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0节

  这个回答让杨奉畑和常浩南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尽管上次后者去112厂的时候,总装车间里面的04号原型机就已经处在只剩发动机还没到位的情况了,但两天时间听上去还是有些夸张。

  歼8飞机根子上的设计源自歼7,因此自然也继承了后者的很多问题。

  比如要想拆装发动机,几乎需要先把后半个机身卸下来。

  当然,相比于歼7,歼8至少把后机身做成了由几个大部件构成的整体,但总得来说仍然是一项颇为繁杂的工作。

  尤其作为一架原型机,每个工序完成之后还有相比量产机更为复杂的检测工序。

  “是这样,在跟数字化设计组的同志们对接过程中,我们也提炼出了一些比较先进的质量控制办法。”

  何明看出了对面两个人的顾虑,因此翻开面前的笔记本开始解释道:

  “虽然在原型机总装过程中受到硬件条件限制,没办法升级到数字化手段,但我们还是参考了五站位的质量控制模式。”

  “一站位负责电缆敷设与安装,二站位负责管路安装和清洗,三站位负责成品安装和机电调试,四站位负责发动机安装和液压调试,五站位负责飞控调试和成品移交。”

  “在每个站位之后单独设置质量门槛,加强总装环节的过程控制,站位间接收问题归零率为100%,不处置完毕不允许交付至下一站位,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受控。”

  “所以在接收到两台发动机之后,我们只需要再完成四五两个站位的工作就可以,两到三天时间足够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这么决定……”

  就在杨奉畑刚准备拍板做出最终决定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突然打断了众人的讨论。

  “杨总,有急电,中办警卫部门打来的。”

  会议室里面的几个人面面相觑。

  这可不是个经常能接触到的单位。

  “我去接一下。”

  杨奉畑说完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

  很快来到了确定进行试飞的日子。

  常浩南、杨奉畑和何明站在厂房门口,看着两架修长优美的飞机缓缓驶过自己面前。

  由于之前那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承担这次试飞任务的飞机临时改为了了04号。

  相比于只是换装了新发动机的03号原型机,进行过深度大改的04号在各方面性能上都要强得多。

  坐在机舱里面的试飞员仍然是付国祥。

  前面的飞机牵引车上还有几个空位,但是三个人谁都没有坐上去,而是跟在飞机两侧,一步一步走到了北陵机场的跑道末端。

  滑行试验昨天就已经完成了,今天他们要做的,就只有试飞。

  全状态试飞!

  这已经是付国祥第三次执行这架飞机的“首飞”任务了。

  但这一次的情况又有了些许不同。

  一方面是他要完成的试飞科目,另一方面么……

  付国祥合上座舱盖,看了一眼距离自己不远处的塔台。

  今天会有一位特殊的首长前来观看。

  “04号,准备起飞。”

  他收敛心神,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面前的仪表板上面。

  “04号,准许起飞!”

  电台中传来了一个稍显陌生的声音,语速更慢,而且还带着些许江淮口音。

  起飞流程对于付国祥这样一位资深试飞员而言几乎成为本能。

  启动发动机、推杆、等待转速稳定之后松开刹车。

  但是这一次,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他却发现,早在自己按照过去的习惯松开刹车之前,两台发动机的转速表就已经稳定在了大约3/4的位置。

  显然,发动机的稳定性相比之前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松开刹车之后的情况验证了他的猜想。

  如果说上一次试飞,这架飞机在低速时表现出的还只是“轻盈”,那么这一次,付国祥真正感受到了“有力”。

  用开车类比,过去的歼8-3在踩下油门之后,变速箱要反应个两三秒时间,才能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降档给油。

  而换装了新的发动机之后,一旦踩下油门,整辆车就会一气呵成地迅速完成降档、给油和加速的操作。

  因此,尽管两台发动机的纸面总推力仅仅提升了1吨多,但是动力的响应速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项常规的低空低速测试科目很快完成,付国祥终于在电台中收到了进行超音速飞行测试的要求。

第129章 这才是真正的截击机!(二合一)

  从刚才坐进机舱的那一刻开始,付国祥就已经期待着进行高空高速科目的试飞了。

  作为试飞员,他在进行地面准备的时候,自然看过飞机的性能报告。

  上面显示04号原型机更换的新发动机在飞行高度20000米以上时,性能提升非常明显。

  别的不说,光是可用推力就从不到4吨提高到了6吨左右的水平。

  足足50%!

  一般来说,由于空气密度、温度和含氧量等要素的变化,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会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这种情况在一万米以上的高度会更加明显。

  海平面推力这种数据可以作为航空发动机性能的一个参照,但未必有多大的价值。

  两台纸面推力相近的发动机,在装机升空之后的性能参数差个一倍出来并不算什么新鲜事。

  原来的涡喷14显然就属于实际表现不那么乐观的型号。

  作为一款截击机,歼8自然倾向于对高空高速区进行优化。

  但这个“优化”是相对而言的。

  只能说,相跟同时期华夏空军装备的其它飞机比,歼8的高空高速性能更好些。

  但要是和其它国家的同行们比,结果就并不十分乐观了。

  比如作为截击机最重要的性能,歼8和歼8B的最大航速实际上都只有2.2倍音速。

  不要说跟米格25这种飞到过3马赫以上的怪物相比,就连并非以截击作为主要任务的F4和米格23,在这项数据上都要更强一些。

  更何况由于前面提到过的动力响应问题,极速快并不意味着加速快,原来的歼8在高空中的总体表现还是比较笨拙的。

  作为一个单纯的导弹发射平台倒是勉强够用了,然而……

  直到现在为止,华夏能给歼8使用的导弹仍然只有那五十多枚从意大利进口的阿斯派德。

  实际上,付国祥是空军中少数在得知了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的存在之后,仍然认为有必要装备新型号歼8飞机的人之一——

  在加入试飞单位之前,他曾经在蓉城军区空军服役过很长一段时间,先后驾驶过歼6和歼8I两种型号。

  由于这一方向地理地势的特殊性,华夏空军长期以来只能在3000米以下的机场保持全年驻扎。

  尽管海拔高达5374米的高原雷达站视野优越,几乎可以在目标起飞的同时就捕捉到信号并发出预警,但是面对南亚国家装备的米格25R侦察机,从蓉城或者梨城起飞的歼7连航程都不够,歼8I虽然能造成一定威胁,但等它慢慢爬升再加速飞过去,往往也只能吃到两台R-15发动机的尾气……

  这导致对方的袭扰行动在十几年中愈发猖狂,有时甚至故意深入领空进行挑衅。

  付国祥的一名战友就在尝试采用动力跃升战术突破最大升限发射导弹的过程中发生了事故,最终不得已离开了作战单位。

  因此今天,在体会到这两台新发动机带来的惊喜之后,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飞到应该属于这架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去探索极限了。

  ……

  “准备开始进行超音速飞行科目测试。”

  付国祥重复了一遍塔台的口令,然后按照过去的习惯,左手缓慢推动节流阀,同时右手稍稍拉杆,让飞机进入浅爬升状态。

  他注意到转速表的指针响应仍然和在地面的时候别无二致。

  节流阀的任何动作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反映到发动机的推力变化上面。

  而且从仪表状态中可以看出,即便在加力燃烧室开始工作的一瞬间,发动机的各项数据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

  这给了付国祥极大的信心。

  如果是以前的04号原型机,为了保证发动机工作状态的稳定性,节流阀从中间推力到最大推力的过程需要控制在20-30秒上下。

  但这一次,他用比平时快了差不多一倍的速度把节流阀一推到底。

  “已经推动节流阀到最大推力状态。”

  付国祥的声音在塔台中响起。

  距离向他下达超音速测试的命令仅仅过了大约10秒钟。

  在场的外行观众们之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但旋即被那位长者挥手打断。

  “不要打扰到技术单位的同志们。”

  指挥室中重新安静下来。

  “发动机的状态如何?”

  试飞指挥员的声音有些紧张。

  他在因为超龄而停飞之前一样是一名试飞员,曾经参与过歼8B型号的试飞,因此非常清楚稳定推加力的技巧。

  刚刚的用时太短了。

  “报告塔台,我已经突破音速,目前高度11670,发动机的所有数据都非常稳定。”

  付国祥沉稳的声音继续传来,但大家都能听出他是在强压着自己的兴奋:

  “飞机的动力响应比之前敏捷得多,而且……在当前高度下的推力也更强,我的速度提升非常快!”

  在正式进行试飞之前,每一个参与试飞的人员都会经过多次简报会,以了解飞机的各项理论数据。

  不过是一方面,通过计算和模拟得到的结果往往并不能和实际情况对上。

  另一方面,很多性能也难以在纸面上进行量化。

首节 上一节 90/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