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14节
最初的时候,很多人以为王信是张吉甫的人。
可误会就是误会。
谁是谁的人,并不是空口白牙,而是有实打实的利益关系的。
比如下面的人向上面的人输送孝敬。
又比如上面的人为下面的人升官等等。
王信并不是张吉甫的人。
很多人看清楚了。
那么两人具体是什么关系,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
王信就算是棋子,也是大点的棋子。
忠顺亲王不打算无缘无故推到别人那边,总要找机会尝试,最好拉拢到自己的手里。
“好吧。”
皇帝叹了口气。
自己最重名声,万一那贾府的女儿也是个不好的,自己却碰了她,让她生了龙子,那自己怎么办?
所以连面也没有认真见过。
不过是个女官而已。
如果不是为了拉拢贾府,怎么可能一跃成为贵妃。
自己连商贾之女都不愿意放入宫。
哪怕此女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
王信既然还有价值,且先忍着吧。
皇帝不再多言。
这些年里,自己还是发现了一件事。
拉拢再多的文官,到了事情临头的时候,还得指望军队。
罗明还在的时候,为自己掌握了一部分军权,那时候也是自己最轻松的时候,等军权一失去,难受就来了。
所以张吉甫的确没有做错。
他都能认清,要从军权开始下手,听说此人在金陵的时候,最初就掌握了一支金陵军,所以在金陵威望很高,权力很大。
自己虽然活了半辈子,可因为没人教,很多道理还是自己吃了亏才摸索出来的。
皇帝有些懊恼。
——
太上皇立在平台倚靠玉栏望着夕阳出神。
张吉甫恭敬的跟在身后。
良久。
太上皇收回眼光,看到张吉甫脸上的轻松,心里不禁好笑。
因为王信打了胜仗。
想到王信,太上皇又有些不开心。
“你要拆分东军先等一等吧。”
张吉甫抬起头,不知太上皇为何反对。
京营四军。
因为前年南下灭倭之事,在太上皇的支持下,东军朱伟带领大军,吸收了别的三军精锐,成为了京营实力最大的,别的三军加起来也不如东军。
不光是为了收拢兵权,也是为了防备,更是对朱伟的好。
朱家父子手里握着这样的东军。
现在的太上皇不在乎,可继任者不会不在乎。
朝廷也睡不着。
难道文官还要看武将的脸色?
“王信说三年平胡,才过了半年而已,已经取得如此大捷,有了良好的先机,恐怕要不了三年,先等他平胡吧,以免节外生枝。”
“圣人如此看重王信,是他的福气。”
张吉甫笑道。
太上皇摇了摇头。
“等他平胡了,你们上下不都等着瓜分么,照做吧。”
张吉甫彻底大惊。
不知太上皇的心意。
太上皇懒得解释。
此子与自己想的不同。
太忠了。
此人眼里没有皇帝啊。
既如此。
那就让他平胡。
自己还能活多久,总要为自己的身后名着想,如果真能彻底平息胡患,收复千里疆域,也终归是自己的功劳,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
既然要当大周的忠臣,那就不要抱怨。
太上皇冷笑。
第287章 推广
河套地区是广泛的概念,称之为河套平原,属于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间的断陷冲积湖积平原。
平原被山脉和沙漠分为了三块。
以中原的视角,取名为前套平原、后套平原、西套平原。
前套平原位于大同口外。
后套平原位于陕北关外。
西套平原位于甘肃地区。
前套平原面积是大同的三倍有余。
大同属于山区。
所以大同山区一直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必争之地。
谁控制了大同,谁就掌握了主动。
自己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扭转了局面。
原本已经陷入被动,屡次遭受胡人入侵的大同,如今彻底稳固,并且开始深入河套,在河套地区站稳脚跟。
只不过打仗获得胜利是关键。
后期的治理与发展也要跟得上。
不然犹如前明的交趾,费尽千辛万苦收复,因为后期的治理和发展没有跟上,导致前功尽弃,花费不可计数的代价打了水漂。
王信不相信官员。
历史已经证明了古代封建官员的反动性。
不相信历史的人,终归会被历史教训。
王信是个很吸取教训的人。
所以改用商人。
历史又证明了。
商贸推动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来工业革命。
大周要煤矿有煤矿,要人口有人口,要市场有市场,有技术有技术,得天独厚的条件,还有廉价到令人发指,效率不输于早期铁道的运河运输
之所以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
因为官员对社会的禁锢。
打压商人,以权谋私,这是官员必然的终点。
最终导致市场不能健康发展,从而需求受限,只在远离京城的江南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很快又被庞大的官绅阶级扑灭。
在官绅们的观念里,是地主养活了百姓,而不是百姓养活了地主。
简而言之。
百姓能活着,全靠官员们的德政。
所以宋明这两个上亿人口的国家,最后都被几十万人口的部落给灭掉。
“你们都说我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其实我并没有。”
大板升地区的战争已经到了尾声。
王信带着自己的亲卫回到云川城,已经着手大板升的建设准备,亲自邀请了一些商人。
云川城已经彻底建成。
名字取得再好,也不过是一座土城,但并不妨碍云川城的繁华。
不可计数的商品。
大到帐篷、推车、小到针线、头绳。
陶瓷、陶罐、铜镜、皂角、毛笔、棉布、丝绸、麻布、梳子、茶叶.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