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8节

  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把市场让出去,只会让别人吃掉市场的同时还能打压你的技术!

  如果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体系,靠着依附于人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在1996年这会,要想马上把人们的观念扭转过来完全是痴人说梦。

  事实上,哪怕是前世的常浩南自己,也是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才逐渐发生转变的。

  不过凡事总得有个开始。

  而这一次的误打误撞,或许就是个不错的契机。

  “没错,老师。”

  在脑海中飞速思考过这些之后,常浩南做出了决定:

  “其实我前段时间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所以这次在完善航发稳定性评价体系的时候,就特地结合国内目前航空工业的实际,对标准部分进行了一些重构。”

  “虽然这只是整个行业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小部分,但因为正好赶上涡喷14进行高空模拟试验,所以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咱们华夏的航空工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一套自己的、独立的发展体系,我希望通过昆仑项目来证明这一点。”

  电话那边,杜义山和丁高恒对视了一眼,互相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惊讶。

  常浩南虽然并未直接说明自己支持哪一方,但从刚刚的回答中,明显能听出他的立场是要对现有标准进行大改。

  或者干脆点说,另起炉灶。

  甚至还更为激进——

  不只是对GJB/Z64-94,而是要对整个航空工业的标准体系进行重构,把原来东拼西凑出来的东西给统一起来。

  二人谁都没有想到,一个还没毕业的本科生竟然会站在这样的高度思考问题。

  而且还真让他思考出来了点东西。

  想到这里,杜义山又抱着浓厚的兴趣问出了第二个本来不在计划之中的问题:

  “这个想法确实很好,但是目前沪飞那边已经在跟麦道合作生产MD90客机,而且进度相当不错,如果要对标准体系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变动,那这类合作项目该怎么处理,你考虑过没有?”

  “当然考虑过……”

  常浩南一边说着不太重要的内容,一边飞速组织语言。

  沪飞和麦道的项目他之前没想过,也没必要想,因为再过几个月,波音并购麦道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项目搅黄,并且又让人销毁了已经送到华夏这边的MD90相关技术资料。

  意思非常明显,哪怕这个型号不要,也不可能让你华夏得到相关技术。

  当然,波音玩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

  他们先是在表面上表示“收购不影响干线项目的合作,只要沪飞愿意继续干,波音就会继续提供支持”。

  但是转过头来,又宣布将在1999年底彻底关闭美国本土的麦道生产线,不再发展新的麦道家族飞机。。

  这个举动直接导致全球民航业对MD系列客机信心崩盘,哪怕沪飞把飞机造出来,也根本找不到客户。

  如果靠补贴让国内航空公司内部消化,那造一架飞机就要赔进去将近一个亿。

  于是“造不如买”的舆论再次占据上风,最后沪飞方面迫不得已主动叫停了项目。

  而在合作持续的十年中,为了适应麦道所代表的美国体系,沪飞已经放弃了运10时期形成的标准和经验。

  如今MD90生产被叫停,美国体系也没适应过来。

  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实际上,合作生产MD90的干线飞机项目从一开始就走歪了。

  航空制造业属于妥妥的技术密集工业,可以提供大量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并且培养一批熟练的工人和工程师。

  这些人才对于未来华夏自己的航空工业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从这个角度讲,给别人代工生产飞机并没有问题。

  而且产的越多越好,最好把整个飞机都放到华夏生产。

  然而MD90项目中,代工生产只是一小部分,真正的重头在于有人想要让整个航空工业,至少是民用航空工业全方位与美国绑定。

  这是不可能有好下场的。

  哪怕真的建立起来了,也只不过是个一推就倒的花架子。

  别说华夏了,就连作为美国铁杆小弟的日本,都在这条路上撞的头破血流。

  每次只要有一点取得突破的迹象,就会遭到饱含父爱的全方位打压。

  到了那个时候,要是你的整个行业体系都完全依赖对方,自然会毫无还手之力。

  常浩南的想法是,长痛不如短痛,没必要像原来的时间线中那样,在纠结中拖到1999年。

  跟美国的航空工业体系早一些切割反而是件好事。

  省下来这三年时间拿来完善自己的体系,或者哪怕回去做新型号的预研它不香么。

  独立自主才是唯一的正道。

  但这个事情没办法直接说。

  一方面是常浩南作为一个毫无商业法知识背景的人,直接下这种没头没尾的判断实在离谱,也没啥说服力。

  另一方面,常浩南确实不懂这些东西,他只知道波音最终成功并购了麦道,至于里面的利益交换和明争暗斗……

  对不起,不知道。

  因此最后,他决定采用一个比较圆滑的办法。

  “老师,我认为在具体的技术方面,吸收或者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应该的,也有助于我们快速缩小差距,但这跟我们建立一套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并不矛盾。”

  “我之前在杂志上面看到过二毛黑海造船厂的一个故事,苏联解体之后,当时船厂的0号船台上面是已经完工了大概三分之一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西方一直担心它会在动荡期过后被继续完工。”

  “很快有一家来自挪威的企业找到黑海造船厂,订购两艘排水量10万吨级别的货轮,但需要按照西方的标准进行建造,而整个船厂只有现在被占着的0号船台能够建造这个大小的船只。”

  “二毛最终决定拆除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腾出位置,并且让黑海造船厂接纳西方的造船标准对船台进行改造,准备生产新的订单。”

  “但当这艘航母被拆毁之后,那家挪威企业又突然宣布取消订单,在赔偿了一笔违约金之后再无音信。”

  “黑海造船厂抛弃了苏联标准下的造船能力和经验,又没能获得新的订单,于是很快就失去了大型舰艇的建造能力。”

  “……”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常浩南就没有再继续说下去了。

  他知道杜义山肯定能听懂。

  事实上,这个黑海造船厂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美国人在MD90项目上的套路几乎就是原版重置。

  玩的就是一手阳谋。

  然而手段虽不新鲜,却非常好用。

  常浩南能超脱在外把整件事情梳理明白,不是因为他比别人聪明。

  单纯是因为他开了挂,知道后续发展方向。

  ……

  跟常浩南想的差不多,电话那边的丁高恒和杜义山脸色都已经严肃起来。

  他们当然知道常浩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无非是华夏航空工业也面临着跟黑海造船厂一样的局面。

  而MD90就是那两艘挪威公司订购的货轮。

  “好,我明白你的意思。”

  杜义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今天的通话应该到此为止了:

  “这件事情科工委方面会综合考虑,你们那边尽快推进涡喷14的模拟测试工作,如果要想把评定标准扩充为新标准,足够的工程数据是必须的。”

  “好的,老师。”

  “那你先去忙,后续的决定会以书面形式下发,我们到时候再说。”

  说完之后,他便挂断了电话,然后抬起头,重新看向办公桌对面的丁高恒。

  沉默的气氛维持了大概几分钟时间。

  丁高恒重新点燃一支烟,这次他吸了一口,但从动作上看并不算熟练。

  “你的这位学生,确实很不一样。”

  “今天的情况,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杜义山摆了摆手:

  “我以为这会是一次偏向工程技术层面的对话”

  “不管怎么说,这位小常同志提出的可能性不能被忽视。”丁高恒又抽了一口烟:“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亡羊补牢了。”

  显然,在跟常浩南对话之后,他已经做出了决定。

  “MD90这个项目现在连零部件生产都开始了,总不能无缘无故叫停,你准备怎么处理?”

  虽然这是个疑问句,但从杜义山的表情来看,他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只是跟丁高恒对一下答案罢了。

  “杜老这就是明知故问了”

  后者把烟蒂丢进烟灰缸,揉了揉有些发干的嘴唇:

  “刚才小常同志也说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跟我们建立一套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并不矛盾,所以……”

  “把干线飞机项目的重点改为消化吸收重点技术,还有总结积累大型民航客机的总装和制造经验吧,这些我们以后也都用得上。”

  ……

  当休会时间结束,会议重新开始之后,现场的气氛变得完全不同。

  之前端坐首位、始终没有表达任何态度的丁高恒几乎是开门见山。

  他表示全新的、自主的航空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旧的标准中有很多都只是为了在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有无问题,以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体系,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应该考虑对其中不合适的内容进行彻底补充和替换。

  作为科工委主任,他的表态分量自然完全不同。

  下半段会议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瞬间。

  尽管沪飞方面的几个专家选择保留意见,但还是同意着手进行全新标准的设立准备工作。

  国防科工委这套体制的优势就在于,尽管讨论的过程可能出现不同意见,但是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后,整个系统还是能够保证劲往一处使。

首节 上一节 78/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