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253节
获得苏俄大量支援后,印度实力大增,再一次发动了战争,试图武力夺取南亚地区得主导权,并尝试在苏俄的帮助下发展核力量,这一切都极大的刺激了中国。
文章分析了印度洋航线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中国与两个海外省的联系,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大量的进出口都必须经过南亚。
所以中国建国之后就开始经营南亚,帮助孟加拉国建国,分裂印度,逐步创建了一个针对印度的包围圈,以保证崛起之后的印度不至于截断中国的生命线,而苏俄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除了激烈的南亚之争以外,中苏两国在中东,在非洲都有比较明显的国家利益之争,而中苏两国本身就有非常大的地缘冲突,苏俄又试图联合美国压制中国核力量的发展,这都引起了中国对自身安全的强烈不安。
偏偏过去一百年俄国对中国频繁侵略也让中国记忆深刻,加之苏共历史上对中国共产党内部问题的频繁干预,最终引发了中苏两国矛盾的大摊牌。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上处于攻势,苏俄在军事和安全上处于攻势,两国目前已经变成了全面全方位的激烈对抗,这将非常有利于西方……
这片文章出炉后,迅速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大讨论,本来还不是很在意的西欧各国突然发现中苏撕逼之后,他们的压力明显小了一大截,这要是中苏激烈对上了,大家伙岂不是可以高高兴兴的跳舞唱歌,不用整天担心老毛子。
而中国虽然发展的不错,但与苏俄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必须给中国多一些支持,而中国现在又想加入关贸总协定,这给中国带来巨大出口的同时,也会让欧洲各国更快的摆脱经济危机。
所以各路人士不断的呼吁各国政府,不要再拖延时间了,赶紧给中国多一些支持,同时加快与中国的入关谈判,都谈了多少年了,怎么还谈不下来?
西欧各国与中国经济互补性比较强,又对中国市场格外眼红,这些年中欧基本完成了入关谈判,所以西欧各国政府自然也在督促美国加快速度……
第232章 钻空子
华盛顿,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在阅读国务卿罗杰斯的报告,在这封报告中,罗杰斯要求总统应该尽快制定关税优惠方案,确保美国在关税优惠制度中的领导地位。
看到这份报告,尼克松有些烦躁的放下笔,然后拿出了另外一份报告看了起来,这是一个独立研究机构所做的中国经济潜力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经济虽然总体技术含量不算高,但已经有相当的特色,在相当一部分前沿领域处在世界先进水平,而且门类齐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经济圈。
目前中国经济圈的总人口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虽然GNP总量比较低,目前还远不如美欧两个超级经济体,也比不上苏俄领导的苏东经济体,但发展迅速,以目前的发展速度,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超过苏东。
由于本州日本位于东亚,其与中国经济圈的贸易往来相当频繁,目前本州日本的经济将近一半与中国经济圈合作,而随着中国经济圈的高速发展,本州日本必然会逐步融入中国经济圈,这是双方的市场规模决定的。
还有澳大利亚,这个白人世界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据点,虽然安全依托美国,但其煤炭、铁矿石和农产品大部分出口到中日经济圈,只要中日两国继续保持目前的高增长一段时间,未来这个经济圈的规模极有可能与美欧相当。
而与两头在外,缺乏资源和市场,主要负责生产的本州日本不同,中国资源相当丰富,有着庞大的本土市场,所以中国与本州日本不同,中国虽然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但更多的是以国内市场为主。
而与苏东比较封闭的贸易模式不同,中国经济圈虽然对外有着比较高的关税,但内部更类似于欧盟模式,这也极大的刺激着内部竞争,再加上发达国家的不断投资和频繁的对外贸易,所以中国经济圈的技术进步相当迅速。
中国对外的经济扩张与发达国家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更在意在亚非拉的资源开发,其通过对外贸易赚取的外汇相当部分投资在亚非拉国家,并想办法将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拉入到中国经济圈,以不断的扩大贸易规模。
报告中举了三个国家柬埔寨、苏丹和朝鲜作为例子,这三个小国都属于中国经济圈范畴,主要负责给中国提供农矿产品,而中国回报以各种低廉的基础建设,并提供了一定的工业援助,目前三国经济已经平稳发展了二十多年,经济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这三个小国作为例子,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与中国合作,而在石油危机之后,中国与各个产油国加大了合作,以非常低廉的报价抢夺各种基建订单。
长此以往,这必然会不断增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并严重损害了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扩张……
最后这个研究机构给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潜力巨大,虽然不能加入到关贸总协定,无法迅速扩张在欧美的贸易,但中国可以通过目前构建的这一套发展模式不断滚雪球发展,积累大量的财富,并一步步完成中国工业体系的升级换代,变成世界顶尖经济大国。
相反若是中国加入到关贸总协定,欧美凭借着更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会一步步摧毁已经逐渐成型的中国经济圈,并一定程度上击垮中国有相当基础的高新产业,即便中国通过非贸易壁垒的方式保护,美国相关企业也获得从中攫取巨大的利益。
看到这个报告,尼克松又拿起了罗杰斯报告,他知道所谓的关税优惠制度,和中国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一手促成的。
自五十年代中国与各国启动入关谈判一开始,就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普遍性、非互惠和非歧视原则为基础的普遍关税优惠制度。
到了1960年年代,中国的主张得到了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有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贸发会议上要求创建这项制度。
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美国在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削弱;西欧、本州日本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美国逐步形成竞争之势;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国际经济秩序的呼声越来越大。
为了与美国竞争,西欧各国一方面扩张欧共体,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即将加入欧共体,另一方面,西欧各国在1970年底宣布了关税优惠计划,展示了和美国竞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战略意图。
而在1970年下半年,中国见与美国谈判不顺利,也调整了谈判战略,不再寻求对美让步入关,而是转而与欧共体深入谈判,试图签署一连串双边贸易协定,为此中国连续批准了西欧国家企业在中国创建合资,甚至是独资企业。
眼看着一家又一家竞争对手与中国合资建厂,美国各大财团对尼克松政府自然意见不少,你说可以接着中苏对抗的机会逼迫中国妥协,但中国妥协了吗?中国的战略竟然是对美苏都绝不妥协,反而跑去拉拢欧洲了!
恰好此时,在尼克松政府的推动下,关贸总协定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将启动,美国试图促使西欧、本州日本等在农产品领域做出更大的让步,并试图按照美国的政策计划和议程安排主导非贸易壁垒规则,以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配额,让美国迅速渡过目前的经济难关。
而在这一轮次的多边贸易谈判中,有可能入关的中国同样是美国的重中之重,中国和整个中国影响区的人口巨大,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巨大的,超过了西欧和本州日本的总和。
而相比于其他欧洲国家,还没有入关,且没有彻底完成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有着不少贸易壁垒,一旦打开,美国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也将是空前的。
所以尼克松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利用目前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做出大规模让步,让中国入关,在利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机会,再逼迫中国做出新一轮让步,两轮让步下来,自美国建国时就梦想的庞大的中国市场就对美国敞开。
不过如意算盘才拨打一两次,就被中国打回去了,美国分化中苏,中国也尝试分化欧美,《泰晤士报》那篇文章等于告诉欧洲各界,中欧合作可以相当程度的压制苏俄的扩张欲望,若那篇文章所言成真,欧洲还需要美国吗?
尼克松相信这一套对外政治经济方案应该是中国已经退休的领导人谷雨制定的,这符合那位政治家一贯的风格,他非常善于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并巧妙利用,为中国争取最大的筹码。
表面看起来中国同时与美苏闹僵,但美苏两国都不可能全力对付中国,正处在修复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创伤中的美国想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虽然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但又不得不注意分寸,避免过度刺激。
尼克松本来指望苏俄对华施加更多的压力,但中国通过空袭印度核反应堆证明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也让一向欺软怕硬的苏俄相当忌惮,哪怕中国与苏俄在印度方向公开叫板,苏俄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反击……
美苏都没办法实质性的压制中国,等于放纵中国,所以中国现在的动作越来越多,不仅在南亚加大了投入,还在威胁本州日本,若是本州日本没有得到的同意,将拦截一切通过台湾海峡的本州日本油船。
通过这几个月的较量,他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中国的难缠,如此难缠的中国若是纳入到关贸总协定中,必然会让中国实力迅速膨胀,到时候迅速膨胀的中国会任凭欧美企业冲垮中国的核心产业而不反抗吗?
可不让中国入关也不行,欧洲那帮什么都敢卖的家伙太不听话了,他们和中国的贸易谈判越来越深入,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越来越多,中国在空袭印度核反应堆过程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绝对离不开欧洲的技术转移。
有了欧洲不断的技术支持,嗯,国内企业也不会安分,已经拉出了一个经济圈的中国完全可以不断发展,或许比美国落后一些,但差距不会拉得太大……
事实上,不用看这些报告,尼克松也知道在成为政治和军事强国之后,中国必然会成为经济强国,中国的块头实在太大了,以前是长期内战,一旦稳定发展,有个几十年时间就足以震惊世界,美国根本阻拦不住。
既然阻拦不住,那就想办法把中国拉进来,从中获得足够的利益,既然美国可以在二战中,把中国纳入到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中,自然也可以把中国纳入到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既然秩序是美国主导的,中国怎么也不可能倒反天罡。
而且中美的长期接触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中国必然会发生不利于共产党统治的变化,哪怕中国共产党搞出了种种办法,也改变不了资本对人的侵蚀,美国上下对此有足够的自信。
但尼克松很清楚,中国与其他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完全不同,包括法国在内,其他所有成员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大国,但中国不是,中国和苏俄一样是另外一个大山头的老大,美国能够成功消化中国吗?
就算中国发生了不利于共产党统治的变化,但中国高层并不傻,他们也有相应的准备,他们除了拥有庞大的国有企业以外,还扶持了一批倾向共产党的资本家,未来哪怕中国发生了美国所希望的改变,但新生的中国财团们会变成美国的附庸吗?
苏俄做不到的事情,美国就能做得到吗?哪怕美国的真实实力远超苏俄,去过中国考察,亲身感受过中国潜力的尼克松还是有些心虚,他不敢拍这个板,他隐隐感觉这将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决定……
思前想后,尼克松还是不愿意迅速拍这个板,现在这种局面也还能过,干嘛那么着急,拖一拖,或许会发生一些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做出这个决定,既是因为中国比较强,也是因为尼克松说到底还是属于西部财团,他要为西部财团的利益服务,西部财团的海外利益不够多,东部财团太过壮大对他不是什么好事,还是维持现状吧……
尼克松是老狐狸,他也知道有些事可以做,但不可以说,他虽然不愿意放中国入关,但又不能让商界不满意,所以在入关谈判上,继续维持原来的高要价不变的同时,他还要求中国方面让更多的美国大企业入华。
尼克松新增了一连串要求,拿出的筹码则是美国在政治、军事上不再配合苏俄压制中国,说白了就是虚空造筹码后,想办法变现!
“这个尼克松,狡猾得紧,我们别理睬他们那些要求,就盯着苏俄打,只要我们和苏俄打,美国人就不会搞事情,美国政府若敢这么干,美国的新闻媒体自然会大骂特骂!”
十二大结束后,谷雨搬出了中南海,在他四十年代购买的四合院安了家,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不过很快就习惯了,每天生活很有规律,早上还是六点多一点起床,和夫人容强出来在北海公园转一转。
此时不得不说谷雨有特权了,为了保护谷雨,并满足谷雨运动的习惯,北海公园调整了开放时间,在谷雨转悠的时候,除了警卫员和一些老同志,就没有其他群众。
谷雨对此相当的无奈,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相信,哪怕接下来去了杭州也是一样,他这辈子想轻松接触普通群众,已经是幻想了。
转悠一番后,谷雨回到住处吃早餐,他的早餐这些年早就固定下来,由专门的厨师来做,吃完早餐后,就与以前不同,以前是看各种工作简报,然后进行处理,现在退休了,谷雨虽然也看简报,但只是看,并不发表处理意见。
按照规定,中央局常委会和中央局全体会议的简报都会报告给他,谷雨同样也只是看,需要表态的时候,他都站在一把手谷景生一边,这一块的事情不少,谷雨一般努力在两个小时内看完。
等到十点钟左右,他会固定看各种报纸,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参考消息、内参这些以外,他还别出心裁,定了几个地方的晚报,还有一些文学杂志,对时效性也没什么要求,过几天寄过来就行。
除了国内部分,他也会看国外有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的文章,这一块自然有人收集,遇到感兴趣的,或者觉得有必要关注的,谷雨会做一些剪摘,感兴趣写几个字,不感兴趣什么字都不写。
而到了下午,午休之后,谷雨开始看梦想杂志,国内外大型科技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还有硅谷的最新科技发展,他最重视的就是硅谷,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下面驻有专门的科技官员,手下有一个团队,这些人都是科技情报局的同志,专门负责收集各类信息。
一旦谷雨看过觉得有意思了,就会写条子,谷办科技副主任就会落实,寻找国内相关的研究情况,然后给他一份报告。
而那些已经纳入到谷雨视线内的企业和出色的技术人员也会定期给谷雨报告,谷雨不需要多了解他们的发展,但报告必须写,能给谷雨写报告本身就有足够的政治意义。
谷雨有时候会出去转一转,或是去大学,或是去研究机构,或是去梦想电子这一类的企业,不过为了他的安全,往往需要提前报告,所以一般都是他们先打报告,若是有好东西,谷雨才会过去看。
那些处在外地,但得到谷雨认可的企业大多在北京都有研究机构,一旦搞出了好东西,自然也要向谷雨报喜,不过谷雨的眼界比较高,报喜的不少,但能不能请动谷雨就要看他们的本事了……
下午有空闲,他开始写东西,写的第一本书就是《苏俄崩溃论》,他写的相当快,目前已经写了好几万字,他这头写,那一头就被中央负责同志复印拿去研究。
等到这本书写完,谷雨准备开始撰写与一些国外历史人物交往的回忆录,有些东西他需要写下来,至于党内部分,他反而不愿意写,他不愿意被人利用搞事情。
除了看科技文件、出去参观和写东西,此时谷雨也还有一些外事活动,不过他给自己定下了严格标准,一周最多一次,等到五年之后,他就彻底结束任何外事活动。
到了晚间,子女们往往会带着孩子过来,谷雨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当然了,刚刚退休,谷雨不会不关心政治,不过他很自觉,虽然请求约见他的人比较多,但谷雨一般不会见,只会和主动请求过来的常委见。
这一天谷景生和孙运璇联袂而来,听完了他们的介绍后,谷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继续盯着老毛子打,孙运璇同志听完,有些不放心的问道,“咱们总盯着一只羊薅,苏俄扛不住,会不会做一些过头的事情?”
“你怕不怕?”
“怕倒是不怕,就怕影响了经济发展,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嘛!”
谷雨转向谷景生同志,“你怎么看?”
“我也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谷雨明白他们刚刚上任,需要干出成绩,可如果外部形势一直不安稳,经济自然受影响,到时候肯定有不少同志对他们有意见。
虽然中国和苏东的贸易规模已经不大,但若是中苏矛盾恶化过快,对贸易的冲击过大,过快,对北方几个省份冲击不小,所以他们有顾虑也可以理解。
而对谷雨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国内问题,而国内诸多问题中,帮助第二代领导干部创建起威信则是重中之重,所以两人都不愿意继续冒险,谷雨也没必要强压着他们,他想了想说道,“既然你们选择了求稳,我也不反对,那就按照你们的想法做吧!”
谷孙两同志都长出了一口气,没想到谷雨同志这么好说话,就在此时,谷雨想了想说道,“苏俄肯定对我们这一次使用的武器感兴趣,可以和他们做一些技术交流,打是为了讨价还价,更好的合作!”
两人点头认可,谷雨继续说道,“你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可以理解,但尼克松目前的诚意不够,他越是如此,我们越不能让步,等到哪一天东部财团主导了美国政府,且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咱们再让步,筹码要用在刀刃上!”
“虽然遇到了经济危机,但尼克松干得还是不错的,此人老奸巨猾,他应该会连任吧!”
“就算他能够得到连任,也不过是干到1976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谷景生和孙运璇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感受到不小的压力,谷书记说的轻松,1976年他们一任任期都完成了,现在国内企业界基本都预期会很快完成入关谈判,要是知道中央是这个态度,他们恐怕会很失望吧!
谈完了这件大事,接下来就轮到边明礼同志的安排,老边搞了一个中候补倒数第一的位置,有不少同志反对他担任广东省委书记,他自己也有些扛不住,现在到底怎么安排他,中央伤透了脑筋。
所谓伤透了脑筋,谷雨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周恩来同志完全退休,谷景生支持力度不够坚决,边明礼自然扛不住,谷雨想了想问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孙运璇显然和谷景生有过商议,他提出了变更方案,“谷书记,边明礼同志搞建筑还是很有一套的,我认为他可以做建设部长,这也算发挥他的长处!”
“安排边明礼去建设部,看来你们是打算让韩齐去广东了?”
“广东这些年经济发展的确实不错,但问题也不少,韩齐同志有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他去广东肯定可以稳定住局面,至于经济发展,李强总理在那边,他要是遇到不太清楚的,问问李强总理也是可以的!”
“韩齐资历确实不错,这一届本来也是中央局候补委员的候选人,只是最后权衡才拿下了他, 现在这种情况他去广东倒也可行,他的资历也还可以,就加上国务委员,好方便他做事!”
韩齐比谷雨小四岁,1929年就在中学闹革命,1931年入党,九一八后从城市转入农村,在黑龙江一带做东北抗联的政治工作,是东北抗日联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之一。
不过随着日本不断增兵,东北抗联有些扛不住,他被迫前往苏俄,转到了苏俄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虽然一年后回国,但这一段经历对他反而是减分,回国后被审干了很长一段时间。
抗战爆发后,韩齐同志一直做地方工作,东北解放后,他先是在黑龙江工作,后来调任沈阳市委书记,然后调任河北省长。
按理说,他这么扎实的工作经验,十二大中央局委员都是有希望的,但他前往苏俄的经历还是拖累了他,最终只是给了他一个建设部长。
边明礼被狙击后,已经进入中央局,曾经与韩齐在辽宁共事过,现在已经担任副总理的任仲夷向谷景生同志做了推荐,询问顾准的意见,顾准也说他比较厚重,作风也非常好,很好的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常委们一琢磨,韩齐确实蛮合适的,广东现在虽然已经发展的相当不错,不过各种乱象也不少,选一个稳重、作风干净的同志过去很合适,恰好可以做一些反腐败工作。
但涉及到这一类职务的变动,肯定要和谷雨通气,谷雨不可能在这种人事问题上与中央主要领导对着干,自然点头认可,反正广东整顿一把也是应该的。
见谷雨认可他们的安排,顾孙两人都表示赞同,可以加上国务委员,谷雨想了想说道,“小孙,安排边明礼去广东,我是按照未来的常务副总理来培养的,没想到被狙击了,你们有新的人选吗?”
谷景生同志想了想说道,“任仲夷同志还是不错的,他也就比边明礼同志大两岁!”
谷雨点点头,没再继续,毕竟有些话不方便说的太透,既然边明礼运气不好,那就换一个新的,目前谷雨也已经有备选,这位同志懂经济,理论水平比较高,也有比较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但他能不能胜任总理,谷雨还是有些不放心,只能多观察。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