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89节
“从流场计算得到的信息可以通过插值等方式计算到基尔霍夫面上,针对TORCH Multiphysics新版本的非结构化重叠网格,可以考虑一种类似于嵌套网格中洞边界生成的办法来确定积分面……”
“人工给定一個包围桨叶的空间,即类似于嵌套网格中的“洞”,先对所有的网格点循环,按照空间坐标判断点是否落在洞内,如果点落入洞内,则标记该点为0,否则为1……”
“……”
“至于流场计算,本质则回到了N-S方程的数值求解问题,这是TORCH Multiphysics软件创建时最核心的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这就是我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并预祝你们的项目顺利完成。”
洋洋洒洒,五页A4纸很快写完。
简单检查了一番刚刚的内容无误之后,常浩南把几页纸分别放进了扫描仪。
馈纸式扫描仪在90年代初被发明出来,如今已经进入到了华夏市场。
尽管价格高的离奇,但常浩南现在毕竟也是不太差钱的主,还是咬牙给每个办公室都配了一台。
扫描进去之后,他直接把内容当做附件发给了冰城那边的刘洪波。
平平无奇的处理完两件事情之后,常浩南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
时间也差不多到了要吃午饭的时候。
他点开最后一封未读邮件。
这是一份涡扇10项目的例行工作汇报。
每隔几天就会发过来一份的那种。
他准备简单看过之后,就去把午饭给吃了。
然而。
《异形气膜孔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结果》——
当看见这个标题的时候,常浩南就知道,自己的午饭,吃不成了。
这项研究对于航空发动机的燃烧室和涡轮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他之前就已经用流动传热基本控制方程对不同异形孔的气膜冷却效果进行了计算。
但这毕竟是从未有人做过的研究方向,还是需要实验结果对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校正。
所以才一直拖到了今天。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赶紧关掉电脑穿上外套,准备去看看结果。
一个多月以来的实验数据浩如烟海,肯定没办法通过邮件全都发过来。
……
京航大学压气机研究中心里面,穿着一身蓝色实验服的刘永全站在记录实验数据的两台电脑前面。
旁边是正在聚精会神查看实验数据,并且跟自己计算结果进行对照的常浩南。
“从结果上看,对于我们的实验对象,簸箕形孔的冷却效果要好于扇形孔和单纯的前倾孔,不过,扩张比例、孔倾角和展项扩张角对于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还是比较复杂……”
常浩南同时盯着两个屏幕,缓缓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其实,关键还是咱们没有直接测定气膜孔内速度和压力分布的手段,相关的传感器一方面我们买不到,另一方面就算通过特殊渠道搞到,准确性也不能满足要求……”
刘永全在旁边说道,显然还是有些遗憾。
“咱们华夏搞科研,从来也没有过要什么有什么的阶段。”
常浩南倒是不太在乎:
“孔内速度和压力分布是因,表现出的温度场分布是果,在理论工具足够先进的情况下,就算不能直接得到前者,也可以从结果反推回去。”
刘永全张了张嘴,被常浩南一番十足自信的话惊得一时间没什么话说。
好一会之后才重新开口道:
“不同环境下,各种孔型表现出的散热效果也会有些不同。”
“这部分内容,光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就不太顶用了,还是需要做实际测试,证明咱们设计的可行性。”
这种事情,常浩南当然早有准备:
“这个没问题,我下午跟黎明厂联系一下,让他们在涡扇9A的第二阶段原型机上准备应用新的冷却技术。”
“涡扇9A?”
刘永全一愣:
“但涡扇9的涡轮前温度对于我们这个技术来说有些太低了,测不出什么效果……”
“修改一下喷油结构的雾化水平,把燃烧室温度提高一些就行了。”
常浩南抬起头说道:
“虽然涡扇9的底子一般,继续挖潜的价值不会太大,但咱们只是改一下设计,不必更换工艺和材料,成本上不会提高太多。”
“改进型号的涡轮前温度提高一些,至少可以改善一些超音速性能,再额外降低一些油耗嘛。”
见他这么说,刘永全自然也不会再有什么意见。
“常总,您这是,要把这个斯贝的潜力给榨干啊……”
话语中带着些许恭维。
“物尽其用嘛,现在空军那么多部队等着换装,早点把歼轰7A给搞出来也是一大助益……”
第512章 终于能自主生产涡扇了!
虽然只是一个改进型号,但航空安全大过天,必要的测试流程绝对不能马虎。
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斯贝改”,新技术利用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一——
第一台9A-01号原型机修改了高压压气机叶片和供油部分的一些不合理设计,换装全新的国产油泵、轴承和齿轮组,并且将原来的轴承组件整合起来。
由此减少了零组件的数量,拓宽了喘振裕度。
到这个时候,虽然修改的地方还不少,但仍然属于对原型发动机的小修小补。
不仅性能标定并没有变化,热端部件的核心设计也维持了原装,因此基本性能也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自重减轻了大约75公斤。
但是在1997年年末开始生产的第二台原型机9A-02号上,变化可就比较大了。
为了测试全新主动冷却技术的有效性,常浩南专门要求606所的技术人员修改了发动机性能标定。
通过提高燃烧效率以及升级航油的方式,把涡轮前温度提高了大约50-60℃,达到接近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水平。
而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此,第二台原型发动机的压气机也被修改,在9-12级高压压气机叶片上采用了在涡扇10研制过程中开发出的叶片分离流主动控制技术,将压气机的总压比提高到22-23左右。
只不过,由于制造工艺的研发还需要时日,所以这台发动机在生产制造时采用的电解加工、电子束焊、精锻、精铸等技术,仍然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上。
尤其是涡轮和燃烧室内壁的气膜孔加工。
相比于一打一个准的圆孔,常浩南开发出的带前倾角簸箕形孔对于410厂开发出的电火花加工技术相当不友好。
不仅每一個孔的加工相比涡喷14都要多上数个工序,后续的磨削加工和质量检测也要对应增加步骤。
良品率还低了不少。
总之,虽然常浩南恨不得发图之后的第二天就能开始测试这台使用了不少涡扇10技术的发动机,但410厂即便专门腾出一条产线,24小时三班倒进行生产,还是用了两个多月才把9A-02号机给生产出来。
……
410厂的发动机总装车间门口,常浩南和钟世宏、张振华并排站在一起,看着总算完成了厂方整机检测的发动机被缓缓装到专门设计好的发动机托架上面。
张振华特地走上前了两步,伸手在半空中发动机的尾喷口上轻轻拍了两下。
盛京,一月中旬的早上。
气温差不多得有个零下20℃左右。
金属的尾喷口彻骨冰寒,把没什么心理准备的张振华冻的一个激灵。
不过,他还是没忍住,又轻轻抚摸着裸露在发动机机匣外侧的燃滑油管路。
沉醉的表情略显变态。
直到发动机被吊装组固定好,并开始用货箱进行包装,他才依依不舍地退了回来。
“斯贝,国产化搞了二十多年,咱们总算是造出一台100%国产的发动机了……”
伴随着面前泛起的阵阵白雾,张振华不无感慨地说道。
为了加快生产速度,之前的9A-01号机仍然有大概四分之一左右的零组件直接使用了英国进口件串装。
但这第二台原型机,由于各方面改进巨大,英国的原装件已经无法适应其工作状态。
因此,所有部件均为在国内新生产的。
在这个过程中,410厂也验证了金属喷涂、真空热处理、轨迹焊、真空钎焊、数控弯管等几项关键新制造技术的应用,为下一步涡扇10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是啊,可惜就是有点太晚了……”
钟世宏摸出圆珠笔,一边在出厂单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一边回应道:
“当年引进斯贝之后,中间又摇摆了足足十几年,现在把国产型号搞出来,就算性能比原装货更好,前景也比较有限了……”
斯贝的引进,还隐藏着一段410厂和430厂之间的爱恨情仇。
前者当年坚持要继续搞涡扇6,而后者则认为应该从斯贝搞起。
非要说的话,最后算是落了个双输的局面。
事到如今,谁是谁非早已经说不清楚。
好在对于钟世宏和张振华这一代人来说,倒也没有太多相关的记忆。
两个单位之间的火药味,随着涡扇10项目的推进,以及研发协作的不断加深,也逐渐消弭于无形。
矛盾,从根子上说来自于资源分配的竞争。
如今常浩南几乎把华夏航发产业的规模做大了一个数量级,分蛋糕的难度自然降低了很多。
尽管如此,在注意到两个人之间的话题逐渐往陈年往事的方向靠拢之后,他还是赶快扯开了话题:
“过去的事情,多说无益。”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