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00节
然而就当他准备看看再往后的内容时……
哗啦——
却发现下一页是一片空白。
显然,这份报告,它烂尾了。
常浩南心中发出了和当初罗杰·埃立诺教授几乎相同的感慨:
“怎么到这就没了?”
不过最后还是绷住了。
对于一项研究来说,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至少不亚于解决问题。
郭立强能写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毕竟,如果后面的内容都能补上,对方压根也没必要不远千里地过来找他。
……
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常浩南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笔:
“我刚才简单梳理了一下整个机弹组网探测系统的工作逻辑。”
郭立强过去没跟常浩南正经共事过,但也看得出,这是大佬准备发力的姿态,于是当即把屁股下面的凳子稍微挪近了一些。
“首先,是用机载无源探测系统对敌方超远距离目标或低可探测度目标进行预警探测和粗定位,给载机发射导弹提供初始信息。”
常浩南的画功这两年进步不小,但仍然处在简笔画plus的水平,干脆画了个框框来代替:
“然后,采用载机与2枚以上主被动复合制导空空导弹联合组网,进行高精度无源探测,这一步,我认为需要借助时差定位技术和滤波算法获得目标的精确位置信息,为远程空空导弹提供中段制导信息。”
“诶?”
郭立强的表情一滞:
“时差定位法?”
他之所以如此惊愕,并不是因为这个算法多么新鲜。
正相反,是因为太不新鲜了。
所谓时差定位(TDOA),就是是利用多点接收到的电磁辐射信号到达时间差对辐射源的方位和距离进行确定。
实际上,在歼轰电7上面,无源定位用的就是这套逻辑。
只不过那上面的“多点”是左右两个吊舱,本身距离非常近,所以误差很大。
现在的多点是一架飞机和两枚导弹,距离几十上百公里,定位精度自然也就上来了。
所以这个思路实在过于直接,甚至让郭立强觉得好像不应该是由常浩南想出来的。
“是啊,时差定位法。”
旁边的常浩南反而也被他的反应搞得有点懵,愣了一下之后才点点头:
“这应该是最合适的算法了,郭工……肯定也听说过……”
话说到最后,甚至带了点不太确定的疑问语气。
显然,后面还有半句话没问出来——
这有啥值得你一惊一乍的?
郭立强也意识到自己反应有点过激,当即解释道:
“嗐……好歹也是搞控制的,TDOA当然听说过,只是之前一直感觉,常总应该会提出个更巧妙的算法才对……”
听到对方想法的常浩南不由得哑然失笑:
“算法么,只是一种数学工具,不分什么高低贵贱,只要好用就行,如果单纯为了炫技,在不必要的地方搞一个复杂程度更高的新算法,反而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符合咱们技术人员的原则。”
“说的也是……”
郭立强点了点头,显然是认同了常浩南的说法。
刚刚前倾的上半身也重新靠回椅背上。
甚至有意无意中忽略了常浩南把这个问题称为“简单问题”的细节……
然而他这边刚刚释怀,常浩南却又话锋一转:
“不过,虽然多站时差无源定位本身原理很简单,但是具体到咱们这个问题上,想要利用三个相对运动中的定位站对目标辐射源位置进行精确求解,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之前在电子战飞机上,因为两个吊舱始终是处在相对静止的,加上吊舱和飞机之间有数据总线连接,可以用一台专门的计算机进行解算,所以直接用传统的牛顿迭代法也能解决。”
“但是现在这个机弹组网探测,本身计算量就大不少,再加上互相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也慢,肯定不能再用老办法,否则等算出目标位置,导弹也快到最大射程了……”
郭立强刚刚靠回去的上半身又重新坐直了:
“那常总的意思是……”
“多站时差定位,本质上还是求解一组强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
常浩南稍微调整了一下坐姿:
“所以在这里,就必要搞一个相对复杂的算法了……”
第637章 霹雳13,准备立项
那一瞬间,郭立强的表情相当精彩。
就说嘛,之前总觉得哪不太对,但一直没太想明白。
现在总算是知道不对劲在哪了——
刚才这一番交流里面,常浩南说的东西,他竟然全都能听懂。
要是这样的话,那他这趟岂不是白来了?
结果,原来听不懂的搁这等着呢……
这下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常总……具体说一下?”
郭立强的语气反而比刚才又放松了不少。
但是常浩南却没有马上开口回答,而是低头皱眉,看着眼前的白纸思索起来。
这状态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看着就像是在愣神。
然而这毕竟是常浩南,所以……
在郭立强看来,这应该是在思考。
也就不好出言打扰。
几分钟的头脑风暴之后,常浩南竟然破天荒地感受到了一丝头昏脑涨的感觉。
看来想跳过超算,用人脑模拟数值计算结果,还是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于是他抬起头,一边抬手揉了揉额角,一边重新看向郭立强:
“关于多站时差定位产生的非线性方程组,我目前只想到了三种大概可行的数值解法”
“?”
那一刻,郭立强的表情该怎么形容呢?.
gif
实际上,常浩南在开发TORCH Multiphysics软件的时候,就专门系统性地研究过高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虽然软件本身已经试用了一年左右,估摸着再过段时间就要发行正式版本了,但有关这个方向的研究他却一直没断过。
但郭立强显然不知道这些。
他并没有参与过TORCH Multiphysics软件的开发,也不知道常浩南参与设计模锻压机那时候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拿出过一个问题的四种解法。
所以在他看来,就是常浩南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跟自己聊了聊,又低头想了想,就想出了解法,而且还是三种。
这也是个人了?
常浩南感觉到自己斜后方的气氛有点不对,于是转过头,便看到了满脸惊愕的郭立强。
对于这种表情,他倒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于是当即开口道:
“之前做项目的时候,顺便研究过类似的问题,刚刚又把结论稍微推演了一下而已。”
这种解释显然并不能完全消除刚刚那句话对于郭立强世界观的打击。
不过,至少后者的表情已经不似一开始那般抽象。
常浩南见状,也就不耽误时间,沿着刚才的内容继续了下去:
“总之,这三种算法,我在这用纸笔肯定跟你说不清楚,而且更关键的是,我现在也不好说到底哪种效果更好。”
“所以不如这样,你回去之后,先处理一下导弹飞行过程中的优化控制问题,咱们这个型号的弹道轨迹特殊,射程又太远,只靠传统的轨迹转弯控制率很难满足要求。”
话题总算回到了郭立强比较熟悉的领域:
“您的意思是说,这個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不能简单走高抛俯冲弹道,所以需要由弹翼提供比寻常空空弹更大比例的升力,才能维持住射程和弹道高度?”
常浩南把手里的报告翻到前面的某一页,指着郭立强画在上面的那张作战原理图:
“不光是这样,对于打出去的前两发探测弹来说,中间还需要持续调整弹道走向,最好是能打出一个类似括号的水平弧线过去。”
“再考虑到,眼下我们预计对付的目标都是没什么机动性的大型目标(这会儿的隐身飞机只有F117和B2),所以反而不需要导弹在末端有非常大的过载。”
“所以,在控制导弹的过程中,最好能把升力面倾斜到目标方位上,并在倾斜过程中还要保证偏航通道侧滑角尽量为零,这样阻力最小。”
排除掉一些目前还不成熟的奇技淫巧,空空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基本都是力度很大但持续时间很短的那种类型,在最初的加速阶段结束之后,剩下就只能靠滑行了。
R33这个弹毕竟体积够大燃料够多,靠缓燃推进剂和相对较低的极速能比那些又细又短的中距弹更坚挺一些,但本质上还是那么回事。
所以尤其到了弹道中后段,每一丝能量都非常宝贵,能不浪费尽量不浪费。
稍作停顿之后,又继续解释道:
“轨迹转弯控制虽然大体上能满足这个需求,但一是响应速度有点慢,二是在目标瞄准线旋转角速度很小时,相应的加速度指令也很小,制导信号中的噪声影响使弹体难以将加速度矢量准确地转到最优取向上,造成弹体频繁快速滚动,浪费控制能量不说,也会影响到探测精度。”
“而对于后面补射,真正用来攻击目标的杀伤弹来说,导弹在末制导阶段出现这种快速滚动,又会造成导引头与弹体的耦合,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完全失控。”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