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六零年代,打造百年世家

重回六零年代,打造百年世家 第397节

  这也是为什么怡和不肯退步的原因,这一退,以后所有英资垄断财团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躺着赚钱了。

  戴麟趾也同意说道:“杨生,这牌照的增加也是需要很长时间流程的,且天星小轮已经有了足够的运力,再发放牌照,对于天星小轮公司来说的确不公平。”

  “那我还有一个方法。”杨文东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在九龙与港岛之间建隧道,这样一来缓解天星小轮的问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隧道一开,港岛与九龙的交通瞬间能够增长十倍以上,特别是各种汽车、货车,运行会非常的方便。”

  众人听完之后也都沉默了,建隧道这个事情其实已经争了十几年了,但始终没有动工,一个是资金投入非常大,二个就是涉及到的利益也非常大。

  约翰凯瑟克则是眉头紧皱,隧道一旦建成,对于天星小轮肯定是毁灭性的打击,可这种对香港有益的事业,他也不好在这种会议上明面反对,而其他英资则无所谓了。

  戴麟趾则说道:“杨生,海底隧道这个事,其实从上一任柏立基总督开始就开始讨论,但问题很多,按照我们的估计,这个投资至少要2亿港元以上。

  而且回收速度难以预计,以现在香港的车流量,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回本;还有就是工程难度非常高,这么多资金投入海底隧道,对于香港内部其他紧急项目来说,不划算。”

  “港督先生的考虑的确很对,但我觉得香港可以模仿一些欧美国家,将项目承包给私人企业,这样一来,风险不就转移了吗?”杨文东淡定说道。

  其实根本原因是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预测到未来香港经济会发展成什么样,会有多少汽车,人均收入会有多高;所以投资这样的大型项目,自然非常谨慎。

  且60年代,香港其他地方各种基建问题很多,比如一边经常性的暴雨,导致很多地方水流成灾,港府又没钱,于是诞生了后世比较出名的“乙种权益换地书”;而香港土地留不住水,又会经常性的导致旱灾,港府又得花钱从内地买水外加投资建水库等等。

  其他基本设施如公路、教育、医疗、桥梁等等也都需要港府支持,建这些项目,对此刻的香港作用性更强。

  所有人也都听出杨文东的意思,戴麟趾询问:“杨生,你是想投资红磡海底隧道?”

  杨文东则笑道:“这个我不敢保证,不过如果条件可以的话,我会考虑一下。”

  现在香港房价开始上涨,还不是与港府达成协议的最佳时间,不过这种大型项目,前期协商用个一年半载也很正常,所以现在提出,等到了地产血崩、港英准备跑路的时候,再谈价格与条件就最合适了。

  且这样的项目如果在67年宣布动工,那对于华人对香港的信心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而大概两三年后项目完成差不多就69-70年,那个时候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海底隧道还能再推动一把,就非常完美了。

  “行,那会后,我们再单独聊一下。”戴麟趾也有些心动。

  任何一个港督或者说地方执政人员,都是希望自己的任内有着一定业绩的,这样才有资格在未来与其他人竞争更高的职位,再差一点,也能成为自己的人生履历表上重要的里程碑。

  而业绩这个东西,是需要实物支撑的,就算让一个任期内让香港经济起飞数倍,可这太虚了,远不如一个实打实的大型项目,特别是地标性的公共建筑。

  “可以。”杨文东点点头答应道。

  这时,叶锡恩说道:“杨生如果能够投资海底隧道,那的确是香港民生之福,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并不能缓解现在的问题,所以还请各位重新考虑一下眼前的事情。”

  众人一听也对,眼前的乱局才是最重要的,再不控制,就只会损失越来越大,如同银行挤兑,甚至更严重,银行挤兑只要港府想管,基本上就能压住,但现在可完全不一样,港府也是束手无策除非暴力Z压,但那样后果就不可控了。

  杨文东则是不再发表任何意见了,这种事,其实就算没有天星小轮,也会有其他理由导致发生,根本的原因就是华人力量越来越强,必然会反抗港英.

  一场3小时的会议,最终没扯出个所以然,怡和集团死活不肯让步,百万乃至千万港元对怡和来说算不了什么,可这却是香港英资的核心利益代表;

  叶锡恩自然也是一样不肯让步,戴麟趾则是两边调和,避免矛盾升级,最终啥也没谈成,看到时间也到下午了,最终散会。

  在港督府用了一顿便餐后,杨文东便接到了港督的邀请,来到了港督府办公室;

  “杨生,请坐。”戴麟趾笑着说道。

  杨文东礼貌回道:“多谢港督先生。”

  一名秘书上好咖啡之后立刻,戴麟趾直接问道:“杨生,这里只有我们二人,对于现在的局面,杨生有什么想法?”

  有的时候,人太多是不能说太多话的,这一点在任何地方都通用。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港督先生,这件事还真不好解决,天星小轮要涨价,普通市民不同意,这种事要么怡和让步要么几万市民让步,别无他法,其他人做不了什么。”

  他才不想趟这趟浑水,站在哪一边都会得罪另外一边,如果不是港督亲自邀请,他也不想参加上午的会议。

  “是啊,可任何一个国家的基建设施,总是得涨价的。”戴麟趾说道:“就说上午杨生所说的海底隧道,以后运营几十年,也必然会涨价,对吧?”

  “的确如此,民生产业在这方面的确很敏感。”杨文东点头同意说道。

  社会在发展,物价也会一直通货膨胀,那早期的基础设施投资平摊到未来必然也会成本增加,所以提价也是必然的。

  哪怕是前世的内地,国企掌控很多民生物资,可提高水价、电价也是非常难的事情,甚至国内电价几十年也就涨了不到100%,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要不是国家工业快速发展,电力市场急剧增加,平摊了成本,不然根本就做不到。

  戴麟趾也知道这种事情也不太可能有什么完美方法解决,于是又问道:“杨生,今天上午所说的海底隧道之事,可是当真?”

  “如果合适的话,我也是愿意投资的。”杨文东点点头:“甚至这个消息发布,或许能够缓解一下局面。”

  PS:求月票

第469章 图谋金门建筑

  “什么意思?”戴麟趾反问道。

  杨文东回道:“港府只要宣布海底隧道通车之后,中巴与九巴也会通过隧道做对面的生意,如此一来,很多人就不需要乘坐天星小轮了。”

  “中巴与九巴?”戴麟趾皱眉说道:“这两家公司,也是有区域独家经营权的,如果放开,港府就算违约了。”

  杨文东则道:“这也很简单,只容许两家巴士公司在对面设定一个或者几个站点就行了,到了对面还是需要乘坐对应的巴士。”

  港府的独家经营权,是不能随意破开的,因为这是香港几十年的运营模式,一旦破开,先不说自己会得罪很多人,就算对于自己也没好处,未来他可是要收购英资的,今天英资的权益未来可能是自己的,他自然不会自己打自己。

  不过适当的改进也是要有的,作为穿越者,他看中垄断带来的收益,但也不能盲目的利用垄断收割普通人,最佳的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变化,或者学习汇丰,以香港为根基,向海外扩张,这样才意义更大。

  巴士其实赚不了多少钱,跟天星小轮一样,给予普通人方便意义更大,自己建隧道,赚钱是目的之一,让普通人有着更低的交通成本也是目的之一,另外就是香港经济整体更好,对他也有好处。

  戴麟趾点点头道:“这样倒是可以,两家巴士公司应该也会同意。”

  杨文东接着说道:“这样一来,香港的很多交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戴麟趾又问:“那杨生,这个海底隧道,怎么个投资法?”

  杨文东则道:“按照海外一些国家的案例,就是由私人企业投资建造,然后获得一定年限的收费权,或者周边的一些物业,再之后就返还给政府;

  政府这边则是可以节省自己的资金,普通人则是需要缴费过路,不过比起走原本的道路,必然可以省时间或者省钱,可以说是一举三得了。”

  前世内地邀请海内外资本建高速公路,也是这个套路,就是跟着西方国家学的。

  资本家投资获得几十年收费权然后还给政府,三方共赢。

  戴麟趾想了想,问:“杨生,我这边与香港市民,的确没问题,但你这边,有把握能够回本吗?”

  杨文东笑说道:“这种事情如果有把握,那怡和太古恐怕早就开挖这条隧道了,以香港的车流量,其实肯定是回不了本的,所以我的要求就是海底隧道两边周围的地皮,要给一些给我;

  这样我可以修建一些汽车配套设施,或者休息设施等等,靠着这些,也能让我回本一些。”

  其实以未来香港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个隧道本身也能轻松回本,只是这个时代谁也想不到68年之后,香港的经济会如同火箭一样起飞,特别是如今,还有着杨文东这个bug的存在,那未来经济必然会发展更快。

  而他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那更要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高收益了,在收费这一块不能定太高,不然港府与香港300多万人都会有意见,那就只能靠着基建获得一些周边地皮再开展一下相关业务了。

  “也可以商量。”戴麟趾点点头说道。

  对他来说,杨文东的要求并不过分,建一个海底隧道需要的资金太多了,港府早就算过了,完全就是血亏,因为现在香港的汽车保有量太低,人均收入也太低。

  而建这样的隧道,香港又没这个技术,只能请海外的公司,成本就更高了。

  杨文东道:“那这样的话,我会让长兴地产的人,来与港府相关部门协商。”

  “没问题,我会让布政使来总负责协调这个项目。”戴麟趾点点头说道。

  作为港督,他也希望在自己这个任期内,一个大型基建项目能够完工,特别是还不需要政府出钱,那无论是自己手下,还是英国那边,都不会反对。

  与港督交谈结束后,杨文东操作车队,离开了港府,路上,他也将这件事告知了郑志杰。

  郑志杰道:“杨生,这样的重投资,对于资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知道,这种基建项目,肯定会利用银行贷款的。”杨文东点点头说道:“这个你不用担心,融资的事情我会出面的。”

  一般的小型借贷,长兴地产自己就能搞定,但这样的大型基建项目,就需要他亲自出面了,如同之前在日本的贷款一样;

  且如果有着稳定的还款保证,那这样的贷款项目,对于任何一个银行来说,都是非常优质的合作,这或许也能成为其他方面的筹码等等。

  郑志杰说道:“好的,那我们的核心要求是什么?”

  杨文东道:“技术方面的,你这边负责,我就不参与太多了,等项目与港府谈的差不多了,就找几家海外有资质的报价就行,我们的人,不说要会建造,但以后还是要会维护的。”

  郑志杰点点头道:“好的,只是我们长兴地产旗下虽然也挂靠了一些建筑公司,但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也低,我觉得,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收购一家实力较强的建筑公司,特别是有大型楼层建筑经验或者基建建造经验的。”

  “类似金门建筑?”杨文东问道。

  香港虽然小,但也是五脏俱全,有着很多在不同领域发展很不错的公司,其中基建这一块就有不少建筑公司,比如金门建筑、安达臣、海港工程等等,擅长于建造大楼、公路、港口等等设施。

  郑志杰点头说道:“是的,我们在新加坡的货柜码头项目中,也派人过去学习,反馈回来的就是在很多层面,我们的人在建筑层面根基太差。”

  “这些人不都是从一些大建筑公司挖过来的吗?”杨文东反问道。

  郑志杰道:“对,可没有团队经验,总归还是不太行。”

  杨文东点点头:“你这样说也有道理,如果靠着挖人就能解决技术问题,那很多小公司也不可能做大了。”

  挖人的确能解决很多问题,可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效果,要不然,前世那些创业者,也不可能做大成为科技与互联网巨头了,谷歌崛起的时候微软也是疯狂挖人,但没用.

  郑志杰接着道:“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收购一家建筑公司,这样一来,等地产市场恢复了,我们再投资就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业务;

  未来我们进军香港的货柜码头、隧道或者其他基建,也会有帮助,甚至跟霍营东那样去海外做投资,也一样。”

  “嗯,你说的很对。”杨文东同意说道:“那你觉得哪家公司合适?”

  郑志杰回道:“杨生您刚刚说的金门建筑就很不错,经验丰富,而且其在中环还有一栋大厦,非常符合我们,还是上市公司,就是它的市值不低,差不多有1亿港元。”

  “金门?”杨文东笑了笑说道:“你都说了,他们经验丰富,业务也很不错,加上中环还有一栋大厦,市值一个亿,也正常。”

  这个时代英资很多公司都已经上市了,毕竟上了市割韭菜实在是太爽了,很多大公司靠着股市折腾,甚至比自己本身业务还要赚钱。

  而华资就很难上市,也因此到了1969年,远东交易所应用而生,从此华资巨头们也都开始了上市之路。

  郑志杰跟着说道:“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协商收购那还好说,但如果金门建筑的管理层不同意我们收购,那就只能发动恶意收购,这样的话,对整个社会面影响就大了。”

  “这件事的确需要谨慎。”杨文东也赞同说道:“现在这个时间还不太适合对英资强硬下手,这样,先调查金门建筑的所有情况,我们可以先在股市上逐步收购对方的股份,然后等未来再决定。”

  商业的天花板是ZZ,眼下他能够做出今天的成绩,虽然一部分靠的是自己,但挂着英联邦的名号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不然如果是一个非洲人搞出来的产业,那绝对掌控不住香港纵然是个城市,但也是英联邦一员,其他资本也不敢过分挑战规则。

  当然,这也是因为自己规模小的时候,没人会知道未来,要不然早期也一样危险,很多小企业能够发展顺利就是没被当回事,等规模大了之后大资本也不好操作了。

  针对英资,至少要等到70年代之后,才可以强硬一点.不过如果跟屈臣氏或者和记那样,协商收购或投资,那就没问题,港府与英国也乐意看到华英资本的合作。

  郑志杰答应说道:“好的,那我这就与方生协商一下。”

  “行。”杨文东点点头说道:“资料收集好跟我说一声,等我确定了,再动手。”

  眼下香港的混乱其实才是刚开始,再过两个月,会更严重,然后随后的一年都一样,香港的股市与地产都是暴跌。

  那个时候,就是自己对金门乃至很多英资下手的黄金时间。

  PS:求月票

第470章洪灾与慈善活动

首节 上一节 397/6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技能会变异,我召唤师一人成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