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90节
常浩南研究完涡扇10,会不会一转再去搞垂直起降发动机?
姜甫和现在已经看明白了,眼前这个人一旦进入某个领域,那其他人基本上就没什么机会了。
但总不能下半辈子都躲着常浩南的项目走吧?
一方面,他身为624所的总设计师,虽然承认技不如人,但总也有点尊严在的。
另一方面,正如古人所说。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光靠躲是躲不过的……
他脑子里乱七八糟地想着这些事情,一时间竟然有点冷场。
好在旁边的李荣在对此倒是没什么执念,当即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补充了一句:
“而且,还顺便帮我们建设了一套完整的航空发动机测试标准体系。”
“我这个今年才当上院长的老头子,可算是沾到光了……”
一番高情商发言,把刚刚稍微有点尴尬的气氛给补充了回来。
“哪里哪里,都是航空工业系统的同志,没必要分那么细……”
常浩南也感觉到姜甫和的情绪好像有点波动,但这个时候也顾不上纠结这些。
毕竟十号工程的II类原型机还等着发动机用呢——
那个放大之后的机体,AL31FN可不太能推得动。
“常总,这段时间,我们在科学院计算所的协助下,按照您的要求,提前完成了对101号高空台的升级。”
姜甫和虽然现在感觉很差,但还不至于因为个人感情而耽误正事:
“另外,B0101号原型机也已经在前天被送到我们这,只要您最后确认无误,就可以开始测试了。”
实际上,这也是徐洋会出现在涪城这边的原因。
她本来并没有直接参与太行项目。
但涡扇10因为在设计时就考虑了使用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FADEC),所以相比老型号,在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上区别很大,再加上对于华夏来说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14吨理论推力,以至于需要对SB101高空台进行操控逻辑和台架结构的改进才能完成测试。
至于为什么第一台原型机是叫B0101……
因为涡扇10的基准型号其实是给歼10准备的单发型,也就是常浩南之前在611所讲PPT时候所展示出的性能,反而涡预计装在歼11上面那个,才是衍生出来的减推型号——
经过601所和苏霍伊公司的技术人员计算,发现以目前状态歼11的机体设计,把海平面推力拉高到2*13.2吨之后,进一步提升所带来的的边际收益将会很小。
不如转化成更高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尤其对于如今还没怎么玩明白第三代战斗机和第三代涡扇发动机,却马上就可能要开始接触三代半飞机和发动机的华夏空军来说。
能多省点心总是好的。
只是由于空军装备命名规则在中途发生变化,才导致基准型叫做涡扇10B,而减推型叫涡扇10A。
常浩南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
距离晚饭还早。
“走,我们去高空台那边,看看测试工作的准备情况!”
第625章代航发的测试准备
当常浩南在测试车间见到海谊德的时候,后者正手持对讲机,面色严肃地指挥现场技术人员把B0101号原型机从专用的发动机托架转移到高空台的吊具上面。
相比于过去以液压机械式为主、辅以部分模拟信号式的航发控制系统,有全权限数字控制能力的涡扇10在外形上看起来要简洁很多。
因为大量原本用作控制和动作功能的液压和气压管路被取消,变成了分布在飞机周围的几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以及电缆线。
除了能减小这些复杂机械结构本身带来的可靠性问题以外,也能顺便给发动机减少不少重量和成本。
再结合相比第三代航发本就更加简洁的2级风扇+7级高压压气机结构,最终把这台发动机的国军标自重降低到了相当惊人的1560kg。
作为对比,F110和AL31F两种典型的第三代发动机,按照国军标计算的自重都在1750-1800kg范围内。
当然,1560kg仍然不是终点。
之所以管涡扇10叫3.75代发动机,就是因为虽然它的结构已经几乎无限向四代靠拢,但大部分材料和生产工艺仍然是第三代发动机的水平。
毕竟对于华夏航空工业来说,在此之前连生产第二代的涡扇9都颇有些费劲。
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的时间表不会受到材料问题的影响,常浩南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并未在机匣和叶片等部分采用特别激进的减重手段。
典型的第四代发动机,如F119,甚至可以把重量控制在1450kg附近,从而实现接近11的海平面理论推重比。
不过,这就是以后要追求的部分了。
而且,以黎明厂目前的能力来说,即便经过了一次全方位的工艺升级,制造涡扇10的速度仍然不算乐观。
在吊装步骤结束之后,海谊德才听到身后传来一阵略显嘈杂的脚步声。
回过头,刚好看见正带人走进来的常浩南。
“浩南同志,好久不见。”
二者握了握手。
根据任务分工,在部件级测试结束以后,第一台发动机的制造和总装任务,是由他这个总工程师负责的。
这也是为什么常浩南能腾出时间,跑到蓉城待上两个月。
所以算下来,俩人已经有将近一个季度都没见过面了。
对于一般的项目来说,总工和总师轮流上线且动辄几十天不见面,那大概率是要出乱子的。
但涡扇10的情况毕竟比较特殊。
在目前几乎所有的测试内容都能顺利通过的情况下,身兼数职似乎并没有给常浩南带来太大的负担。
自然也就不会有谁不开眼地对此提出异议。
“我们还在熟悉改进之后的测试台架,预计两到三天之内可以把B0101号原型机整备到可以开始测试的状态。”
完成了指挥任务的海谊德把对讲机挂回肩膀上,然后一边带着常浩南一起来到近处,一边说明着目前的工作进度:
“主要是相比以前,这次测试多了很多备份的气液动作机构需要连接,不光我们,就连624所的技术人员也是第一次弄。”
后者抬起头,看着操作型架上面的现场工程师开始对照着图纸,小心翼翼地把一根根管线安插在发动机的各处要害位置上面。
全权数字控制对于发动机和飞机来说属于极好的升级,但相应地,在测试过程中就会麻烦很多。
因为电控系统一旦失控,无法像纯机械设备一样简单地应急关停,甚至可能危及到高空台本身的安全。
尤其涡扇10还是华夏第一個从设计之初就计划采用该技术的型号(更早些时候在涡喷7上进行过测试)。
而现在往发动机上面连接的那些管路,就是起到一个“外置应急备份”的功能。
尽管在通过出厂测试的前提下,发生这类严重事故的可能很小,但终究还是要以防万一。
“这个无妨。”
常浩南摆了摆手:
“我在前面的设计任务里抠出来的时间,本来就有一部分打算是给生产和测试环节留余量。”
“理论和计算层面的内容,总有办法提高一些效率,但落实到物质层面,还是要以小心谨慎为主,尊重客观规律。”
“况且,在正式开始测试之前,还得检查一遍经过改进之后的台架系统控制规律,这个也得花上几天功夫。”
“也不能太拖你的后腿啊……”
海谊德双手背在身后,有些感慨地说道:
“以前跟国外比,觉得咱们的发展速度其实已经不慢了,但是这两年跟你一起做过项目之后,总感觉背后有一股劲在推着,不停往前走。”
“说这些就见外了,都是负责同一个项目的同志,哪有什么拖后腿的说法,正常的取长补短罢了。”
常浩南摆摆手,紧接着揉了揉因为长时间仰视而有些酸痛的脖子,重新把目光投向海谊德:
“对了,海总,这段时间,十一号工程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尤其是给咱们准备的验证机?”
虽然不是一个体系,但好歹601所和606所都在盛京,也算是兄弟单位,而且太行项目实际上也算是十一号工程的一环,所以一些基本的消息还是能打探到的。
他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几乎常驻盛京的姚梦娜通电话,但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在里面聊项目的事情。
“已经快把散件组装的部分给造完了,后面就是从第七批次开始逐步提高国产化率,然后换新的国产机载设备。”
海谊德回答道:
“至于换发验证机,112厂会专门给咱们留出一架双座的歼11AS配额,用来进行装机实验,这次来涪城之前我还特地去看过一眼,机体结构已经造的差不多了,但主要的子系统都还没安装。”
“主要是考虑到涡扇10是用数字电控,所以在管线布置,还有飞控程序这块跟目前的量产型会有少许差别,得等到我们把下一批次的B0201号样机送过去,才能继续生产流程。”
“不出意外的话,预计是今年末可以交付试飞。”
涡扇10A和涡扇10B在硬件上没有任何区别,甚至都是从同一条生产线上面下来的,只是前者在控制系统层面上限制了军推和最大推力的数值。
有点像某些车用发动机,只要外挂电脑刷个二阶就能解锁更强性能。
在航空工业系统内部的档案序列中,二者共用同一个生产代码,只是空军在装备层面上进行了区分。
因此,除了缩减寿命测试以外的其它所有项目,都是用基准型号进行,A型号无需再走一遍流程。
这部分话题聊完之后,刚刚一直等在常浩南身后的徐洋紧跟着上前一步:
“接下来介绍一下数字控制系统的仿真验证程序,跟我来吧,在隔壁。”
一行人绕过垂落着密密麻麻线缆的高空台,来到了对于常浩南而言再熟悉不过的控制室——
他可能是624所工作人员以外,在这个房间里待过时间最久的人了。
徐洋还是没有任何废话,直接把早就准备好的资料塞到常浩南手中。
至于她自己……
纯脱稿,用不着。
“系统对发动机起动过程采用开环控制,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三种启动方式,也就是电启动、压缩空气启动和丙烷燃气启动,高空台测试控制系统预设了三种不同的规律,分别是固定时间程序供油、转速函数供油和适当油气比供油。”
“它们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涡扇10使用全权数字控制,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当采用转速函数供油方案,以机转速作为燃油流量的线性映射量……”
“……”
“启动之后的稳态工作过程采用闭环控制,考虑到歼11和歼10都会采用飞推一体化的飞行控制系统,这部分就没必要考虑传统的物理转速控制率了,直接采用等折合转速控制,油门指令直接由飞行控制器经通讯口或以PWM信号形式发出,所以具体算法和你在ECU程序里面留下来的完全一致,我就不重复了……”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