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297节
将军的脑瓜子的确够灵活。
“以聚众昌的名义去招人,最好让薛家老爷去办,咱们不出面。”赵雍随后说道。
“把人单独拉到一起,不要与别人混在一起。”
众人纷纷讨论。
王信听了听,基本没有问题了。
这就是环境决定。
现在随着军队的人数增加,士气已经无法达到忠心耿耿,甚至在扩兵的那段时间,掉到了忠实以下,好久才升了回来。
等军队人数过万,以以往的经验,士气必然又会掉到忠实以下。
不过随着自己升官。
参将的职位,可以看到九个属下的状况。
一个月看九个,每年看一次,可以绑定一百零八个,每半年看一次五十四次。
如果慎重起见。
每三个月看一次,也有二十七个。
虽然无法保证所有的军官,但是可以时刻监督高级将领,以及对自己很重要的军官。
但是这样的效率并不好。
每年看一次就够了,虽然这一年足够发生许多意外,但是做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完全需要依赖系统,那自己的做人的能力也太差劲了。
那么每年分一半给军官,分一半给自己的亲卫。
自己带领两百亲卫。
每年分一批出去做军官,五十四个名额够用。那些真心实意的人分去军队,而那些口是心非的小人,自己记上一笔暗中淘汰。
如此下来,效果才是最好。
并不完全是为了让军士们忠心自己。
军队不同其他。
一条心最重要,所以不希望有小人混杂在其中,大家团结一致,也是自己至今百战百胜,哪怕以寡敌众也能取得大胜的关键原因。
现在随着军队的人数增多,自己无法再保证每名士兵的忠诚,甚至连许多军官也看顾不过来。
但是依然要尽力保证,军官层面上的一条心。
还是为了打胜仗。
民兵的事情,以及请薛岩出面,王信交给赵雍去跑。
张灿和马范,还有刘英等人训练骑兵。
汤平训练炮兵。
刘通赵胜等一样如此,各司其职。
王信留下严中正。
“我的两百亲卫大多是军中孤儿出身,其余也是从军队挑选出来的,这几年勤练武艺,常加操练,骑射也没有放下,各个都算精兵。”
王信介绍道。
听完王信的话,严中正大惊。
陈志兴这位禁军总教头,严中正第一次晓得,竟然早就到了王信手里。
“之前在京营,我随将军去河西营几次,为何没见到陈教头?”严中正好奇道。
“他在河西营一呆两三年,想老家了,我给他放了半年假。”
王信解释。
陈志兴年纪大了,不能让他遗憾。
他愿意回老家就回,愿意留在河西营就留。
以他的年龄,无论什么选择,那里就是他的归宿了。
陈志兴这两年尽心尽力,毫无保留,一身本事都教了出来,王信很感激他,所以无论怎么样,河西营都会有他的位置。
骑术、弓术、武艺、火炮等。
亲卫们都能学。
但是缺乏成为军官的知识。
赵雍是南方军。
张灿是边军骑兵。
除了这两位原来的军队军官,其余的多是自己带出来的。
相比较严中正的全面,赵雍和张灿显得太单薄了些。
王信不再隐瞒,直接问道:“我想要让你成为亲兵营的军事教官,负责培养他们成为军官。”
顿了顿。
王信又说道:“如果你不愿意,想要带兵的话,我也支持你。”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
尽量尊重别人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想法强加于人。
严中正迟疑了起来。
“不急。”
看严中正久不开口,王信笑道:“给你几日的时间,你可以四处逛一逛,想清楚了再来告诉我不迟。”
严中正欲言又止。
王将军明显是希望让自己当教官。
一则不愿意把自己的本事平白交给别人,二则亲卫营虽然靠近王将军,但自己也很难立功,自己跟着王将军来到边关,当然还是想要多立功,为自己的子孙多拼一份前程。
可要是拒绝的话,王将军脾气虽好,可自己也不能大意。
万一王将军心里对自己不满,自己不定哪天死在了边关,连尸体说不定也找不回来。
“放心吧。”
王信知道严中正担心什么。
这年头可没有不抛弃不放弃,背后打黑枪才是主流。
“你是我带来的,你也要相信我的人品,多想无益,不如多出去走一走,自己亲眼看一看。”
严中正不再犹豫。
“喏。”
拱手领命。
严中正离开后,王信看了眼面板。
“很乐意支持。”
严中正的态度不算差。
以前自己身份低,带的人身份更低,态度却容易涨。
如今自己身份高,拉拢的人也身份高,可态度却不容易涨。
自己总不能还从小兵开始一个个培养去吧。
亲卫营已经够了。
自己可没有精力再去一个个从无到有的去培养,累死自己也带不出多少个将领。
何况随着将领的职位越高,经历的事情越多,很多事也会变得复杂起来,不再是单纯的感情,利益必然不可忽视的。
总不能让属下对自己忠心到抛妻弃子吧?
自己也不希望这样。
过犹不及。
属下对自己忠心是因为感情和信任。
这才是同袍。
“要吃饭的,跟我们走啊。”
一名管事带着两名伙计来到破庙里。
最是寒冷的时候,每天天一亮,城里街道都会有冻死的灾民,民夫们会把街头冻死的尸体运出去,丢到乱葬岗随意掩埋。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
商行又开始悄然地招人了。
前几个月的时候,商行就从各地招募了一波灾民,说是去关外放牧。
那是人去的地方?
胡人凶狠,见一个杀一个,许多人被掳走做奴隶,人不人鬼不鬼,一辈子都完了。
但凡有点活路都不会有人愿意去。
可当时不少灾民走投无路,地方官府拿不出来粮食赈灾,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许多灾民被吸引去了,果然一去不还。
有说在那边过上好日子的。
又说早就被胡人杀了,一家老小死的极惨。
还有说欠了几代人都还不完的债。
各种说法都有。
更多人相信后面的说法,关外那种险恶之地,怎么会有好结果呢。
没想到下半年秋收之后,不但没有缓解灾情,反而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灾民数量比四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更多,各地开始驱逐灾民。
天气太冷了。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