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228节

  “我们不可能指望苏俄,苏俄的武器根本不如美国,我们赢不了的,而苏俄对我们的干预越来越厉害,那些顾问总会让我想起英国驻埃及代表,埃及不是苏俄的殖民地!”

  虽然因为以色列的关系,埃及和美国的关系比较糟糕,但两国的各种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萨达特还曾经访问过美国。

  那一次访问时,萨达特是以议长的身份去了美国,美国人让他坐到国会议长的座椅上体验了—把,萨达特受宠若惊,回国之后就不断和纳赛尔说起这件事,纳赛尔看破了他的小心思,和美国客人开玩笑说道,“你们那位朋友萨达特公然亲美。”

  自始至终,萨达特就不喜欢苏俄,他一直认为埃及的战略位置太重要,有足够的资本讨价还价,埃及若要攀高枝只能是美国,要不然就会迎来世界霸主源源不断的打击,埃及实际上吃不消的。

  埃及和美国历史上也没什么仇怨,完全可以谈的,对以色列,埃及高层实际上不仇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纳赛尔还和以色列人相谈甚欢,询问他们是怎么驱逐的英国人。

  只是其后的两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人太过分,又占领了西奈半岛,埃及人才不得不报复,但即便是表现很好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还是没有收回西奈半岛,这也让埃及高层清楚,想用武力彻底驱逐,甚至消灭以色列已经不可能,那只能谈判。

  这些年,埃及盲目照搬俄国模式,国家越来越穷,人民越来越苦,想收回西奈半岛希望很渺茫,这样下去,埃及政权如何维持?

  虽然埃及有一个阿拉伯国家领袖的招牌,但这玩意换不来钱不说,反而不断招来打击,埃及要这个名头有什么用?

  在萨达特看来,埃及完全可以驱逐俄国人,与以色列人谈判,既可以拿到大笔美援助,又可以收回西奈半岛,至于巴勒斯坦?就凭巴解组织的一些搞法,埃及就没必要管巴勒斯坦人的死活。

  不过萨达特可以不管巴勒斯坦人的死活,纳赛尔却不行,虽然第三次中东战争丢了大人,但凭借着第四次中东战争,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不仅得到恢复,反而更上一层楼。

  纳赛尔倒不是很在乎名誉,但埃及这个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实际上也是有好处的,这段时间埃及重建,沙特、利比亚和伊拉克都给了钱,一旦埃及和以色列和谈,这些国家还会再给埃及钱吗?

  纳赛尔很清楚,与以色列谈判,拿回西奈半岛或许有希望,但肯定有其他附属条件,以保护以色列的安全。

  比如说,埃及人不再与叙利亚结盟,坐视以色列人占据戈兰高地问题,以色列绝无可能放弃这个拥有大批水源的地区,到时候阿拉伯世界会把埃及当成叛徒,极有可能与一些国家反目成仇,而反目成仇的代价就是埃及不再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

  还有埃及的国内问题,苏俄模式虽然有很多缺点,但苏俄提供了大批工厂,一旦与苏俄闹翻,苏俄撤出顾问,这些工厂的生产就会成问题,或许可以请中国人帮忙,但中国人肯定不会白帮忙,埃及需要花钱。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也不可能白白给援助,埃及革命时期的一系列措施肯定也要有所改变,中国为了入关,尚且不断搞各种开放,埃及肯定要放开市场,这对于埃及工业发展必然有不小的冲击。

  所以纳赛尔迟迟难下决心,他在摇摆不定,一边让萨布里问苏俄要更多的支持,一边则对萨达特与美国人的一些接触坐视不理,还让他成为了埃及议长,这是总统第一顺位继承人......

  纳赛尔犹豫不决,萨达特相当无奈,他支持靠拢美国,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埃及革命至今快二十年了,大家伙还是很贫穷,他的弟弟抱怨过很多次,说萨达特是议长,他却只是可怜巴巴的司机,这有天理吗?这有王法吗?

  可纳赛尔威望很高,得到埃及人民的支持,他又非常廉洁,完全是平民作风,萨达特又怎么可能乱来,那会让纳赛尔失望的,所以他虽然不满,但还是不得不忍耐。

  随着纳赛尔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开始把更多的事务移交给萨达特处理,这也让萨达特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他也悄无声息的安排自己的亲信到各个关键为止,而刚刚得到苏俄政府首脑待遇的萨布里自然成了萨达特的心腹大患....-.

  萨达特按照纳赛尔的要求,找到了中国大使,通报了马祖罗夫和萨布里交谈中有关中国的部分,他同时表明了埃及的立场,埃及非常重视与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同样希望中苏两国能够处理好双边关系。

  中国大使表示感谢,同时做了一番澄清,他介绍了谷雨的国庆讲话,再次说明了中国的外交理念,萨达特则表示理解,同时谈到了尼罗河用水问题,希望中国政府能够理解埃及的严重关切。

  当然了,萨达特也知道中国人不好谈,不给好处是不行的,幸好此时埃及正处在重建的关键时刻,各种工程还是相当多,他暗示愿意给些工程以为补偿。

  在交谈一番后,萨达特坐车来到了亚历山大,那里有一所名校维多利亚学院,这所学校非常特别,是1902年由驻守埃及的英国人创办,旨在为阿拉伯贵族、精英提供高级的英式教育。

  英国人作为殖民者,被—般老百姓憎恨,但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却被精英向往,许多精英甚至不远千里,把子女送到欧洲留学,所以英国人就想着干脆在阿拉伯世界建―座英语学校。

  维多利亚学院成立后,立刻大受欢迎,招生人数人人倍增,以至于建校第二年就扩建了校舍,埃及以及周边阿拉伯国家的王公贵族、商业巨贾纷纷把子弟送来这里。

  比如约旦王子塔拉勒,曾经嫁给巴列维的埃及国王女儿法丝亚,保加利亚末代国家西米恩二世,以及伦敦金融城王子吉尔伯特-德-波顿等等。

  埃及革命后,这所学校并没有变化,革命领袖们的儿女则纷纷进入这所学院就读,比如纳赛尔的女儿穆娜就在这所学校遇到了他的丈夫马尔万,萨达特的子女也是一样......

  某种意义上,这所学院实际上就是衔接东西方贵族圈的联谊俱乐部,而萨达特来到这所学院倒不是看望子女,而是来见一个人阿拉伯世界的大富翁阿德南。

  阿德南身材矮胖敦实,一脸姨妈笑,很被人喜欢,此人现在非常富有,总资产超过1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阿拉伯世界首富,他以极度的奢侈和慷慨著称呼。

  据说阿德南每天花费约30万美元,其名下产业,多到难以计数,涉及酒店、购物中心、银行、炼油厂、金矿、建筑企业,他拥有的房产遍布全球,开罗、日内瓦、纽约、多哈......阿德南到底是怎么赚到这么多的钱,实际上很正常,正是在亚历山大维多利亚学院,他认识了中东各国几乎所有的王公贵族,而随着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的爆发,阿德南在西方、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牵线搭桥,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军火商。

  比如美国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仅仅1969-1970年就给了他2000万美元的佣金,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负责人说他一个人就是一个营销部门,而阿德南则笑着说道,“赚钱,就是把人聚到一块!"

  东西方公司与中东各国的任何交易,比如石油、基础设施,阿德南都能牵线搭桥,并从中赚取丰厚报仇,尤其每次战争来临,他都能赚到更多,而中东又恰好是世界火药桶,阿德南的钱自然越来越多。

  纳赛尔时代,为了迎合苏俄,实施国有化、私有财产监管制度,阿德南这一类的搞客、军火商遭受重创,无法在埃及国内招摇,大多去了国外享受。

  不过这些人还是异常关心埃及局势,他们也不断寻找代理人,他们自然看到了亲美的萨达特,而萨达特要想当上总统,也需要钱收买关键位置上的重要人物,所以两人一拍即合,每次当萨达特需要钱或者其他东西,阿德南二话不说满足。

  这一次也一样,阿德南给了很大一笔钱任凭萨达特提取,萨达特非常满意,谈完了正事,两人开始了闲谈,阿德南告诉萨达特他很快就要前往中国,有一个大项目要谈。

  "多大的项目,需要你这个大老板亲自去?”

  “这件事非常保密!”

  “连我也要保密?”

  “在事情没有实现前,我谁都不能说,我对真主发誓过!”

  “那你为什么提及呢?”

  "如无意外,我会见到中国高层领导人,我想您肯定有什么要交代的!”

  萨达特点点头,他想了想说道,“中国与苏俄的关系出现了不小的变化,你向中国人表达我的意愿,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我个人都将非常珍惜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去中国之后,也帮我好好看一看中国,埃及应该学习中国,而不是苏俄,他们那一套太愚蠢了!”

  "如您所愿!”

  简单交谈一番后,阿德南离开了埃及,乘坐飞机前往沙特,见到了沙特国王费萨尔,费萨尔听说他见到了萨达特,询问了一番,微微点点头,“俄国人的威胁实在太大,埃及必须驱逐俄国实力,不要在乎钱!”

  阿德南点头称是,然后费萨尔又提到了这一次中国执行,费萨尔告诉阿德南一定要小心,格外小心,千万不要暴露,只有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交谈时,才能试图,对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露出任何风声。

  阿德南与费萨尔国王交谈一番后,乘坐飞机经两次中转后,秘密降落在中国首都机场,然后被秘密接到中南海国宾馆,他先是见到了中国负责对外合作的副总理兼商业部长雷仁民,然后见到了总理李强。

  李强对阿德南帮助中国赢得多个建设和军火订单十分满意,希望与他保持更加密切的合作,并表示中国可以给与阿拉伯各国最好的条件和服务,这是其他西方国家远远补不上的。

  阿德南对此表示认可,中国给钱确实挺大方,而一旦接到订单,中国都会准时,甚至是提前,按质按量交接订单,也没什么其他不合理的要求,所以阿德南背后的各国权贵们也非常愿意把订单交给中国人。

  而在军火领域,阿德南吃得更是双份钱,一方面他帮助中国往中国出口各种武器装备,另一方面,中国也通过他接触到西方出口中东的武器装备。

  比如1969年首批到达伊朗的美制F4战斗机,中国就寻求过阿德南的支持,在他的帮助下,中国飞行员和技术人员早早接触了一番F4战斗机和配套的三款导弹......

  除了一些特别合作,李强也希望阿德南可以更多的投资中国,并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给他带来不小的收益,阿德南也爽快的答应了,对他这样实际不怎么见光的人物而言,多一个国家,多一条退路。

  交谈中,阿德南也转达了埃及议长萨达特的说辞,李强同志若有所思,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后,埃及外部压力减少,开始修复国内经济。

  此时埃及虽然可以拿到不少苏俄援助,但苏俄的钱越来越不好拿,各种要求也多了,埃及内部左右两派的矛盾不小。

  中国虽然知道,但也不是很在意,中国支持埃及,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赢得阿拉伯产油国的支持。

  自始至终,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就一个核心目的与阿拉伯产油国搞好关系,获得经济上的好处,经过多年努力,现在除利比亚以外,中国都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得大量基础建设订单。

  大量的基建订单对此时的中国帮助很大,一个个国字号建筑企业可以获得不少外汇,其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可以推动重工业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走出国门务工,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而为了加快国内建设,中国也正在和腰包越来越鼓的沙特、伊朗、科威特、等产油国联系,希望可以借到一些低息贷款,或者发行债券,亦或者推动企业融资,也接受这些国家投资参股中国核心企业。

  这些个国家骤然间获得了数以百亿,甚至于千亿的美元,钱根本没地方花,与其让他们购买美国国债,还不如让他们投资在中国,而要让他们愿意投资,阿德南这样的宥客相当的重要,要不然李强也不会见他。

  会谈到最后,阿德南表示希望见一见活着的传奇谷雨,并表示受某一位著名的大人物委托,有一些事情想和谷主席说。

  李强表示代为转告,等交谈结束后,他向谷雨做了汇报,谷雨笑着说道,“萨达特是埃及亲美派的头头,他如果有机会上台,苏俄在埃及的影响力就要倒计时了!”

  “苏俄应该有一定的察觉,他们给了萨布里很高的礼遇!”

  “埃及的位置那么重要,人口又那么多,苏俄给不了足够的好处,还想拿捏,根本就不现实,两国分道扬镳是必然的!”

  “不过我感觉纳赛尔目前还是有些犹豫,他应该不打算亲手毁掉阿拉伯民族英雄的名头!

  “换成谁都会犹豫,随他去吧!"谷雨有些好奇,“这种搞客的任务就是传话,见就见一面吧,我很很好奇,那个著名的大人物到底是谁?应该是中国哪一国的领导人吧!”

  “会不会又想问我们购买原子弹?”

  谷雨哈哈大笑,李强又提到了苏俄问题,他告诉谷雨,驻埃及大使已经报告了马祖罗夫和埃及执政党领导人萨布里交谈中涉及到中国的部分。

  谷雨的嘴角微微一椒,笑着说道,“这件事我已经知道了,我们刚给了一些压力,老毛子就炸起来了,马祖罗夫还是嫩了一些,太沉不住气!”

  "他们矛头都指向了您!”

  “东施效颦罢了!”

  “看苏俄的意思,有些寄希望于我们未来的领导人!”

  “他们与其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还不如搞点实际的,比如增加驻军,比如切断一些贸易,比如搞大规模演习什么的!”

  “若是苏俄大规模增加边界驻军,我们的压力会增加不小!”

  “我巴不得苏俄这样做!"

  "美国人现在更多的是观望,他们在谈判桌上的条件并没有改变!”

  “我知道,但即便中美贸易关系没有任何进展,我们都必须在现在坚决、彻底的疏远苏俄,哪怕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这是我们能为下一代领导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说完,谷雨抓起电话,拨给宋书模相关的准备,宋书模汇报了一番,“那就动手吧,明天就见报!”

第213章 进一步恶化

  说来也巧,就在谷雨这边打电话时,苏斯洛夫也签字同意真理报发出那篇反击谷雨的文章,不反击不成了!

  此时苏俄党内军内的强硬派纷纷表态,要求必须坚决反击中国肆无忌惮的讹诈,苏俄虽然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想在边界问题上讹诈,门都没有!

  至于可能存在的中国投奔美国,那又如何?中国人什么时候和苏维埃是一条心了?那帮子人工奶油革命刚刚有一些突破就排斥苏俄,又和帝国主义勾勾搭搭,虽然他们支援了卫国战争,但苏俄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过是交易罢了!

  苏俄的盟友从来都不包括中国,就算中国投奔美国,威胁苏俄的东部地区,难道中国人还敢进攻不成?强大起来的苏维埃有太多的办法收拾中国!

  迫于强硬派的压力,或者说马祖罗夫本身就是强硬派,苏俄中央局会议讨论决定加强对边界地区的巡视,以打击走私的名义,调来一批内务部队,并派出飞机、炮艇等进行巡视。

  而为了以防万一,苏俄中央局会议决定加强边界地区的防御,目前苏军在东部地区的兵力实在太少了,必须增加一部分驻军。

  为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增援苏军将放在二线,一旦中国有任何轻举妄动,苏军可以迅速靠前部署,但若是形势进一步升级,苏俄还决定撤回所有在华侨民,尤其是技术专家,必要时举行一系列军事演习,乃至于核试验等等。

  这种局面下,反击谷雨那番谈话的《真理报》文章自然要提前公开,而在签署命令的时候,苏斯洛夫多少有些无奈,那些同志嘴上很强硬,但实际上很心虚,越是心虚,越要张牙舞爪,没办法,失去蒙古极大的恶化了苏俄的边疆安全。

  漫长的中苏边界,西线中亚地区靠近苏俄核心区,苏俄占据战略优势以外,广大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虚弱得一塌糊涂,一旦中国人依托蒙古和东北的铁路网发起进攻,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丢失几乎是必然的。

  就在1945年底,苏俄召开了一次秘密的军事会议,当时有很多将帅就提出要寻机让蒙古独立,可二战后的苏俄在欧洲方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压根不可能对中国动手。

  等到苏俄爆炸了原子弹,刚想做一些试探,中国迅即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并通过残酷的移民把蒙古的人口换了一遍,此苏俄也只能死了迅速拿回蒙古的心思,不得不转守为攻……

  但西伯利亚太难防守了,所以中苏两国才能迅速达成边界军事互信条约,在苏俄无力兼顾东西的情况下,签署这样一份军事互信条约稳住东方是必须的。

  当时苏俄号称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总驻军大概在50万人左右,这个兵力远逊于二战时期在远东的百万大军,但这实际上是1940年代末苏俄的极致。

  1949年苏俄只有不到三百万军队,又因为要对抗欧美,大头要放在东欧和外高加索等地区,苏俄在东方的兵力只是号称有50万人,但实际还有不少架子部队和后勤部队,真实野战部队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相比于空前广袤的远东和西伯利亚,这个兵力几乎微不足道,所以两国签署中苏军事互信条约后,为了取信苏俄,中国再一次缩减军队规模,边界地区的驻军更是大幅度减少。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1970年,苏俄的国力有了质的飞跃,此时苏俄已经拥有两万多枚战略和战术核武器,其中战略核武器超过了1万枚,虽然还没有完全追上美国,但差距已经不大。

  此时苏俄军队总数超过了350万,如果加上内务和边防军,则接近五百万人,苏俄还创建了四级动员体系,可以在战时以最快的速度动员三千万人参战。

  苏军的装备同样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苏军装备的坦克、火炮和装甲车都在5万以上,各种战术攻击机在5000架以上,性能也都陆续追上或接近西方现役装备。

  到了此时此刻,苏俄完全可以兼顾东西方的防御,如此一来,中苏边界军事互信条约反而变成了苏俄的束缚。

  苏俄这些年也做了一些小动作,比如补充架子师,同时加强了西伯利亚和远东驻军的装备,飞机、坦克和火炮都完成了换装,但苏军高层还是觉得西伯利亚和远东方向的兵力实在太少了!

  不过想增兵远东却比较困难,除了中苏边界军事互信条约的限制以外,中国不断的裁军,也让苏俄缺乏增兵的理由,而党内那些支持与中国交好的高层则干脆认为军方有些昏了头。

  连续裁军之后,中国军队的规模和质量远不如苏军,中国目前也没有任何扩军备战的迹象,苏俄有什么理由加强东部地区的防御。

首节 上一节 228/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