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51节
必要性的问题,几乎是在郭林说出项目预期的那一刻,就已经跨过去了。
不过,在真正落实计划之前,还需要确定可行性。
虽说张维永他们看上去已经进行了一些准备,而且1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有现成平台,并不需要多么长的生产周期。
但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距离计划中首艘载人飞船的发射窗口只剩下三个半月。
作为眼下堪称天字第一号的项目,神舟五号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因为非技术原因推迟的。
所以,这个中继通信星座属于是一丁点意外都不能沾。
否则就要错过时间窗口。
包括栾文杰在听过汇报之后的第一想法,也是把这个项目给适当推迟一下。
但这件事情毕竟特殊,哪怕他作为航天局一把手,也不可能独自拍板。
于是,他看向坐在办公室另一边的沈俊荣,准备征询一下对方的意见——
由于载人航天工程体量巨大,为了方便整合各个系统的资源,总指挥始终由高层领导挂名担任。
因此,后者虽然名义上只是副总指挥,但在操作中却有着极高的话语权。
更何况,对方还负责搭建了整个测控通信系统。
“沈总,您看这项测试……是不是等执行六号任务的时候再进行比较合适?”
栾文杰试探着问道。
这个建议,可不是随口一提。
实际上,单纯依赖地面测控网络的弊端,华夏的技术人员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
为此,还在方案中专门规划了“天链”系列同步轨道中继通信卫星。
计划在神舟七号任务之前,也就是大约2007-2008年发射第一颗。
而栾文杰之所以会对这个中低轨道中继通信星座感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给天链系统提前打个前站。
但对于他来说,现在测试和两年后测试,在技术上几乎没什么区别。
反而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应该说,栾文杰的思路确实更加稳妥。
但沈俊荣经过刚才一番分析,已经意识到了此事的宣传价值。
哥伦比亚号的事故,固然是整个人类航天事业的悲剧。
但客观上,从话语权竞争的角度来讲,却也不完全是坏事。
尤其从1994年开始,华夏就曾多次提出申请,希望能参与到国际空间站项目当中,却都被NASA以各种离谱的理由横加拒绝。
要说心里没憋着一口气,那绝对是假的。
现在机会摆在眼前,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不过另一方面,栾文杰的担忧也确实有理。
尽管这个中继通信测试只能算是神舟五号项目的一个外部挂件,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影响到发射任务本身,但如果计划做好了却没法执行,或者执行到一半出了岔子,那效果可就适得其反了。
毕竟,用中低轨道卫星搞中继通信这种事情,也不是没人尝试过。
但大名鼎鼎的铱星计划最终破产,却还是给这条技术路线蒙上了一层阴霾。
因此,在经过一番谨慎思考之后,他没有选择马上回答,而是转向了另外一边:
“美国和苏联,也包括我们目前计划建设的中继通信系统,都是工作在地球同步轨道,虽然中低轨道显而易见地容量大、时延小、组网灵活,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你们认真回答一下。”
整个办公室的气氛顿时严肃起来,甚至气温都好像骤然低了好几度。
像这种三堂会审的架势,搁在常浩南身上肯定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对于张维永他们来说,压迫感还是有点足的。
三人当即就坐直了身子。
“首先,中低轨道卫星在星-地和星-星之间相对角速度远大于GEO轨道,也带来了强度更大的普勒频偏和多普勒变化率,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解决方案?”
面对大佬提问,哪怕之前在外面表现出一副云淡风轻样子的张维永,也赶紧有板有眼地回答道:
“过去的通信卫星由于频域范围窄而实现波束宽,一般需要依托OFDM技术来提高系统频带利用率,满足业务需求和用户数目的增加,而OFDM信号是由多个正交子载波叠加而成,当发射端的载波频率和接收端本地振荡器频率间存在频率偏差时,其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表现出对频偏的极高敏感性。”
“但本次测试所用的卫星首先只面向个别目标和接收站,而且,还选择了实现波束较窄的Ka频段信号,在频带利用率方面并没有太大压力,因此可以用滤波器多载波技术作为候选,来增强系统的抗频偏性能……”
“……”
沈俊荣作为通信专家,对于这些原理性的东西自然非常了解。
但复杂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是简单引入一个新技术就能简单地解决问题。
否则铱星也不会那么简单就破产了。
因此,几乎在张维永话音刚落的时候,他就继续问道:
“但Ka波段除了在自由空间传播过程中受损耗比较严重以外,大气层中的水凝物以及大气湍流都会对信号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中低轨道也意味着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不止一次中继,这种多跳网络又会进一步降低数据流的可靠性,怎么保证实现你们目标当中的低延迟和高容量?”
然而,面对貌似愈发咄咄逼人的问题,本来有些拘谨郭林却突然表现得放松了下来——
卫星领域的东西,自己或许了解不多。
但要问起多跳网络的事情,那他可就不困了:
“沈总,关于多中继节点带来的高传输延迟和低传输速率的问题,我们电科系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和航空动力集团方面合作,基本开发出了以网络编码技术为核心的一套完整解决方案,并且分别通过地面车辆、平流层飞艇和预警机三种平台进行过测试,结果是相比传统网络的吞吐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虽然在大气层内肯定没办法完全还原轨道空间的工作环境,但至少在原理上,完全可以满足四跳以内无中心通信网络的应用需求……”
而在听到这个回答之后,沈俊荣的表情也跟着微微变了变。
他过去也曾当过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虽然早已离职,但对于原科工委下属的这些系统总归还是有些了解。
航空系统,并不以通信领域见长。
要说能在这方面整出什么连他都不知道的大活……
沈俊荣很快就想到了一个答案。
“航空动力集团……”
他右手轻轻敲打着沙发扶手:
“是常浩南同志他们?”
显然,这个名字,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没错。”
郭林赶紧点头:
“实际上,依托常总这项技术,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了一套战区级别的通信指挥系统,所以才会进一步考虑在天基平台上进行测试。”
虽然不是一个系统内的项目,但沈俊荣对于新型数据链的事情倒也有所耳闻。
这个时候,郭林又紧跟着补充了一句:
“其实这个项目的主要部分之前都是常总本人亲自负责的,只不过现在他正忙着新型号立项的工作,所以才把后续测试任务委托到了我们这边……”
诸多因素凑在一起,终于让沈俊荣心里的天平开始逐渐倾斜。
当然,兹事体大。
该走的流程还是少不了:
“你们尽快把相关技术方案整合成一份报告,这件事……需要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讨论之后才能决定。”
第1087章 钛合金空心风扇叶片
虽然没有直接给到结果,但只要到了交由上级讨论这一步,基本也就说明问题不大了。
尤其是在技术本身已经进行过地面和空中验证的情况下。
几人随后的话题,也迅速转向了更加具体的层面。
毕竟,一颗卫星,尤其是频带资源和供能水平都有限的百公斤级别小卫星,除了核心功能模块以外,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跨层自适应传输、多普勒变化率估计算法、Ka频段卫星的信道模型,以及倾角估计算法等等。
别说在21世纪初,就算再过二十年,大批发射的微小卫星都是在入轨前就算好失效概率,然后带着冗余量发射的。
但常浩南他们这次的测试星座总共就四颗,肯定经不起任何意外。
好在,林森明和张维永本来就是卫星设计出身,在这些方面倒是早就考虑的面面俱到。
而郭林这会也乐得降低存在感。
除非问题和自己的业务相关,否则就是一个缄口不言。
因此,这场会面也很快便走向了尾声。
不过,就在离开栾文杰的办公室之后,却又被跟着从里面一起出来的沈俊荣给叫住了。
“郭林同志,麻烦再等一下!”
郭林毕竟算是兄弟单位的人,所以沈俊荣对他的态度还是比较客气的。
三人同时停住了脚步,转过身看向手里拿着公文包和外套的后者。
见到他们这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沈俊荣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们放轻松:
“不要紧张……正事刚才已经谈完了,我只是还想再问几个个人感兴趣的事情。”
话是这么说,但郭林也不可能真当成闲聊:
“您说。”
沈俊荣作为航天测控领域出身的专家,最感兴趣的自然还是老本行:
“我记得你刚才说过,因为这个星座只对应个别航天器和地面终端,所以频域和波束指向的压力不大?”
“没错。”
郭林点头:
“出于卫星体量的考虑,我们在每颗卫星上面只设置了两个下行通道和四个上行通道,但结合新的姿态确定算法,预计还是可以实现本次测试当中的通信需求。”
实际上,郭林并没有讲出来常浩南的全部计划。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