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40节
也就是5年前那场东南方向大规模演习结束的日子。
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自明。
只是苦了被同时邀请的常浩南。
海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预警机。
空军第一次有了完全国产的第三代战斗机。
两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在一起……
为什么会变成……
咳咳……
好在空警200的交付仪式是在早上,而歼11B则是在午后。
勉强算是打出了个时间差。
……
常浩南是前一天,也就是3月24号下午从京城飞到南郑的。
跟他同行的还有科工委副主任之一的张洪飚。
俩人也算是老相识了。
之前就一起参加过C808客机完成取证试飞的庆祝仪式。
“你明天下午,回京城么?”
飞机快降落的时候,张洪飚向常浩南询问道。
“不回。”
后者面无表情地摇头:
“参加完这一场之后,马上去盛京参加下一场……”
这个回答让张洪飚一愣,然后没忍住笑出了声:
“对,我忘了,歼11B的交付也是在明天。”
常浩南满头黑线,扶额叹息:
“所以说那边你不用去么?”
“不用。”
张洪飚仍然能绷住表情,但语气中难免透露出些许幸灾乐祸:
“华夏只有一个你,但咱科工委又不是只有一个副主任,没必要可着我折腾……盛京那边是老怀过去。”
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又突然一变:
“这一趟还是老怀自己要求的,说是想在退休之前最后看看自己经手过的项目……”
老怀,自然指的是怀国莫。
分管对外技术交流的副主任。
也是常浩南最早接触到的科工委领导之一。
他深度参与了当初和苏霍伊进行的十一号工程谈判。
包括引进生产线,以及合作改进机体结构两部分任务的相关细节。
如今歼11B顺利交付,虽然只是试生产批,但总归也算是给整个项目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
十一号工程签字的时候,恐怕连怀国莫自己都不敢想象,能赶在退休之前看见这一天。
毕竟从无到有生产一种重型三代机,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当年看来,怎么也得是一个以10-15年为周期的长远项目。
而等到怀国莫退休后,常浩南刚重生回来时的那套班子,除了丁高恒以外,就都已经退居二线,或者干脆退休了。
至于丁高恒……
从现在这个情况判断,等到两年后,应该还有再上半步的可能。
当然,具体能否成功,除了丁主任自己的努力以外,也要考虑到小常同志推动时间线的进程……
第884章 未来预警机的路线
飞机在南郑上空进行了一个紧凑的转弯,然后缓缓降落在了城固机场的跑道上。
相比于常浩南这些年经常去的盛飞或者蓉飞,秦飞集团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水平上,确实都差了不少。
这点从机场的情况就不难看出来。
毕竟只是当年三线建设阶段为了以防万一而设置的一个备份,地位类似大山里面的贵航集团。
因此在特殊时期结束之后,地位本身就比较尴尬。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秦飞甚至已经和镐飞进行了资产重组。
说是重组,其实就是合并到了后者里面。
毕竟二者的地理位置和业务范围都比较接近。
在当时总共只有三个80吨以上飞机型号(运20、运9、轰6K)的大背景下,也确实没必要保留两个大型飞机的生产基地。
但这一世,华夏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顺利程度已经比原来的时间线强了不止亿点,所以常浩南其实还是有心带一带秦飞集团这個小老弟的。
……
既然是来参加空警200的交付仪式,那么等在停机坪上的自然是两名总师。
王晓模和梁绍修。
在距离稍远的位置上,那架空警200已经被涂成海军航空兵特色的灰白涂装,甚至侧面都写上了“华夏海军”四个大字。
周围则站着不少身穿蓝色87式海洋迷彩的机务人员。
显然,在业务层面上,飞机应该已经被海军航空兵的同志接手了。
明天要办的只是个交接仪式而已。
对于空警200,常浩南自然是是熟悉的很。
不仅总体设计方案出自他手。
而且大概一年前,他还在这架飞机上面验证过高阶数据降维技术。
可以说是硬件和软件一把抓。
因此,在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原本应该是二对二的安排,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另外三个人一起给张洪飚介绍整个项目的基本情况……
“对了,常总。”
走在稍微靠后一点的梁绍修突然叫住常浩南:
“前段时间,丁主任和刘总专门把我叫去,安排了一个和您对接的运输机项目。”
常浩南一愣:
“动作这么快?”
这个事他当然知道。
毕竟最早还是常浩南自己和丁高恒提出来的。
但几个月功夫过去,航空工业那边就已经开始组织力量研发了,确实有点出乎所料。
不过转念一想,现在航空工业集团那边的一把手已经换成了刘高卓……
倒也合理。
梁卓平这个人不能说坏,但毕竟是总公司时代的老人,面对分走了一半家产的航空动力集团,难免心态上会有些不平衡。
但刘高卓就没有这种心理包袱。
而且还和常浩南有过相当顺利的合作。
“啊……虽然领导没明说,但应该是担心跟不上你们那边搞航发的进度。”
在某种程度上,梁绍修甚至可以说是被常浩南带出来的总师,所以说到这里也是神色如常:
“毕竟飞机等航发的话,还能先用其它型号对付着试飞,但是航发等飞机连定型都定不了……”
“也不用有太大压力,涡扇20未必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快。”
常浩南无奈地摇了摇头:
“虽然核心机是现成的,但大涵道比涡扇还是有不少独有的技术难点,而且很难投机取巧……”
涡扇10能以如此快的效率服役,归根结底还是用领先一代的主动冷却设计实现了比预期更高的涡轮前温度,再叠加领先一代的总体设计,最终换来了跟3.5代发动机基本一致的性能。
至少在眼下,还并不能说华夏在航发领域就全方位无死角地跟那些先发国家齐头并进了。
短板还是有的,而且还都是不太容易克服的那种。
不过,梁绍修显然比常浩南自己乐观得多:
“没事。”
他摆了摆手:
“您当年给运8做防除冰设计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结果最后的实际效果比理论预期还好。”
“还有这事?”
常浩南自己都不记得了。
“有。”
梁绍修点头。
既然对方都这么确定了,常浩南也不好再说什么。
他对运9这个项目本身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在华夏的体系中,战术运输机其实并不需要承担多么繁重的大件装备运输任务。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