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52节

  这个四星星座预计将有效运行一年以上。

  在完成对神舟五号的中继通信任务之后,就将回到最开始的设计目的。

  也就是为海洋一号卫星提供更宽的图像回传窗口——

  还是只服务于个别对象。

  预计可以把每天进行数据传输的时间提高到6-8个小时。

  当然,因为海洋一号本身的通信速率很慢,所以不可能达到中继星座的理论性能上限,。

  但也足够避免再发生年初那种“拍到了一大堆有用信息但需要多个周期才能传输完成”的情况,影响到侦察信息的时效性。

  不过,这个回答,显然没有解开沈俊荣的疑惑:

  他一边示意几人一起往前走,一边继续道:

  “我之前在科工委的时候,也算是和常顾问有过一些接触,他可不像是那种只看眼前的人……”

  “你们从飞艇到飞机再到卫星,下了这么大功夫搞中继通信验证,那未来的最终目标,恐怕不可能只是给单独几个飞船或者卫星服务吧?”

  “那到时候用户数多起来,不是还要解决频域范围和指向灵活性的问题?”

  只能说,带过大项目的人,视角确实不一样。

  一眼就看穿了常浩南规划的长期目标。

  其实这个问题,另外三人也也不清楚。

  张维永倒是知道,常浩南规划中继通信星座的最初目的,是用尽可能小的代价形成一套重访周期在天或天以下级别的全球天基遥感系统。

  而且是兼顾战术与战略、军用与民用多个层面的。

  考虑到使用环境的多样化,以及遥感卫星本身也存在多种分类,因此确如沈俊荣所说,肯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组网网络。

  可技术上要如何实现,常浩南却未曾透露过。

  不过,一旁的郭林在沉思半晌之后,还是给出了回答:

  “我们没有申请常用但拥挤的L/S/C波段,而是选在目前应用还比较少的Ka频段,就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另外就是……”

  说到这里,他犹豫了一下,似乎在判断是否应该继续下去。

  但最后还是接着开口道:

  “虽然常总没明确提过,但我个人猜测……可能也跟我们目前正在测试的新型宽带宽角相控阵技术有关。”

  光控相控阵雷达的地面测试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其表现出的很多优点,比如重量轻、发热低、波束指向精度高、频域范围广……都很适合放在卫星上用。

  郭林做出这种推测,也算是顺理成章。

  而沈俊荣在听到“新型相控阵技术”这种描述的时候,就知道对方指的应该是光控相控阵。

  此前在开一次行业内会议的时候,他从电科集团的领导口中无意听到过。

  不过,沈俊荣也没再往下深究。

  虽说是全国一盘棋,但大家毕竟不是一个系统的,不可能因为存在合作关系,就什么细节都给你往外捅。

  没轻没重地继续问,只会导致两边都尴尬。

  刚好,四人这会也走到了楼门口。

  他顺势和三人告别,并再次嘱咐,尽快上报方案……

  ……

  就在几个兄弟单位的同志因为他的提前布局而忙到起飞的同时,常浩南本人也已经完成了立项后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研制工作到这个阶段才算是正式开始。

  但常浩南操持的项目,却还是顺应了他过去的习惯——

  在预研阶段,就已经分配好了各单位任务,甚至开始对部分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因此,在AE1500/涡扇20立项后不到一个月,常浩南就召集其负责生产和测试的两个部门,进行了第一次样品生产研讨会。

  当然,不是指整机样品。

  甚至都不是部件级样品。

  就算有系统开挂,一个月时间拿出完整设计参数还是太离谱了。

  实际上,只能算风扇测试的一个前置任务。

  不过,虽说是前置任务。

  但难度却一点不低……

  会议室里,常浩南正坐在会议桌首位,侧着身子看向身后幕布上显示的叶片设计图。

  “在设计中,我们尝试把相对弦宽提升超过40%,大幅提升风扇叶片气动效率,并增强了叶片刚性的同时,还削弱了高速旋转状态下的振动强度,从而在设计上去掉了叶身中部的凸台,降低了叶片外轮廓的制造难度……”

  “……”

  然而,在他身前两侧,另外十几名技术人员却是面露难色——

  相比此前他们曾接触过的风扇设计,无论是涡扇9、D436还是PS90A,眼前这个方案都有着巨大的不同。

  宽弦设计确实降低了外轮廓的制造难度。

  但钛合金材料做大后弯后掠叶型,本身就意味着基础难度要上天。

  还有这个将近40%的内部空心程度,是不是有点过于离谱了?

  由于过大的空隙率,并且常浩南并没有激进地采用叶片预变形设计,因此为了保证强度,风扇叶片内部还设计了大量三角形的桁架。

  更是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噩梦……

  一番介绍结束之后,常浩南回过头,也看到了面前同志们为难的表情。

  不过,他却反而露出一抹笑容:

  “都别苦着脸了……我知道这个叶片是各位从未接触过的形式,还会用到很多全新的技术和概念……但我也基本规划好了样品的生产路线。”

  听到常浩南这么说,现场的气氛才总算放松了一些……

第1088章 自适应数控加工

  然而,轻松的气氛并没能维持太长时间。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确实会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生产过程的难处。

  但常浩南计划中的加工方案,并没有比他设计出的叶片本身拟人太多……

  只见他轻点鼠标,把PPT翻到了后面一页,同时开口道:

  “首先,采用铣削工艺方法加工出具有一定形状的三层钛合金薄板,在钛板上按照三角形桁架结构的成形要求选区涂敷止焊剂……”

  “随后采用扩散连接工艺,将三层钛板焊成一体,并将焊接后的叶片毛坯连同夹具放入真空炉内加热至钛合金的超塑性状态,在扭矩作用下形成后掠叶型……”

  “接着向钛板间吹入惰性气体,使得叶片毛坯和夹具完全贴合,形成三角形桁架空心结构和气动外形。”

  “最后采用数控加工手段加工榫头、叶身、前后缘和叶尖等部位。榫头通常采用磨削或者铣削的方式加工出成形榫齿面,叶身通过砂带磨削提高表面加工质量,前后缘采取多轴铣削加工出缘角……”

  “……”

  一开始,众人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但很快,负责工艺生产的张振华脸色就开始不对了。

  作为设计师,常浩南自然不可能连工艺参数都给准备好,否则他们这些生产工程师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

  这套生产路线,如果搁在涡扇10,或者SeA650这样叶片弦长50-60厘米上下的中小尺寸风扇上,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但AE1500的风扇直径近两米,比同级别的CFM56-7大了差不多30%,涵道比达到惊人的9.03,叶片弦长也随之超过了90厘米,单就尺寸而言完全属于跨带产品。

  同样的加工工艺,在产品放大一倍以后,面临的难度可不是成倍提升。

  “常总……”

  思索片刻之后,张振华还是如实报告了自己的判断:

  “如果只是生产测试用的样品,那我们的设备都已经经过升级,应该很快……最晚年底之前就能拿出来,但这样的工艺流程,如果想要投入量产的话……”

  说到这里,他两只手略有些紧张地搓了搓:

  “我不敢明确给出一个时间表。”

  接着做了个深呼吸,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继续道:

  “空心三角形桁架结构内形在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工艺过程中一次成形,外形叶身部位留有0.1~0.15mm的较少抛修量,而叶尖和叶根部分的余量最高则能达到1.2mm,各加工部位的结构特征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数控加工方法,进而又导致各加工部位相邻区域难以光顺转接。”

  “另外,叶片的叶尖、叶根和前后缘部位为实心结构,刚性强于叶身空心部位,加上虚实相间的三角形空心桁架结构,让整个叶片具有强弱相间的刚度特性,导致风扇叶片在数控加工过程中变形规律非常复杂,仅靠现有手段很难控制加工变形量。”

  “还有,在成形过程中,钛合金薄板要经过多重高温和高压循环过程,由于不可能100%精确地控制冷却参数和壁面贴合率这些条件,叶片不同部位的应力水平、以及受到应力影响后产生的应变大小也很难控制。”

  “这些问题如果单独拿出来,其实都不难解决,但结合在一起,再放到大规模生产里面,很可能导致哪怕同一批次的叶片毛坯一致性也很差,需要单独拎出几个工序,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进行校核……”

  “……”

  张振华没有继续说下去。

  但这确实是个要命的大问题。

  工业化生产,其实不怕单纯的复杂。

  只要设备和钱到位,再加上肯花时间,再复杂的工艺参数,也能被逐步确定下来。

  而一旦进入量产过程,也就不再涉及到研发层面的成本投入。

  随着产品产量逐渐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总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如果某个加工过程的结果无从确定,那就意味着,对于每个单独的产品,可能都要单独确定后续的工艺参数。

  尽管比从头研发要简单很多,但也绝对会把产量和成本给卡死。

  如果是造火箭,或者造工业母机,那反正年产量也没多少,这种半工业半手工业的路子还可以接受。

  但航发叶片毕竟是需求量巨大的东西,不可能拿出雕花的功夫来搞。

  一时间,整个会议室中,几乎全部的视线都集中到了前面坐着的常浩南身上。

  “关于这个问题……你们先按照样品的方式来做,产量少不要紧,能保证正常进入测试环节就好。”

  生产过程中的阻碍,他早在最开始构思总体设计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

首节 上一节 952/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