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96节
或许是注意到了怀国莫的视线,谢尔盖·洛兹科适时地打破了快要凝固住的空气:
“这些都是贵国很熟悉的老型号,放在今天已经过时了,等会我会带你们看一下伊留申最新型的几种飞机。”
华夏方面的随行人员很快把这句话翻译给了怀国莫。
后者愣了一下,随即发出爽朗的笑声:
“好,那我们就拭目以待。”
几分钟后,浩浩荡荡的车队停在了契卡洛夫厂二号总装车间的门口——
一家有年产上百架飞机能力的大厂,自然不可能把所有型号都丢在同一个地方进行总装,那样很难把效率提上去。
下车之后,首先进行的是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
怀国莫身为华夏一方的代表团领队,自然免不了要走完握手讲话合影的三步标准流程。
最后从盛装打扮的乌兹别克姑娘手中接过花束和礼品。
契卡洛夫厂显然也是花了些心思的。
不过他的注意力却并不在这些。
刚刚从远处看还没觉得,如今到了眼前,才能感觉到这座工厂的惊人规模。
两总装车间尽管从编号上分开,但是其建筑本身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从怀国莫的的角度上看,整个生产建筑堪称连绵不绝,如同一座小山一般。
作为总管国防工业的科工委领导,他过去自然也见过华夏那边的飞机制造厂。
但不得不说,今天到达这里还是有些刷新了他的认知。
虽然他已经很好地掩藏住了自己的惊讶,但心不在焉的状态还是被洛兹科察觉到了。
好在他只是以为这群华夏军人是不太喜欢繁文缛节,只想着尽快进入正题,因此也没多想,只是示意旁边的库切罗夫迅速结束流程。
当一行人真正进入到总装车间里面的时候,难掩的萧瑟感更是铺面而来。
一眼看过去,十几架架完工程度不同的半成品飞机错落有致地停在地面上,厂房另一边的角落里还摆放着几个尚未进入总装流程的机身和机翼,至于其它的零部件,以及机器设备就更是难以计数。
然而其中只有两架看上去接近完成的飞机周围放着装配型架,几名工人正拿着工具爬上爬下。
技术岗位出身的怀国莫很快看出来,他们并不是在组装飞机,只是在进行必要的维护而已。
作为一种结构复杂、零组件数量极多的复杂工业品,飞机装配的最终步骤难以靠任何自动化设备完成,高度依赖有经验的工人操作。
但人类对于位置,尤其是长距离位置点的把控显然是不够精准的,因此为了提高飞机总装的精度和效率,工程师会根据一个型号的定位点位置、定位方式、固定方式、形制等要素设计出专门的飞机装配型架。
对于型架装配的飞机来说,没有这个设备,总装流程是根本无法进行的。
显然,除了那两个幸运儿之外,其它的半成品应该已经处于半废弃的状态了。
看到这一幕的怀国莫简直感觉心在滴血。
这些飞机虽然看上去不大,但要是论数量,那几乎相当于华夏一整年的产量。
但是随着脚步前进,两架飞机的全貌逐渐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
一种极其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
怀国莫皱了皱眉,脑海中飞速闪过了一个自己之前跟欧洲代表团谈判时,在资料中看到过的型号。
“这东西是不是跟新舟60有点像?”
怀国莫侧过头,用中文向旁边的航空工业总公司董事长梁卓平问道。
也不能怪前者没有太多印象,实际上在常浩南帮助603所给它进行一番大改,极大地提高了商业竞争力之前,新舟60,或者说过去的运7-200A基本就是个小透明。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型号在今年之前,虽然名义上属于军民两用型号,但其实是由民航局在负责管理,科工委全面接手过来满打满算也就仨月时间。
其中的两个多月怀国莫都在处理谈判的事情。
不过,还没等梁卓平回答,走在最前面的洛兹科已经来到飞机旁边,回过头介绍道:
“这是一架马上就要完成总装的伊尔-114M,60座,最大起飞重量21吨,满载情况下可以在500km/h的速度下飞行1000公里,3.6吨商载下可以飞行2800公里,性能完全可以对标欧洲的ATR42,非常不错的支线客机……注意地上的电缆,不要摔倒。”
“从定位上讲,这个型号计划用来取代过去的安24,也就是贵国许可证生产的运7运输机,在技术细节和飞行操作方面跟老型号也有一定的顺承关系,无论是制造厂还是用户都可以很快适应……”
显然,洛兹科此行之前做过一些功课。
但不多。
他知道华夏如今民航产业急缺先进型号,有大量运7之类的老飞机在一线服役,并且航空制造业也正在转型升级。
但凡这次行程能提前一年,眼前的伊尔114M对于连运7-200A都搞得焦头烂额的华夏而言都极具吸引力。
然而在新舟60已经捞到了意大利合作方,甚至眼瞅着就能拿到15个欧盟国家适航证明的情况下,你再跟我们说这个,似乎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洛兹科先生。”
趁着对方一句话讲完的空当,怀国莫心情复杂地插了一句:
“我想,或许我应该提前向您透露一些秘密。”
“什么?”
显然,这个俄国人此时尚且自我感觉良好。
“根据前段时间华夏和欧盟达成的协定,我们航空工业在运7平台上改进的新舟60客机应该很快就可以进入欧洲市场了,所以对于您刚刚说的这个型号,可能并没有什么需求。”
在翻译把这句话转述为俄语之后,现场一片寂静。
“……”
洛兹科突然感觉到有点发晕。
第267章 还是看看远处的大飞机吧,家人们
关于CAAC和JAA搞支线飞机适航互认这件事情,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发布出来,上次双方在媒体上透露的协议内容中也不包括这一条。
因此包括洛兹科在内,所有俄方人员对于这件事情都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最开始的反应当然全都是震惊。
尽管代表团里的成员几乎都跟华夏方面打过交道,有一些甚至称得上是老油条,对于华夏这些年的发展情况也算是有目共睹。
但这是怎么突然切换到往欧洲卖飞机这一集的?
总感觉中间省略了不少剧情呢?
大家都是搞航空的专业人士,更何况华夏的航空工业本来也是脱胎于苏联,按理说不应该出现如此明显的失误才对。
当然,怀国莫在这里也是玩了一点文字游戏。
他实际上说的是“可以”出口到欧洲。
双方的适航互认程序已经基本走到了最后的务虚阶段,有关实质性内容的谈判都已经完成,只剩下一些程序性问题需要确定和沟通,如果动作快的话,那对外宣布也就是这几天的功夫了。
只要文件一签字,那么在华夏这边通过适航审定的新舟60在法律意义上就可以被卖到欧洲注册并运营。
至于具体能卖出去多少,以及这个尚处在试飞过程中的型号什么时候能交付,那是另一回事。
不过即便如此,也足够让对面的俄国人摸不着头脑了。
震惊之后,洛兹科的第一感觉是迷惑。
他甚至有些失态地停止了对飞机的进一步介绍,直接找到联合航空技术出口公司专门负责对外技术跟踪的工作人员问了问情况。
此人是一名过去在安东诺夫设计局工作的工程师,一年多以前曾经到华夏驻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转投了雅科夫列夫设计局。
得到的回答他也不清楚怎么回事。
对方表示在他去华夏工作的那段时间,后者显然还不具备设计和制造先进飞机的能力,彼时其能够自行生产的最好飞机不过是仿制安12的运8,大概相当于7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
相比于伊留申集团这边的大惊失色乃至于有些慌乱,隐藏在人群中的图波列夫代表却是眼前一亮。
伊尔114基本上是联盟解体之前规划的民用航空运输体系中最低端的一个环节。
洛兹科之所以首先拿出这个型号,就是看中了它跟之前的安24规格接近,并且技术难度比较低,过去生产安12和安24的产线转产起来也方便,可以相对短平快地出成果,认为应该比较容易打动华夏方面。
而更高级别的飞机生产周期较长,相应带来的成本,以及需要双方进行协作的部分也更多,哪怕对外经济关系部不对技术出口设限,华夏那边大概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
这种涉及两国合作的复杂项目,拖得时间太长就容易夜长梦多,尤其是这类高投入长回报周期的产业。
这是联合航空技术出口公司委派专人分析了沪飞组装MD82/83飞机和MD90飞机之后给出的结论。
但是现在,情况显然跟己方之前的预估不一样。
虽然不清楚华夏人是怎么做到的,但他们显然伊尔114这个级别的小飞机不感兴趣了。
而伊留申公司并没有再大一点的型号。
再往后就是最大起飞重量将近300吨的伊尔96了。
显然有点超纲。
而在这中间,就是他们图波列夫集团的机会。
话分两头,华夏代表团这边,怀国莫并没有管对方陷入的短暂混乱,而是带着梁卓平一起走上前去,仔细看了看那架完成度最高的伊尔114M。
新舟60虽然在总体上应该已经可以提前开香槟总结为一个比较成功的型号,但为了打进民航市场,但很多关键子系统终究还是用的西方货架产品。
比如动力就用了两台普惠公司的PW127J。
虽然这年头普惠还没被雷神收购,但装着这种发动机的型号想要直接拿去军用,还是不可能获得许可的。
至于华夏的同级别型号么……
涡桨5A,不提也罢……
不过怀国莫肯定不会当场表现出太浓厚的兴趣,他只是记住了发动机侧面短舱上的型号。
TV7M-113。
应该是一种克里莫夫设计局的产品。
回去之后可以私底下接触一波。
就在这个功夫,俄方代表团那边也总算理清了思路。
洛兹科重新找上了怀国莫:
“商业运营的飞机出口欧洲,不知道贵方是如何解决的适航审定问题?”
相比于航空技术的问题,这才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