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07节
“比如地面测试当中,预警机在接入数据链进行指挥时,如果想要同时和地面塔台进行无线电话音沟通,就需要通信军官单独进行六组操作,效率很低不说,在实战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误操作的情况……”
“……”
“唔……”
常浩南双手背到身后,抬起头陷入了思考当中。
梁绍修所说的情况,可以简单类比为选择困难症。
因为通信形式太多,如果全部交给人来决策,那么即便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也难免忙中出错。
于是,他很快总结道:
“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分系统协议,把机内通信和机外通信全部囊括进来,从而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自动选择合适的通信形式和技术……但不能是传统的TCP协议,或者说,至少需要进行改进,让它可以适配非同质的传输路径……”
“……”
随着他渐进式的剖析,旁边来自电科集团的几名技术人员,眼神中逐渐泛起了光芒……
第1043章 信息化空战
作为一种由传统网络形式催生的传输控制协议,TCP本身并不关心IP具体运行于何种介质当中,但在实践中,这件事却必须被纳入考虑,因为多数TCP协议在程序实现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基于一些假设的优化,其中相当一部分假设在有线网上正确,而在无线网则不成立。
就以最简单的传输超时为例。
一旦根据重传计时器超时或者重复ACK信令判断出发生了数据包丢失,当前的TCP协议就认为发生了网络拥塞,于是启用网络拥塞策略来降低传输速率,比如慢速启动,将拥塞窗口调整为1个TCP报文段。
但实际情况却有可能是,此时的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当不能够接收到ACK信令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因为移动节点正在进行切换或者是无线网络的信号不好,因此,正确的策略反而是发送节点保持或者加快速率。
而包括预警机在内的军用装备,网络介质情况更为复杂。
从雷达到机内指挥平台,这个过程大概是距离约1-2km的有线传输。
而再由飞机将信息发送给外界,则需要通过一个100-200km的,如果是卫星通信则有可能是数千公里的无线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出正确决定,那就需要先考虑问题是出在哪一段上……
随着常浩南一路边走边分析,众人很快来到了总装车间旁边的一间小屋子里。
这里最开始其实是一间工人休息室,不过目前镐飞集团的总装业务几乎都集中在隔壁的歼轰7A上面,这个给大飞机准备的车间并没有太多工人需要轮流休息,尤其空警2000进场以来,反而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几乎一天到晚泡在这里。
所以最后就干脆改成了一个小型的会议室。
当然,条件肯定是比不上外面,甚至连可以接电脑的投影仪都没有。
但对于常浩南来说,大部分问题能有个黑板就足够了。
他乘车熟路地来到屋子靠中间的位置,中途还顺手从门口的桌子上拿了根粉笔。
而其他人则在周围的一圈椅子上分别落座。
“其实,预警机需要处理的数据看似非常复杂,但总体上可以分成两个类别。”
常浩南说着回过头,在黑板上画了个大括号:
“一是对时效性要求极高,但对丢失数据包不敏感的数据,典型的就是预警机雷达所探测到的空情数据。”
“在空中作战的目标速度下,一个或者一段信息在最多几秒后就会毫无用处,并且对于现代的相控阵雷达来说,也不会因为缺少个别点迹就丢失目标,所以通信分系统要做的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它传递到目的端,一旦传输失败或者超时,则直接放弃此类数据……”
“……”
“另一类是对传输可靠性要求极高,但在时效性上可以做出一定妥协,例如来自上级单位的作战意图,或是向终端作战飞机传达行动指令,这类数据必须保证100%完整地传达成功,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信息的有效时间都很长,不会因为推迟送达几秒钟就失去用处……”
常浩南运笔如飞,很快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两种信息所分别对应的几个关键词。
这个时候,从房间的一个角落传来声音:
“常总,你刚刚说的作战指令,一般来说应该是直接通过加密无线电传达的,那只要把第二类指挥信息排除在通信分系统的功能以外,剩下的部分就比较容易设计了。”
常浩南此刻也恰好写完了黑板上的最后一个字,重新直起身来:
“如果我们只看眼下的话,那这样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但长远来看,在未来的信息化作战当中,指挥命令也未必就是通过语音指令所下达的。”
这一句话,让周围的听众们都是一愣:
“啊?”
实际上,在21世纪初这个时间点上,华夏军队和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了针对新型作战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而且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受制于硬件和成本方面的限制,这些探索更多还是存在于纸面,以及少数试验型的部队当中。
坐在会议室里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一线工程师,对这些不够了解也很正常。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用信息流代替语音传达空情信息”这件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但要用信息流传递指挥命令,确实就显得有些抽象了。
毕竟,如果是文字的话,那么信息密度还不如语音。
只有坐在最前面的郭林低头沉思,似乎有些理解了常浩南的意思。
“我们过去的指挥命令,都是逐级下达的。”
常浩南见状,便直接解释道:
“比如由指挥部把大的战役目标下达给预警机,预警机再把空情信息和战役安排下达给各个机群,最后由团或者大队一级的一线指挥员给各作战单位安排具体命令,这样每一级的指令本身相对简单,自然可以靠语音来传送。”
“不过,即便信息本身可以在几秒之内短时间完成传递,但人脑要理解和处理信息却需要过程,尤其对于本身就处在战斗当中基层指挥员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由预警机,乃至更高级的指挥部承担一部分低级决策和信息处理,然后把指挥信息直接传达到作战单位,这样一来,不仅一线指挥员的负担大大减轻,空中单位也可以摆脱航空团或者航空大队的编制桎梏,以更小、更灵活的波次进行作战。”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每一级需要传达的指令内容将会变得极为复杂。”
说到这里,他把身边黑板旋转180°,并在上面画了两个圈:
“比如由我方一个团对抗对方的一个团,在原来的指挥方式下,这相当于是由一个单位对抗一个单位,只要通过语音指令下达驱逐、拦截或者开火的命令即可,至于具体如何执行,那是飞行团长操心的事情。”
然后,又在圆圈里画上了很多个小三角符号:
“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直接指挥24架飞机对抗敌方的24架飞机,那么……”
常浩南重新看向会议室周围坐着的一众人。
“指令的复杂程度就会变成原来的数百倍!”
郭林恰到好处地接上了话:
“所以需要把指令信息和空情信息一样,以数据链的形式发送到每一架作战飞机上面。”
“没错。”
常浩南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灰:
“微操嘛,是有两面性的,操作好了就是神来之笔以弱胜强,要是操作不好……”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不过,小房间里还是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
运输大队长的微操梗,即便在这个年代也已经广为流传,因此大家都懂这是在点谁。
“信息化作战,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降低指挥员的微操难度,减少指挥的中间层级,来实现信息的最大效率传递。”
小小的玩笑过后,常浩南总结道:
“而空战,由于瞬息万变的特性,则是最能够直观体现出效果的场合!”
常浩南虽然两辈子都没能成功参军,但前世毕竟也是有过不少项目经验的老油条了,对于这些基本概念还是比较了解的。
要是去军校讲,那可能还是要露怯,。
在眼前的场合肯定足够用了。
而事实也证明,这一番解释的效果不错。
大家很快接受了他之前提出的概念,开始思考如何从技术上实现目标。
第1044章 全新的网络形式?
对于能够参与到空警2000项目里的技术人员来说,或许最开始面对一大堆信息时还会感觉到麻爪,但是现在,常浩南已经把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分成两个大类,自然很快就有人想通了其中的关节:
“常总,对于您说的第一类,需要时效性的数据,或许可以在通信分系统的以太网传输层采用UDP协议来实现尽量多而快地实现信息传递,至于第二类,我认为在TCP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改进,使其能够适应有线与无线混合的网络介质即可。”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一部分认同的反馈:
“我记得,前几年就有学者提出过,在有线和无线传输中间设置一个小的中继站,功能只是简单地在连接间双向复制分组,这样,在发送方到中继站的第一个连接上出现传输超时则使发送方放慢数据发送速度,而如果在中继站到接收方的第二个连接上出现传输超时则加速重发”
“……”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可是UDP协议从原理上就不够可靠,真的适合用来传输军事信息么?”
“但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
一时间,整个会议室里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当中,谁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说服另外一群人。
而常浩南却并没有马上加入其中,而是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悠哉地喝了两口水——
以他现在的位置,虽然并不是空警2000项目的负责人,但只要做出表态,那么大概率就会变成最终决定。
毕竟,郭林和梁绍修两名总师,都跟他关系匪浅。
所以,他现在逐渐倾向于做出一部分引导,但不马上发表意见。
至少给其他人充分交流的空间。
不过,还没等常浩南再次开口,刚刚一直在当小透明的郭林就站了出来:
“我倒是觉得,UDP这块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预警机也好,战斗机也好,它们作战系统的传输层和控制层都是分开的,完全可以在传输层采用UDP协议,转而在应用层采用回传校验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不管怎么说,郭林才是字面意义上负责空警2000机载设备的总设计师。
因此,周围也随之安静下来。
郭林朝着常浩南的方向看了看,在确认后者并无补充内容的意思之后,才继续道:
“问题还是在TCP上面,要如何针对HF/VHF/UHF通信链路,以及卫星通信链路这些不同的网络形式优化TCP的性能。”
“刚才确实有位同志提到了一个思路,很不好意思我没注意到是谁,但估计这位应该不是我们电科集团的……”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