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43节
相比于有直接管理权限的专家顾问组,这个领域专家咨询组并不具备直接领导973计划的职能,但对于相应领域项目的影响力绝对是相当大的。
常浩南的目光向下飞速扫过信件内容。
大体意思就是因为常浩南同志在过去一年的科研工作中表现优异且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科技委已经认为您是符合973计划要求的专家啦,所以要聘请您来帮我们“重要科学前沿领域”的政策制定和项目审批工作把把关。
但考虑到常浩南同志并不是我们科技委系统下属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此还需要发函征询一下您本人的意见,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在6月30日前回函,到时候我们会把正式的聘书直接送到您单位或者家里去。
后面就是一些没什么营养的客套话了。
里面没说如果不愿意的话要怎么样。
估计也很少有人会选择拒绝。
常浩南当然也是准备答应下来的。
对于一个年轻科学家来说,哪怕只是负责的项目能够被纳入973计划就已经相当牛逼了,而自己则直接跳过了这个过程,直接化身为专家组成员。
这是相当高程度的认可,说明他的影响力已经逐渐不仅限于国防科工委这一个系统内部,已经有更多的兄弟单位开始注意到他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了。
对于从一开始就想要破除条框分隔,实现科研力量整合的常浩南来说,无异于迈出了一大步。
不过,短暂的欣喜过后,他也没有被这封信给冲昏头脑。
就算他内心有一万个确定,杜义山和丁高恒都不会对这项任命提出什么异议,但是该走的流程还是得走。
给出正式回应之前,总得把这件事让组织上知道一下。
……
于是第二天一早,常浩南就拿着那封信去了学校,准备找唐林天和杜义山聊聊。
由于这一届的本科生大多已经毕业离校,因此一路上遇到的人流倒是少了不少。
至于常浩南认识的,那就更是几乎见不着了。
只不过校园里的气氛倒是比以往火热不少。
随着1997年7月1日这个时间点的临近,学校里面也已经开始张灯结彩,悬挂诸多相关的庆祝装饰和标语。
毕竟对于整个华夏而言,这都算是个当之无愧的值得铭记之日。
常浩南也受到这样的气氛影响,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在家里装个有线电视,到时候能看到交接仪式的现场直播。
他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轻车熟路地走入飞机楼,敲开了杜义山办公室的门。
却发现自己今天想找的两个人竟然在都在里面。
并且唐林天手里面还拿着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信封。
“老师,唐院长。”
常浩南看着对面两个人的表情,没来由地有点发毛。
那种感觉就跟他上次获得五四奖章之前来找唐林天的时候差不多。
“小常啊,我们正好想要去找你来着。”
唐林天把手里的信封递向常浩南:
“这可是个大事情,估计再用不了两年,就只有我求你办事的份咯。”
刚刚进门的常浩南自然而然地以为对方是在说973项目的事情,也从包里摸出了昨天收到的那封信:
“不用,我这也有,他们应该是发了两份分别到家里和学校……”
话还没说完,常浩南就注意到了一些不对劲。
唐林天手里那个信封的右下角,跟自己的不一样。
“等等……这好像跟我收到的不是一封信……”
常浩南接过面前的信封,然后拆开。
里面是更加炸裂的三个抬头。
国家经贸委。
ZY企业工委。
财政部。
“嘶……”
常浩南突然感觉有点头晕。
第328章 上达天听加更)
自从1994年,国有资产管理局不再作为独立部门存在,直到2003年后世人熟悉的国资委挂牌成立,这中间的9年,国有企业的人事和组织一直是由多个部门联合管理。
其中以ZY企业工委为主。
而国家经贸委更是影响力大破天,其前身是计划经济时代与国家计委齐名的国家经委,负责整个国民经济工作的执行层面。
财政部就不用说了。
在眼下所处的90年代末,能让这三个部门共同发文的事情基本上只有一种,就是涉及到重大国有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组织变动或者人事任命。
国有资产处置这种事跟常浩南他们的关系太远,而能让三部委直接下文的人事任命至少也是大型企业一二把手这种水平,常浩南哪怕再逆天,也不可能22岁就扛起这种要职,所以只有可能涉及第二项,也就是企业组织变动。
展开信纸一看,果然如此。
《关于国家航空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的函》
常浩南先是一愣,然后顿时心下了然。
按照原来时间线上的情况,1999年的时候,如今的华夏航空工业总公司被一分为二,成为航空工业一集团和二集团,算算流程的话,那如今差不多确实到了征求意见的时候。
从结果上看,这次分家肯定是失败的。
就算把原来的总公司一分为二,大家也还是受到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大型央企,不仅实现不了预期中通过自由竞争提高效率的目的,而且还分散了本来就薄弱的力量。
航空产业作为重资产高技术行业,提高效率这种事根本不是靠一句自由竞争就能实现的。
自从进入90年代后半叶之后,全世界航空制造业的趋势都是进行大规模整合,这个时候选择分家自然不是什么明智之选。
最终,在经过大约十年的折腾之后,2008年11月,一集团和二集团再次合并,重新成立了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回到了资源整合的道路上来。
所以这件事情,常浩南肯定是抱着反对意见的。
至于这个意见是不是真的有用,那就要看操作,当然还有一部分运气了。
他现在确实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还没膨胀到觉得自己随便说句话就能影响大方向的程度。
“内容有点长,你先坐下,慢慢看。”
杜义山示意常浩南先坐到沙发上,然后从抽屉里面拿出了一个常浩南熟悉的锡制茶罐开始泡茶——
自从知道自己藏宝贝茶叶的位置全学院都知道以后,唐院长就直接摆烂了。
后来,这个茶叶罐就到了杜义山的办公室里。
……
这封函件确实比常浩南想象的更长,以至于他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读完。
抬起头之后,他的第一个问题是:
“这个函……确定是发给我的?”
有这样的疑惑并不奇怪。
原本常浩南还觉得,自己如今作为在航空工业系统内部小有声望的年轻专家,并且跟科工委还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航空工业重组这么大的事情哪怕是走个过场,向自己征求一下意见也算是正常。
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其中涉及到的部分远远不止于此。
简单来说,函件里面提到了三件事情。
一是刚刚常浩南就想到的,把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
二是之前怀国莫和丁高恒都跟常浩南说过的,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沪飞的大飞机产业园,用于承接从欧美转移过来的、华夏标准体系之外的航空制造业。
三是对整个民航产业进行重组。
在进入90年代后半叶之后,民航产业不讲道理的暴利时代结束,各大航空公司为了争抢客流竞相压价,然而在大量飞机和航材需要进口、管理水平也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西北航空等公司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情况,北疆航空和北方航空等情况稍好,但也是持续亏损,剩下的彩云航空和西南航空虽然经营情况不错,但规模实在太小,完全不值得维持一整套级别颇高的管理班子。
因此上面计划以国航、东航、南航为主体,将目前民航局直属的9家航空公司整合成三大航空集团,这样也便于和国外航司进行竞争。
实际上,这三件事情之间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由于常浩南在过去一年中有意或无意的努力,国内的民用航空产业没有进入上一世90年代末那样一地鸡毛的状态。
虽然目前拿得出手的型号也就是一个新舟60和一个运12,但是和欧洲签署适航互认协议,又跟欧洲在航空气象安全领域开展以我为主的合作,显然还是给上级打了一针有力的强心剂。
因此航空工业总公司分家的方案和原来的时间线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差别。
按照函件中的说法,一集团仍然保留目前总公司的情况不变,分出去一个二集团接手整个沪飞,以及镐京和冰城两大飞机制造集团的商用航空部门,那个独立于沪飞以外的大飞机产业园在建成之后也会归于二集团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一集团主要负责军用,二集团主要负责民用。
比原来确实合理了很多,至少让常浩南无法马上判断利弊了。
而民航重组跟另外两件事之间产生关系,则是因为涉及到了一家相当特殊的航司。
华夏联合航空。
此时距离“军队一律不得经商”事件只剩下了大概一年时间,很多以军队为主体的企业都已经开始了清退或者改制,其中作为重资产行业,并且还运营着包括伊尔76在内不少军用运输机的联合航空自然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
按照函件中的意思,是把联航也一并交给分家之后的航空工业二集团,这样可以保证哪怕国产的民航客机在性能,尤其是运行成本方面稍差一些,也不至于完全没有用户,算是国家出面给历经多番曲折后终于起步的华夏民用航空业做一个兜底。
绝对的大动作。
而且还是组合拳。
要知道,大飞机产业园是前一世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民航重组则是到2002年才进行。
如今却要把三件事情集中到一起来完成。
这样影响航空产业发展的百年大计,现在竟然把征求意见函给到了自己手里,常浩南在读完函件的时候,确实产生了一瞬间的恍惚。
尽管几个月前,科工委方面就说过,大飞机的产业园选址会将他的意见纳入考虑。
但纳入考虑和正式发函,毕竟还是有些区别的。
所以才有了刚刚那个脱口而出的问题。
“当然是给你的,信封上这不是写着么。”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