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226节

  谷雨指了指远处坐在沙发上正在聊天说笑的几个年幼的孙辈,教导道:“尤其是他们,离权力中枢很近,他们的一丢丢任性,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年轻时,我觉得儒家都是一群王八蛋,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有些问题不是儒家的问题,是人性的贪婪,儒家被一个个独夫国贼篡改了两千年,早就面目全非,我真正要责备的不是儒家,那是那些独夫国贼!

  我不想做独夫国贼,所以早早退休,也不让你们姐弟掌握大权,这些年,教导下来,你们也有这个自觉,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个都已经成才,我很高兴!

  但他们呢?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之艰,上学在最好的学校,里面的东西应有尽有,出门要么飞机,要么小汽车,压根没有挤过绿皮车,他们以后会不会搞一搞权力的小小任性,会不会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呢?

  我看不仅会,而且就算出现了损失,他们也不会当回事,未来其中出现一个两人视人命如草芥的也不奇怪!”

  “爸爸,你的话听着瘆得慌,不过类似的话大姐也说过,她准备寒假,带着中子去西北基地看望姐夫,陪着住一段时间,让也吃点苦头!”

  “忆苦思甜是个好办法,但这群孩子骨子里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却不可能改变!”

  “不要说中子那一代,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是这样,您说的第四条不乐观,未来只会越来越严重!”

  谷雨默默点头,“所以我把希望寄托在科研上,以前那些大医院总有黄牛,现在有了叫号系统,黄牛问题就改善了不少,未来等到技术进步了,总一天会消灭黄牛!”

  “我倒不这么看,只要某一行有短缺,就必然会有特权,也必然有黄牛存在的空间!”张一思想了想说道,“科研真正的意义是提升生产效率,提供更多的资源,当人均资源大了,黄牛才会真正减少!”

  “一思,你的眼光越来越好了!”

  张一思很得意,她挥了挥自己那块电子表,“爸,我是钻研了手表,才理解了这一切!

  据说,早期群众买块手表都要托关系,这就给黄牛的出现创造了空间,后来手表产量虽然大了,但生产复杂,手表一直不便宜,群众要不要买表还要犹豫。

  现在电子表出来了,电子表比机械表便宜,生产工艺还简单,技术革新也快,产量一大,价格不断下降,群众买手表越来越容易,手表也会和热水壶一样全面普及,这一行再也不可能出现黄牛!”

  “你理解的很深刻!”

  张一思很得意,继续说她的手表,“爸,我们的手表现在进展很快,我们现在已经规划了三种手表,LED电子表、LCD电子表,还有石英指针表……”

  “企业的事情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跟我说,既然找到了一个赚钱的口子,那就好好发展!”

  张一思见老爷子不感兴趣,嘴角嘟了嘟,她被老爷子拉着出钱搞电子这一块,投入不少,但亏得比赚得多,好不容易靠着手表翻身正得意着,没想到老爷子不感兴趣,嘿嘿,老爷子不满意,那些新上任的地方领导们现在却相当的眼红。

  刚刚上任的上海第一书记李蔚昌在上京接受任命,离京前夕,特意托人请她吃饭,邀请她到上海投资,希望由历史悠久的上海手表厂和梦想电子新成立的梦幻手表合资成立一家电子手表厂,若是不满意,出售上海手表厂也行,张一思听完相当心动。

  虽然张一思知道李蔚昌这样干也是无奈,自梦想电子搞出电子表之后,大家一拆开发现技术不难,国内立刻冒出了好些家电子表厂,101电子已经搞出了LED手表,两个日本还有美国也冒出了电子表厂。

  随着一款又一款电子表出现,机械表遭到了不小的冲击,历史悠久的瑞士手表已经开始裁员,更不要说国内的手表业,上海好几个手表厂已经出现了亏损。

  李蔚昌必须想办法解决上海手表业的难题,他想到与梦幻手表合资,乃至于直接出售,也不奇怪,这是强强联合,而且张一思背靠谷雨,肯定可以解决上海手表厂遇到的危机。

  张一思搞的是奢侈品,她认为名气很大的机械表企业利用其品牌优势推出电子表,并搞一搞高端的机械表,还是有不少生存空间的。

  不过谷雨一直教导她注意瓜田李下,张一思对是否购买上海手表厂还有些犹豫,更倾向于合作,现在听谷雨这么一说,她牙一咬,既然让她自己决定,那她就吃下上海手表。

  未来不仅可以利用上海手表厂搞高档手表,上海手表厂的地理位置也挺好的,该厂的土地也可以利用,搞一个高端的综合体,这笔生意怎么也不会亏……

第211章 苏俄的反应

  阿杰莉娜作为基层情报人员尚且产生了不安,更不要说苏俄大使馆内那些资深的克格勃官员,苏俄高级情报人员别林斯基在谷雨讲话之前,就收到了相关风声,不过一开始他并没有多少吃惊,他只是在心中感慨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与英美一样,苏俄大使馆也会定期举行一些招待会什么的,然后邀请那些与苏俄有一定关系的中外知名人士参加,在宴会和各种活动间,自然就有这样那样的交谈,有些信息就传递出去。

  比如此前的北戴河会议,谁谁谁是中央局委员和常委的热门人选,他们的背景,有什么成就等等,知名人士们往往会有意无意的透露一些。

  这些人的身份很复杂,有的是亲苏或者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士,他们愿意主动提供一些,但苏俄情报人员却并不太相信他们,因为很多人是中国或者他国的情报人员,天知道他们传递的是真消息,还是假消息,这需要长时间的判断。

  而且这些人往往也带着任务而来,往往似乎在不经意间提一些要求,或者了解一些事情,与他交谈的朋友自然也会根据需要透露一些东西,这些所谓的朋友提供的东西是真是假,是几分真,几分假,也需要判断,这就是情报试探、收集和交换。

  当然了,这仅仅是苏俄大使馆收集情报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收集的情报往往并不重要,真正有价值的情报有的需要情报人员辛苦开拓,从制定好方案,到安排人员,收集情报,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几十年都有可能。

  而另外一种有价值的情报则来自于一些信仰共产主义的志士,他们往往会自带干粮提供情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剑桥五杰。

  克格勃拥有举世无匹的情报收集能力,不过克格勃在中国的情报收集却并一直很顺利,原因很简单,人种差异太大,普通俄国人很难打入中国,哪怕经过俄国培训的人民日本情报人员,想在中国渗透也非常困难。

  中国共产党自称信仰共产主义,但不过是一个人工黄油政党,中国国内自带干粮的共产主义志士并不多,就算有,也很难处在高位,其请报价至相对有限。

  而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其情报机构接受过苏俄的培训,他们对苏俄那一套十分熟悉,这也极大的束缚了苏俄情报人员在华的活动。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苏俄还是在中国创建了一套情报网络,虽然没有渗透到中国核心层,掌握不到最有价值,最有时效性的情报,但还是可以获得一般时效性的情报,分析这些情报,自然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判断。

  在苏俄高层决定在核问题上配合美国压制中国后,苏俄大使馆就收到了命令,大量收集中国应对的相关情报,不过别林斯基在看到命令的一瞬间,就微微叹息,摇了摇头,因为中国人早就不想和苏俄维持这种表面友好,实则动不动拆台的关系。

  表面上1968年捷克事件是中苏关系恶化的导火索,但根据种种情报分析,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中国高层就判断苏俄缺乏与美国直接武力对抗的勇气。

  由于东西方阵营巨大的实力差距,中国高层认为苏俄不可能在长期的冷战中取得胜利,所以中国正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与苏俄保持距离,甚至不排除完全站在西方一边。

  为此中国高层还确定了一个逐步疏远苏俄的基本方案,既是防止动作过大,引发党内国内的强烈反对;也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可以逐步切割苏俄的影响,并寻找相应的替代。

  这份情报是一位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社科院中层研究人员提供的,这个人认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体制走下去,必然会堕落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他对国家逐步失去了信心,所以才冒险主动接触苏俄情报人员,他希望社会主义苏俄能够看清楚中国的真面目。

  这个情报人员并没有在苏俄留过学,对他主动提供的情报,别林斯基一开始根本不相信,但其后的几年,这位研究人员连续提供了几十份非常有价值的情报。

  这些情报时效性一般,但大多属于相对重要的决策性情报,中国高层要求其下属的智囊机构根据中央的决策进行相应的细化,揣测中国老百姓和他国可能的反应等等。

  通过分析这些决策性情报,可以很好的理解中国高层的执政思路,揣测其对各种事件的反应,具有相当不菲的价值,而1968年捷克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应对无疑验证了那位研究人员提供的第一份情报的正确性,中国的应对竟然早有相应的预案!

  所以别林斯基对这位自带干粮的中国研究人员格外重视,亲自掌握,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防止其意外暴露,他还提供了好些有价值的苏俄资料,好让那位中国研究人员往上爬升,并获得接触更有时效性情报的机会。

  别林斯基的努力相当成功,那位中国研究人员因为比较擅长分析苏俄资料,在中国从上而下的大换届中,获得了晋升的机会,被提拔为研究员,可以接触更加机密的高层决策。

  但在成功之余,别林斯基越研究中国高层的战略判断,心里越是不安,中国人的判断怎么看怎么准确,苏俄不敢和美国对抗,可军队和军工系统却占据越来越多的资源,对外各种支援过于随意,轻工和农业体系的失败,这一切都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外贸易单一,主要依靠石油等原材料出口,却需要大量进口农产品和日用品,苏俄都没有掌握定价权,这意味着一旦出现价格波动,必然影响苏俄经济的稳定性。

  过于封闭的社会环境,让人民对西方产生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会让精英对苏俄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怀疑,一旦对外贸易失衡,引发经济危机,或者东欧政局动荡,就有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每每想起这些,别林斯基就会感到不安,别的东西或许还可以狡辩,但苏俄体制内的精英对苏俄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再没有比克格勃更清楚的,别的不说,在华情报人员中如阿杰莉娜这样动摇的不再少数。

  事实上,别林斯基自己也相当迷茫,中国的基础远不如苏俄,但中国人的进步太快了,虽然中国人的肉奶这一类比苏俄要差,但中国日用品供应充足,蔬菜苹果这一类都超过了苏俄,这才多少年!

  苏俄十分骄傲的重工业和军工,确实比中国要领先一些,比如航天航空、核能、军工、电力、重工机械、重型卡车都比中国要强大,但中国民用重工业也不是没有特长。

  中国的高速铁路、民用造船、电子电器、精细化工和染料等等都超过了苏俄,轿车的产量也超过了苏俄,技术上也不比苏俄差。

  中国的钢铁业因为大量采用氧气转炉,比保留大量平炉,不得不大量采用侧吹技术的苏俄要先进,而随着技术的突破,中国钢铁产量进步飞速。

  自1965年以来,中国钢铁产量飞速增加,仅仅1970年上半年中国对外公开的钢铁总产量就突破了5300万吨,而这个数据公认还有隐瞒,大使馆经济参赞处认为中国1970年钢铁总产量应该会超过1.2亿吨。

  据经济参赞说如果不是中国计改委一直搞铁矿石进口可控,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有所限制,加大亚非拉、国内和周边国家铁矿石的开发,中国钢铁产能的爆发很可能会提前好几年。

  巨大钢铁产量的背后是中国基础工业品数量突飞猛进,比如中国的煤炭总产量已经超过美苏,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10亿吨,虽然相当部分是供暖需求,虽然技术含量低的小煤炭不少,但用于工业的部分还是很多很多。

  最明显的就是中国发电量的迅猛增加,1969年中国的发电量已经超过苏俄,达到了8100亿度,仅次于美国的1.6万亿度……

  相比于中国对外公开的GNP和工农业总产量,别林斯基更愿意相信中国的发电量,他和大使馆经济参赞处分析认为中国经济规模远超过对外公开的数据,实际上已经超过苏俄,大概是美国的40%左右。

  别林斯基也曾经将这些情报报告给上级,但却被上级批评了一顿,这种污蔑社会主义苏俄,夸大中国经济规模的报告怎么能上报?

  虽然别林斯基据理力争,但上级就是不同意,这也让他相当的失望,虽然他知道上级的心思,不愿意惹麻烦,可越是如此,他越是无奈,这不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官僚主义越来越严重吗?看到威胁,不告急,反而隐瞒这是很危险的!

  就在几个月前的1970年六月,那位中国分析人员就递送了两份有意义的情报,第一份情报就是经过一年多的斡旋,中国高层换届将执行一刀切政策。

  所有1910年前出生的高级干部,包括谷雨在内全部退休,曾经参加过东线战争,与苏俄关系相当不错的两位国安委副主任谢唯俊和林彪都会退休。

  而未来中国负责外交和情报工作的国安委第一副主任将是前驻美大使王汝梅,此人三十年代初在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读书,后来进入谷雨创办的抗战学院就读,英美记者访问共产党控制区,采访谷雨,他都一路陪同翻译,深得谷雨的器重。

  自此王汝梅就主要从事英美外交工作,做过驻英使馆大秘、公使,五十年代初担任驻美大使,回国之后,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

  1965年,王汝梅出人意料的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对外联络部部长,负责中国共产党的党际外交,也正是在他的任上,中国将党际外交的主要方向转移到与第三世界国家交流上,与苏东社会主义政党的交流越来越少,相反与西方的工党、社会党什么的接触越来越多。

  这样一个人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别林斯基一看就知道中国未来的外交重点转移到西方,中苏关系会进一步冷却。

  而第二份情报也证明了别林斯基的判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件草案中外交部分有了巨大的不同。

  过去中国强调中国追求和平与发展,又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反霸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相信与世界热爱和平的进步国家一起完全可以争取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而这一次在分析外交形势时,中国认为出现了两极格局,中国虽然对东西方两大阵营出现缓和趋势表示欢迎,但同时认为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峙和疯狂的军备竞赛是对世界和平和发展最大的威胁。

  中国强调将继续追求和平和发展,表示将坚定地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支持他们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

  中国也表示将支持欧洲、日本等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控制、威胁和欺负的斗争,支持他们在斗争中联合起来。

  这么一番判断等于将美苏看成是相同的霸权主义国家,这样的定性一出,别林斯基看着直摇头,所以当他看到谷雨电视讲话时,他并不奇怪,这恰恰说明情报来源的准确性,但紧接着,他还是忍不住吃惊。

  谷雨强调中国将继续发展核力量,加快核试验,甚至未来加入《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不算奇怪,他真正吃惊的是第二条不乐观,谷雨竟然公开警告中国与苏东的贸易未来有可能出现重大波折,这种话直接说出来,就说明中国已经做好了与苏俄割裂贸易往来的最坏打算!

  不管是苏俄高层,还是别林斯基这一类的克格勃情报人员,一直都认为中国非常重视与苏东的贸易关系,并认为无论中国怎么跳,中国都不可能在没有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情况下,与东方阵营割裂贸易往来。

  而如果不与东方阵营割裂贸易往来,交上像样的投名状,美国人绝不会轻易放中国入关,即便现在西方处在经济危机中,他们也不会轻易让步,中国的块头实在太大了。

  若是中国冒着彻底得罪苏俄和国内进步力量的风险靠拢未必接纳中国的西方,这不仅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等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很显然一个正常的政治家不可能做这样亏本的决策,而谷雨作为顶尖政治家,又格外在意经济发展,他肯定清楚中苏战略合作的必要性,也肯定割舍不下苏东的贸易机会,这也是苏俄高层很多操作不在意中国感受的最大倚仗。

  但这一次中国人却表明了十分决绝的态度,这也让别林斯基相当头大,中国领导人是嘴上叫唤,还是发出最后通牒,真准备这么干?

  虽然别林斯基更相信是前者,但多少还是有一些犹豫,万一是后者怎么办?苏东贸易对中国确实很重要,但并不是决定性的,中国真要割舍,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至于对中国共产党对内统治的影响,同样是有限的,别林斯基比谁都知道谷雨的巨大威望,他如果要转向,八九亿中国人也会跟着转,中国党内国内的进步力量压根没办法……

  到时候,苏俄反而尴尬了,苏俄如果打压,力量小了,中国不在乎,反而会小瞧苏俄;力量大了,美国会不会弄假成真,真的接纳,哪怕是半接纳,就够苏俄喝一壶的!

  虽然苏俄现在有了不菲的石油收入,但来自于中国的轻工业品和农产品还是具有重大意义,虽然中国提供的一切都不是不可替代,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一棵树吊死,而买欧美的东西是要外汇的,总不能把宝贵的外汇用来买这些东西吧!

  别林斯基感到不安,写了一份报告,将谷雨的电视讲话上报,向高层预警,万一中国被西方迷昏了头,铁了心要投奔帝国主义,苏俄要有防范。

  一旦中国叛变,猝不及防下,苏俄的经济和民生也会出现重大影响,苏俄就陷入到最担心的两线作战中,需要把大量的资源用在东方,这对苏俄非常不利……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虽然从现状来看似乎很愚蠢,帝国主义陷入经济危机中,中国反而靠拢,但这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讲的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越是西方困难,中国越容易被西方接受。

  而从长远来说,中国若是被西方接纳,哪怕是半接纳,中国的好处非常大,战略上中国不需要和美国在东南亚激烈对峙,可以专心发展,即便与苏俄关系紧张,占据蒙古高原的中国,随时可以截断西伯利亚铁路,威胁西伯利亚。

  经济上与西方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国力膨胀飞速,但中国也有比较明显的缺陷,人均资源不足,仅凭中国自身的资源,中国很快就会达到上限,想继续维持高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如果中国希望继续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就需要更多的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供应,而西方和西方控制和影响的亚非拉能提供的市场、资源都远远大于目前的中国和苏东的贸易规模。

  只要美国人让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规模增量几倍于中国和苏东的贸易规模,中国经济上就不算亏,而美国人为了分化中苏,可以相当轻易的拿出这样的筹码,不放中国入关就能实现。

  别林斯基认为苏俄与美国缓和,在核问题上压制中国,这些都是正确的,中国如果想和苏俄更好的合作,必须在一些问题上做出必要的限制。

  但光光打压不行,中国的块头太大了,有足够的资本要价,苏俄也要拉住中国,军事上,苏俄需要继续供应先进武器,不要在常规武器上过于犹豫,甚至可以出口一些过去不方便出口的高性能武器。

  战略上,他认为可以与中国划分革命方向,苏俄是欧洲、中东和拉美,中国则是非洲和东南亚,印度方向则维持现状,这是中国能够接受的!

  经济上,别林斯基认为苏俄一定要加大通往东方的油气管路建设,还有西伯利亚的铁矿石等资源也可以拉着中国一起开发,必须让中国看到维持现状,可以带来经济上巨大的好处……

  写完之后,别林斯基又看了一遍,然后又陷入了沉思,现在的种种关键实际上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到底是什么?

  表面上是美苏两极对抗格局,但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比苏俄差,中国的国土面积和影响的人口也无比巨大,就算不是一个超级大国,也有超级大国的潜力。

  显然,美苏都看到了,尝试做一些打压,而面对苏俄的打压,中国极其的狡猾,他们摆出一副撕破脸的架势,本质上就是在讹诈苏俄,你敢和美国人凑在一起打压,我就跟你撕破脸,看是你的损失大,还是我的损失大!

  别林斯基不得不承认,一旦决裂,苏俄损失更大,他自然头疼无比,他很清楚自己的建议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顶破天是暂时缓和矛盾,甚至可以说对中国的妥协,但中国的胃口是无穷的,当哪一天苏俄给不了那么多,他们还是可以和今天这样要挟,而且要的更多。

首节 上一节 226/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