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410节
“跟您学的!”
谷雨笑着说道,“你是唯恐天下不乱呀!”
聊了一番外部形势,然后又提到了香港经合组织,目前李强已经74岁,明年就已经75岁,到了退休年龄,要换上一位新的香港经合组织主席。
谷景生想把曹元鹏派过去担任主席,李强觉得曹元鹏影响力有限,寻淮洲又是军人,不太适合,他想安排孙运璇过去,谷雨想了想说道,“还是曹元鹏吧,曹元鹏同志在昆仑省待过,对处理这些事情比较擅长!
运璇同志虽然名声大一些,但性格有些温文尔雅,对付那帮子二皮脸反倒不合适,他退休之后,可以给李耀文同志多参谋嘛!”
李强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看来我的考虑还不够周全!”
“我们都老了,该退让的时候,还是退让,景生同志已经在总理人选上做出了妥协,香港这边就交给他吧,等到李耀文同志退休,也可以交给他,他和曹元鹏同志是老战友,好商量!”
“我听主席的!”
李强和钱学森两人向谷景生施加了压力,李耀文顺利成为总理候选人,但谷景生这么多年的一把手没有白做,他迅速进行了反击。
香港这边当年李强接替周恩来,可谓顺理成章,两人以前是上下级关系,但曹元鹏接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曹李两人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李强推出孙运璇也未必是他没有考虑清楚,而是这一条线一些人不愿意,李强必须为他们考虑。
但站在谷雨这一边,就需要考虑更多,谷景生是他推出来的二代接班人,他这些年一直都支持,在下一届总理人选上,谷雨没有站在他一边,还情有可原,但在香港经合组织主席人选上,要是再站在李强一边,那就过分了。
而且正因为周恩来—李强一脉相承,谷雨才不能接受孙运璇,那也意味着出现一个小利益集团,谷雨当然不答应,曹元鹏过去可以加强中央的控制,所以谷景生的考虑是有道理的,这也是他劝李强退让的根本原因,大局为重。
当然了,谷雨也做了妥协,他连下一个接替的人都选好了,那就是李耀文,李强自然能接受,对下面也有个交代,李耀文退休之后,以总理的身份接过香港各种事务,谷景生、李思明这两方面都能接受。
但这个事情好办,科研系统的一些事情就不好办了,钱学森退出中央局之后,按照惯例要选一位科学界接替他的位置,原来定下来的是中航工业的宋舜寿同志。
不过宋舜寿同志性格有些耿直,他也一直醉心于飞机设计,对政治工作缺乏兴趣,好几次向中央请辞,所以谷景生同志以此为由,准备让一位打过交道的15后化工院士进入中央局。
这位院士对中国的合成氨和大石化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都是关系吃饭和穿衣的大事,这位专家的影响力当然不小,不过这一领域中国一直处在追赶,这位专家属于土专家,虽然有不错的科研组织能力,但在中科院系统影响力不大,国际影响力也有限。
虽然都是科学家,但钱学森就不同了,他在国际上也赫赫有名,不仅仅是象征性的中央局委员,他很擅长大型科研的组织,对中国的科研系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国家专委和各类高精尖项目,钱学森都能管,他负责管理和分配的经费是惊人的。
宋舜寿同志本身也是一流的科技管理专家,虽然国际影响力不如钱学森,但和钱学森比较类似,但现在换上这位石化领域的科学家,很多事情就不太好办,虽然钱学森还可以继续管这一块,但很多同志担心,他上任之后,会在经费安排中更加偏重应用。
这些人的担心也确实有道理,谷景生虽然在缅甸的问题相对强硬,但他继承了谷雨的发展战略,这些年中国军费开支总金额虽然在上涨,但占GNP和财政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谷景生一直有意压制军队和军工系统膨胀。
此时纯粹的军工投入还是相当收敛,比如第二艘航母的建设就被停了下来,蒸汽弹射器项目的开发也停了下来,中央要求第一艘航母要多使用几年,把各种问题解决掉,而不是立刻开发下一代航母。
又比如计划中的隐形战略轰炸机也被停了下来,在隐形飞机已经证明了卓越的战斗性能后,研发隐形战略轰炸机,实现真正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一些同志不断呼吁,但就被毫不留情的推迟了!
这些年,国家把重点放在了军民两用项目,尤其是信息战有关的项目上,比如军用互联网,比如红外,比如导航、气象卫星,比如核反应堆,比如战略运输机和民航客机、发动机,比如新一代雷达系统,这些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上。
对中央这样的做法,科研系统有不少人是很有意见的,有的是战略上的考虑,美苏压力很大,有的则是经费分配上的问题。
中国总体处在追赶中,应用这一块占据绝大部分,理论研究相对有限,科研系统当然支持的,但理论研发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理论涉及到高精尖的军事领域,投入多少是有争议的,比如核聚变,又比如高能物理。
而在应用这一块,军用,军民两用和民用为主如何进行资金分配也是大问题,过去国家穷,对纯粹的军用投入一直是忽略的,但到了此时此刻,国家钱不少了,很多人就认为纯军用投入要加强,很多缺失的课程要补上来。
还有一个大问题,中国的科研系统内部,存在着土专家和国外留学专家的区别,事实上,这一世由于大量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存在,土洋专家区别并不是那么明显,基本上,每一个人能出头的专家都有洋老师。
但有些人没有出过国,有些出过国,这就有差别,而出过国,去过苏俄,和去过欧美又是两回事,目前总体是出过洋,且前往西方的科学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三十年代有资本出国的绝大部分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民国精英人士!而谷景生推出的这位中石化专家,则有些不同,他出身比较贫寒,又是山西学院化工系毕业,战争中搞化工表现非常好,后来去了一趟东德进修,对他这样的出身,自然有一堆人不爽,认为他不配代表科研系统进入中央局。
对谷景生挑起这个事情,谷雨保持沉默,表面没有站队,但实际站在土专家一边,而党内高层,则一边倒的支持谷景生,很多同志甚至说了一些受够了,终于等到这一天的说辞,虽然有些过,但这一切的出现,并不是无因!
科学家也是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喜欢掺和政治,有人喜欢钱,有的人喜欢搞小圈子,排斥异己,有的人则是喜欢下面的学生!
谷雨总体很宽厚,但对这些科学家肯定有所喜好,而且他也不是没有防范,这些年中国各个大学的校长一直都是精心挑选的行业外精英,尤其是解放军退役将帅们,而不是让科学家做校长。
他这样的做法也引来了很多人的诟病,有很多很多人想着教授治校,谷雨就不买账,而且他还振振有词,艾森豪威尔可以做大学校长,为什么我们的将军不能做校长?校长看得是管理能力,又不是科研能力,将军们能带大军,管学校还是可以的!
你们说解放军文化水平低,解放军中同样有不少秀才,都什么时代了,还把带兵将军当成大字不认识一箩筐的武夫?
就这样,这些年,中国环太党与科学家们就这么凑合着过,虽然科学家们在研发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也做过国家主席、副主席,但在政治权力上还是有所管制的!
三四十年代人才不多,后来虽然搞了一堆德日专家,但也不可能百分之百信任,好不容易熬到土专家们冒出了不少,可以承担大用了,自然要做一些必要调整。
让一位土专家进入中央局就是信号,接下来为了中国的科研事业长盛不衰,一些思想保守,学术水平不怎么样,作风不是很好的专家就要请他们退休,并尽可能打破他们的小圈子,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当然了,要想做好这些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不能让广大科研工作者伤心,所以作为这个国家实际领导人的谷雨就不方便表态。
虽然他不表态,但还是对女儿丁承德交代了一番,要从学术腐败和品行问题上抓一抓,导师可以做资本家,但不能做封建学阀,欺男霸女的要收拾,搞父子相承的要收拾,搞学术腐败的要收拾!
反倒是科研经费这一块要谨慎,搞学术研究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有一些浪费不可避免,但有些浪费就不能接受,总想着购买国外的高能研究装置干什么,嫌弃中国科研经费太多吗?一边去,前世吃亏了,这一世怎么也不能再吃亏......
第353章 一喜一忧
退休在家的谷雨心思还是放在国内政治上,想着好上加好,但苏俄就不同了,苏俄的国内政治没什么好说的,一潭死水,勃列日涅夫病着,垂垂老矣的大佬们做做样子,事情都是手下在做,哪个死了,就从官名簿中找一个出来替代。
骤然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对苏俄的帮助很大,不仅赚到了更多的外汇,欧洲也更在意与苏俄的合作,老毛子心情大好,此时的波兰虽然情况不少,但也不是不可控,给一些援助,波兰的债务或许会慢慢化掉。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虽然成立,但内斗还是挺厉害的,左翼势力不断壮大,或许会出现十月革命,苏俄对此寄予厚望。
阿富汗阿人党在苏俄的支持下,已经控制了阿富汗主要地区,虽然各个民族还有这样那样的骚扰,但阿富汗的胜利近在眼前。
眼看着饮马印度洋就要成功,可尼赫鲁的女儿,忠实的亲苏派,英吉拉—甘地上台后,竟然停止了军事行动,寻求与中国、巴基斯坦的谈判,还恢复了贸易往来,这自然引发了苏俄的强烈不满,我还在支援你了,你怎么先退了?你退了,我们怎么跟中国谈?
更让苏俄不能容忍的是,印度响应了美国卡特政府的和平建议,英吉拉—甘地还批准了一项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印美关系似乎更进了一层。
尼赫鲁时期,印度奠定了基本发展模式,国内搞所谓的民主选举,但经济上却效仿苏俄搞计划经济,也就是政治学西方,经济学苏俄,其与中国完全相反,这也获得了苏俄的青睐,经济决定政治,只要国大党一直执政就没什么区别嘛!
不过几次南亚战争奠定了印度的格局,需要打仗了,亲苏派上台,争取苏俄的援助;打了败仗,亲西方派上台,利用西方的关系争取缓和,然后过几年被亲苏派代替,毕竟苏俄真舍得给,而西方抠门得很。
但这一次不同,亲苏的英—甘地竟然一反常态,这自然让苏俄恼火,不过英吉拉—甘地也有苦衷,她告诉暴跳如雷的苏俄大使,印度打不下去了!
自建国以来,印度隔三差五的打仗,大量资金被花在军费开支上,国内都没怎么建设,各种基础设施都是英印时期的产物。
被中国攻击电力系统后,印度也只是做了一些弥补,很多地方还时不时停电,印度不可能对巴基斯坦下狠手,逼急眼了,中国再对印度电力系统动手怎么办?
骤然出现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对依赖石油进口的印度损害非常大,印度财政已经扛不住了,又不能对巴基斯坦下狠手,又白白消耗财政,英—甘地没有选择,只能走右派路线,缓和局势,要不然她很快就要被赶下台。
英—甘地虽然还想着苏俄的援助,态度比较低调,但意思很明显,现在除非苏俄摆明车马炮,直接来一把大的,不求巴基斯坦,但求直接出兵,印度才会下场,若是苏俄还是现在这种政策,躲在后面,让印度冲锋在前,对不起,印度不配合!
英—甘地在将军的同时,也表示了强烈的不理解,苏俄怎么也比中国强大,为什么中国可以派出志愿航空队,苏俄就不能针锋相对呢?
苏俄大使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刻站起来,暴跳如雷的发作起来,“英吉拉,联盟给了你这么多援助,不是让你说这些东西的...”
英吉拉也不爽了,明明是苏俄的问题,为什么推卸到印度身上,这还没有接壤就这样了,这要是接壤了,那还了得?她更加坚定了态度,要不断的薅羊毛,但在利益上要坚持,现在苏俄被包围了,他们需要盟友!
“大使先生,您想让我谈什么,想和您谈印度的铁矿石不要卖给中国,您做得到呀!”
英吉拉—甘地和苏俄大使大吵了一架,各不相让,英吉拉—甘地还要求驻苏大使抗议苏俄大使的态度,认为这不是对印度友好的做法。
苏俄高层获悉后,自然非常不舒服,但苏俄和印度没有接壤,苏俄有力使不上,万一激化矛盾,印度人不允许苏俄舰队留在印度,反而麻烦了,所以苏俄只能拉拢,他们不得不召回大使,并给予印度更多的援助,做一些安抚。
苏俄不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折腾,印度想谈就谈吧,只要有中国在,印度就离不开苏俄,苏印关系不至于出现大的变动!
苏俄的退让极大的增加了英吉拉—甘地的声望,印度人最擅长得寸进尺,苏俄竟然这么软弱,那我们完全可以多要一些......
面对印度新的援助要求,苏俄高层并不是太在意,老毛子别的没有,武器多得是,给就是了,满足印度的胃口,当然了,铁矿也要多挖一些,铜矿换中国的日用品符合苏俄的战略目标,多一些也好。
虽然中苏在南亚问题上针锋相对,但也没有彻底撕破脸,在获得F14战斗机等一些相当不错的飞机,并拆解回国后,中国允许苏俄技术人员来华,共同研究美国的先进飞机。
老毛子对军事格外在意,自然接过了中国的橄榄枝,更好的了解美国飞机,对苏俄正在推动的第四代战斗机研发还是很有帮助的,而接触了F14之后,苏俄就发现F14战斗机水准非常高,同样的是可变翼,米格23与F14的差距相当大!
苏俄高层了解之后,相当心烦,前线战斗机米格29还好,试飞发现机动性非常强,虽然腿短了些,航电差一点,但总算达到了设计目标。可苏27就明显不太行了,研发非常不顺利,实试飞不断出事,而随着对美国F15战斗机了解的深入,苏霍伊设计局认为原来的设计方案不够先进,他们竟然有重来的想法,这款投资巨大的飞机不会失败吗?
此时美国三款三代战斗机已经服役,苏俄只有缺陷不小的米格29正在试飞,与美国战斗机几乎相差一代对苏俄的国防安全是巨大的压力。幸好,苏俄短时间内只需要面对美国一家的压力,此时在东方,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研发同样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这几年,苏俄一直想把米格23飞机出售给中国,不过中国兴趣不大,在中国人眼中,他们的歼六B比米格23要好,按照中国的分类,米格23不过是一款单发涡喷二代飞机,跑不了太远,也没办法承担低空作战的重任,对中国几乎没什么用。
中国人认为歼六平台还有继续改进的潜力,目前中国的西南航发的国产涡扇已经下线,据说这款发动机中间推力可以达到5.4吨,加力推力可以高达8吨以上,推重比在6左右,虽然不是非常先进,但已经勉强可以作为三代机的发动机。
中国正依托这款发动机研发歼六C,这款飞机已经在试飞,中国人号称这款飞机机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虽然没有使用电传飞控,但拥有各种先进航电,将拥有四代机的强大战斗力......
中国真正有好东西,一般秘而不宣,但中国这么吹嘘,恰恰说明他们底气不足,这样吹是为了未来出售方便。
苏俄根本不相信,一款改进型战斗机达到四代机水准,怎么可能?苏俄更认为这是中国第四代战斗机歼7的研发遇到困难的无奈之举。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西南航发对德国血脉的发动机改造已经达到了极致,很难再搞出更大推力的发动机,而中航发的研发能力不强,心思一直放在吃透美苏英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有限,这一切都导致中国推重比达到7的下一代涡扇发动机的研发遇到了严重困难。
为了避免发动机失败导致下一代战斗机失败,中国不得不启动了歼六C的研发,给下一代战斗机争取更多的开发时间。
所以苏俄高层乐观的认为,等到米格29大量装备,并出口印度,印度的日子就会好过不少,可以极大的约束中国的扩张......
但就在此时,苏俄安插在中国的高级间谍传来了两个让人震惊的消息,电子信息进步很快的中国高级军事专家在总结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和南亚战争的经验后,提出了信息战争概念。
中国专家认为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卫星导航越来越精密,精确制导武器的逐步推广,未来战争制信息权战争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苏俄在集成电路领域的落后,意味着其在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不仅落后于美国,还将落后于中国......
中国专家的意见得到了中国高层的认可,中国正依托其对信息战争的理解研发各种武器,包括先进的导航卫星、防空网、预警机、新型驱逐舰和三代战斗机等等。
对这份军事战略报告,苏俄军方有的支持,有的不屑一顾,争论不小,普遍认为中国即便有这个想法,想真正建成一只信息化军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一块要花的钱是海量的,而且到了爆发核战的世界大战,这一套搞法未必有用。
不过苏俄方面对另外一个绝密情报则相当震惊,甚至是瞠目结舌,情报显示中国人正在秘密研发隐形攻击机,可以携带几枚激光精确激光制导炸弹攻击敌后方战略目标,据说这款飞机的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已经在试飞中。因为隐形飞机的研发取得突破,加之歼六C的试飞显示其拥有不俗的战斗力,中国大幅度提升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发指标,有意研发一款具有较强雷达隐身能力的下一代战斗机。
中国还正式规划了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发目标,这款战略轰炸机将拥有强大的隐身能力,可以无视防空雷达网的侦察,且还可以携带多种攻击武器,对美苏发起毁灭性打击,从而拥有真正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
一开始苏俄并不相信这个情报,但通过仔细分析各种卫星照片,加之其他渠道的信息来源,苏俄确定中国确实在秘密研发一款飞机。
再考虑到中国五十年代就和苏俄商议共同研发隐形技术,苏俄一直不怎么重视,认为目前还远不到应用的地步,难道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秘密研发?
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受命评估,他找了一群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评估一番后认为已经实现了亿次计算能力的美国巨型机完全有能カ。
中国对计算机的研发投入一直非常大,也已经搞出了运算速度千万次以上的大型机已经研发成功,理论上说,通过一系列简化计算,中国应该也有一定的研发能力。
一直坚持信息战概念的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在汇报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恐怖的设想,若是美中果真都研发了具有极强雷达隐身能力的飞机,苏俄这些年辛辛苦苦建成的防空网将一钱不值,一旦战略节点被炸毁,末日就要到来!
相反,若是美中都搞出了防御能力很强的自动防空网络,再配合卫星的使用,苏俄的核反击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到时候打出去的核导弹威胁不够,对方却可以轻松收拾苏俄!
即便是常规战争,苏俄也非常被动,中国在1970年的南亚战争中已经使用了反辐射导弹、激光制导炸弹,而中国军用自动指挥系统一直在推动研发,若是苏俄再不奋起直追,那就完蛋了!
虽然奥加尔科夫元帅有明显危言耸听的成分,但相关情报来源非常精准,而且种种情报也显示中国这些年一直都在大规模投钱搞这些东西,苏俄能不紧张吗?必须加大相应的投资,幸好现在油价涨了,看来必须增加投入了!
眼看着中国越来越强大,苏俄对中国的忌惮越来越深,与中国有关的各种动作也小心起来,可让苏俄无语的是,美国就是盯着苏俄不放,虽然美国搞得是缓和战略,但苏俄试图打开美国贸易的希望早已经落空了。
美国大使也把苏印出现冲突一事报告了国务院,美国国务院评估一番认为,苏俄不愿意直接对抗中国,让印度人十分失望,可以乘机分化苏印关系,美国应该增加对印度的援助,如此一来,南亚局势就彻底稳定了。
不过与国务卿万斯不对付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印度即便与苏俄出现一些分歧,也不会改变外交上亲苏的立场,这是印度的国际大环境决定的!
印度不可能亲美,因为美国和中国一样都不希望印度统一,一直搞的是印度次大陆的战略平衡,只不过中国在明,美国在暗。
美国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战略,也就注定了印度外交的大格局,而且印度每一次挫败之后,都会上一个右翼政府,与西方缓和,同时在表面上与苏俄疏远,这一次不过是故技重施。
布热津斯基的态度是印度需要做出更多,更积极的表态,是印度有求于美国,凭什么美国要拿出好处给印度?南亚方向对中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欧洲,中东,有中国盯着,苏俄在南亚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更不要说苏印都有矛盾了!
布热津斯基这番话获得了卡特的认可,这段时间国务卿万斯的地位下降了不少,原因很简单,万斯处置伊朗问题不当,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万斯一厢情愿的认为搞得天怒人怨的沙阿下台后,会出现一个搞民主选举的新政府,但现在伊朗的局面却出乎了美国的想象,民主派根本稳定不了局面,军队一盘散沙,反倒是霍梅尼教士一派和左翼势力越来越大。
由于伊朗银行危机爆发,无数家破人亡的伊朗人在仇恨沙阿的同时,也恨上了美国金融资本,在伊朗人的不断冲击下,美国在伊朗的商务机构损失惨重,很多企业被迫低价出售,然后被霍梅尼一派控制住!
美国也不傻,当然看出不对劲了,这么搞下去,伊朗不会变成美国的敌人吧,伊朗可是美国在中东的支柱国家,这要是丢了,卡特政府在外交上就是巨大的失败。
美国商界的巨大损失不说,美国军队也在不断抱怨,伊朗飞行员驾驶着F14战斗机、F5E飞机和P—3C反潜机跑到中国,严重便宜了中国......
更麻烦的是,伊朗停止石油出口,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上涨,又引发了新一轮通货膨胀,逼着沃尔克进一步在加息,沃尔克不断加息,对美国企业和个人消费是巨大的冲击,那么高的贷款额度,有几个人扛得住?美国经济越来越萧条!
幸好中国入关,增加了对美国廉价商品的出口,美国民生影响小了不少,但美国的失业率却不断上涨,所以美国上下对卡特政府在内政上的无能抱怨不断,卡特相当头疼,对万斯的信任度自然大打折扣。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