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90节
常浩南说话间也从钟世宏手中接过笔,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涡扇9A原型机的生产名义上是作为涡扇10的技术验证机,自然少不了他这个总设计师的签字。
“再怎么说,改进型歼轰7也得有个大几十上百架的需求,涡扇9A在这方面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只是可惜了当年的斯贝航改燃,现在涡喷14改燃的QC130已经进入设计定型阶段,海军应该不会再接纳另一种功率类似的燃气轮机了……”
出厂手续签署完毕之后,工作人员很快把打包齐整的发动机包装箱装到了一辆特制奔驰半挂车上。
这辆车可能是整个涡扇10项目中唯一100%原装进口的产品。
主要是大家实在分身乏术,真没功夫再去搞一台专门的发动机运输车了。
生产完毕的发动机将会由这辆车运输到北陵机场,再由一架伊尔76运输机运到624所进行必要的地面测试。
“常总,你觉得这台发动机的实际性能,能达到什么程度?”
张振华作为生产部部长,对于发动机设计领域的涉猎不多,因此并不清楚涡扇9A身上这些升级的具体效果。
“别抱太高期待吧……”
常浩南摇摇头,把手里的笔还给钟世宏,又继续解释道:
“斯贝这个发动机本身的设计水平不行,我花了不少时间调整压气机和燃烧室的数据,但匹配程度始终一般。”
“毕竟是个改进型号,也不可能大费周章地重新设计一个核心机出来,只能这样将就一下了。”
话语中带着些许对于英国人的不满。
当然,旁边的两个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毕竟常总的能耐有目共睹,确实有资格这么评价。
“另外,因为生产叶片那时候,厂里的多弧离子镀设备还没到位,所以热端部件也还没用上新型涂层技术,涡轮前温度的提升也比较有限。”
“当然,另一个方面说,斯贝MK202本身的涡轮前温度就已经不低了,英国人能用这么高的涡轮前温度设计出这么个性能平庸的发动机,也确实……啧啧啧。”
这种时候,张振华和钟世宏肯定是不好接话的。
“那……一些典型的纸面性能,大概可以提高多少?”
“更具体的么,还要做过台架测试之后才知道。”
这时一辆捷达王停在三人面前。
开车的自然还是朱雅丹。
常浩南拉开右后侧车门,回头对两个人继续道:
“不过,按照我做的性能标定,海平面推力大概可以提高到10000kg级别,发动机总重,按照国标,应该不会高于1750kg。”
说完之后,便坐上车,示意车队可以出发。
只留下在风中凌乱的两个人。
“这还叫‘别抱太高期待’?”
张振华动作有些僵硬地看向旁边的钟世宏。
要知道,斯贝MK202的海平面加力推力9300kg,国标自重高达1842kg,推重比只有5.05。
涡扇9A直接把发动机的推重比提高了将近15%!
“你知道的,常总对项目的要求一直很高。”
钟世宏扶了扶脑袋上戴着的棉帽子。
他其实也觉得有点离谱,不过在张振华面前,还是保持住了风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意料之外:
“总之,我已经开始期待涡扇10的表现了……”
第513章 两个时代的交错
当天稍晚些时候,常浩南便跟着那架运输发动机的伊尔76运输机飞到了涪城。
常浩南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
他坐在运输着发动机的卡车副驾驶位置上,看着眼前的624所大门,不由得回忆起一年多以前自己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的情况。
之前给涡喷14做测试的时候,他就是在这里完善了国军标有关航空发动机进气口总压畸变评定的操作流程。
一开始,他的想法其实只是要让涡喷14这个具体型号的测试流程有法可循而已。
只不过,在后来的诸多机缘巧合之下,那份操作手册性质的文件最终成为了全新国家标准的基础和范本。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更是直接改变了整个华夏的航空工业发展路径……
应该说,到现在为止的将近两年功夫,他已经取得了远远超过刚刚重生那时所预想的成果。
当然,比较容易短平快出成绩的项目基本也已经被他搞得差不多了。
剩下的,就都是涡扇10这样的硬骨头。
卡车刹车时的声音和惯性把常浩南从思绪中带了出来。
他从副驾驶位置上下车,早已等在这里的几个624所领导纷纷迎上前来。
“常总,又见面了。”
为首一人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毛呢中山装,还带着一顶皮帽子。
这样的装扮让常浩南有些陌生,但听对方打招呼这意思,明显是之前跟他见过。
但他上次来624所的时候,这里理论上的所长兼书记还是刘振响,当时接触过的几位领导里面应该没有眼前这位才对……
不过这事肯定不能表现出来,所以常浩南还是热情地跟对方握了握手。
好在对方很快进行了自我介绍:
“李荣在,从去年年末刚从盛京调过来,接任刘振响院士的职位。”
“之前搞涡喷14的时候,我负责燃滑油输送部分的研发工作,开项目研讨会的时候跟您见过几次……”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在SB101试车台完工之后,刘振响仍然在624所担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院长。
不过这一世或许是受到常浩南的影响,他已经把组织关系调回了京航大学担任教授。
并且通过不知道如何软磨硬泡的方式,从杜义山那谋得了一个常浩南“联合培养导师”的名头。
当然,也就是個名头。
现在常浩南发论文,通讯作者都是写的自己……
总之,刘院士显然是准备在教育界继续发光发热,而这位新任的李院长,则是被蝴蝶效应影响到的无数人之一。
虽然常浩南自己的年纪也才二十出头,但此时此刻,突然有了种“桃李满天下”的玄妙感觉。
至于跟在李荣在后面的那位,常浩南倒是熟悉得多。
姜甫和,624所的总设计师,之前在涡扇10设计评审会上,二人有过一些交集。
打过招呼并简单寒暄一番之后,李荣在便亲自指挥工作人员,准备卸车。
而姜甫和则不知道从哪掏出一本装订成册的纸质材料,交给常浩南。
“常总,这是我们初步确定下来的测试内容,根据最新版本国家军用标准修改出来的,您看一下。”
后者给航空发动机测试标准打了个样,但毕竟只是完成了有关压气机进气畸变的部分,论工作量连发动机测试流程的10%都不到。
其他部分的完善和修订则是由刘振响牵头,就近在624所完成的。
所以哪怕是常浩南本人,也对如今经过版本更新之后的测试环节不是很清楚。
对于9A-02这样的大改版本来说,需要测试的内容虽然比之前涡喷14那样的全新发动机少,但也不可能是几天功夫能完成的。
光是必要进行的测试项目清单,常浩南就看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这下子,估计又要在涪城过年咯……”
常浩南掏出一支圆珠笔,在测试项目书的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有些无奈地说道。
姜甫和把资料接到手中收好,听到这样的感慨,有些好奇地抬起头:
“常总以前在涪城过过年?”
常浩南上辈子确实没少在涪城过年,只不过都是在九院那边。
当然,这种事情肯定是不能说出来的。
“涪城倒是没有,但因为工作在外面过年的时候不少。”
好在对方只是随口一问,并未在这个话题上继续纠缠。
……
就在二人一边闲聊一边处理必要文件的同时,9A-02原型机也被从平板拖车上卸下来,通过轨道缓缓向高空台测试车间内部运送过去。
常浩南快步跟上。
没走几步路,眼尖的他就发现在旁边的另外一条轨道上,正有一台体积小得多的发动机正在从里面运出来。
“这边现在还有其它测试任务?”
常浩南盯着那台体积大概只有涡喷9A四分之一的小发动机看了一会,却并未辨认出具体的型号。
98年这会,华夏的航空发动机型号就那么数的出来的几种,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被他直接或者间接地插手过。
突然冒出来一种他没什么印象的属实有些让人惊讶。
“哦,这是我们本地蓉发厂搞出来的改进型号,涡喷6D。”
“这不是歼6的发动机么,现在还在改?”
常浩南整个人都惊了。
涡喷6是1966年就定型的超级老前辈,他一时间认不出来倒也正常。
但这都1998年了,竟然还能看见爷爷辈发动机的改进型号?
“歼6当然早就停产了,但这不是还有强5在用么……”
落后半个身位的姜甫和解释道:
“本来,洪都那边从96年末开始搞强5D,现在已经基本定型了。”
“但是因为镐京那边的歼轰7A改进型进度远超预期,而且很快就可以100%国产,所以这个型号,连带着增推延寿之后的涡喷6D发动机,也就没了定位,转入技术储备了……”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