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45节

  “考虑到间冷器必定要设置在风扇之后,燃烧室之前,那么在这个部分中,唯一结构相对简单,可以进行较大幅度改进的,就只有压气机的定子……”

  “因此,我的最终方案是,将间冷器分割为多个单元体设置在定子结构内,增加必要的附件管路将间冷器单元体与涡扇发动机部件相连接,并在发动机外涵道中再设计单独的涵道用来安装间冷器单元体采用间壁式换热器,进行冷、热端气流直接换热。”

  “!!!”

  当他说到这里的时候,会场内的几乎所有听众,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

  能坐在今天这个会场里的人,哪怕是非专业出身的分管领导,也不可能是什么纯外行。

  每个人都清楚,为了满足高升压比和宽喘振裕度的需求,压气机的叶片结构和外形设计,几乎都已经到达了现阶段的极限。

  而且,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又不用考虑超音速工况,因此升压比几乎是字面意义上的越高越好。

  而这和涡扇10核心机的设计方向,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尽管常浩南已经给AE1500加了一个远大于同级别产品尺寸的风扇,但留给压气机的设计空间仍然并不乐观。

  而在这样的基础上,他竟然还准备在定子上进一步动手?

  要知道,定子虽然不需要高速转动,无需承担巨大的离心力,但气流冲击可是半点不少,在结构上也不是可以随便对待的。

  就算常浩南这这个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但总不能违背物理规律。

  虽然他之前就说过,不排除为了取得国外市场而与罗罗展开合作。

  但间冷回热设计是AE1500的最核心竞争力,甚至比遄达900的涡轮更加核心。

  以常浩南的风格,不可能把这部分内容委以外人完成。

  很快,便有人提出了这方面的担忧:

  “浩南同志,以我们目前的材料水平,涡扇10的设计就已经相当极限,而要在此基础上同时优化静子叶片的结构和气动……风险是否太大了一点?”

  坐在最前排的刘振响虽然尚未开口,但从表情来看,显然也有着一样的顾虑。

  当然也有人信心十足,觉得常总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奇迹,完全有可能再多一个。

  然而,他接下来的回答,却同时出乎了双方的预料:

  “实际上……并不需要特意优化气动……”

  “嗯?”

  “啊?”

  常浩南没有马上继续,而是不紧不慢地喝了口水,才解释道:

  “不知道各位是否记得,我在当年涡扇10立项的时候就说过,总体结构原本是按照第四代发动机的标准进行设计,预留了增加一级低压压气机的空间……而且第一版方案的升压比太高,为了兼顾高速性能,才特地调低了升压比……”

  “……”

  包括刘振响在内,最前排几位老资历的专家,脸上的表情逐渐由疑惑转为震惊,接着又从震惊转为明悟。

  特地降低升压比的事情,当年确实是提过。

  只不过,在涡扇10那会,这只能算是个插曲。

  常浩南自己也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而已。

  因此,绝大多数人刚才确实没想起来。

  但现在被这么一提醒,大家也总算是回过味了——

  原来你小子搁那时候就算好了?

第1080章 还是只能回去找华夏人

  对于没参加过当年涡扇10立项流程的人来说,常浩南讲出来的完全可以说是个恐怖故事了——

  合着已经摸到量产型军用航发上限的涡扇10,还是人家收着手鼓捣出来的?

  而几名材料领域的大佬此则更是有些汗颜。

  常浩南嘴上虽然没说,但大家心里都是门清。

  当年之所以要在先进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妥协,甚至搞反向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航材的限制。

  材料领域,尤其复合材料领域这些年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很明显,和应用端的需求相比,多少还是差了点意思……

  而坐在第二排的姜甫和,对此却只有报以苦笑。

  正是常浩南当时几乎突兀地拿出了涡扇10的设计方案,甚至还为日后发展成第四代发动机留足了空间,才让他和燃气涡轮研究院不得不放弃手头的高推预研项目,转向对垂直起降技术进行研究。

  虽说也算是一个出路,但任谁都知道,华夏未来必定要以大型航空母舰作为远洋作战的核心,又没有冷战时期大打全面核战、预想机场可能全部遭到破坏的作战想定,也没有一个单独的海军陆战队作为军种。

  单纯的垂直起降型号……只能说前途未卜。

  当然,624所这些年并没有坐以待毙,也进行了不少关于推力矢量喷口和相关控制逻辑的研究。

  但是跟完整的航发型号相比,这些终究都是细枝末节。

  “把中冷器安装在压气机定子上面……”

  位列前排的刘振响低声重新念叨了一遍:

  “如果在两个小时之前听到这个想法,我恐怕只能称之为异想天开……但是现在,我不太确定了……”

  他一边说,一边半是苦笑,半是欣慰地摇了摇头。

  就在刚刚,有那么一瞬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一代人,或许真的已经到了发挥余热的时候……

  不过眼下肯定不是emo的时候。

  因此,他还是很快从最初的震惊中走了出来。

  毕竟是立项准备会议,而非简单的预研。

  除了技术路线以外,还有更加具体的问题需要讨论:

  “浩南同志,你刚刚说,使用间壁式换热器进行冷热端气流的直接换热,这样是否会影响到热回收,甚至是气膜冷却系统的效率?”

  这一次,常浩南却非常干脆地点了点头: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

  “实际上,我最开始的方案,是利用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换热中间介质,来实现系统中热量的转移……不过从原理上,我们对于超临界流体的性质研究还不够成熟,贸然加入到体系中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而另一方面,在工程上,驱动中间介质循环流动需要外界功率输入,而且二氧化碳虽然容易达到超临界状态,但也需要75个以上的大气压,甚至远高于涡轮内部的正常工作压力,更不用说是环境相对温和的压气机部分,因此为了保证换热器结构的完整性,需要额外设置足够强度的金属管壁……”

  “虽说大涵道比航发并不特别追求推重比,但对于AE1500这个推力不足15吨的型号来说,要完整容纳这么一套东西还是有些吃力了……实际上,为了抵消目前这套间冷器,以及更大尺寸风寒所带来的额外重量,我已经参考对外合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在风扇叶片上大量使用了密度较低的钛合金。”

  “所以我之前才说,在现阶段,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在间冷器上面,至于完整的间冷换热设备,更适合用在推力更大的型号。比如像遄达900那样的30吨级航发上面……”

  不好说是有意还是无意,常浩南在此时恰好到处地透露出了自己更大的野心。

  AE1500,绝对不是终点……

  立项准备会议,只能算是一个庞大项目起点中的起点。

  在随后的几天当中,专家组分阶段审核了镐飞集团准备的各项文件及准备工作。

  最终,在2003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航空动力集团AE1500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立项请求。

  并且,极其罕见地,由常浩南同志同时担任总工程师和总设计师,一手主抓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型号。

  这似乎也可以被视为工建委成立后释放出的某种信号……

  ……

  而就在常浩南逐渐投入到新项目当中的这些日子里。

  他此前的一些布局,也正在逐步收紧……

  法国,巴黎。

  达索航空总部。

  查尔斯·艾德斯坦纳正在办公室里,听助手汇报最近一个月中猎鹰8Z原型机的试飞情况,以及下半年的测试和宣传计划。

  总的来说,就是十分顺利。

  除了少数需要气象条件配合的测试科目以外,其余各项基本都是一遍过。

  哪怕是之前最乐观的时间表,都没敢想过这种剧本。

  以至于这个型号有可能在2003年末到2004年初就投入商业运营。

  为此,项目团队甚至打算提前进行以宣传为目的的超远航程测试。

  当然作为试飞项目的一部分,肯定不可能一步到位直接摸极限航程。

  因此,计划是从9000公里的巴黎-洛杉矶航线开始,逐渐加码到最后12000公里的京城-纽约航线。

  “等等……”

  听到这里,艾德斯坦纳突然打断道:

  “不能以巴黎作为航程测试的中心么?就是从巴黎起飞,到不同的目的地……”

  他一直都觉得,猎鹰Z这个项目里面,华夏的色彩有点过于浓厚了。

  不过事已至此,在技术上摆脱华夏影响,那肯定是做不到的。

  但可以尽量提高猎鹰8Z在商业层面的法国色彩。

  至少要让市场意识到,这是一架属于达索的飞机。

  然而,助手却摇了摇头:

  “公务机的主流航线就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区域中心城市,巴黎距离这些地方都太近了……到美国西海岸只有不到9000公里,就连到亚洲和南非也不不足一万,而像是悉尼又太远,在16000公里以上……”

  现代商业活动,即便在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之后,仍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这一独特的区位特征一般都是作为优势来对待,但在今天,却对艾德斯坦纳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就在他还想再说点什么的时候,办公室门口却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影。

  艾德斯坦纳抬起头,注意到来人是达索的空气动力学部门主管,同时也是猎鹰Z项目总体设计的负责人,迪迪埃·卡索雷。

  最近半个多月,对方都在按照他的安排,跟瑞典的爱立信团队接触,验证以猎鹰8Z为载机,安装完整“爱立眼”预警系统的可能性。

  现在突然出现在这里,大概率是有了结果。

  考虑到猎鹰Z本身几乎已经板上钉钉,因此艾德斯坦纳稍加思索,便暂时停掉了与助手之间的沟通,接着连忙起身,把门外的卡索雷邀请了进来。

  “迪迪埃,瑞典人那边……”

首节 上一节 945/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