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255节
“就应该这样矫情,你还矫情的不够,哪怕你心里千想万想,嘴上也一定要说不,咱们中国人就好这一口!”
丁承德脸上顿时一阵红霞,“我不是矫情……”
“是不是你心里清楚,我现在退了,跟你说这些,也是让你清醒一些,蕾蕾,你必须有当仁不让的决心!
咱们这个国家,是以我为核心创建起来的,如果说成是一个企业,我是董事长,毛泽东、周恩来、陈赓、彭德怀这些人是董事。
现在我这个董事长退休了,大部分股权虽然移交了,但留下一部分也是应该的,你作为我的女儿,继承这部分股权,继续当国家的股东不是应该的吗?
你是我的女儿,这些年我看着长大的,知道你的性子,也知道你的能力,而你的丈夫又立有泼天大功,我用你们很放心。
台上那些人过去或许不错,但这么多年下来,很多人实际上已经是官僚,官僚为了权位往往没有任何底线,我虽然提拔他们,但并不代表我信任他们,我把一部分关键权力交给你,对他们也是一种约束!”
“我和他们就是勋贵和科举官员的关系?”
“不,那是封建社会的路数,我们搞的是新民主主义,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我们的模式更类似于一家公司,你和他们是股东和经理人的关系,股东和经理人会不断博弈,也会不断转换身份。
能力强的股东有可能出现在前台,再次主持董事会,能力不行的股东则会出局,只能抱着祖上的牌坊念叨。
那些能力强,杀到了最高层的经理人,会自动升级为股东,若是能力不够,就会在不断的倾轧中,成为反腐败斗争的牺牲品!
这一套模式下,股东拿分红,经理人拿高薪,顶尖的经理人也可以获得分红,大家都是公司的受益者,越是级别高,获得好处的越大,这就把整个国家的精英捆绑住,变成公司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但要想这家公司一直赚到钱,也就是收到税,可以给股东和最顶尖的经理人分红,并给出高薪,一直维系下去,就要做三件事,一是对外扩张,以军事扩张为辅,贸易扩张为主,加入关贸总协定,不断扩张香港经合组织,与各国签署贸易协定等等。
二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我们一定要把握住集成电路为中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红利;三是不断的加强公司管理,打击腐败和官僚主义以更好的分配蛋糕,内外两手都要硬……”
丁承德默默听着,然后询问道,“爸爸,您这三条总结的很好,但若是这三条都做得不好,哪一天赚不到足够的钱,又要维持和不断扩大高分红和高薪怎么办?”
“那个时候自然就走向衰落,股东和管理层会不断内斗,最终引发内乱,政权垮台,也就是公司破产,然后换上一批新股东和新管理层,残酷清洗你们这些既得利益者,我们也肯定有这一天,迟早罢了!”
丁承德有些感慨,“没想到搞来搞去,最后还是这个结局!”
“只要人性有自私的一面,这种结局就注定会出现,而我们相比于国民党,还有封建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很清醒,知道自己的命门在哪里,也知道如何缓解问题,这会让我们得以延寿。
不过资本主义体系下,财富的积累和流动又太过迅速,这也会让原来三百年一遇的周期率大大缩短,所以能撑多久,我也不清楚!”
丁承德思忖片刻后,却提到了苏俄,“爸爸,您判断苏俄未来不行,迟早会衰落,应该是因为他们既没有这样一套分红和高薪体系,也不能做到一直赚钱,他们对外扩张,除了吃下东欧,其他都是亏的,又给最底层一大堆福利,肯定收不到足够的税……”
“你说的不错,就是这个理,不过有一点说错了,整个东欧除了东德和捷克,其他都是亏的,各个都是吸血鬼,其中以波兰吸血最狠,偏偏波兰对苏俄最仇恨,苏俄哪怕捏着鼻子也得继续喂!
而被老毛子吸血的国家中,捷克已经扛不住,爆发了布拉格之春,现在的捷克就是一个僵尸,一旦苏俄露出颓势,捷克就要出乱子!
东德则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橱窗,苏俄可以掠夺,但又不能拿太多,但即便如此,东德旁边是差距越来越大的西德,东德迟早也要出事!”
说到这里,谷雨冷笑道,“与我们的贸易可以给苏俄续命,说句不客气的,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看着简单,但直接关系民生,
现在苏俄台上那帮子蠢货有了一些突然而来的石油收入,就嘚瑟得很,不想着拉拢我们,竟然还妄想把我们当成小弟拿捏,我现在当众打他们的脸,他们又能如何?等到哪一天油价不行了,你就看着吧,一定会衰落!”
“爸爸,敲打苏俄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度,若是苏俄迅速衰落,我们不就突出了吗?到时候美国如对待苏俄那样,凶狠的压制我们,怎么办?”
“美苏冷战这么厉害,苏俄扛不住,美国难道就好过吗?”谷雨笑着说道,“现在的美国看着有无限的财力,但绝对不可能长久。
1946年到1963年,美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达到了94%,1964年至今年美国最高个人所得税是70%,这时期美国的实际公司税在50%以上。
税收得这么重,逼着美国大财团跑到海外投资,西欧、本州日本还有我们,这些年发展的不错,都和美国大财团的大量投资有关系。
而随着西欧、本州日本和我们的发展,美国本土企业遇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美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不行,这就会逼着美国政府给企业和个人减税,减税虽然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却会损害国家的财政收入。
可美国人摊子那么大,各种支出只会多,不会少,美国出现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是迟早的,而一旦走上这条路,美国政府财政衰竭,一步步走下坡路就成了必然!
哪怕未来苏俄不行,美国加大对我们的压制,我们也不用担心,苏俄不行,欧共体没有安全压力,就会膨胀,欧洲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美国需要优先压制欧洲,能用在我们身上的力量是有限的。
我们和苏俄不同,与欧洲并无根本的利益之争,欧洲政客们不傻,为了缓解压力,也会给我们提供各种技术和资源,让我们牵制美国。
这也意味着,我们就算被压制,也只是一时,绝对扛得住,反正我们拥有核武器,美国人又不可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我们就和美国人不断耗着就行!
我们处在上升期,美国这个鼎盛期过完,就会一步步衰落,时间在我们一边,要有足够的信心,要说起来,有美国这个敌人是好事,这会逼着股东和经理们收敛贪欲,若是没有外敌,反而会缩短寿命!”
听到这里,丁承德没有再继续询问,今天所说种种,足够她消化一段时间,她默默思忖了一会,更加清楚了自己的责任,父亲是董事长,她是股东,她有责任让父亲亲手创办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和繁荣……
也就在这一天晚上,在几内亚首都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千五百多名葡萄牙雇佣军突然杀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迅速占领了几内亚大部分政府要害部门,并猛攻几内亚总统府。
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猝不及防,他一方面任命表现出色的军官孔戴组织为首都卫戍司令,组织抵抗,一方面迫于雇佣军的压力,不得不从总统府撤退,以调动更多的军队抵抗侵略。
在撤退的过程中,塞古-杜尔的车队竟然又遭到地雷和迫击炮袭击,好几辆车被炸毁,无奈之下,受伤的塞古-杜尔只好离开车步行逃跑,但在黑夜中,塞古-杜尔和部下十几人,却被雇佣军狙击手使用红外狙击枪一一射杀。
次日一早,得到邀请的一千多中国铁矿、港口工人开着车,拿着各种防身武器出现在战场,这些人大多是退役军人,有着一定的军事训练。
他们向葡萄牙雇佣军的侧翼发起进攻,会同几内亚政府军一起驱逐了雇佣军,消灭和俘虏了一些人,不过塞古-杜尔被雇佣军刺杀,还是让整个几内亚陷入到巨大的痛苦当中。
更要命的是,塞古-杜尔这么一死,几内亚未来怎么走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是继续走杜尔的非洲社会主义路线,还是欧美的选举路线谁也不知道……
而世界主要国家也不约而同的开始了干预,美国总统尼克松、法国总统蓬皮杜都要求几内亚迅速组织大选,而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政府对几内亚出现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感到震惊,同时表示中国工人将会协助几内亚政府军维持秩序,直到几内亚完成大选。
苏俄政府听说之后,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对几内亚的侵略,而在搞清楚美法中的态度后,苏俄吃惊的发现,本来一直苏俄在非洲反殖民的中国竟然站在了帝国主义一边……
苏俄的疑虑并不是没有道理,没过几天,就在一月下旬,法国扶持的喀麦隆总统阿希乔指挥军警,对亲苏的喀麦隆反政府武装喀麦隆人民联盟进行了大清剿,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俄扶持长达十年的喀麦隆人民联盟遭到毁灭性打击。
无独有偶,在埃塞俄比亚,苏俄支持的埃共突然遭到了大规模抓捕,多名党员被捕,埃共同样遭到沉重打击。
短短时间内,非洲连续两三只亲苏力量或是被消灭,或是遭受重创,引起了苏俄高层的巨大震动,很明显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在国际政治上也迅速走到了苏俄的对立面,要不然绝不至于这么巧合!
虽然非洲不属于苏俄的核心利益,甚至投资都不多,但中国这么干,还是让苏俄看到了巨大的不安,苏俄那一套可以瞒得过西方,但绝对瞒不住中国,中国太熟悉了。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到经济危机中,苏俄觉得他们迎来了新一轮革命浪潮,可现在中国跳出来,协助西方围剿,这非常不利于苏俄扩张影响力……
苏俄中央总书记马祖罗夫试图在苏共二十四大搞一搞常委制,遭到了苏斯洛夫的拒绝,失败之后,他还是有些不甘心,又找柯西金想着努力一把,但柯西金还是委婉得回绝了。
这件事不可避免的泄露出去,引发了整个苏共中央局的大议论,虽然勃列日涅夫同志属于马祖罗夫方案中的常委名单,但他非常果断的和其他中央局委员们站在一起,抵制总书记的方案。
不仅抵制,就在1971年1月底的苏共中央局全体会议上,勃列日涅夫还做了一个加强集体领导的讲话,指责马祖罗夫同志的独断专行正在把苏维埃引向深渊。
勃列日涅夫这个讲话相当的不客气,但他也有理由,虽然苏俄对欧外交获得了重大胜利,几任领导人所希望的缓和战略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视线,但苏俄却与中国的关系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恶化,现在更是在印度公开撕逼,这极大的恶化了苏俄的战略环境。
虽然欧洲方向苏俄得到了缓和,但庞大的北约还在那里,缓和并没有让北约解散,相反随着戴高乐这个大刺头的去世,欧洲已经没有公开挑头的国家,又由于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现在西方各国关系相当的融洽。
也就是说苏俄西部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对手们反而更加团结了,苏俄再想搞这样那样的分化难度会越来越大。
而在东方,由于和中国的关系迅速恶化,中国开始增兵边界,在印度公开和苏俄对抗,南亚战争到现在也没有达成和平协议,盟友印度现在的情况并不乐观。
在中东方向,中国不断向原来靠拢苏俄的穆斯林国家灌输苏俄对他们体制的威胁,除了叙利亚完全靠拢苏俄以外,埃及、伊拉克都摇摆不定。更可怕的是在非洲方向,中国开始与帝国主义合作,连续扼杀非洲的社会主义力量……
这一切是谁的过错?既然你马祖罗夫把与欧洲的缓和当成功劳,你也应该背上与中国关系恶化的大锅,总不能欧洲外交是你的功劳,亚洲外交的失败就和你无关!
勃列日涅夫讲话中,强调苏俄绝不能两面作战,四面为敌,一旦苏俄陷入到敌人的包围圈中,列宁的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
勃列日涅夫讲话中要求苏共加强集体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以迅速扭转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同时反对搞什么中央局常委会,反对改变现状,毫无原则的增加新的中央局委员。
而在勃列日涅夫讲话结束后,被马祖罗夫打压的谢列平、谢比尔茨基、波里扬斯基三个年青人陆续发言,也在指责马祖罗夫,支持勃列日涅夫,然后是来自地方的中央局委员,而苏斯洛夫和柯西金则一直保持着沉默……
随着一个又一个中央局成员陆续发言,马祖罗夫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他不明白形势怎么突然恶化到这一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他的目光频频看向代表军队的中央局委员、国防部长巴托夫元帅,不过巴托夫元帅并没有任何发言的打算,他是纯粹的军人,不爱掺和党内事务。
更重要的是,巴托夫同志事先得到了招呼,这一次只是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会对克格勃、中央书记等位置做一些调整,并不涉及总书记的调整。
同时鉴于苏俄的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会适当的增加军费开支,加大各类武器的研发力度,所以巴托夫觉得这是苏共中央的事情,与国防部无关。
在谷雨的不断教育下,丁承德越来越有股东的自觉,而苏俄就不同了,目前在台上的苏俄领导人并不存在股东或者二代股东,整个苏俄领导层都是官僚或者说维持现状派。
这些人对苏俄现行的种种制度非常不满意,尤其不能接受退休后利益的巨大损失和那种空前的失落感,他们没有胆量去尝试改变,他们往往会习惯性的墨守成规,但若是有人打破了部分限制,他们又会齐刷刷的效仿,同时十分默契的把这个人推在前面挡风遮雨。
勃列日涅夫同志的一双儿女十分有名,搞出了不少事情,一些传闻大家都知道,可以说勃列日涅夫同志属于打破了部分限制的人。
勃列日涅夫性格温和,人缘非常好,而且又处在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这个并无实际权力的位置,与大家伙没有多大冲突,所以即便他的儿女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同志们还是非常拥护他,有勃列日涅夫同志在台前,我们有一些小毛病也算不得什么。
可马祖罗夫同志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他不仅对外强硬,捅出不少篓子,对内一些做法也让大家相当诟病,大家拥护你这个年青人上位,不是让你骑在大家伙头上拉屎疴尿的,你要有自觉。
现在你不仅不自觉,还想着再多一个层次,变成我们的上级,那我们就要强调一把集体领导,给你提提醒,当然了,这并不是说要解除马祖罗夫同志总书记的职务,毕竟是年青同志,而且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只要积极改正,还是可以原谅的,不过有一些位置要做一些调整,要不然大家会感到不安……
最终这一次苏共中央局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苏共二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必须强调党内民主,废除总书记,改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将专心党务工作,如同1953年一样。
不过当年赫鲁晓夫可以给党务干部加工资,现在不行了,苏共中央总务部由勃列日涅夫的好友契尔年科担任,想用钱不仅总务部这一步要过,也需要柯西金批准。
会议决定经验丰富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同志兼任苏俄国防会议主席一职,中央局分管外交和军事等重点工作,同时调整克格勃一把手和负责人事的中央书记,换上了大家都能接受的中间派人士……
第234章 求和
虽然马祖罗夫是苏俄的一把手,但真正在苏俄中央局占据领导地位的是三十年代中后期钢铁破格提拔的那一批干部,科兹洛夫、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柯西金、基里连科、乌斯季诺夫、佩尔谢、波德戈尔内、沃罗诺夫……
而在苏共中央委员中,与他们有相同经历的人更是无比众多,这些人有着相当类似的工作经历,他们出身贫寒,二三十年代在基层工作,钢铁的大清洗给他们空出了位置,他们迅速跻身为中央部委、地方党政机关和大型工矿企业的一把手。
他们在卫国战争期间负责政治或者后勤建设,表现出色,二战结束后到五十年代初逐步进入到中央委员行列,有的人甚至直接进入到中央领导机关。
对提拔和重用他们的钢铁同志,他们的感情十分复杂,他们确实经历了大清洗,他们很多同僚也确实死在大清洗中,他们也确实比较恐惧。
但他们同样亲眼看到苏俄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朝气蓬勃和飞速发展,看到钢铁力挽狂澜,挡住了法西斯的进攻并一路反攻到柏林,他们深知钢铁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建设家,没有他就没有苏俄今天的一切。
他们都在赫鲁晓夫时代进入到苏俄的核心层,赫鲁晓夫的诸多冒险主义和拍脑袋的做法给苏俄党和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到现在各种屁股还没有擦干净。
所以在把赫鲁晓夫赶下台之后,他们格外重视稳定,稳定压倒一切,但科兹洛夫的意外去世却让马祖罗夫意外上台。
马祖罗夫当选第一书记时,进入莫斯科才仅仅两年,在党内影响力很低,他只是因为处在了合适的位置上,才会被推举。
而他能够被接受,也是因为他恰好处在元老派和以谢列平为代表的少壮派中间的位置,元老派不放心少壮派,少壮派又拿元老派没办法,他作为两派都能接受的人物,当选为第一书记。
对这位相当年青的第一书记,这些苏俄的老近卫军们带着审慎的目光在看待,马祖罗夫虽然颇有争议,但对外比较强硬,对内比较受群众的喜爱,作风也相当不错,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领导人。
但或许是太年青的缘故,他太过着急,收拾了几个少壮派,巩固住位置后,又把矛头对准了元老派,妄图通过创建常委会集权,一下子得罪了一堆人,而在国际政治上,他又过分强硬,搞砸了苏中关系,这也逼着元老们出来收拾残局……
目前帝国主义处在经济危机当中,正是社会主义阵营狂飙急进的关键时刻,结果马祖罗夫把中国惹毛了,目前形势斗转直下,一旦和中国对抗加剧,那一头美国搞不好缓和立刻变成了加剧对抗,苏俄就会被全面包围,那简直就是噩梦。
石油危机后,苏俄财力大涨,又由于科兹洛夫时代开始,苏俄就可以效仿中国卖房卖车,当然了,苏俄是租房租车,苏俄很快就发现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大量回收货币,加之对华贸易规模又大,对苏俄补充又不小,所以与前世相比,此时苏俄的经济形势与前世相比反而更强。
但苏俄的安全角势却远不如前世,美国人已经在阿富汗站稳了脚跟,中亚腹地时刻处在威胁中;中国不仅实力非常强,而且收回了蒙古,整个西伯利亚和远东危在旦夕。
本来苏俄还觉得自己的军力远胜过中国,但南亚战争打醒了他们,苏俄的米格21打不过中国的小玩具歼61,中国对印度核反应堆的空袭显露出的技术含量更是让人震惊,很显然,苏俄根本压不住中国。
而非洲连续两个亲苏国家和政党的崩溃更是让苏俄意识到,若是中苏关系恶化,苏俄在这个黄金时期极可能一事无成,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到美国缓过劲,苏俄就更加被动。
所以老近卫军们一合计,决定有必要加强集体领导,限定马祖罗夫的权力,他以后专心搞一搞党务,关键工作还是老家伙帮着打理,帮着他擦屁股,马祖罗夫不懂事,勃列日涅夫长袖善舞,处理苏中关系最为合适。
而要想干好这件事,老近卫军们不可能冲锋在前,他们就想到了这几年被打压的相当悲惨的谢列平、谢比尔茨基等人,让他们做当头炮。
相比于上一次,整个过程相当的顺利,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难度,当然了,这也不奇怪,马祖罗夫的权力基础太薄弱了,他任用的国防部长巴托夫是四百万红军中最有威望的,任命的克格勃主席也是很有威望的边防将领,让人无可指摘。
但也同样如此,这些人都不会坚定的站在他一边,而没有了国防部和克格勃的坚定支持,马祖罗夫只能接受集体领导,这一点与当年的马林科夫一样。
作为酬功,也为了更好的平衡马祖罗夫,谢比尔茨基被安排到中央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主持组织人事工作,而谢列平则被安排为克格勃主席。
谢比尔茨基成为负责人事工作的中央书记,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勃列日涅夫的老部下,而是这个人得到了老近卫军们的一直认可。
他曾经因为反对赫鲁晓夫搞农业党和工业党被贬官,所以老近卫军们认为他不能容忍混乱,他性格相对柔和,能团结人,哪怕难搞如谢列平,他都能相处,但他非常有主见,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谢比尔茨基长期在乌克兰工作,有着丰富的党务和政务工作经验,他在乌克兰反对民族主义分子,得到了苏斯洛夫的认可;调到莫斯科,成为柯西金的下属后,柯西金对他的工作能力相当赞许。
所以谢比尔茨基顺利成为了负责组织人事的中央书记,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位置,是仅次于马祖罗夫、苏斯洛夫之后的书记处三把手。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