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9节
于是在当天晚上就成立了一个以刘振响为首、共计10个人的专家组。
他们的任务有两个。
一是前往涪城跟踪涡喷14的测试情况,以及对那份《航空发动机进气畸变试验与评定方法》进行更详细的审定。
二是如果审定顺利通过,那么就在《方法》的基础上,对GJB/Z64-94进行重构,以建立一个新的、与华夏的实际情况适应的气畸变试验标准,作为航空工业新标准体系的起点。
常浩南这只蝴蝶掀起的飓风,正变得越来越猛烈。
加更还是在下午
第115章 专家评审
第二天下午,又是一架波音737降落在了涪城南郊机场。
机上自然是昨天晚上才成立的专家组。
带队的刘振响率先走下舷梯,脸上透露着疲惫中带着兴奋的神情。
昨天晚上的会议结束之后,10名成员甚至没来得及回家,就在国防科工委开始连夜对标准审定工作进行准备。
毕竟常浩南提交上来的那份评定方法看上去已经相当完善,他们也希望能在落地之后马上开始工作,最好不要耽误任何时间。
一直到出发前往南苑机场之前,终于拿出了一个可行的工作办法。
因此从昨天到现在,刘振响一共只在刚刚的航班上休息了大概两三个小时。
午后刺眼的阳光让他微微眯了眯眼睛。
对于他来说,涪城几乎就相当于第二个家,过去的将近二十年时间,他除了必要的会议行程之外,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这里。
眼前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以及624所专门派过来接机一辆中巴车。
车门口站着几名624所的接待人员,为首的一位见到有人走下飞机之后迅速小跑了上来。
“刘院士,欢迎回家。”
尽管刘振响已经不再负责主持624所的工作,但他在这里的威望和地位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二人随后握了握手。
简单寒暄几句之后,对方或许也看出了刘振响掩盖不住的疲惫神色:
“是不是先安排专家组的同志们休息一下?”
刘振响本想直接拒绝,但还是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其它几个人,犹豫片刻之后问道:
“评审的事情,所里面准备的怎么样了?”
“从601所过来的同志们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进行评审,还有涡喷14发动机的进气畸变试验,也会在今天稍晚些时候进行。”
“哦?”
听到这句话,刘振响脸上的疲惫几乎瞬间一扫而空:
“既然如此,我们也得快一点才行。”
“上车吧,不能因为我们把节奏拖慢。”
……
评审会就在距离高空模拟试验台控制室不远处的一个二层建筑里面举行。
但作为这次评审的绝对主角,常浩南却直到最后一刻才出现在会场门口。
身上还穿着进行试验时候的蓝色工作装。
甚至连脸上的汗水都还没有擦净。
不过,并没有人会在意这些。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给自己准备好的资料上面。
毕竟这些东西都是在624所完成的,所以内容相比于提交给国防科工委的那份还要详细很多,甚至包括一部分涡喷14的试验数据用作说理论证。
更重要的是,终于不用十个人凑在一起看两本了……
“这涡喷14的性能……不是在放卫星吧?”
很快有人注意到了资料里面写着的那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
“台架状态下的推重比7.2……这纸面数据比米格29用的RD33还高,油耗也没多出太多,靠谱么……”
“也别只看海平面推重比吧,你看它画出来的包线范围,还是带着明显涡喷发动机特征的,综合来看离第三代涡扇还是差一些,不像是放卫星的结果。”
“这差的也太少了,我看测试项目里面应该是只剩下进气畸变和全寿命试车两项还没做,怪不得要在这个时候提交测试标准……”
作为专家组里面唯一一个跟常浩南比较熟悉的人,刘振响并没有参与到关于涡喷14性能的讨论之中,而是趁着评审会开始之前的一小段时间来到了前者身边:
“小常啊,你这次,简直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啊,整个国防科工委几乎都在关注这次项目评审。”
“怪不得这么大阵仗……”
常浩南看着面前分成两排的10个座位,他也没想到会是这种规模。
“昨天收到你们送过来的那个评定指南之后,科工委立马开了个座谈会,在是否要另起炉灶搞新的资助标准的时候,意见交锋相当激烈。”
“后来,还是丁主任直接表了态,说咱们华夏的航空工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一套自己的、独立的发展体系……”
刘振响并不知道丁高恒和杜义山在休会期间跟常浩南联系过这件事,只当是前者本来就有着自己的打算,没有一开始就表态只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而已。
“等等……”
刚才刘振响的叙述常浩南越听越不对。
这个科工委丁主任在会上的发言怎么感觉这么熟悉,好像在哪听过的样子……
哦,原来是我自己说过的啊。
那没事了。
但昨天打过来电话的明明是杜义山……
常浩南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猜测。
“刘老,伱说的那个会,我老师是不是也参加了?”
他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然了,不过他不是航发领域的专家,加上年纪大了,也有避嫌方面的考虑,所以没加入我们这个评审组。”
“嘶……”
听到这个回答之后的常浩南面部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
昨天杜义山打电话的时候,旁边果然还有其他人在场。
好在他回忆了一下之后,确定并没有说过什么出格的东西。
而从那位丁高恒主任后面的表态来看,对方对于自己的想法应该还是赞同的。
仔细想想倒也不算奇怪,前者的岳父在50-60年代主持全国科学技术工作,指挥了两弹一星等诸多国防重点工程,被称为科技界的元帅。
有这样的出身背景,自然会更倾向于自力更生的发展方向。
不过在评审会开始之前就已经“说服”了科工委的掌舵人,怎么好像又有一种钦点的感觉……
“评审的事情你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按照你们事先的准备进行就好。”
见到脸色不断变幻的常浩南,刘振响还以为他是因为意料之外的高关注度而有些紧张,于是轻轻拍了拍前者的肩膀:
“当然,国家标准涉及的不只是技术层面,还涉及到产业政策、发展路线甚至是国家战略的抉择,所以等一会,专家组可能会提出跟这些方面相关的问题,你也不要有心理负担,大胆畅所欲言。”
常浩南心说我昨天的胆子大到你不敢想象,不过表面上只是点了点头:
“我知道的,放心吧刘院士。”
总之,对《航空发动机进气畸变试验与评定方法》的专家评审,就这样开始了。
第116章 自主航空工业的新起点(二合一)
因为准备时间本来就很少,加上还有很多数据需要获取,因此常浩南之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排演。
好在整个评定方法基本都是他自己完成的,其背后涉及到的航空工业标准虽然还没被写出来,但也已经深深扎根在常浩南的脑子里。
所以还算是有备而来。
“各位专家,下面将由我来对《航空涡喷和涡扇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评定指南》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常浩南站在投影仪幕布的旁边,看着面前的十名专家组成员,深吸一口气,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介绍。
最开始的部分自然是定义。
尽管能坐在这里的都是航空动力领域的专家,但这个环节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他正在介绍的,是一个“标准”。
而且是开天辟地的标准。
就像是书同文、车同轨那样。
在此之前,一万个人心中可以有一万种对某个概念的解释,但在此之后,则必须统一。
标准化,是科学的基石,也是科学的浪漫。
“航空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是指从气体动力学出发,不考虑发动机结构强度等因素,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相对于干扰的保持能力……”
“由于高性能压缩部件的最高压比点和最高效率点与稳定边界非常接近;而为了保证其稳定工作,喘振裕度的设定使得压缩部件可以提供的增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浪费了发动机的设计潜力……”
“对于压缩部件,在图 1.3所示的特性图上被划分为稳定工作区域和非稳定工作区域,其分界线可以被定义为喘振边界……”
“影响发动机气动稳定性的降稳因子种类繁多,对发动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有的降稳因子使压缩部件的共同工作线提高,有的降稳因子使压缩部件的稳定边界下移……”
常浩南把一张压缩部件特性图投影到幕布上,手中拿着一根长教鞭细心地介绍着,而下面的十名专家也都在奋笔疾书,细心地记录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为此,我分析并统计了过去发生过的大量发动机失稳故障,在评定规范中总结了16类降稳因子,分别是压力畸变、温度畸变、冲击波、阵风、雷诺数变化、接通/断开加力、非定常热传递……”
“考虑到降稳因子种类繁多,我根据影响发动机喘振裕度的机理将其分为四个大类,分别建立其对发动机气动稳定性影响的数学模型:稳态类降稳因子、动态过程类降稳因子、进气畸变类降稳因子、统计类降稳因子。”
“对于前三类降稳因子,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对于第四类降稳因子将主要采用统计规范值来评估,下面我将重点针对第三类,也就是进气畸变类降稳因子的评定给出详细的工程方法……”
如果是刚刚重生过来的常浩南,想要把这样一套相当复杂的标准,哪怕只是标准的一个部分给讲明白还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这几个月,尤其是加入八三工程以来,他过去在工程经验方面的短板得到了强化,因此对于一些略显晦涩的内容,也可以游刃有余地用算例或者图例的方式进行解释。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