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34节
曾直露出苦笑。
他有些明白了将军的想法。
可惜。
有几个人能像将军这样呢,白花花的银子,还是自己的钱,“高价”来雇佣长工。
知人知面不知心。
将军最大的本事是看人准。
经过他提拔起来的人,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将军所言的,至少没人敢欺负百姓。
“难道这就是将军为什么战无不胜的原因吗?”
曾直突然想到。
看完了自己的宅子,王信回去贾府。
朝廷的一些消息,以及自己要见张吉甫,不知道张吉甫什么时候能见自己,都需要和贾政聊一聊。
贾政虽然只是从五品的员外郎,但是他的圈子和地位,注定了其重要性,而且贾政是领主事之衔,并不是寻常的员外郎。
林如海死后。
贾政外放学政,也就是升到了五品。
学政是培养人才的,而且还是官,这可不是普通的教育局长之类的。
后来又被吴巡抚保举,擢升他为工部郎中。
一年后,工部将贾政保列一等。
然后升为江西粮道,也就是四品官。
林如海死到升为粮道,贾政在五年的时间升了三次官。
从五品的文官,升到正四品的文官,而且都是事务主官,并不是副官佐官等。
而贾雨村被罢官了一次,轮到了给人教书为生。
最后也是靠着林如海的关系,林如海把他引荐给贾政,实际上就是借助四大家的圈子,帮助了贾雨村重新回到官场。
当然。
到了粮道的时候,皇帝应该是亲政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概是因为受到牵连,贾政在粮道的位置栽了跟头。
上任一年不到,正月初以“不谙吏治,被属员蒙蔽”的罪名被参回京,回京不久,贾府在元宵节获罪抄家。
宁国府和荣国府大房被抄家流放,二房也就是贾政这一支又被放了出来,抄家的东西也返还给了贾政这支,可见主要还是奔着宁国府和荣国府大房去的。
皇帝容不下贾珍和贾赦。
不知道这两人如何得罪了皇帝。
那么皇帝竟然亲政了,说明皇帝还是赢了,别的不提,自己现在和张吉甫太过亲近,而且也必须获得张吉甫的支持,如何挽救呢?
通过林如海或者贾政的关系,获得皇帝的信任。
日后皇帝清算不到自己的头上就行。
又或者帮助张吉甫?
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张吉甫的打算啊,自己可不是张吉甫的亲信,张吉甫只是看中自己的能力。
不知不觉。
参与的越来越深了。
王信皱起眉头。
突然。
门口传来声音。
“还在为之前的事烦心?”
贾政回来了,知道王信在客厅等自己,走了进来后,看到王信皱眉,以为是他打云南游击板子的事,笑道:“我见过了北静郡王,北静郡王还夸你做得好。”
第298章 见探春
北静郡王和贾府的关系不错。
其实贾府与开国四王的关系都不浅。
贾政居所荣禧堂有一副用乌木制作的联牌对联,上面镶着錾银的字迹,这幅对联的署名是一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平郡王穆莳拜手书。
这位就是驻守辽东北镇的东平郡王。
包括未来的南宁郡王到贾府挑选女儿嫁给外邦和亲,虽然探春是哭着出嫁的,回来的时候却是番邦王妃的身份,从政治团体的角度出发,反而要挑内部可靠的成员子弟。
这就是圈子的重要性。
贾政哪怕只是从五品的员外郎,并不影响他在圈子的地位。
何况他有个贵妃的女儿,还有个林如海这样的连襟。
选择了从文的道路,能力不提,关系不浅,什么人都能牵扯上点关系,包括突然冒出来的举荐贾政的一方巡抚大员。
更不提那些影响力不大的,如贾府家生子出身的县令赖尚荣,如贾政门生正六品通判把的傅试等等。
王信问道:“南宁郡王的人为何入京?”
听到王信的问题,贾政叹了口气,抱怨道:“他们有好事可不会找朝廷,既然派人来京,必然就没有好事。”
贾政还是有些书生意气,心里装着大局的。
王信暗自想到。
换做是别人,谁管好事还是坏事,只看有没有利益。
四王八公是开国的功勋,无论内部有哪些矛盾,各走各的道,现今总体上还是抱团取暖。
荣禧堂是荣国府的中心建筑,牌匾更是太祖皇帝亲笔“书赐荣国公贾源”的。
荣国府弃武从文,虽有大房贾赦还在“武”道,但实际上荣国府当家人变成了二房的贾政,所以荣国府的主要政治资源也多投入到了贾政身上。
但其中细节有不足为外道之。
贾赦的不服气,各种努力的小动作等等,贾政的一路躺赢,乃至于风云突变,各种意外之下,从安乐窝的闲散官员被拉出来,丢出去迫出头领路等等。
这些年的接触,加上记忆里的一些东西,王信倒是对这个四王八公体系有些认识了。
并不是完整的政治势力,更像是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依托四王八公蔓延出去关系网,密密麻麻的遍布全国。
光荣国府的关系就天南地北都有,从京畿的节度使,到粤海的将军,上到朝廷里翰林院的梅翰林等,下到金陵的知府等,那些末端的六七品小官不用提,更不提不入流的。
两府的下人有一千来号人,光每个月的月钱就要千把两银子。
如此门楣,说明了贾府的地位。
所以在这样的势力之中,还能像贾政一样心存大局的属实难得。
为了几两碎银子,什么民族大义,什么道德贤良之类的,大把的人抛之脑后,这也是王信比较欣赏贾政的地方。
一个势力或国家。
其根基一定是被贪官摧毁的。
竟然很多人认为靠着有才能的贪官,能带来繁荣和稳定,实在是不可理喻。
大周朝廷绝大部分事务,王信看来都不难,并不是需要专业技术的岗位,只要是个人培训一段时间都能去做,所以能力不是问题,态度才是问题。
王信故意猜道:“难道云南有边患?”
贾政只当王信鼻子灵敏,点了点头,皱眉说道:“听说那边底兀刺要闹事。”
“底兀刺?”
王信有点熟悉。
贾政把底兀刺的来历说了一遍。
原来底兀刺是前明所封的宣慰司,后来在宣德年间入贡后就再也没来了,当时的大明朝廷也没在意,毕竟是海外的藩国,可能被人灭了也不一定。
乃至大周新立,接手前明周边的宣慰司宣抚司,因为记载缺陷,也不知道这个底兀刺。
一直到南安郡王上奏,说起这底兀刺,原来这底兀刺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多年来南征北战,已经成为当地不可小觑的王国。
大周也接触过,结果这王国野心不小,大有吞并周边所有王国的野心。
大周当然不会任期吞并大周的宣慰司宣抚司。
奈何路途遥远,哪怕与云南也隔了好几个土司,其兼并了不少土地,如今又打上了木邦宣慰司的主意,木邦宣慰司不是对手,向南安郡王求援。
王信恍然。
这底兀刺不就是东吁王朝么。
缅甸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
缅甸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在万历末期与大明发生了战争,派遣士卒战象数十万,多路出兵攻打云南。
数路大军里还有个大汉奸岳凤和其子岳曩乌带路。
一路攻打雷弄、盏达、干崖、南甸、木邦、老姚、思甸各地,烧杀抢掠不计其数,并进一步觇觎腾越、永昌、大理、蒙化、景东、镇沅、元江等地。
各地宣慰使宣府司见东吁王朝势力庞大,军力繁盛,势如破竹,因此皆倒向东吁大军。
军力达到缅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态势。
最终结果以大明获胜,东吁王朝因战败而分崩离析结束。
相比较后来的清缅战争。
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胜利程度上而言,明朝和东吁王朝的战争都要远超清缅战争,结果前者却没有什么名气,而且东胡战争时已经是晚明时期了。
王信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是南安郡王没有打过东吁王朝,也就是底兀刺。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