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保卫科干事,你破什么案? 第38节
第53章 目击证人:修鞋匠!
“立正!”
“稍息!”
“向右看!”
“向前看齐!”
陆少华扯着嗓子,向联防队员下命令。
他除了担任城北分局一把手之外,也是联防队的总队长。
这些人的组合一般是退伍军人、本地待业青年、或者是退休干部。
日常工作是街面巡逻,譬如汽车站、火车站等案件高发地区。
要么就是协助城北分局案件协查,调节民事纠纷等等,在04年便逐步取缔,改为辅警制度。
除了总队长之外,还有中队长、分队长等等职务,分队长一般管理3到5个巡逻小组,每组分管几个社区。
陆少华用了几分钟整顿人员,便迈着四方步向郑康几个人走来。
平日里,他心情不错,对待下面的警务人员一脸笑呵呵,就算听见背地里有人叫他‘陆大胆’,他也不生气。
像是郑康他们这样的老刑警可没忘记,这老头儿以前是从战场退下来的,副连。
转业安置时,他经过培训,从城北分局的中队长干起。
陆少华曾经和食堂老范在林子里钻了三天三夜,硬是把持枪的歹徒活捉,抓到人时,给对方累的都吐白沫了。
这会儿,他老兵油子的秉性展露无遗,一上来就问:“老郑,你们查到的线索属实?”
郑康别的人不怕,多少有些怵陆少华的,他忙点头:“陆局,我琢磨着就这么查,应该能把人找出来。”
他没有说这些线索是谁分析出来的,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在没找到犯案人员之前,他不想把杨锦文拿出来顶缸。
要是出错了呢?如果被城南分局和嘉兴分局先一步抓到人了呢?
即使他不说,陆少华心里也跟明镜似的,他看了看杨锦文,点点头:“老何给我说的很清楚了,你们分析的线索,我很支持,银行那头,我让何金波带几个人先盯着。
我把联防队都带过来了,就按照健民路到梧桐巷这三公里的范围内,给我排查,一户一人都不要放过!”
“是!”郑康点头。
紧接着,他和江建兵、徐国良便跑去招呼人,按照之前划定的区域,一片一片地排查。
现在时间已经是晚上七点半,天已经全黑,健民路上只有寥寥几盏路灯,发出昏黄的灯光。
郑康他们带着联防队,从街道两侧、按照张小英生前回家的路线逐一排查。
健民路尽头是T字大街,向右是红霞路,尽头左拐是临川大街。
临川大街尽头右拐,在中间路段的对面有一条胡同,进去后有一段下坡路,从斜坡往下走,下面就是梧桐巷。
张小英是在六月十四号晚上十点回的家,之后在凌晨两点三十分左右遇害。
这段时间尤为重要,凶手可能跟踪她,也有可能在附近踩过点。
而且杀人之后,他们肯定是行迹匆匆的逃离现场,虽然在凌晨两点半之后,路上行人很少,但也有可能遭遇目击证人。
杨锦文没跟他们一起,而是独自一人,查漏补缺的寻找目击证人,重点便是这些路上的店铺。
粮油店、服装店、电脑房(也就是网吧的前身),以及门前安装着旋转灯箱的发廊,门外的墙上贴着好几幅离子烫的海报。
这家发廊在临川大街上,现在已经是晚上九点多。
杨锦文站在灯箱旁边,霓虹色的灯光打在他的身上,他半边脸在阴影中,半边脸却是一片血红。
他的一双眼睛望向大街上寥寥的车流。
张小英和孙路的面馆开了好几年,孩子没出生前,她都是和老公一起下班回家,有了孩子之后,这一年多时间,她都是提前回家。
她是这条路的常客,在回家的路上,总会买些东西,譬如水果、孩子要用的东西、生活用品等等。
所以认识她的人不少,郑康、江建兵和徐国良带队已经排查到张小英生前的生活轨迹。
粮油店的老板认识她,小商品店的老板娘也认识她。
但在六月十四号晚上、包括那几天的时间内,有没有可疑人员跟踪她,附近的老板都想不起来。
这时,杨锦文正抬步向斜坡迈去,他身后有推门的声音。
他转身看去,一个打扮比较时尚的女孩,笑吟吟地看着他:“大锅,洗头不?”
杨锦文眼睛微微眯起,指了指对面街道正在挨家挨户排查的联防队员。
女孩笑着摇头,用外地口音说道:“不怕的,我们交过钱了,他们不找麻烦。大锅,洗不啦?我们这有二楼的,我手很灵巧的,能按能摸。”
“呃……”
杨锦文望着她水灵灵的大眼睛,双眼皮还涂抹着紫罗兰的眼影,忍不住微微皱眉。
“大锅,很便宜的啦,只要十块钱,保证你满意。”女孩继续招揽生意,还有意降低了衬衣的领口,露出可怜兮兮的锁骨来。
97年,你很难在大街上看见胖子,富裕程度远达不到每天都吃肉,年轻男女的体格几乎都是偏瘦的。
如果对这个没有具体的概念,可以想象千禧年后的杀马特青年,便能想象出这代人的身体条件。
杨锦文早就见识过了,唯有稍稍丰腴的女孩才是最为肥美和香甜的,所以对眼前这个女孩并不感冒。
他刚要教育对方一番,女孩赶紧把木框玻璃门一关,门后的帘子一拉,把里面遮挡的严严实实。
杨锦文转头一看,江建兵正带着两个联防队员,气势汹汹地走过来。
他迎上两步,忙问道:“江叔,怎么了?”
“找到目击证人了!”
江建兵回答说:“后面的胡同里,有一家报刊亭,那老板说六月十四号的当天晚上十点二十分,他亲眼看见张小英背着孩子路过。
等张小英走进胡同之后,便有一个形迹可疑的中年女人跟上了她。”
杨锦文目光一凝:“真的?”
江建兵点头:“千真万确!你师父正在那边,你赶紧过去。除了报刊亭老板之外,旁边还有一个露天修鞋匠,当天晚上他收工比较晚,他也看见人了,我现在去找那个鞋匠过来问话。”
一听这话,杨锦文赶紧向报刊亭跑去……
新人新书,求月票和追读,新书期很关键的,拜托各位!跪求!
or2 or2 or2
第54章 可疑的女人!
是夜。
晚间十点。
胡同口一片漆黑。
右侧人行道上竖着一根钢筋混泥土灯杆,顶端的椭球形玻璃灯罩,发出昏黄的灯光。
灯光下面,便是报刊亭,临街的铺面围着一群人。
九十年代的报刊亭有好几种性质,一是国营主体,由邮政系统直营,二是新华书店附属产业。
另外就是承包经营,个体户挂靠、或者是街道集体承包。
杨锦文还在远处,便看见报刊亭侧面没有贴着邮政的标志,不用说,这家报刊亭应该是私营性质。
如果属于邮政产业,不可能到深夜十点多都还没下班。
他跑近时,便听见郑康向一个戴着眼镜、穿着无袖白汗衫的中年人招手。
“你别在里面待着,你出来跟我说。”
中年人扶了扶眼镜框,点点头,从一侧走出来。
郑康拽着他的胳膊,来到左侧的胡同口。
徐国良和一群联防队员跟在他的身后。
郑康向杨锦文点了点头,随后指向胡同口,向中年人确认道:“金汉良,前天晚上十点二十分,你确定张小英是从这里路过的?”
名叫金汉良的男子点头:“如果是你刚才给看照片上的那个女人,那肯定就是她,我每天晚上都能看见她从这边回家,背后还背着一个孩子。”
郑康点点头,接着问道:“她从胡同进去,走下斜坡之后,你说的那个中年女人就立即跟上去了?”
金汉良摇头:“不是马上跟去的,是过了大概一分钟。”
“她长什么样子?”
“很普通,穿着一件碎花衬衣,领口是那种大领口。”
“她脸部有什么特征?”
“当时,天太黑了,我的报刊亭离得又远,哪里能看见她的脸。”
金汉良指着胡同口围墙下面的空地,又回答道:“你们得问老吕,他当时就坐在小板凳上,他应该看见了。”
“你说的老吕,他全名叫什么?”
“叫吕德平。”
郑康疑惑道:“晚上十点多,他修鞋还有生意?”
金汉良点头:“现在不都是下岗了嘛,老吕一家人都下了岗,全家人都靠他赚点钱维持生活,他不拼,一家子怎么活?”
杨锦文接过了话头:“既然要养一家人,那今天晚上,这个老吕怎么提前收工了?”
“老吕今天生日……”
金汉良话音未落,江建兵便已经带着人过来了。
先前他没骑车、也没开车,这吕德平的家应该住的不远。
吕德平四十好几岁,背驼的很严重,但走路却很快。
杨锦文从他身上闻到了鞋油和皮革的味道,这味道和他摊位散发的味道一模一样。
江建兵擦了擦额头的汗,向郑康点头示意。
郑康看向吕德平:“你就是老吕吧?”
“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