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小说 > 水浒:我王伦,我在梁山多子多福

水浒:我王伦,我在梁山多子多福 第150节

提举农耕司的张青都是满头大汗了。

他身边则是一群农耕司的吏员,各人都有明显的特征,就是一个个黑瘦无比。

有的身上还隐有粪味……没办法,农耕司最近在研究王伦所说的堆肥沤粪之法,把人畜粪便堆在一处,加上燃烧过的草木灰,搅拌过后沤肥待用,放置一段时间后,粪便内原本的杂质有害物去除大半,剩下的就是纯粹的肥料。

加了草木灰后不光去杂质,草木灰原本也是一种极好的肥料。

收割之后,原地放火,不光是能得到大量草木灰,还顺道能清除田亩内的病害虫害,一举多得,有益无害。

至于说一些烟气……

这时代的人谁在意这个?

农耕司的人不停的在田间地头奔波,可不就是又黑又瘦。

营造司的人就是焦头烂额,头发经常不小心烧掉一些,身上被火星燎伤的痕迹很多,衣袍破损更是家常便饭。

贸易司就是风风火火,行走时都恨不得小跑。

这几个司的人员,也是获得了超过其余各司的荣誉,各种奖赏也是颇为丰厚,这就是有失有得。

张青所指的地方就是一大块没有分掉(赵李赵)的田亩,雇了普通百姓过来耕作,每日结算工钱就行。

这是农耕司的试验田。

试种的就是棉花。

也是从兖州和南方选来的各种棉种,试种最适合整个京东路气候的棉花良种。

然后推广种植。

在划定主粮红线后,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才是最合适的做法。

这个时代的经济作物,王伦的第一选择就是棉花。

主要还是没有烟草。

王伦也不能孤身去美洲找烟草种子。

而且……毕竟是有害。

还是等将来的烟民再给财政做贡献吧。

烟草除外,棉花就是最好的选择。

棉花织成的布匹,是所有人都需要的硬通货。

富人可以选择花纹,颜色,普通人也需要布匹制成的衣袍,需要有塞入棉花的厚实棉袄来御寒。

对穷人来说,一身好棉袄可是重要的财产家当。

很多时候,穷人会把棉被,棉袄在春天时当掉,秋冬时再赎回来。

这是生活必须品,就象是粮食和盐一样。

明中后期,棉布出口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一年几百万匹的贸易额度。

但当欧洲出现珍妮机,水车纺织机,蒸汽纺织机后,明清时华夏不光丢掉了出口市场,本土市场也被外来的洋布拿下。

洋布比土布质量更好,工业化生产下比土布还便宜。

而纱锭的数量,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国力的重要标杆。

最少在一战前后是这样。

二战才用石油产量,钢产量来衡量国力即。

王伦穿越一遭,不光是要在这个时空叫梁山与自己走上巅峰,也是要为华夏早谋数百年的发展道路。

种棉,纺织,这是一条非常稳,且一定会发达的道路。。

第一百二十五章 棉田工坊,步步登高

张青的绰号是菜园子,原本就是灌园种菜为生,后来被孙二娘家招赘为婿,这才到了酒店廝混。

这人本份精细,种地种菜都算内行,这是个好汉的世界,其水准还是远超普通人,提举农耕司相当合适。

要叫此人领兵打仗肯定不合适,光看个酒店也没太大用处,倒是在农耕司,张青算是找回了久违的快乐,做事任劳任怨,不怕劳累,甚至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大当家,棉花是四月种,先是出苗期,要半个月到二十天左右,得看天气和日头晒的足不足。”

“出苗之后,是从出苗到幼苗期,得三十五天到四十天。”

“接下来是定苗期,要定苗,归垄,施肥,也是长的最快的时候,用时得两个月。”

渣渣龙褙用群1879&8138+9

“再下来就是吐絮期,也就是现在,这个时间得两个多月,到十月近十一月,吐絮完成,最终收花。”

“俺们现在看,幼苗,出苗,定苗,都很顺利。”

“主要便是肥和水要注意,水少了不行,水多了也不行。肥上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要么枯了,要么烂了,俺们把它当成小娃儿来侍弄,现在看也还行。俺们这里的风,水,土,还有日头都够,不比兖州差!最后只要这吐絮饱满接连不停,俺们这棉花就算种成了。”

虽然张青等人不明白王伦的全盘打算,但也不影响他们对这事上心。

棉花在唐中后期出现,慢慢棉布取代了麻布,就算是贵人,冬天也喜欢穿棉布衣服,毕竟更加保暖。

但一直到两宋,棉花和布匹还远远谈不上普及。

大量的普通百姓还是穿着麻衣。

哪怕是棉花产量很高,棉布形成庞大产业的明清时期,麻布也是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毕竟便宜。

对很多人来说就这一条都足够了。

儒林外史里就有一段描述: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木直裰,冻的乞乞缩缩……

没错,这便是赫赫有名的范进。

因为贫穷,住的是几间破茅草屋。

胡屠户说他女儿终年吃不得几回荤腥。

还有便是范进,冻饿交加,面黄肌瘦,穿着的就不是棉布衣服,而是麻布。

儒林此书写的是明朝的事,作者却是清朝人。

种887种细节有明也有清,但明清时穷人还是穿麻布,这一点是绝没有疑惑的。

布匹产量不足,棉花种植区域也不足。

主要是土壤要有肥力还要有孔隙,不能太板结,有点沙化的最好。

然后是要有风,还要有充足日照。

千年之后,华夏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域就在西域,那里最适合。

现在么……最少在京东路这里也是可以。

产量和质量可能不如西域棉,但在这个时代,要求不必太高。

除了京东,京西,还有两淮,江南,都可以种植。

现在有个几百万亩就够了,除了自用,还能大量出口。

“张兄弟辛苦。”

王伦看着绵延不尽,超过万亩的棉田,心中也是欢喜。

就算是有“神农”加持,这里的丰收也是离不开农耕司上下的共同努力,张青这个提举农耕司立功也不小。

张青憨厚一笑,说道:“大当家不必夸赞,俺平时的俸禄不少,现在还有千亩职田,将来还会更多,俺媳妇也有一份,将来免不得更富贵,俺心里是很知足的了……只要不被累死,俺累些苦此都是愿意的,大当家不必把俺当人,当牛使唤就好。”

“哈哈哈,好好,说的好。”

王伦忍不住大笑起来。

平时看不出来啊,这张青浓眉大眼的,真说起逢迎的话来也是一套接一套的。

不过想想这家伙也确实说的是真心话。

他一份职田加孙二娘一分,夫妻俩拿双份的。

加上农耕司地位重要,除了俸禄外赏有额外的奖励。

比如这棉田要是真的发絮发的好,王伦最少要赏他万贯,跟随实验的农耕司人员个个都有奖励。

要不然谁肯多卖力气?

俸禄之外,多付出多出成果的肯定多拿钱,王伦向来就是这样做法,不能叫老实人吃亏。

眼前不光是张青感激,便是普通的农耕司吏员们其实也是一样。

在他们看来,分田分地之余,给百姓讲一些农耕知识,选种育种,栽培新种,都是农耕司份内事。

做好了份内事就还有奖励,实在是有些受之有愧。

朝廷那边可没有这种规矩。

这些诸司人员,有三成多是原本的州县吏员,在梁山这边他们也是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做事风格,他们也接受过军训和入职训练,各种律令规矩谙熟于胸……公平的说,这些积年吏员学习的快,融入的也快。

毕竟为吏多年,精明干练是基本功。

那些在学堂出来的少年人,虽然可能功课过关,但真正执行起各种任务来,还是这些老吏更加好用。

只要将他们管好就行。

好在一个团体是有整体的氛围,哪怕此前有些毛病的,加入梁山之后也是不改不行。

军法司在盯着,加上四周的同僚都是用心做事,根本没有吃拿卡要收受贿赂的,而且和大宋不同的就是,梁山的俸禄比赵官家给的要多的多。

如此种种,这些人在梁山诸司也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要不是宋江心气太高,为人太过腹黑,其实如宋江这一类的积年老吏,收下来的用处还真的不小。

“接下来一定要照料好,肥料和引水若是有麻烦,直接同我说,不要吝惜支出,棉花种好了,又是咱们梁山的一大财源。”

王伦踏看了数百亩地。

发觉都是差不多。

现在是八月了,棉花已经开始扯絮,再过一阵子,一朵朵洁白饱满的棉花就会出现在农田之中。

看现在的长势,一亩地可能收到五百斤左右。

这个产量很惊人了。

首节 上一节 150/2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逆天悟性:异火大陆加入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