷14、霹雳11、歼轰7……

  “艹,常工真TM牛逼。”

  他总结道。

第192章 无人机也可以搞一搞

  另外一边,身处蓉城的常浩南还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对地缘格局产生影响。

  在年前的最后几天里,他一直在协助,或者也可以说是指导648所的工程师们对那个暂时还没有名字的高级教练机进行总体设计。

  在暂时不考虑DSI进气道这个最麻烦的部分的前提下,这项工作的难点主要在于边条翼的外形设计。

  剩下的部分哪怕没有常浩南,单靠其余几个人也能完成个八九不离十。

  至于数字化辅助设计,跟之前在601那边时候的情况差不多,主要是欠缺经验,以及旧的思想和新的设计软件不兼容。

  好在648所派过来的都是年轻人,没有太重的包袱,在这方面反而学的更快。

  一周时间,大部分的设计流程就已经走通了。

  虽然这距离一个完整的方案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孙惠中他们高低也是正牌飞机设计师,不管是从职业尊严的角度还是从锻炼自己能力的角度,都不可能干等着常浩南把饭喂到嘴里。

  况且剩下的部分真的只需要按部就班走下去就行。

  在分别之前,孙惠中专门请常浩南在招待所吃了个饭以表感谢。

  “常工,关于这个项目,我回所里之后要不要马上跟上级申请一下?”

  两个飞机设计师聚在一起,话题很自然地就回到了飞机上面。

  搞理工的人,很多时候表现得都很无趣。

  但正是这些无趣的人,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动力。

  “暂时先不要。”

  常浩南摆了摆手:

  “现在申请的话,一方面是临近春节年尾,很容易被搁置下来,等转过年去就给忘了。另一方面,关于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体现出来。”

  “你们回去先不要着急,该过年就过年,把方案好好完善一下,我年后应该会找个合适的时候提交DSI进气道的预研申请,等那之后你们再去申请这个高教项目,来跟我打个配合,基本就能十拿九稳。”

  在这个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掰花的年代,申请项目这种事情,还是得讲究一些技巧的。

  根据常浩南的经验,如果说“我要搞个新型高级教练机,顺便研究一下DSI进气道”,那上面首先就会首先考虑我是否真的需要一个高教机。

  答案往往是不需要,毕竟老型号又不是不能用。

  结果前世歼教7就这么一直生产到了2017年。

  但如果说“我要研究一下DSI进气道,顺便搞个新型高级教练机”,那这就是个跟十号工程绑定的技术研究,高教机属于副产品,通过的概率就就要高上不少。

  毕竟歼10真的需要DSI进气道。

  “好,都听您的。”

  这段时间的接触下来,孙惠中已经对常浩南的能耐心服口服,因此当即点头同意。

  “另外,我觉得也不要只是把目光局限在高级教练机这一块,也可以发挥一下你们所的优势,试着在其它赛道上发力。”

  尽管在眼下这个黎明之前的至暗时刻,航空工业系统的厂所日子都不算好过,但648所和贵飞的这对组合,也属于境况尤其糟糕的。

  重生之前,2017年左右的时候,常浩南曾经见识过贵航搞FTC2000G时候的大会战,全厂自总经理以下,吃住都在岗位上,创造了设计到首飞的速度记录。

  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这是决定集团前途命运的型号,容不得半点耽误。

  大山里面的航空人,拼搏精神还是在的。

  所以现在常浩南准备提前拉他们一把。

  “我们所……还有优势?”

  孙惠中被这句话惊得差点拿不住筷子。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嘛。”

  常浩南也被对方的反应搞得有点想笑。

  按照正常的标准来看,648所确实找不出什么优势,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倒也未见得如此……

  “伱们的设计经验确实不足,但这同时意味着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和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学习新思想新理念,你看这些天你们学数字化设计的效率就很高,比601和611的同志们都快不少。”

  “还有,你们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但规模小也未必都是坏事,船小好调头,大家的利益也比较一致,没有那么多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问题。”

  “另外你们的所在地确实比较偏僻,但是相对来说也更加清净……”

  听着常浩南的这些高情商言论,孙惠中露出了一个有些古怪的表情:

  “常工,您确定这是在夸我们?”

  如果他自己不是648所出身,光是听这些话没准就信了……

  “咳咳……当然是在夸你们,没开玩笑。”

  常浩南也意识到自己说到最后有些放飞自我,只好轻咳两声掩饰尴尬:

  “你们在工程经验,以及飞机复杂系统的气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短板很明显,就算有了这个高级教练机项目练手,真想跟601、603、611这些老大哥较量,恐怕也讨不到什么便宜,而且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也会往那几个大的研究所集中,说实话,这方面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孙惠中的脸色逐渐凝重起来:

  “可这是马太效应的规律,光靠我们自己恐怕很难扭转局面。”

  尽管并不愿意承认,但他知道这些都是正确的。

  就算在常浩南的帮助下能够挣扎求生一段时日,他们也很难保证跟上华夏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步伐,最后的命运很可能是并入某个兄弟单位。

  “所以我才说,让你们试着在其它赛道上发力。”

  常浩南用手指轻轻在桌面上敲了两下:

  “气动和结构方面是短板,那就不要在这两个方面搞太复杂的设计,气动越简单越好,飞机也不要造那么大,结构上的问题就会少很多。”

  “你们可以重点招募一些通信、无线电和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并且给予相关领域足够的重视。据我所知,航空工业系统每年在这些专业招聘的人数还比较少,你们打一个时间差,应该很容易占据先发优势。”

  “呃……气动简单,还是小飞机……这样的产品造出来,真的有竞争力么?

  孙惠中有些茫然地看向对面:

  “我是说,就算要造通航飞机,我们好像也很难比得过洪都那边,现在运5应该是绝对的统治地位。”

  “不是通航,是无人机,就像美国人的先锋还有捕食者那样。”

  实际上,这是常浩南已经想了许久的事情。

  除了少数特例之外,大部分无人机作为“飞机”的部分其实都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让那几个实力强劲的所去做反而有点大材小用的意思。

  而远程通信控制这方面大家又都是空白,同处一个起跑线的情况下,反而可能是648所这种规模不大还有生存压力的单位发展更快。

  “当然,我们国家现在的卫星资源还比较有限,要想通过卫星通信实现超大范围控制还不太现实,但哪怕只靠地面站发出信号,也足够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操纵无人机做一些简单的飞行动作了。”

  “无人机……”

  这个名词对于孙惠中来说当然并不陌生,华夏航空工业接触无人机并不算晚,甚至现在就有几个型号正在生产。

  但那些基本都是各种类型的靶机,或者以靶机为基础的衍生型号。

  直白点说就是BQM-34火蜂无人机的各种子子孙孙。

  而常浩南提到的先锋或者捕食者,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思路了。

第193章 首见歼10(上)

  简单来说,过去的无人机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少了飞行员之后可以带来什么优势,基本只是按照小一号的有人机进行设计,执行一些大概率有去无回,但又并不复杂的高危任务而已。

  但在进入80年代后半叶之后,无人机的定位开始发生变化。

  工程师和军队逐渐发现,在无需考虑飞行员,以及相应的生命维持和输入输出等一系列相关系统之后,他们可以根据飞机的任务需求自由决定其体积大小。

  尤其是对于侦察、巡逻等用途的飞机来说,其任务载荷本身就不大,在丢掉飞行员这个累赘之后只需要体积很小的飞机就能够满足要求。

  相应地,飞机所需要的动力水平和燃油消耗量也大大降低,这又带来了更低的使用成本、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强的场地适应性。

  有些甚至无需专门铺设的跑道就能够起飞。

  以专门用于侦察的“先锋”无人侦察机为例,其机长和翼展都只有5米左右,起飞重量不足200kg,却可以以100公里左右的速度飞行最多9个小时,这对于一架常规的有人侦察机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更美妙的是,这种飞机使用的只是一台不到3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整架飞机几乎不涉及任何专门的航空子系统,因此无需专业地勤人员维护,基本上能维护车辆的地方就能维护这种无人机,所以师旅一级的陆军部队就可以使用。

  这意味着过去需要及其复杂的跨军兵种协调流程,且大概率根本申请不到的航空侦察资源,如今被直接集成在了编制内部,几乎随叫随有。

首节 上一节 137/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