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1节
因此试飞员报告的情况,绝对是超出了大多数人预期的。
然而就在大家还在消化刚刚发生的一切时,04号原型机已经到了新的速度和高度节点。
“当前高度16500,表速1850。”
也就是突破了1.5倍音速。
尽管试飞过程会全程处在雷达的追踪之下,但地面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地速,而对于一架飞机来说更有价值的数据则是空速。
所以一般情况下,数据还是会以飞行员的报告为准。
对于后世更先进的试飞系统而言,地面塔台可以实时检测飞机的状态,不过在眼下这个时候,详细的试飞数据只有等到飞机返航之后才能获取。
机舱里面的付国祥已经远远把声音甩在了身后,在他眼前,速度表显示的数字已经来到了2480,并且仍然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
这架飞机在过去的试飞中也来到过类似的速度,但那个时候,再想要继续加速已经非常困难了。
“高度20500,表速2590。”
这是过去老歼8的理论最大升限和速度。
实际上,在任何一架飞机上,这两个指标都是不能同时满足的。
也就是说,04号原型机还远没有到达极限。
“请求继续进行试飞!”
付国祥终于体会到了一架真正截击机的性能!
……
这个要求让塔台里面的指挥员犹豫了一瞬间。
04号原型机这次虽然不能算是正儿八经的“首飞”,但毕竟才更换了全新的动力系统,实际上是担负着对涡喷14进行载机平台飞行试验的任务。
照理来说,这第一次上天不应该进行太极限的测试。
更不用说还有领导正在参观。
就连目前的两万米高度,2.2马赫速度,都已经超出了原本的试飞计划之外。
但是根据付国祥报告的情况,目前的高度和速度对于这架飞机来说应该还远没有到达极限,并且根据之前的高空台和空中台测试结果,也确实有进一步尝试的潜力……
几秒钟的纠结过后,他回头看向了等在身后的杨奉畑和常浩南。
“先检查一下当前高度和速度下飞机的各系统工作情况。”杨奉畑伸出一只手,按在了指挥员的座椅靠背上:
“尤其是看一下发动机能否稳定供电,这很重要。”
战斗机在飞行和作战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在正常情况下,会由主发动机带动的IDG发电机进行发电。
但是发动机毕竟是有极限的,能够提供的总功率就那么多,如果让飞机长期处在接近极限的状态下飞行,或者发动机的情况不太稳定,就可能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
后世的F35战斗机就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无法维持维持机上设备同时全功率运行,一直到常浩南重生的时候都没听说解决。
所以,如果供电还能够维持正常,至少说明发动机还处在一个比较游刃有余的工作状态下。
指挥口令被迅速下达给了空中的付国祥。
作为一架全状态原型机,04号机上面自然也安装了1471G雷达。
相比于歼8B上面那台本质上是从测距雷达改出来的208A单脉冲雷达,1471G的性能就要好上很多了。
这是华夏第一部X波段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首次具备了(至少是理论上的)下视能力,可以引导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进行超视距攻击。
无论怎么说,对于歼8这样一款飞机来说都是满足需求的。
不过作为代价,雷达开启所消耗的功率也比过去高了不少。
“雷达已经通电,自检成功。”
在两万米高度上开雷达,如果不特地设置一个靶机的话,自然是什么都搜索不到,但只要能够正常工作,至少说明电源方面没有问题。
听到这个消息的常浩南和杨奉畑对视一眼,也是面露喜色。
相比于完全经由他们之手设计测试的飞机机体和航空动力,电科14所负责研制的1471系列雷达属于一个不完全可控的因素。
但是这次既然能在2万米以上的高度完成自检,说明至少在底子上没有问题。
至于霹雳11空空导弹……
严格来说,机载武器并不属于八三工程包含的内容。
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还真有可能遇到“有机无弹”的情况。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饭总要一口一口吃。
导弹的问题不是601所能解决的,当务之急还是继续完成试飞。
“允许继续试飞,但必须保证最大速度不能突破2900。”
常浩南低头在塔台指挥员旁边说道。
根据他对换发之后歼8-3性能的模拟计算,限制飞机最大速度的已经不再是动力因素,而是机体。
飞行器在稠密大气中作超音速飞行时,与高速气流的摩擦会引起机体表面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导致机体材料结构强度减弱,刚度降低。
对于歼8-3这样以铝合金为主要材料的机体结构而言,2.5马赫基本上是保证飞行安全的极限速度。
如果想要继续突破,那么就得在机体材料上面下大功夫才行。
例如米格25在机体结构上大量使用了VNS-2高镍马氏体钢和VNS-5高钼高氮奥氏体钢两种在当时堪称黑科技的航天专用结构钢,其材料密度是铝合金的三倍有余,因此满油带弹状态下几乎相当于一辆T72坦克在天上飞。
而速度更加夸张的SR71则使用了大量航空钛合金,同样作为代价,由于材料的延展性问题,在飞机被“加热”到正常状态之前都要一直漏油。
总之即便不考虑成本和技术难度,对于歼8-3这样一架面向21世纪的飞机来说,也没有必要为了突破2.5倍音速在这方面付出太大的代价。
当飞机的速度来到2800之后,付国祥终于发现,仪表上面数字转动的速度变得慢了下来。
他已经处在22500米的高度上,稀薄的空气也让飞机逐渐停止了爬升。
由于阳光无法得到充分的散射,此时付国祥头顶的天空已经不再呈现蔚蓝色,而是逐渐变成了暗黑色。
“达到速度2890,准备减速和下降高度。”
如果选择用速度换高度的话,那么大概可以冲到24000米左右,但那无论如何都不是今天的试飞项目了。
况且由于加力飞行时的油耗巨大,机内燃油几也不再支持他继续挥霍下去了。
他有勇气不假,但不是无脑的莽撞。
……
刚刚呆在塔台里面,又不负责指挥任务的众人都已经来到了停机坪附近,随行的摄影师架起长枪短炮对准跑道。
十几分钟之后,04号机细长的身影逐渐从天边出现,逐渐下降高度接近跑道。
得益于常浩南设计的新机翼,飞机的进近速度相比原来慢了很多,看上去反倒多了几分沉稳的架势。
后机轮首先触地。
橡胶与跑道接触,腾起一阵青烟,并发出“吱——”的尖锐响声。
随后减速伞放出。
飞机最终稳稳地停在跑道末端。
整个北陵机场顿时被欢呼声所淹没。
下午照例还有一章
第130章 航展准备
很快,04号原型机就被牵引车拖回到了停机坪上。
人群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常浩南走上前去,抬起头摸了摸飞机的进气道。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幻觉,虽然已经落地了有一段时间,但蒙皮表面似乎还保留着之前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热量。
不烫手,只是暖呼呼的。
就像此时他内心的感觉一样。
相比于在旁边人群之中的杨奉畑和何明等人,常浩南接触八三工程才几个月时间,很难说对这架飞机的感情比别人更深。
但相对应地,重活一世的他知道太多其它人所不知道的遗憾,太多只有他自己才经历过的意难平。
此中感受,难以言说。
作为一种飞机型号而言,歼8-3在华夏空军中的地位或许不会很重要。
但作为一个航空工程来说,它却可以成为一个符号。
尤其是作为其标配动力的涡喷14成功通过验证,更是可以称得上航空动力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
华夏第一次拥有了一台完全属于自己的航空发动机!
借着眼角的余光,常浩南注意到阎忠诚沿着机翼绕到了飞机的后半段,趁着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缓缓打开的座舱盖上时,轻轻在主翼和水平尾翼之间的蒙皮上亲吻了一下。
那恰好是机体上用来固定两台涡喷14的位置。
从另外一边赶过来的地勤把一部登机梯放在在了飞机机舱的左手边。
虽然刚才试飞的科目非常极限,但其实全程并没有安排什么大过载动作,因此付国祥在身体上承受的压力不大,还能动作轻盈地钻出机舱,下到地面上来。
对于他这样的老飞,自然不可能出现像是常浩南一样落地后腿软的情况。
除了鲜花掌声这些对飞行员的例行欢迎内容之外,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下,领导讲话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刚刚分散在飞机周围的人群逐渐聚拢起来。
一番在摄影机前特地安排的场面话很快结束。
但大家都没有散开的意思。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眼下这个大背景下面,有些话还不能搬到场面上来说。
所以镜头离开之后,才是真正的讲话内容。
“八三工程是个好的开始,而且来的很及时。之前说,就算是当了裤子也要干出来,你们做得好,没有让我们当裤子,而且我已经听负责十一号工程谈判的同志们讲了,说是他们的谈判进程,也受到了来自你们的有利影响。”
“靠别人,总归是行不通的,苏联不行,美国也不行,只能是靠自己。”
“十年之前,八六年,我们也是拿着歼8,出了五亿美元去跟美国搞合作。”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