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364节
“我都已经退下去了,我说的话只是建议,台上的中央领导同志看着办,觉得有用就用,我不强求的!”
话虽如此,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番决定未来的讲话是肯定要传达的,而这番话很快就传到了病床上的周恩来同志,他一边忍着剧痛,一边有些感慨地说道,“我们当年在苏俄学到的是皮,谷雨同志学到的是神!”
“我们现在很多做法与传统太不一样!”
“我们的传统也不一定是好的,谷雨同志批评我内残外忍,我一开始是不服气的,觉得他强硬过了头,我们虽然块头不少,但底子这么差,对外柔和一些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是挺好吗?”
“但事实证明谷雨同志的办法似乎更成功,周边国家被收拾一番后,我们现在的外部环境明显好多了!”
“蛮夷畏威不畏德,我确实有些以己度人了,我也没有几天了,这些天思考往事,我越来越发现老祖宗这句话说得对,有时候说话太多,也没有拳头管用!”
“事实上我们也不是一直很强硬,现在我们为了入关,对美国就有不少让步!”
“这是好事呀,说明我们已经逐步做到了软硬适中!”
“这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相比于美国还比较弱,等到我们可以与美国抗衡时,我们会怎么样?会不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两个核大国很难发生直接冲突,不过有些局部战争,估计很难避免!”
“我们建国之后,一直到六十年代还在打仗,真正的和平时期还不到十年,如果算上非洲地区,中国商人与外国人的各种冲突,战争还在继续!”
“所以才要出将入相!”
“汉唐虽然强盛,但也埋下了很多祸端,我们现在的做法肯定也一样!”
“你说得没错,现在我们发展的很快,但未来或许会付出一些代价,我们依靠暴力获得的东西,未来暴力不够时,也很有可能失去,哪怕我们拥有核武器也一样!
不过我们拥有的过程很美好,我们会一直牢牢记住,等我们再次强大时,就会拿回来,就如同过去一样!”
“你这么说也对,毕竟地方扩大了不少,只是有一点,我知道苏俄的意识形态未来必然会出问题,我们会不会...”
“所以我们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信仰的是谷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什么是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有用的,我们就用,没有用的,我们就以谷雨同志所说的为主!”
“这么说都照顾到了?”
“该考虑得都考虑到了,根基打得很扎实,我负责宣传工作时,为了出版《谷雨论新民主主义》一文,我和沧白同志反复推敲过很多次,不会有大的问题,只是我也想不到谷雨同志竟然搞得那么赤裸裸,而且还坚持了那么久,现在更是变成了国家战略!”
“谷景生同志虽然是干这一块起家的,但他也有所改变,现在中央统战部已经设立了,这说明当初你的想法是对的!”
“你不明白,现在设立中央统战部的意图和三十年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只能说一代人解决一代事,谷雨同志以暴风骤雨改变了不少东西,但现在执行谷雨同志那一套方案阻力越来越大,谷景生同志做一些改变也在情理之中。
这也是谷雨主义的核心思想,与时俱进,应该说谷雨同志选了一个很不错的接班人,只是有一点他岁数大了一些,要是小一些,我就放心了!”
“这一次换届没有20后干部,我听到一个传说,等几年之后,就会在1925年左右出生的年轻省委枢机中挑选一个直入常委会,这如果是真得,也太离谱了,这样的年轻同志怎么站得稳!”
“这不是传说,而是大概率事件,我估计谷雨同志已经有初步人选了,只是还需要观察!”“这是把人架在火上烤呀,你觉得是谁?”
“是谁说不好,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谁在这个时候搞投资,那就是找死,谷雨同志总会有一二三好几个方案,这个不行,那就换另外一按照时间来算,这个第三代执政期间应该还有一些老同志在,谷雨同志未必多在意,我觉得真正有可能改变未来中国政局的可能是第四代甚至是第五代,这个人有可能彻底摆脱老同志的约束,真正掌握大权,这个人未来怎么选择很关键!”
“这个人我们是看不到的!”
“也未必,或许你还见过,但到底是哪一个,那不就要看能力,也要看运道!”
杨宁越同志心中一动,她试探得问道,“会不会是谷雨同志的孙辈?”
“应该不至于,除非党遇到了非同一般的困境,要不然谷雨同志的后人很难走上前台,谷雨同志也看明白了这一点,他对后代的安排很聪明!”
“确实很聪明,只是其他同志是抛头颅,洒热血,不顾家庭,他倒好,家庭观念太重了!”“如果我们当初有选择,谁又愿意走上这一步,还不是被逼得嘛,他有能力,让大家不用破釜沉舟是好事,要不是他,我们牺牲了那么多人,能不能成功都不知道!”
杨宁越同志想起了什么,擦了擦眼睛,而就在此时,周恩来同志又一次剧痛起来,额头上的汗珠子一个个下来,杨宁越同志连忙喊医生.
按照计划,1975年就举行建国以来最大的阅兵式,老同志们但凡身体还行的都希望出席,可现在毛泽东同志行动不便,周恩来同志一病不起,只能住在医院,基本上不太可能参加阅兵式,所以自然有些遗憾。
回到北京后,中办主任吕和同志带着即将上任的中办主任李力杰同志向谷雨汇报了这一次国庆庆典,李力杰同志是谷景生同志从广东调过来的,在调到中央前是广东省委组织部长,他和谷景生的交际是在河北期间。
李力杰同志是山西五台人,1920年出生,他是山西学院培养的第一批中专生,1943年作为援苏坦克部队的一员出现在欧洲东线战场。
经过了铁和血的考验后,1945年李力杰同志以装甲兵少校的身份退役,被安排到天津机械厂工作,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他就担任天津机械厂副厂长。
1956年,李力杰同志从政,调任天津市工建委办公室主任,后担任天津市工建委副主任,又被调到了河北省工建委副主任,谷景生担任河北省委枢机期间,因为他敢于说真话,看中了他,调他担任河北省委办公厅主任,从而转为党务干部。
李力杰同志在广东组织部长的任上调任中组部副部长,这一次从中组部直接调到中办担任办公厅主任,同时担任中央枢机候补处枢机。
而原来中办副主任中排名第一的黄正理,虽然没有中央局,但被安排为新成立的中央边疆委员会担任主任,同时挂上了国务委员。
这是李力杰同志第一次来到谷雨的家中,按照惯例需要向他汇报一番,谷雨听完,有些感慨,革命基本成功时,李力杰同志才刚刚参加革命,这已经不是小字辈,而是新中国的第一代,他如此,吕和也是如此。
这些干部好歹还打过仗,知道创业之间,未来的年轻一代搞不好连战争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想到这里,谷雨又想到了非洲,或许要扩大历练,要把一些年轻干部丢过去,正好小陈是组织部长,让他做一个筛选..
谷雨想了想,笑着问道,“山西五台人?你和阎锡山是老乡?”
“确实是老乡,不过我们家只是开了一个小店铺,我小时候见过阎锡山回乡祭祖,阎锡山不认识我!”
“阎锡山能力不错,他在山西搞得那些探索,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他就是太过小家子气,他只用五台人,没办法吸纳其他地方的人才,怎么可能得天下?”
“阎锡山走不出山西就是这个原因!”“知道就好!”
谷雨说完,让他汇报,李力杰同志心中一凛,然后开始了汇报,谷雨默默听完,然后交代起来,“有一些同志已经去世,或者病重不能参加国庆庆典,一定要做好他们的家属和老同志的观看工作,不能让他们失望!”
“有一些人基于民族主义,在战争中配合我们的工作,战后选择去了南洋,有的已经去世了,他们应该有后人,他们可以不来,但我们一定要邀请!”
说到这里,谷雨本来想说第三条,话在嘴边,但又停了下来,由于这是谷景生同志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主持大阅兵,所以这一次阅兵时,谷雨的巨幅头像和各种语录自然出现,后面则是谷景生的头像。
谷雨并不喜欢这样做,但他的头像和语录不出现,谷景生怎么出现?他的头像不出现,他怎么树立威信,所以想了想,也就算了,谷景生作为二代领导人,在夹缝中不容易!
两位中办主任离开后,谷雨拿起了这一次大阅兵涉及的装备仔细看了起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力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新武器不断出现,相比于十年前,这一次中国出现了大批新式装备,而这一次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些年研发的各种各样的导弹。
从反坦克导弹到地空导弹、地对地导弹、空对地导弹、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乃至于威力巨大的液体和固体洲际导弹,可以说应有尽有。
虽然谷雨重视航空,但不管是前世还是这一世,中国现代武器研发的重心还是各种导弹,不仅仅自己研发,还用各种方式从美欧苏获得各种技术转让,所以此时的中国导弹技术不能说世界领先,但也绝对不差。
而在这些导弹中,谷雨最看重的除了固体弹道导弹以外,就是中国第一代实战型巡航导弹,这不仅仅是一款导弹,更是新军事时代到来的标志。
与美苏一样,中国的第一代巡航导弹胖乎乎的,体积大,速度慢,射程也就四百公里,采用的是惯性导航和无线电导航,精度又很一般,飞行高度有比较高,解放军只是制造了一些样弹,发现其不具备很强的实战性能,并没有怎么装备,只是少量生产了一些。
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和电子工业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小型集成电路技术基本成熟,中国第一代数字存储器研发取得突破,谷雨寻即下令启动了第二代亚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并命名为“战斧”。
根据谷雨亲自撰写的命令,要按照一弹多型原则设计一种专门对地或者对海打击的战略战术巡航导弹,分为海基型、空基型、陆基型,三型导弹的气动布局和外形尺寸基本相同,技术上必须具有很大的通用性。
按照设计,第一代战斧导弹可以使用核弹头或者高爆炸药,目标是苏俄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物资集散站以及美国航空母舰,要求飞行高度要尽可能降下来,同时要配备数字式地形匹配系统和惯导系统制导。
在六十年代中后期,提出这样的导弹发展目标要求非常高,要想达到谷雨的要求,不仅需要研发小型涡扇发动机,也需要研发一系列高精度电子元器件,投入非常大。
而国防科工委内部对巡航导弹的价值却一直存在争议,反对派强调,亚声速巡航导弹无法突破美苏防空网,并认为该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来制作数字地图,创建战斗情报指挥网等,他们认为要研发高超音速导弹。
而支持者则强调,这款导弹虽然技术要求比较高,但研发成本也会比弹道导弹低,而且由于飞行高度较低,被发现的几率也较小。
更重要的是,这款武器的发展下去必然是一款新式的精确制导导弹,未来随着导航卫星的发展,把几种导引头联合使用,导弹的精度会大幅度提升,这也符合中国未来大力发展高精度武器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谷雨也知道在六十年代的条件搞后世战斧那样的巡航导弹很难很难,但并不妨碍谷雨启动这样的项目,这种导弹最大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弹体,而是各种电子设备,只要中国先把框架搭起来,以后不断改进导引头和各种电子设备就好。
所以他提出了这个项目,并投入了不少钱,到了1975年,第一代战斧算是搞出来了,其发射模式和后世的战斧比较类似。
发射前,攻击目标的位置和特征需要用用侦察卫星或侦察机精确测出,制成相应的数字地图存储于计算机中,需要由操作人员规划一条飞行路线,避开危险地域,并装定到导弹计算机E.
导弹发射后,需要沿着规定的飞行路线飞行。导弹在开阔的平坦地带飞行时,导弹巡航高度可降至离地1600米左右,在飞越崎躯的山岳地带时将巡航高度提升至200米,这样既保证了良好的隐蔽性,又较好地保证了导弹的巡航安全。
但与后世的战斧相比,这一款导弹就差多了,比如导弹发动机水平有明显的缺陷,中国是以苏俄引进的小型涡喷动力发动机进行的改进。此时中国也没有相应的风洞,发动机的近百次模拟实验,发动机进气道匹配,发动机空中带飞试验等,都是通过轰—5轰炸机来实现的,这种办法成本不小,也使得正式飞行试验的时候,反而一次就成功了。
这款导弹虽然勉强可以从核潜艇的鱼雷管中发射,但由于发动机稍稍大了一些导弹比较长,也比较重,所以这种导弹的射程最终被控制在1200公里,没有达到后世的两千多公里射程的要求。
又比如高度,由于国产无线电高度表的技术性能较差,以前各种导弹都是高空发射,为了解决问题,想尽办法从英国人处引进了一款精度比较高的无线电高度表,但即便如此,巡航高度还是被固定在200米。
虽然该型导弹在发射前的规划中可以选择条相对安全的路线,但200米的巡航高度相对于长时间暴露在敌方领域上空的大导弹来说还是太高了,更不要说可以根据地表地形,不断自行调整高度。
还有其制导系统,这款导弹所需的惯导设备直接从军用轰炸机上使用的类似系统改进而来,精度不足,中国也不是没有更好的制导系统,但洲际导道的制导系统太昂贵了,实在舍不得用在这种导弹上。
而相应的地形匹配和修正系统需要从头开始,此时的机载计算机的性能也达不到要求,所以研究人员就想到了一种折中的办法。
规划路线时就选择了一些有特点、容易辨识的特殊地段,用作修正的位置点,通过地形匹配|系统确定出航向和位置误差,形成控制指令,操纵导弹回到预定的正确弹道上来。
为了提高精度,这一款导弹还研发了中国第一代自动识别目标的景像匹配末制导系统,
但即便如此,这一款导弹的精度还是不怎么样,大约是150米。
所以为了提升打击能力,这款导弹的海军版干脆还又加上了一个传统设定,一旦导弹没办法确定目标,那就瞄准块头最大的家伙招呼.
某种意义上,这一款导弹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不过即便只是做到这一步,中国也花了非常多的研发经费,而且一枚导弹的造价就高达五百多万元。
不过谷雨还是非常满意,因为这款导弹遇到的很多问题,除了发动机以外,其他都可以随着电子系统的进步不断改善。
不仅谷雨满意,国防科工委系统试射之后,也十分吃惊的发现这款武器比他们原来估计的要厉害很多,因为此时中国防御最严密的北京和上海防空网竟然无法防范这款导弹。
表面上看,巡航导弹就相当于一架超低空飞行的飞机,速度很慢,速度也只有0.7马赫,飞行高度200米也不算特别低,而且不能感知外部的威胁,不会机动躲避,没有对抗地面防空火力的能力。
如果位置合适,防空火力“恰好”处于巡航导弹的必经航路附近,航路捷径“恰好”处于防空武器有效射程以内的,“恰好”拥有射击时间窗口,武器跟踪目标的角速射“恰好”在允许范围内,那么便携式防空导弹或高射炮都能很容易地击落巡航导弹。
但这仅仅是理论,验证之后,大家才发现巡航导弹系统并不仅仅是导弹,其实际上包括远程侦察、目标指示、复杂航路规划、毁伤判定、发射平台,火力强度等一整套大系统。
这就需要防空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巡航导弹,并预测其航路,实时跟踪其航路,及时将火力投射在巡航导弹的必经航路上,那才有可能击落巡航导弹,但要想实现这一切谈何容易。
巡航导弹的航路设置比较复杂,并不是直线飞行。巡航导弹的弹道规划可以非常灵活,往往会避开已知的防空阵地,从各种意想不到的方位突防,甚至可以绕到目标的后方进行突防攻击。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已方所有地域都铺满高炮和防空导弹,这是天文数字,谁也办不到,如何才能准确地预测并在巡航导弹的必经航路上部署高炮和防空导弹,是一个大问题,
除非预警机雷达下视扫描战区,才能短暂的提前预警巡航导弹的航路,但此时中国最好的预警机也做不到,苏俄的电子工业不行,想来也很危险,或许只有美国有这个能力,但这毕竟是导弹,目标太小了。
这也就是说,除了美国理论上拥有防范这种导弹的能力,其他国家都做不到有效防范,哪怕苏俄也一样,所以解放军一边是高兴,我们获得了一个杀手锏武器,以后收拾三哥的核基地,完全可以发射这个。
但同时也感到相当的头大,不仅仅中国在研发,美苏也在研发类似的装备,美苏给中国来这么一下,中国如何扛得住?
这还仅仅是亚音速巡航导弹,在钱学森的领导下,航天科技一直在做高超音速导弹的预研,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出成果,但这个项目一直在投入..
所以如何打巡航导弹等超低空目标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研发课题,必须想办法解决,解放军提出了很多想法,比如一个比较先进的预警飞机,而预警飞机的核心是雷达,雷达的核心是电子!
又比如大力发展高能激光技术,相比于调动一大堆防空系统,发射激光对付巡航导弹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不过这同样很困难。
又比如新一代防空网的建设,第一代防空网中心系统一旦被击中,所有的分支顿时哑了火,但如果我们形成了一个防空网络,就算某一个节点被击中,其他系统也能发挥作用,这也需要高度发达的电子工业和配套的软硬件...
此时解放军已经非常清楚,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与电子光学工业水平息息相关,所以中国在这一块电子和光学工业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为此陆军常规武器的更新换代再一次被推迟,大量资金被用于各种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事实上,国防科工委本来还不想展出这一款巡航导弹,毕竟这玩意实在太先进了,不过报告给谷雨时,谷雨却挥挥手,“现在我们军队数量不多,常规装备缺课不少,这个东西反而要拿出来,以美苏的能力,研发类似的武器并不难,到时候他们就明白我们的实力!”
有了谷雨指示,这一款武器也被放了出来,就这样,出现在1975年国庆三十周年阅兵式上的中国导弹不管是数量还是种类都相当惊人。
而在天上,中国第二代战斗机歼6A以及第二代海军战斗机歼60,国产的轰6A以及新一代武装直升机等等都出现在阅兵场上,不过看完之后,谷雨微微有些遗憾。
其他东西都还可以将就,但目前的中国还缺少一款大型运输机,伊尔76真是一个好东西,不过老毛子刚刚装备,不可能对外出售,还是再等等吧!
建国之后,中国虽然各种战事不少,中国的航空母舰也下水了,但谷雨对发展大型运输机一直很慎重,这玩意属于进攻型军队所必须的,相当敏感,不要说战略运输机,他连战术轰炸机都没有造,这多少有些刻意,意在表明中国的战略防御立场。
航母虽然也是进攻型武器,但美国在海军这一块一家独大,不存在挑战,并不在乎中国那些破烂军舰,他们注意潜艇,更多于航母。
而建国之后,中国已经有了航母,而法国五十年代就搞了两艘航母,而谷雨一直拖到英国出售一艘轻型航母给印度,才启动了发展航母的规划,这都是瞄好的发展计划。
谷雨的意图很明显,告诉美国人,中国搞航母主要目标是印度,并不是美国海军,对此美国是能容忍的,毕竟过了马六甲,中美在大海上合作大于分歧...
但大型运输机就不同了,现在主要强国应对突发事件,更多的是依靠空军,不管是柏林危机,还是布拉格之春,亦或是这一次的埃塞俄比亚大空运,都说明了战略运输机的巨大价值。
一旦中国启动了战略运输机的研发,也就意味着中国将从战略防御变成进攻,毕竟对付三哥还用不到战略运输机,所以哪怕中国有这方面的巨大需求,谷雨也只能强行忍耐,选择了先发展大型客机,再发展大运...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