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54节
“……”
说话间,几人已经来到了那架早已热车准备完成的直升机旁边。
不得不承认,三色迷彩涂装在直升机上确实显得比较……土。
哪怕是一样的直升机,换上后来的沙漠色或者浅灰色涂装,颜值都能凭空提升好几个档次。
刚刚一直没说话的宋磊上前两步,主动拉开舱门。
常浩南扶着帽檐,一猫腰钻了进去。
他在机舱里左右看了看,最终确定这架飞机的舒适性配置,应该是按照欧洲那边的标准直接拉满。
妥妥的VIP专机。
显然不是一般老陆的水平。
说明这是一架专门采购,而非从陆军航空兵哪个倒霉单位抓过来充数的临时机型。
“你们的换装速度很快嘛。”
“上级专门支持的……”
随后上来的宋磊一边系安全带一边回答道:
“说航天员的具体降落的位置不确定,有可能需要医监医保直升机的服务,米17虽然功率够大,但舒适性实在是……一般,而且搜救直升机会高频率出现在新闻画面里,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用国产型号更合适……”
……
没过多长时间,直升机便飞到了东风航天城的上空。
实际上,这还是常浩南第一次来到这里。
远远望去,一座坐落于荒漠当中的孤城,
尤其是高高矗立的垂直总装厂房和发射塔架两座巨型建筑,以及二者之间相连的转运轨道。
从电视上看,或许没什么感觉。
但亲临此处,又是居高临下,带来的震撼却是实打实的。
在宋磊的专门要求之下,直升机并没有马上着陆,而是特地绕发射中心飞行了半周,才平稳地降落在停机坪上。
虽然对于发射场区的情况非常好奇,但毕竟任务在身,常浩南还是迅速上车,穿过基地中央来到了技术总体部门。
在宋磊的带领之下,几人很快来到了沈俊荣的办公室。
后者明显早就在此等候。
甚至在常浩南敲门之前,就赶紧起身,把他给迎了进去。
“浩南同志,可算是把你给等过来了……”
沈俊荣一边示意常浩南坐到沙发上,一边从旁边拎过水壶,亲自给对方倒了杯茶:
“现在转播方案已经基本确定下来,就等着你们给个准信,具体能在什么时间范围内保障连续通信……”
他这边话音刚落,常浩南就把手中的公文包放在了面前:
“详细方案,我已经准备好了。”
“根据发射当天实际情况,可以保证绕地的第八到第十圈中,至少有两圈提供不小于30分钟的高通量数据传输!”
第1090章分钟的“准直播”
沈俊荣端着茶杯的手,登时停顿在了半空中。
直到被传出来的温度烫到,才匆忙缩回手,把杯子放到常浩南面前:
“这么快?”
他带着一脸惊愕的表情问道:
“可是,发射计划……”
要知道,这会才9月中旬。
10月15日发射,还只能算是暂定日期。
毕竟,谁也不敢提前一个月就保证当天的气象条件适合发射。
万一临时再有调整,那做出来的中继方案可就全都要大改了。
如果只是纸面修改还好,但由于小型微型的有效覆盖范围有限,因此还会涉及到天线指向,乃至卫星姿态修正的问题。
“当然是按照现有发射时间来计算的。”
常浩南微笑着端起杯子:
“不过按照我们的计划,青鸾卫星群会等到发射前8小时再开始进行姿态调整……所以就算计划改变也没关系,不会影响到卫星本身的运行。”
这个回答,让沈俊荣当即就是一怔,接着甚至顾不上被烫到的手指,赶紧打开茶几上的公文包,从里面拿出了那个一眼可见的文件夹,飞速翻阅起来。
整个方案,篇幅当然是很长的。
但核心内容其实只有不到五页而已。
因此,只是十几分钟的功夫,沈俊荣就看到了最后。
而他脸上的表情,也随着纸页翻动,从一开始的震惊转为凝重,紧接着,则带上了几分不解。
思索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回过头去,把这几页重新看了一遍。
然而,脸上的疑惑却丝毫没有减轻。
这走马灯一样的表情变化自然没有逃出常浩南的眼睛,于是他放下茶杯,关切地问道:
“沈总,我这个方案……哪里有问题么?”
沈俊荣抬起头:
“没有……不对,有……”
在一番颇为混乱的表达之后,他总算组织好了语言:
“不是说你有问题,是我有问题想问你……”
乍一听到这个句式的常浩南差点没笑出来,费了好大力气才总算憋住,切换回郑重的神情:
“您说。”
沈俊荣当即把方案翻到其中一页:
“卫星姿态调整这部分……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确定全部四颗星的新姿态,恐怕有些困难吧?”
作为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他提出的问题直指关键:
“我当然不是质疑你们的计算有问题,如果这要是东方红四号平台,那确实没什么问题,但你们那可是小卫星,轻量平台的姿态敏感器受到体积和功能限制,性能很难和传统航天级元器件相比,一般要经过多轮校准之后,才能确保足够的指向精度……”
显然,尽管青鸾卫星群本身并不从属于载人航天工程,但这段时间里,沈俊荣也没少对前者上心。
至少,连星上采用的传感器参数都有所了解。
不过,用磁强计+太阳敏感器+陀螺的轻型低成本姿态敏感器配置高效确定卫星姿态,本来也是青鸾系统测试的重点项目之一——
航天级元器件确实精确且可靠,但贵金属封装的制造方式就决定了其成本高昂。
根本不可能降低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水平。
况且产量也跟不上。
因此,常浩南当即解释道:
“如果直接通过确定性算法,根据姿态敏感器的测量值确定姿态,那确实很难克服测量误差对姿态确定精度的影响。”
“但是,可以先用高斯-牛顿算法进行初步解算……”
说话间,他突然四下看了看,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沈俊荣赶紧朝等在旁边的张维永示意了一下。
后者迅速递来纸笔。
“像这样……将磁强计和太阳敏感器的6维观测量转换为最优四元数,从而把观测自由度从9维降低到7维,再以最优四元数联合陀螺数据作为观测量,以姿态四元数和惯性系下的角速度作为状态量进行UKF滤波,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测量误差的影响,提高姿态解算精度……”
常浩南一边描述,一边大致列出了滤波状态方程和卡尔曼增益矩阵的计算方法。
当然,具体结果,就不是人脑能算明白的了。
张维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在曙光三号上进行着状态仿真,直到卫星发射之前不久才终于确定好全部的参数。
写完之后,常浩南把笔从容放到一边:
“虽然精度还是不可能比得上大型平台,但中轨道卫星对于姿态的敏感性本来就不是特别高,而且即便算上四套备份,整个姿态定位系统的成本也只有传统方案的不到10%,足够以后投入大规模应用了……”
“四套备份?”
沈俊荣倒是没看过青鸾卫星的完整设计方案。
常浩南笑着点点头:
“没办法,出于成本和工期考虑,星载计算机也没用上航天级规格的产品,不多准备几套备份的话,怎么可能达到卫星要求的可靠性?”
他的最终目标,显然不可能只是四颗卫星——
以华夏的基础建设水平,像是oneweb或者星链那样直接面向民用地面终端的星座,价值确实值得商榷。
但就算作为其它卫星组网之间的沟通桥梁,中低轨道通信卫星所接入的终端数量也不可小觑。
沈俊荣早就对此有所猜测,但听到这里,还是意识到自己似乎大大低估了面前这位年轻人的野心。
他怔怔地盯着手中那张写满了公式的纸看了一会,接着轻叹了口气:
“当年你向科工委提议,说要成立装备工业司的时候,我就觉得你目光长远,不会止步于一些小打小闹……”
“结果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低估了啊……”
沈俊荣在科工委担任副主任的最后一年,正好赶上常浩南最开始进入丁高恒的视野。
二人的第一次,也是此前唯一一次见面,就是在讨论装备工业司是否应该成立的班子扩大会议上。
当时,后者还是只能算是个对决策有一定影响的年轻技术人员。
而短短几年过去,却已经成长为了一颗参天大树般的存在……
短暂的emo过后,沈俊荣还是很快回到了正题: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