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278节

  其实有些道理。

  无论是辽金,或者蒙古,包括未来的大清。

  起家都在东北。

  大漠缺乏物产,需要靠着贸易才能维持,而东北不需要。

  无论是马还是弓等战略物资,东北都不缺。

  反而因为森林和极端的恶劣环境,这些成为了东北的地利。

  俄国之所以能在历史上轻易的征服大漠和东北,除了商业上的利益,主要是因为大清。

  大清的主导下。

  别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人口暴增,唯独大漠和东北的人口在骤减。

  东北的潜力远高于大漠。

  可大清对东北的限制也是最严苛的,整个东北都没有多少人口,所以才给了俄国捡便宜的机会。

  反观如今。

  王信皱着眉头说道:“努尔干的人口虽然不多,却也是不少,天寒地冻,人极为兼任,而外人却无法轻易立足,没有地利;又有东平郡王和辽东都司如此复杂的局势,可以看成没有人和,这些年里,不光内地遭灾,努尔干遭灾更为严重,所以也没有天和。”

  众人仔细听王信的分析,时不时点头。

  王信叹道:“天时地利人和皆无,所以大同那边的模式无法照搬。”

  众人无言。

  良久。

  曾直苦笑一声,感慨道:“难道任由辽东局势糜烂不成?”

  “除非集全国之力。”

  王信认真道。

  商业追求利益,大漠疲软,加上自己学西班牙人,用了些许不光彩的计谋,所以才能根据当地特色,推出了现在的大同模式。

  但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利益的。

  俄国东扩没有地理阻碍。

  反观内地,北边是蒙古高原,东北是外兴安岭,水路交通都不便,不像俄国,可以沿着河流往东而行。

  加上内地的棉花种植和织造业发达,大大降低了对皮毛贸易的需求。

  至于东北。

  东北比大漠要难征服。

  那么利益与得失算计下,明显要亏本的情况,那么只有集中政治和资源,通过自上而下的权力来主导,才能推动开来。

  比较松散的地方大户,不可能发起如此高效的模式。

  比如谁来当头?

  而且是说一不二,掌握实际大权的头。

  没有大户甘愿让出去的,他们连现在的皇帝都不愿意接受。

  历史已经证明。

  如地方乡绅大户们主导的南明。

  曾直听出了王信的话音,越发的失望。

  “想不到偌大的大周,竟拿不出可以解决辽东的方法。”

  张云承感慨。

  王信没有说话。

  以前趁着中国内乱,偷偷占据东北的高句丽,大一统的隋朝在此地栽了跟头,后来还是大唐集全国之力,数次征伐才彻底拿下。

  已经消亡的大明,自身还没有大周的皇权斗争,也没有大周实封的异姓王这些因素,结局一样栽了跟头。

  虽然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努尔哈赤这个人。

  可王信很确定,努尔干的问题不会小。

  虽然不敢肯定辽东未来的局势,可哪怕被大周平息,也绝对不简单,要耗费不少的国力。

  大同的模式,解决不了努尔干的问题,只能在努尔干发挥善后作用。

  王信说的有条有理,众人不疑。

  张云承虽然感慨,却不是很在乎,关外苦寒之地,比起朝堂大事,算的了什么。

  连陆仲恒也没有太过关注。

  大周实封四位异姓王,除了当时四王八公实力强大,太祖皇帝又不够强势外,也有封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的原因。

  辽东也好,云南也好,西北也好,大宁也好。

  税收没有多少,开支却是不小。

  沉重的负担。

  王信理解几人的想法,却不赞同,本质上还是实力不够的问题。

  大明收复了交趾,结果又丢失,从本土变成藩属国,不是军队不行,而是文官不行。

  曾直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一脸诚恳,竟然说道:“不知道王将军身边可缺人手,如不嫌弃我的才能不足,愿为将军手下一书吏。”

  陆仲恒和张云承吓了一跳。

  王信也没想到。

  “程老弟,这是为何?”

  张云承连忙问道。

  曾直脸色严肃,解释道:“王将军在大同的做法与众不同,小弟大开眼界,且认为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只怕王将军不愿意收留我。”

  “怎么会,我正缺人。”

  王信笑道,“只是耽误了程老弟的科举,却是我的罪过。”

  曾直见王信没有直接拒绝,松了口气,高兴道:“科举不急于这两年,而且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多出去走走,开开眼界,反而有利于科举。”

  “这话说的不错。”

  陆仲恒认可道。

  他也是多年不参加科举,但是那些年并没有荒废。

  见状,王信也不再推迟,也的确需要人,开诚布公道:“我和大同大户们的合作,目前靠着薛家的关系维持,需要一个值得相信的人去帮忙打理,如果程老弟愿意的话,商行的事就麻烦程老弟了。”

  也不是真打理。

  如果的确是极为重要的差事,哪怕多么缺人,王信也不会所以用才见过一面的人。

  但说不重要也不至于。

  曾直的确合适。

  他到底只是个举人,自己用得起他。

  又是大户子弟,又与大同地方没有牵连,加上陆仲恒的关系,是不二人选。

  而且王信也想多了解下辽东和努尔干。

  朝廷目前没有把努尔干放在眼里,或者不够重视,王信却不敢大意。

  曾直见王信安排的差事,刚好是他想要的,内心大为感动,刚才还在怀疑此人,没想到此人做事如此磊落,曾直不再怀疑王信之言。

  也对大同的模式更为好奇。

  不过接下来,还是要等朝廷的结果,水落石出的那天,跟着王信一起回大同。

  陆仲恒点头答应。

  回去后就开始鼓动,绝对不会少了大同西军的粮草。

  送走了陆仲恒等人,王信一脸轻松。

  多久没有这么痛快。

  朝廷能安排的粮草当然越多越好,给的越多,自己的积蓄越雄厚,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就越高。

  没办法啊。

  老中人就是如此。

  广积粮是融入到了骨子里。

  平日里没事就多积蓄。

  有事更要积蓄。

  第二日一早。

  王信回去贾府,贾政果然等着王信。

  两人来到书房。

  “张阁老真的会同意?”

  贾政惊呆了。

  这大半年来,王信为了大同的事情跑上跑下,贾政看在眼里,内心却不是很坚定。

  因为王信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异想天开。

  大同军镇本来就有了永兴军和天成军,再分一路出去,设大同西军,这是人脑子想出的事?而且王信才多少岁?

  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才是佐击而已。

  才过了几年!

  又要升官了?而且还独领一路。

  从独领一军到独领一路,王信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实权武将啊。

  走的如此之稳,贾政内心忍不住羡慕嫉妒,实在不敢相信,怀疑的话脱口而出。

首节 上一节 278/3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