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97节
在去年十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前夕,科兹洛夫联手勋总、苏斯洛夫等苏共其他主席团成员对权势滔天但得罪了一大堆人的谢列平和乌克兰一把手波德戈尔内动手。
科兹洛夫原来想给波德戈尔内一个闲职,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难度比较大,他旋即把目标主要针对谢列平,原因很简单,生瓜蛋子谢列平上的太快,本来就得罪人,而且他还非常喜欢逼逼。
谢列平今天说不要警卫,说这样做脱离群众;明天说不要到处挂肖像,不要给自己授勋;后天又说要审议给领导人提供的特权,还支持报纸批评一些丑恶现象等等。
谢列平这一套搞法让所有的中央主席团成员都讨厌他,都不想再见到他,这也给了科兹洛夫机会,科兹洛夫就和其他领导人商议咱们给谢列平同志换一个岗位,这得到了其他主席团成员的支持。
就在苏共中央全会召开前夕,科兹洛夫突然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提出谢列平同志比较年青,缺乏地方历练,提议他和波德戈尔内对调,同时更换一个更加稳健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科兹洛夫发言后,两个当事人选择了沉默,这样的调整,波德戈尔内取得了进步,谢列平也不是太反对,乌克兰作为苏俄第二个加盟共和国地位相当高,他担任一把手,虽然离开了莫斯科,但总比什么建议都不被听取好,可以实实在在做一些实事。
虽然看起来都不错,但两人也都知道,这样的调整相当于被调离了各自的老巢,自然清楚这是科兹洛夫加强领导的手段,不过此时其他厌烦了谢列平的高层都表示支持,两人只好选择默认。
而谢列平在被调到基辅之后,迅速发现乌克兰的问题不少,其中最让他不能接受的就是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倾向越来越厉害,他迅速与波德戈尔内的亲信二把手谢列斯特闹起了矛盾。
因为钢铁同志搞得太过分,他死后,苏俄在民族政策上不断进行妥协让步,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相继扩大了各加盟共和国在经济、文化事务方面的自主权。
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钢铁时期“俄化”的语言政策出现了一些松动,比如在1956年8月,阿塞拜疆宪法中增加“将阿塞拜疆语和俄语共同定为官方语言”的条目,要知道,阿塞拜疆修改宪法的举措,并没有经过苏共中央的允许,但苏共总要给你并未对此做出干涉。
本土化政策再一次被摆上了台面。简单地说,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本土领导人,原则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升迁的可能。不过,他们很难做到“更近一步”,即在中央最高层担任要职。
但苏俄这一套搞法并不是很成功,因为“大清洗”和“民族压迫”政策所带来的恐惧,苏俄的地方民族精英们极为看重“表达自由”和“文化和语言传播自由”的权利,一些地区甚至还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举措。
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当地居民借“本土化”的口号,公开遵守穆斯林习俗。显然,这样的尝试不仅没有得到中央的支持,还被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人民作家”拉希多夫点名批评。
一言概之,苏俄高层推动的“补锅举措”,很难无法弥补这些“被压迫”民族的历史伤痛。与此同时,一些带有“反政府情绪”的民族分裂势力开始暗潮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共中央逐渐意识到,“或许相反的措施会更有效”。
所以到了1958年苏俄的各项政策又出现了反复,当年苏俄颁布了涉及俄语教学的“Thesis 19草案”,简单地说,要求家长在“本民族语言教学学校”和“俄语教学学校”中做出“二选一”。
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俄语教学学校”无疑是更理性的选择,所以此举迅速遭到了非俄语加盟共和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但在苏共中央的巨大压力下,截至1959年底,方案在所有加盟共和国均获得了通过。
同时在苏俄政府的鼓励下,大批俄罗斯人选择“移民中亚”。其中,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成为了很多俄罗斯人眼里的香饽饽。但是,非常多的俄罗斯移民不仅对中亚文化一无所知,还都拥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他们居高临下的态度,让哈萨克人颇为不爽……
而在乌克兰,矛盾同样很大,乌克兰知识分子们发起了旨在“去俄化”的“保持母语纯洁性”运动。1963年2月,他们在基辅召开“乌克兰语言问题大会”,并在大会上提出,“希望政府在所有组织和企业里、铁路等交通工具上和进行贸易过程中,广泛使用乌克兰语言”。
而且乌克兰的民族团体并非都是温和的,在乌克兰西部地区,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不仅会在公共场合悬挂乌克兰国旗、散发“反苏”传单,甚至还会做出暗杀共产党员、在公共场所纵火等暴力活动,以示抗议。
苏俄高层把强硬派代表人物谢列平派到乌克兰,本身就有压制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意图,而谢列平来到乌克兰之后没有多久,就吃惊的发现乌克兰总理谢列斯特的立场有问题。
此时在苏俄范围内,越来越多过去遭到禁止的人物逐渐“解冻”,开始恢复了作为学者的名誉,于是乎历史学家们也就开始探讨先前禁止涉及的问题。
有关乌克兰历史的新的杂志刊物也开始出现,大型百科全书式的出版物也开始着手进行,而这些操作都得到了谢列斯特的支持。
而在经济上,谢列斯特也比较离谱,他在苏俄的投资分配上努力为乌克兰争取到更大的份额,并在经济管理上为共和国争取更大的控制权,甚至于在乌克兰党的会议上公开提出“关于赋予乌克兰在国际上签署贸易协议的权利”的提议。
按照当时的苏俄宪法,他的建议似乎“不存在问题”,不过,谢列平依然将这一提议定性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的严重表现”,对谢列斯特进行了严厉批评,同时追捕了一批反苏分子,两人的矛盾迅速激化,直接闹到了中央层次。
这下子苏共中央坐蜡了,站在中央的角度,谢列平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谢列平这么干的时机很不成熟,此时新的苏共中央面临着太多问题,他们不是没有看到越来越严重的民族问题,而是苏俄新中央威信不够,需要拉拢地方实力派,首先解决经济类的棘手问题。
这就要求苏俄在民族问题上做一些让步,但谢列平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后,科兹洛夫就很麻烦了,不支持吧,他这个强硬派会立刻变成妥协派,这直接动摇根基;支持吧,党内的乌克兰帮又实在太强,而且各加盟共和国都看着呢!
虽然科兹洛夫非常希望看到两人咬起来,好从中牟利,但他时间太短,科兹洛夫提拔的人还没有起来呢,这样一搞只会便宜勃列日涅夫。
事实也确实如此,就在此时勃列日涅夫说话了,他是俄罗斯人,但祖父在19世纪末搬到了乌克兰,他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所以不管是俄罗斯人,还是乌克兰人对他都比较支持。
勃列日涅夫还是惯常的和稀泥,谢列平的想法是好的,但这个人一直都这样,过于强硬了,对很多具体工作的执行做的不好,咱们要习惯,
谢列斯特虽然政治上看起来有些稀里糊涂,但他搞经济还是一套,事实证明如果不让他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他可以做不少事情。
现在两个人既然合作不太好,撕逼不断,那就调整一下,谢列斯特调到部长会议担任副主席,谢比尔茨基还是不错的,可以从第一副主席,转为主席,再过一段时间,比如等到苏共二十三大,咱们给谢列平同志安排一个更适合他发挥作用的地方……
勃列日涅夫想办法让亲信更进一步,另一方面自然也要给老大科兹洛夫面子,他知道科兹洛夫想给波德戈尔内换换位置,现在谢列平同志反应乌克兰这么多事情,作为前乌克兰一把手波德戈尔内责任不再少数,他再担任留在中央枢机处是不合适的!
苏斯洛夫表示赞同,柯西金表示赞同,然后科兹洛夫也点头,认为乌克兰未来需要一位稳健的中央书记,然后又指出排名第二的枢机处常务书记基里连科是不错的人选,同时又指出为了加强乌克兰的工作,谢比尔茨基可以进入中央主席团担任候补委员。
就这样,通过一连串的政治交易,科兹洛夫和勃列日涅夫达成了默契,科兹洛夫认可的马祖罗夫成为中央枢机处新的高级枢机,等到苏共二十三大会接替基里连科,排在苏斯洛夫之后是枢机处的二号人物。
而勃列日涅夫则顺利的挤走了谢列平,并击败了与他那一派系作斗争的波德戈尔内、谢列斯特,虽然基里连科丢掉了枢机处常务书记,但保住了基本盘乌克兰,还让谢比尔茨基更进了一步……
就这样,在埃及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基地等领域答应了苏俄的一系列要求之后,苏埃两国达成了协议,苏俄给予了埃及新一轮军事援助,然后两国领导人签署了秘密协议,苏俄答应向埃及提供大批常规武器,并加大对埃及飞行员的培训。
纳赛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回国的飞机上,他沉默不语,为了这一场战争埃及人民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必须赢,上一次的耻辱绝不能在出现了!
以色列对纳赛尔这一次访苏高度关注,他们意识到新一轮战争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美国国内的犹太势力自然就找到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美国政府全力支持以色列……
第102章 复杂的世界
纳赛尔离开苏俄返回埃及,然后埃及军队就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与此前很多次演习一样,埃及这一次演习的规模很大,而且埃及现在的演习都是针对以色列国防的几大支柱做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
以色列国防的第一根支柱是快速高效的动员体制,以色列是个人口很少的国家,建国之初只有八十六万六千人,即便是到了1964年,也不过两百多万人。
因此这个国家无法长期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那样会花更多的钱,占用社会更多的劳动力,只能维持少量军队,战争时期再进行动员。
以色列是个经常要面对战争和冲突的国家,为了不被打败,以色列必须得创建起快速高效的动员体制,他们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就已经创建了类似的准备,包括三大军区,十四个动员区,还有遍布世界的专门机构,必要时可以动员在国外的以色列人参军。
无独有偶,埃及虽然面积不少,但绝大部分人口都处在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也就几万平方公里,埃及政府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惨败后,痛定思痛,也全力建设预备役体系,而每一次演习,埃及政府都会动员预备役,通过不断的演习检验预备役部队的能力,并通过演习选拔优秀的指挥员。
以色列第二个支柱是强大的空军,以色列现在拥有三百五十多架飞机,采用英国发动机,法国设计的幻影3是以色列空军的主力,SO.4050秃鹰式轰炸机是空对地作战的主力。
而在艾森豪威尔威尔统治最后时刻,为了促使以色列在核工业问题上,对美妥协,美国答应出口F104战斗机和A-4攻击机,协议在肯尼迪时期得到了执行,这都是世界水准的先进飞机,这也使得以色列空军成为小而美的精悍空军。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空军装备的米格19并不差,但却被以色列消灭在地面上,并没有看出飞机的好坏,到了此时此刻,埃及空军主要装备米格21、米格19和伊尔28,不过此时埃及空军的规模并不大,即便是加上教练机,也不过两百多架。
苏俄也不是没有出色的飞机,但是空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埃及空军没有足够的飞行员肯定不行,不过纳塞尔连续两次中东战争都被炸得不轻,对发展空军的决心非常大。
纳赛尔自己培养飞行员来不及,但是纳赛尔主义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可是响当当的,在阿拉伯民族运动的推动下,沙特空军都有人驾驶着美国飞机叛逃埃及,虽然此举给埃沙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却给了纳赛尔无数启发。
纳赛尔和苏丹关系不错,而中国这些年也帮助苏丹创建空军,连中国空军的主力的歼50、歼52都卖给了苏丹,歼50、歼52都是在实战中得到检验的飞机,虽然比不上米格21,但也相当不错。
纳赛尔出钱,苏丹出机场,埃及在苏丹养了两个飞行团总共50架空军飞机,其飞行员大多埃及飞行员,也有从其他阿拉伯国家招聘的,而根据与中国新达成的协议,中国又给苏丹提供了2个飞行团48架(2架备机)以及相应的大批弹药,并且将提供一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训练。
如此一来,战时埃及空军就将有三百多架战斗机,虽然打不过以色列,但以色列还要去对付叙利亚,埃及这个空军规模已经足够了,虽然性能差一些,但空军本来就是埃及的不足,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
同时为了对付以色列空军,埃及还从苏俄获得了萨姆2,萨姆3等导弹,同时还装备了大量高射炮,以防御以色列空军,虽然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但有没有是完全不同的。
以色列国防的第三个支柱是装甲部队,以色列装甲兵规模非常大,已经有六个装甲师,下面有近两千辆坦克和四千多辆装甲车,主要使用的是少量的英制酋长主战坦克,主力是英国二战末期制造的逊邱伦主战坦克和美国装备的M48中型坦克。
尤其是使用120mm坦克炮的英制酋长主战坦克,已经成了埃及的心腹大患,为了对付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埃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方面埃及大量采购苏俄的RPG7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并通过这一次出访,成功说服苏俄出口他们刚刚装备的萨格尔反坦克导弹。
另一方面,埃及想尽办法提高装甲部队的实力,T-55、T-62、IS-3都有装备,不过苏俄坦克缺陷太明显,不考虑驾驶者体验,片面追求机动性、火力等性能指标,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好些埃及坦克兵被活活热死,埃及人对苏俄坦克实在不怎么感冒。
相反,二战时期在北非与德国人鏖战多时的中国军队,在使用美军的M3斯图亚特坦克后,惊奇的发现这款使用飞机发动机的美国坦克可以利用其十六叶发动机散热风扇在坦克行进过程中制造“穿堂风”,有效降低车内成员的体感温度。
自此之后,中国对外出口的坦克宁愿降低配置,也要使用这种特殊的散热风扇,而这一套搞法确实起到了奇效,在印度战场上044系列坦克的名气越来越大,孟加拉国和海德拉巴的坦克兵虽然也喊热,但好歹有穿堂风。
所以战后,044系列坦克在全世界非常受欢迎,不仅伊朗、伊拉克、沙特、苏丹购买了这种新型坦克,甚至还少量出口到了拉美,大家伙都对中国搞出一款笔英国坦克还要厉害的坦克,相当好奇。
而且相比于苏俄非常喜欢搞猴版坦克不同,中国坦克没那么多花哨,眼里只有钱的中国军工人,为了更好的对外出口,只要愿意出钱,最好的装备也被用上。
不仅115mm滑膛炮、复合装甲、从未对外出口的反应装甲、激光测距仪、半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埃及军官们看到之后直流口水,当然了,这些东西全部配上之后,价格非常贵,但一分钱一分货,中国坦克可以在行进间顺利攻击对手,这种坦克威慑力太强了!
所以哪怕苏俄非常不满,埃及还是硬生生进口了一批中国对外出口的044G坦克,苏俄不卖给我,还不让我从中国购买,这是什么道理?
埃及拿出了大批物资,又从其他阿拉伯国家那里得到帮助,从中国卖到120辆044G坦克,组成了一个精锐装甲旅,除此之外,中国也给苏丹装备了这种新型坦克,一下子就是80辆。
如此一算,就是200辆坦克,而且还特别准备了大量的配件,看到中国这么大手笔的折腾,这一次苏俄政府终于让步了。
苏俄这一次没有出口猴版,而是答应提供大量新坦克,只要这些坦克装备上埃及军队,埃军不仅坦克数量更多,而且坦克质量也有了极其显著的提升。
以色列第四个台柱就是以色列的情报组织,简直无孔不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就吃了大亏,除了情报机构,拥有先进设备的以色列军队侦察能力也在阿拉伯国家之上,任何阿拉伯的军队调动都难逃以色列人的眼睛……
埃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伤透了脑筋,最后想来想去,调整了办法,按照最笨的办法来,那就是不断的演习,每一次演习都按照实战来操作,随时可以转入实战。
但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内部有以色列情报人员,埃及的作战计划被限制在极小范围内,只有埃及和叙利亚等国的参战国的高层知道,真正需要动手了,一直到开战前两天,命令下达到营连一级,开战前几个小时才下达到士兵,如此最大程度的保密,就算以色列知道,也别想轻易破局。
除此之外,对于以色列精心准备的西奈半岛防线,埃及也做了大量的准备,不仅找到了突破以色列沙墙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埃及在战略上想明白了,有西方的支持,以色列都可以研发核武器了,埃及不可能消灭以色列,甚至完全把以色列赶出西奈半岛都难。
所以这一仗只要能够把以色列的三道防线拿下,然后一边以装甲部队骚扰以色列,一边和利用这些防线,与以色列相持,埃及的优势在于持久战……
为此埃及在战前,大量购买各种物资,而这一次纳赛尔访问苏俄,也获得了苏俄大量的援助,等到这些援助陆续到位,埃及的战争准备自然就更加充分,耗也能把以色列耗死。
埃及这针对性的几手恰好打到了以色列的死穴,随着纳赛尔的军事演习,以色列政府的神经又一次绷紧,他们通过情报发现,纳赛尔这一次访问苏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纳塞尔什么时候动手,他们也不知道。
更麻烦的是,埃及这样的演习次数已经很多,到底多少次,以色列已经数不清楚了,自第三次中东战争失败的第二年开始,埃及就这么玩,每次演习都会长达一个星期,而且一次比一次大,除了军演,埃及还进行了大规模战争动员。
一开始以色列人就精神紧张,不得不进行动员,但埃及人演习完了又停下来了,以色列动员后才发现什么都没发生,埃及只是晃了它一下。
以色列自然受影响,每次动员都得花钱,被动员的人员就得停止手上的工作,全社会都受损失,被这么隔三差五晃点,以色列一开始还紧张,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当然了,也实在折腾不起,不过这一次不同,以色列政府很担心埃及玩真的,不得不再一次动员……
但这一次该死的,埃及演习了七天之后,又一次停了下来,以色列政府则被国内的媒体骂得狗血淋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让以色列媒体非常得意,他们实在不能理解政府的行为,太担心了。
但事实上,此时的以色列政府并没有那么自信,以色列很清楚,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国力差距太大了,面对埃及的阳谋,以色列真心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跟随。
更麻烦的是,这一次与第三次战争不同,第三次战争时,埃及与苏俄的关系才刚刚创建不久,不算很密切,可现在完全不同,埃及已经得到了苏俄的全面武装。
除此之外,中国也全面倾斜埃及和阿拉伯国家,对埃及出口大批坦克就是证明,中国还出口了大批武器给苏丹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这些武器到了战时,也很可能被埃及使用。
更可恶的是,中国一直坚持要把以色列、印度拉入到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中,还不断要求核查以色列,给以色列的核武器发展制造了一大堆麻烦。
对苏俄的选择,以色列当然理解,可对中国的种种操作,以色列非常恼火,他们也不是没有通过外交渠道与中国联系,试图阻拦中国武装阿拉伯国家,但中国的回复是中国需要加入关贸总协定。
看到中国的回复后,以色列自然明白过来,中国表面上是逼着以色列帮忙游说美国国内的犹太集团,让各个犹太集团支持中国入关,可以色列的分量根本没有那么重,中国明显是把以色列当成和美国讨价还价的棋子了。
犹太人一直傲慢的要命,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被中国要挟,虽说中国发展很快,但既然讹诈到他们头上了,以色列自然火冒三丈,可又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以色列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正在美国访问的以色列总理也到处抱怨,现在以色列的对手不仅仅是阿拉伯国家,更是中苏,这样下去,就算以色列是铁打的也扛不住呀!
说起来,非常有意思,那位一贯反中的Stone Wu这个时候又冒出来了,他认为随着中苏两国都把扩张的重点放在中东,美国自二战结束至今执行的外交政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Stone Wu的文章指出,随着英国逐渐退出中东,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实际上在激化,阿拉伯国家对石油价格偏低,石油利益分配太低一直十分不满,这也让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民族主义国家与海湾产油国极其复杂的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他们找到了共同利益。
埃及、叙利亚需要收复失地,离不开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其他阿拉伯国家需要收回石油资源,但自身力量又不够,他们需要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主持,好发动群众,这两股力量借着收拾以色列找到了共同点,这一点从历次阿盟会议对以色列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就可以看得出来。
Stone Wu警告美国政府正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美国每年都要从中东进口大批石油,一旦阿拉伯国家借着阿以战争的机会,以石油为武器,要挟美国和欧洲,这必然会严重的影响美国经济,同时也会严重的影响西方盟友的经济,甚至有可能影响东西方的力量平衡。
为了论证这一点,Stone Wu列举中苏两国众多的经济数据,目前中苏两国各类基础物资的增加速度太过迅速,按照两国对外公开的规划结果,到1970年中苏两国的基础物资数量都将无限接近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从所未有的极大变化。
不仅仅基础物资数量越来越接近美国,中苏两国的科技实力也不容小觑,苏俄强大的军工自不必说,中国同样不容小觑,中国不仅有独立的核力量,中国虽然在绝大部分民用和军工工业上落后,但中国也有一些明显的亮点。
一旦石油价格出现巨大波动,经济转型更加依赖使用的资本主义阵营很可能会陷入危机中,而中苏两国则恰恰相反,因为两国是石油出口国,他们会从中获利。
中苏两国那么支持阿拉伯国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扩张,也跟经济有关,苏俄现在的石油年产量已经达到2亿吨,而且还在开采储量巨大的秋明油田,未来的出口量只会越来越大。
而随着天方油田和中国大庆油田等关键油田石油产量的直线增长,中国也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少量石油对外出口,未来也应该有不少出口。
中苏两国肯定无法接受目前较低的油价,这会直接影响两国的外汇收入,除此之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出产国之一,石油涨价了,中国大量出口的天然橡胶肯定也会涨价,这也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的外汇收入。
Stone Wu对中国领导人谷雨很了解,说他是出了名的无利不起早,他不断加大对中东军火的出口,肯定想借着战争的机会,拉一拉油价,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直指美国的要害。
而一旦美欧经济因为石油问题出现经济危机,必然会加大对中国廉价商品的进口,也会扩大对中国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出口,简直是一举多得!
Stone Wu建议美国加大的对中东两大支柱伊朗和以色列支持的同时,也要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的分化力度,办法很简单,适当的增加给各个产油国的分成,这不仅会增加美国在海湾的影响力,也会让那些本来就担心阿拉伯民族运动的国王们忌惮纳赛尔……
Stone Wu也认为随着中苏两国国力的不断增长,美国已经不太可能同时长期压制中苏两国,也要加大分化,他认为美国的战略重点永远是欧洲,这就注定了与苏俄的对抗不可避免,这就要求美国加大对中国的拉拢力度。
虽然美国与中国签署了新一轮贸易协定,降低了中国的进口关税,但美国对中国入关设置了过高的门槛,不仅没有起到拉拢中国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促成中国进一步靠拢苏俄。
中国一边大量对苏出口中国农产品和轻工业品,让苏俄可以心无旁骛的加大军工和重工业,与美国对抗;一边不断在中东这一类直接关系美国利益,但美国影响力又不是非常深的地方挑事,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成本。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