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275节

  不过此时的上海还没有完成转型,压力还是非常大,市区内有无数不愿意前往南通的纺织女工,这些人大多四十岁左右,要么是技能单一、技术平平的操作工,要么是简单劳动的辅助工,她们的技术通用性弱,离开纺织别无专长。

  偏偏这些人有很多很多都是革命烈军属的亲属后人,根本不可能简简单单的赶出上海,至于搞移民,想都不用想,天知道她们东跑西跑,会搞出多少事情。

  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上海各行各业都在努力,餐饮、娱乐、商务、宾馆、加油、停车、物业等,都安排了一大批女工。

  可以说,凡是能想的法子都想了,尽一切可能,拓宽再就业门路,但还是有一大堆人无法安排就业,只好一辆公交车上两个售票员,就这么养着……

  纺织业的屁股还没擦干净,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一个是上海的手表厂遭遇到了电子表的冲击,上海又一个优势行业崩溃,而且这还不仅仅是竞争问题,是技术进步造成的产业崩溃,不可能都救活。

  手表厂还算好的,毕竟规模不算大,更头疼的是,曾经引导全国潮流的上海日化业这些年也在不断衰落,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国内市场份额不断降低,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加速,宝洁等国外巨头纷纷进入中国。

  食品饮料和日化行业这一类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国家并不强制合资,而是一开始就允许外商独资,不过也有规定:一是任何企业在某一细分领域但凡市场占有率超过50%,就会自动触及反垄断调查。

  二是市场排名前三的国有品牌不得对外进行出售,也不允许合资,凡工厂位置处在房地产发展地区,工厂土地不属于出售范围。

  这两条就是著名的可口可乐条款,作为中国获得马歇尔贷款的条件,1950年可口可乐入华进行合资,然后可口可乐搞了一系列骚操作。

  可口可乐一边收购中国饮料企业,一边与中国品牌占有率高的饮料企业合资,接下来要么中国品牌搁置不用,要么故意提高价格,中国品牌没几年就完蛋,然后可口可乐在中国饮料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

  可口可乐这一圈骚操作,震惊了中国政商两界,洋鬼子居心叵测,我们绝不能妥协,然后专门针对这一行为的法律迅速出台,就是不让任何外企占据绝对垄断地位,避免被收割。

  虽然可口可乐暴怒,号称要让美国政府报复;虽然中美入关谈判,美国人多次提到可口可乐条款,但中国态度非常坚定,坚决不让步,我们吃一次亏也就算了,还想搞第二次。

  不仅出台了相关法律,中国也进行了商业上的应对,吃一堑长一智之后,中国很快组建了一国一民两个饮料集团对抗可口可乐的疯狂扩张。

  其中民营饮料集团的负责人就是王耀武上将,王耀武上将建国后,就选择退役,干了几年部长后,觉得没意思,选择辞职继续搞饼干糖果,干得红红火火,谷雨同志就邀请他负责饮料集团的组建,说王耀武能搞饼干糖果,肯定能搞好饮料。

  而这些年的发展证明谷雨同志的眼光很好,国有饮料集团的发展一般,反倒是王耀武上将搞得振兴系列饮料干得相当出色。

  不仅中国特色的茶饮料和凉茶卖得红红火火,咖啡店开了一大堆,从中国一路开到东南亚,还将一个国有汽水厂做大做强,通过赞助中国足球,在世界杯期间不断播放,在全国迅速出名,虽然还干不过可口可乐,但也发展的相当不错。

  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李蔚昌并不指望上海日化能扛得住强大的外国日化企业,还不如把希望放在梦想集团身上,由梦想集团这样的私营巨头对上海日化在内的公私日化厂进行整合,反正手表厂要合作,再多一项合作也没什么。

  国内能够进行类似整合的私营企业当然也有不少,李蔚昌选择梦想集团倒不是拍马屁,虽然他不排除这一点,但最大的考虑还是张一思是行业人士,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梦想集团有足够的影响力扛住宝洁这一类的强势外商。

  振兴饮料集团能够崛起,不仅仅经营更加灵活,归根到底是因为背后站着王耀武,虽然王耀武由于出身的关系战后就提前退休,但他的战功很大,在军队也很有影响力。

  他的饮料集团在各地发展,地方不敢打压,规模可以迅速扩张,也能找到最好的发展条件,压根不缺钱,政治上也能扛得住可口可乐的压力,又有本土优势,只要管理上没有明显的问题,发展壮大并不奇怪。

  张一思相比于王耀武有过之,而无不及,王耀武能成功,张一思就算要做的事情不少,注意力分散,也不可能差太多。

  而乘着这个合作的机会,恰好也可以完成上海日化各厂,还是那些手表企业的整合搬迁,至于搬迁的地点,当然是南通。

  上海纺织业搬家之后,迅速起死复活,也让上海轻工业找到了未来之路,上海市政府准备用五到十年完成第二阶段搬迁,为上海经济的未来,搬到南通当然是最划算的,毕竟属于上海的GNP,若是搬到江苏浙江,那就便宜他人了。

  虽然这一块的就业人数不如纺织领域,但怎么也有好几万人,涉及到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要想顺顺利利的完成,没有一个厉害角色压着,哪有那么顺利,除了梦想集团,其他民企有哪个扛得住?

  除了甩掉这一块的大包袱以外,李蔚昌还想乘机挖北京高新区的墙角,不仅要把电子表的生产搞到上海,继续保持上海手表业的发展,还要把梦想电子最新的产品放在上海生产,带动上海电器业的进一步发展。

  汪导淮一愣,“梦想电子的最新产品?”

  “老汪,你的消息不行呀!我最近得到消息,梦想电子搞出了一款便携式收录音机,你想想看,全国上下多少孩子要学英语,每年光光国内就有一两千万台的需求,再加上出口,这最起码是一个价值几十亿的新产业,我们绝不能放过!”

  “这么大一个产业,那梦想电子的市值还不得破千亿?”

  “千亿万亿市值什么的都是虚的,关键是梦想电子搞的东西,可以与上海三大家电无缝对接,带动上下游两百亿,甚至更多的产值!”

  “当然不能放过,不过我们想得到,北京那边同样想得到,他们绝对不会同意的!”

  “这一类的竞争就看各自拿出的条件,我们让梦想集团整合上海日化业,上海的日化企业虽然有些衰落,但在国内的影响力很大,只好搞好了,每年利润一大堆,还可以给出不少土地盖梦想广场,北京拿不出我们这样的条件……”

  “我看中!”汪导淮也是果断的人,“虽然现在入关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总会入关的,国家一直强调各地加快整合,壮大一个个产业集团,我们这样做,也符合国家政策!”

  想了想,他又补充道,“电器领域的整合规模还是要加快,国内目前的电器厂还是太多,新一轮更加残酷的竞争不可避免,我们不主动,迟早死路一条!”

  “这一块你来搞,日化这一块才是当务之急,我的精力必须放在这方面!”

  两天之后,当张一思乘坐飞机抵达上海,与李蔚昌会面时,听李蔚昌说起整合上海乃至于全国日化产品一事,吓了一大跳,这盘子太大了,我可玩不转,不过听完了李蔚昌的优惠条件,她又犹豫起来……

第249章 前妻和前夫

  张一思相当犹豫,日化虽然需求量大,但太过麻烦,产业规模又太大,管理难度太大,她自然不愿意掺和,这一块也是有教训的。

  弟弟搞血液制品,搞了一些血站,但很快就遇到了一大堆管理问题,不管规章制度制定的多么完善,下面还是乱来,弟弟发现情况不对,考虑一番后,直接把各个血站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了各地的医疗机构,宁愿亏本也不玩了。

  现在库伦生物改与城市和军队的大型医疗机构合作,以解决人血白蛋白等邀请的血浆原料问题,这些机构都比较正规,不容易为蝇头小利诱惑乱改操作程序,虽然血液制品规模不大,成本比较高,但至少不容易出事……

  和父亲交谈时,弟弟表示了极度的担心,这么下去迟早要出事,父亲接受了建议,决定责成卫生部门整改,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告诉库伦,你可以不搞,但你得给我盯着小地方乱卖血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传染病,这也是你的责任,张库伦答应了。

  张一思当时在场,自然也很警惕,她搞的是奢侈品,虽然和弟弟那一行人命关天不一样,但若是质量出问题也就立刻崩盘,所以她组建了一个相当强的质检队伍,只要东西好,就不怕价格贵,但日化就不一样了,品种太多,太难控制了。

  但这一行又和她搞的化妆品息息相关,她确实比较了解,这些年她能够越混越好,并不仅仅是谷雨的关系,她手下的设计团队很有一套,搞出来的东西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要不然光凭二公主的身份,各类奢侈品也卖不了那么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的心思放在设计上,她自然不会搞生产,所谓的整合国内的日化业,上海这边的意思就是将梦想集团杰出的设计理念与国内日化产品相结合,同时利用她的特殊身份,完成日化集团的诸般改革,在搬迁的同时,彻底扫除国企的种种弊端,并阻挡住宝洁等国外日化巨头的种种下三滥手段。

  张一思又想在上海多搞几个梦想广场,也离不开上海的合作,最后她说明了情况,表示梦想集团可以入股,提供设计服务,遇到困难我也帮忙,但让我来搞整合,我实在没这个能力……

  但即便如此,张一思还是有些犹豫,不过她犹豫的东西与广大群众毫无关系,此时上海这些年发展的非常好,大楼一座接着一座,各种高端的商店不仅仅只在南京路,上海其他各个区也不断出现,上海路上行驶的小车也越来越多,交通开始拥挤,但上海滩的广大群众各有各的生活,也各有各的悲欢离合。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的脸面,自从上海解放之后,上海的老少爷们也没有再饿过肚子,但光光不饿肚子不行,上海是什么地方,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住在上海天然要比其他地方地位高半筹,哪怕北京也比不上,所以上海一定要领时代之先。

  如何领时代之先,看看结婚三大件就知道了,五十年代就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六十年代是黑白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这才1971年,上海结婚的要求又高了,黑白电视机不行了,需要彩电,小冰箱不行,要大冰箱,这又多了一大堆开销……

  要领时代之先不是嘴上说说,口袋中要有钱才行,但任何地方总是穷人多,偏偏上海的消费又特别高,所以上海人就特别实际,不实际不行。

  对这种风气,目前的上海社区苹果商、前纺织女工钱秀英一直就看不惯,总说是打肿脸充胖子,尤其是现在,当前夫悄悄上门,一边看孙子,一边抱怨现在的不良婚俗,然后厚着脸皮求援时,她狠狠啐了一口气,“你个董二狗,脸皮咋就这么厚呢!”

  嘴上虽然骂骂咧咧,把前夫骂得狗血淋头,到最后,钱秀英还是拿出了一沓钱给了前夫,看着前夫一瘸一拐的离开,钱秀英用手擦了擦眼泪。

  儿媳妇实在不能理解,“娘真是烂好心!”

  “你公公不是个坏人……”

  “都抛妻弃子,还不是坏人?”

  “当时进城换媳妇的,太多了,他稀里糊涂的,随了大流,后来就算后悔,也回不了头!”

  “娘真是好心,就这么为他守了一辈子!”

  “他就算有错,那也是在战场上拼杀的战斗英雄,俺嫁给战斗英雄,这辈子不亏!”

  要说起钱秀英同志的故事,还得从解放初说起,建国之初,全国很多肚子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上海就不一样了,工业有所恢复的上海群众日子开始好过起来,也就在此时一大批退伍军人,很多还是从欧洲返回的退伍军人被分配到上海。

  按照规定,能够被分配到大城市的,都是国家有功之臣,这些人工作不错,大多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是有稳定的工作,除了稳定的工资以外,手里都有很大一笔退伍金,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们在上海买了房,置办了各种家具。

  更让上海老少爷们惊喜的是,这些人手里还有这样那样的洋玩意,洋手表几乎人手一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还有手风琴这一类的东西不再少数……

  不过这些人挑剔的很,不喜欢农村出身的姑娘,更喜欢女学生或者上海本地姑娘,出国一趟见识过世面后,他们都能蹦出几句外语,总觉得只有女学生或者本地姑娘才配得上。

  上海的女学生或者本地姑娘最喜欢这样会蹦洋词,又有家底的兵哥哥,所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造成了无数婚姻。

  但问题是很多人家里本来就有媳妇,一开始很多姑娘不知道,但结婚后就发现上当,若是家里的媳妇老实也还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但那种媳妇泼悍的可不是少数,他们听说丈夫在上海重新安了家,就立刻跑到了上海,钱秀英同志就是这样的秦香莲。

  按照组织规定,若是真得过不下去,非要离婚,组织同意离婚,但需要给予前妻一定的补偿,各地党政机关也要做好疏导工作。

  钱秀英同志发现没良心的娶了小的,九头牛都拉不回来,那也没办法,但家里老的、小的总要需要花钱,她想着和其他人家一样把房子修一下,丈夫过得好,该给的补偿总要给吧,这是党和国家的交代。

  钱秀英同志运气不好,丈夫理亏倒是愿意给钱消灾,但他做不得主,他娶的女学生的不干,把丈夫的钱扣得死死的,只允许给五十块钱,多了不行!

  钱秀英同志本来就十分委屈,这下子彻底爆发了,丈夫一个月都有几十块钱工资,退伍金没有八百,也有五百,再加上带回来的战利品,村里的退伍老兵带回来的东西发卖之后,就是上千,就给五十块钱,这是人做的事情吗?

  怒气冲天的钱秀英同志与那个骚货大战了一场,老娘也是做过民兵,打过枪,练过拳的,你抢了男人也就算了,该给老娘的钱都不给,老娘揍不死你!没良心的竟然拉偏架,老娘不走了,什么时候给够,什么时候走!

  大战一场之下,钱秀英同志就在上海不走了,上海基层的同志对她相当同情,偷偷告诉她,大胆的要钱,政策规定的很清楚,不能欺负军嫂!

  有一位女同志还说战争时期的全国军嫂联合会会长就是谷主席的夫人容强同志,容强同志很关心这件事,多次说过军嫂们牺牲太大了,好不容易建国了,我们绝不能让军嫂流泪。

  谷主席的夫人不就是皇后吗?钱秀英同志有皇后撑腰底气更壮,没良心的又是个怂货,只要坚决要,总能要到钱的。

  没想到那个没良心的战场上敢拼命,却被那个骚货把控得死死的,就是不敢拿钱,哪怕钱秀英同志去单位闹腾,搞得人人皆知,就是不给钱。

  钱秀英同志手里没几个钱,在上海待不住,基层同志也不能把她饿着,就给她安排到一个纺织厂做临时工,什么时候家务事解决了,什么时候回去。

  钱秀英同志熬了好长一段时间,还是拿不到钱,最后前夫的单位没办法了,给了五百块钱,然后从前夫的工资中扣除,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钱秀英在上海这段时间,充分见识到现代生活的便利,绝不是山东乡下可以比,而纺织厂的姐妹大多是烈军属,对她的遭遇非常同情,告诉她千万不要离开上海,不仅仅自己不走,家里老小都带出来享福,这是你应得的待遇。

  按理说丈夫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婆婆和儿子理应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凭什么他和那个骚货在上海风流快活,自己要在乡下受苦?钱秀英想想也是,但想到自己的爹娘还在老家,又有一些犹豫。

  但没过多久,她就下定了决心,因为纺织厂小学条件不错,孩子们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还可以出去玩耍,她的独子虎头眼看着要上学了,不上这样的小学,难不成上老家的土房子小学?

  所以钱秀英拿到钱,回乡之后只用了半个月,就把上了岁数的婆婆、儿子带到了上海,找到了前夫单位,前夫单位的党委领导头疼无比,革命英雄进了城,抛弃老婆就算了,难道也要抛弃老人孩子吗?

  前夫单位只好帮着擦屁股,在他们的指点下,钱秀英用前夫补偿的大部分买了两间小房子,后来又在纺织厂做临时工,同时安排儿子在纺织厂小学读书,一切妥当之后,钱秀英一家就变成了新上海人……

  建国之初的上海,有着无数个钱秀英,这里面有主动找到上海的,有的是家人带着去上海,有些甚至是基层政府派人带着进城寻亲,上海市政府对莫名其妙多了一大堆人要养头疼无比,可又无可奈何。

  中央虽然发了很多退伍金,但又交代过,必须把他们手里的钱给挤出来,用在生产生活上,而且还特别交代要多用在农村上,城市尽量少用,理由是物资供应不足,钱放在城市,乱买东西,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此时各地方都比较穷,早就盯上了退伍老兵,这些人大多很有钱,可以说是一个个香饽饽,回乡的要鼓励他们办厂办合作社,在城市另娶媳妇的,得逼着他们拿一部分钱出来,钱回到老家,哪怕盖房子也是活跃地方经济,增加GNP!

  所以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入城同志的离婚补偿很在意,想着把退伍老兵的钱逼出来但百密一疏,谁也想不到很多人进了城不愿意回去,偏偏这些人还有进城的理由。

  上海市也曾经向中央汇报出现的问题,言下之意是要赶人,不过又被谷雨同志否决了,这些都是军属,不能赶,反而要给她们户口,为了控制城市人口,各大城市又被要求积极动员那些出身不好,但又没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前往东南亚,上海要动员的人最多……

  如此一进一出,四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五十年代前期,上海的人口迁徙数量相当多,钱秀英们也终于不用和前世一样流血又流泪。

  钱秀英并没有一技之长,入城之后,能做的事情有限,她先在纺织厂做临时工,后来又做比较低级的纺纱女工,收入并不高,含辛茹苦,赡养婆婆,养老送终,把儿子一步步养大,供他上学。

  不过到了六十年代,纺织厂不太行了,她又不可能搬到南通,偏偏此时儿子大了,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考上了街道的事业岗,也谈起了恋爱。

  不过到了六十年代,上海娶媳妇的压力不小,除了必须有房以外,电视机、洗衣机、冰箱都要有,光靠虎头自己,一时半会没有希望。

  虽然那个没良心的给了一些钱,但他的身上也有伤,时不时发作,又要养两个孩子,日子也不好过,所以钱秀英一看不是办法,幸好她办理内退之后,国家给了一笔安置费,她拿着安置费付了房子的首付,买下了婚房。

  幸好儿媳妇也是本分人家,也没有多要东西,总算把婚结了,但即便如此,还是欠下了一屁股债,为了还清欠款,同时补贴家用,钱秀英就搞了一辆三轮车干起了流动商贩的活计。

  每天后半夜,钱秀英就要来到苹果批发市场购买苹果,然后踩着三轮车,到各个小区或者学校等地出售,虽然零售利润有一些,但苹果不能久放,所以也就赚取一些辛苦钱。

  当时,上海城内和她一样到处叫卖苹果的中年妇女特别多,相互一打听,出身都差不多,大多是烈军属,后来在纺织厂工作,没办法去南通,家里儿子又要成家,只好选择拿安置费内退,而不是选择一份保底的工作……

  都是四五十岁的的老娘们,到哪里找工作做,各个小区学校卖吃的、卖苹果、卖菜是最简单的,只好肯吃苦,总要赚到一些钱。

  大家伙年青时都过过苦日子,现在虽然难一些,总比解放前强,国家照顾这么多钱,在上海有家有业,怎么也能活下去。

  和这些老娘们一样,钱秀英靠着吃苦耐劳,挺过了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有了一点积累,她就开起了苹果店面,她做事本分,价格公道,卖的苹果新鲜,斤两也足足的,大家伙都喜欢,所以苹果店面慢慢做大,后来又开了三个店,搞起了连锁经营。

  随着生意慢慢做起来,钱秀英的日子也一步步好了起来,有时候人运道好了,好事会接连不断,先是有了孙子,而儿子在街道做事认真又喜欢舞文弄墨,撰写的新闻稿被杨浦区一位领导看中,说他根正苗红,就把他调到区委。

  两年前老领导升迁为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虎头也跟着调到了市委组织部,不仅坐上了科长,还自学成才,读起了函授。

  喜欢读书的儿子不仅仕途进步,对钱秀英做生意也有不少帮助,是儿子帮助她跑了贷款,让她多搞了几个店面,也和学财务的儿媳妇帮她盘账,钱秀英的生意越做越大,也跟儿子帮助有关。

  也就在这几年,钱秀英的生意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原来上班的纺织厂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厂子隔着老远的地方,有一套160多方的平房空着,据说是某一位领导为什么事情买下来,后来被用来放各种杂物。

  纺织厂搬迁时,上海市区各种资产自然要清理,这处平房也在清理之内,恰好钱秀英为了扩张生意,需要有地方存货停车,到处打听有没有空置的房子出租。

  纺织厂的老同事听说后,就告诉了她,钱秀英立刻和纺织厂联系,纺织厂觉得她是老职工,这些年又非常不容易,又听说他儿子混得不错,就开出了条件,只要钱秀英能帮忙安置十个职工,又全款付钱,那个空房子就卖给她,她要是钱不够,还可以帮助解决贷款。

首节 上一节 275/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