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33节
客栈看到这伙难缠的客人离开,心里也跟着松了口气,不禁露出笑容。
王信自从回到京城后,去了自己的新院子,原本以为有王熙凤在,新院子早就安置好了,自己回京后等着住进来就可以。
没曾想王熙凤这丫头日子倒是如此难过,自己病的差点下不来床。
不过曾直主动接手了此事。
曾直是辽东大户子弟,布置的宅院也颇有辽东气息。
门楼不高,青砖灰瓦,简单地开着一对朴素的木门。
正合王信的心意。
“这个不错。”
王信在门口打量了两眼,最后夸奖道。
曾直笑道:“将军素来低调,我才这般布置的。”
“朴素好,门面修的太奢华,花钱就止不住,把钱留在手里才是钱,花出去的就不是钱了。”王信笑着说道。
但凡门面修的豪华奢靡的。
一定是贪官。
这是必然的事情。
大门门槛是寻常条石,不高不低,王信带着众人进去。
迎面一堵影壁,绕过影壁后,映入眼帘的前院。
庭院不大,方方正正,地面铺着不甚规整的青石板,缝隙的杂草也清理了干净。
靠大门一侧是几间倒座房,也就是耳房。
“这一间可以用作门房,下人的歇脚处。”
曾直介绍道。
王信看了眼,房间不大,窗户不少,门常开着,可以看到大街。
“另一间当做杂房,那边搭个棚子,用来做马厩,还可以放轿子。”曾直指了指墙角的空处,笑道:“反正我们那边,这些地方摆些大缸,平日里腌一些咸菜之类。”
王信内心了然。
这前院主要是干活的地方。
厨房,马厩等等,包括走廊里的一口井,旁边的小房子刚好是做厨房用。
不算自己手里八九百两银子,光每年的俸禄是二百四十两。
请一个厨子和两个长工,负责买菜做饭喂马杂活之类,再请两个粗使婆子,帮忙洗衣服扫地等,大概五六个人也就够了。
一般情况下,每年工钱二三十两银子绰绰有余,寻常也就十几两。
如雇佣一名长工,每年也不过二两多银子。
如果长工有老婆孩子。
那么长工吃住在主家,二两多银子,只能让老婆孩子不饿死,除非婆娘还有些活计在手里,一家三口才能吃饱。
买新衣裳之类的不要想了,能捡到主人家不要的衣裳,拿回去自己裁剪一番就不错了。
江南的行价要好一些。
不过无论南北,最怕遭受灾民冲击。
寻常的年份,卖身的如果年龄小些,不能干太多活的小丫头,多是三五两银子,大一些的丫头需要七八两,好看些的十几二十两。
被主家买下来后就成为贱籍,再也没有了只有。
要么赎身,要么主家主动出具“放良文书”,并向官府申报方可脱籍。
卖身契分为死契和活契。
不过活契极少,而且到期后,基本没人能赎身的起。
因此没有灾情的时候,倒也还好。
长工虽然穷苦,只能填饱肚子,总算还有一处安身之处,非必要的情况下,没人会选择卖身。
卖身不是自个的事,而是世代都沦为贱籍。
寻常年间,大多只有太穷的人,又或者给别人造成了损失,如给主人家干活,结果给主人家造成了损失,自己又赔不起,那就只能拿儿女来抵。
到了灾情就不同了。
特别是灾区,更有一二两银子就能买到人的行价,不过主要是牙人。
本地大户无端端的不会多买人,买的人多了,吃饭也要花钱的,所以一般是外地的牙行来买人,然后卖去外地,发一笔横财。
这就是人性。
雇佣一名长工每年也不过三四两银子,十年下来也不要四十两,但遇到五六两,七八两,顶多十几两二十两,还是好看的丫鬟,谁不愿意买?
买来的丫鬟,卖身契捏在自己的手里,可比雇佣长工要放心多了。
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本就不稳定的市场也会被彻底摧毁。
大量的自由工会破产,最后沦为奴仆,又形成恶劣的循环,卖身的人一个比一个便宜,这个行业的经济彻底死掉,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王信虽然懂这个经济理论,却没有办法阻挡这股潮流。
随着自然灾害的延伸和长久,一路来卖儿卖女的太多了。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
不允许卖儿卖女的人破坏自由民的经济市场,比如设一道关卡,不允许他们过去,这样就保障了那些自由民经济的稳定。
王信见过。
虽然很残酷,但是的确有效。
就和清朝杀光无粮之民,再杀光富户一样,虽然残酷,但也是一种解决方法,从肉体上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这些都是王信做不到,也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犹如明朝也做不到。
一个陕北流民的处理,大明朝廷争论了多年,以至于出了“元气论”,也就是所谓杀人太多会伤元气等等,从上到下都没人愿意去负责屠戮灾民。
大清没有元气论。
一杀到底。
所以残暴不残暴,和胜利不胜利没有关系。
但是这样的世界是不对的。
明知道很多事情不对,自己又解决不了问题,王信看着自己的宅子,从自己的家到天下,王信不禁出神了起来。
难怪古人云。
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
自己看到的问题,自己都没有方向去解决,当然治理不了天下,除非对自己遇到的事物有了清楚的方向,那么治理天下也就不再迷茫。
王信看向曾直,交代道:“花四十两银子,请五六个长工,最后是一家人。”
曾直愣了愣,“钱太多了吧?”
王信没有解释,吩咐说:“大概就这样吧,一家人,或者两家人。”
一家三口,小孩属于吃白饭的,反而是拖累,没人会请这种家庭,不过王信不计较,两家人的话,多上一二个人也不要紧。
银子方面的话,当然不会乱花钱。
至少按照一家人需要达到的温饱水平,至少过年过节的时候,还能买一套新衣裳。
“将军真是爱护百姓。”
曾直感慨。
他已经从亲卫们口中听到过,有个云南的游击将军,因为无故殴打百姓,被将军撞见,被将军打了三十军棍。
那游击将军一听就来头不小。
一般人谁会为了百姓来得罪同僚?
也只有将军了。
“我爱护百姓是有好处的。”王信笑了笑。
曾直一脸茫然。
不知道王信何意。
王信没有隐瞒,解释道:“打胜仗的军队,一定比普通的军队要厉害,可大家都是两只眼睛一只鼻子,凭什么比别人厉害呢?”
曾直毫不犹豫道:“军备,军饷。”
“军备军饷的确很重要,可寻常的军队,差距又能大到哪里去。”
“士气。”
曾直又提出了一个。
王信点了点头,“那么士气又怎么来呢?”
曾直皱起眉头。
士气的来源多了去了,又回到军备军饷等等。
不过将军这么问自己,必然没有这么简单,难道关乎将军刚才所言的爱护百姓?
“做坏人容易,做好人难。”
“当一个军队能爱护百姓,具备了如此的思想,这样的军队士气一定很好,寻常的挫折也打不败这样的军队,往往还能发挥出令人不可置信的战斗力。”
王信毫不隐瞒。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越多越好。
要是听了自己的话,大周能多出几支对百姓好的军队,那自己就不亏。
曾直原在国子监读书,辽东本是军事重地。
过了一会。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