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39节
戴权一个人回宫,到了太上皇身边,小心翼翼的靠近。
太上皇晒着太阳。
朝廷的事情,除了最紧要的事情之外,太上皇一概不问,全部交给了内阁和司礼监。
周道丰也不问世事。
内阁里头是张吉甫,也就是说朝廷的事情,如今大半是张吉甫和自己商量着办。
戴权很清楚太上皇需要自己做什么。
盯着张吉甫。
张吉甫也很懂事,对司礼监非常听话,不在乎清流的非议似的。
如此给面子,戴权当然给予回报。
不知不觉。
张吉甫入阁之后,司礼监和内阁权势不光大大增加,双方的关系也进入了大周朝最和睦的时期,权势也达到了顶点。
“嗯。”
太上皇呻吟了一声。
他实在是懒得费心思了,可心里的不放心,又让自己无法放下,露出烦闷的神态。
戴权轻车熟路的掀起袖子,缓缓抚摸太上皇的额头。
“嗯。”
过了一会,太上皇恢复精神,闷闷不乐道:“张吉甫找了你?”
“是找了奴婢。”
戴权主动说道:“张阁老很关心宫里的事。”
什么事情都不会瞒太上皇。
至于张阁老的心意,是不是犯了忌讳,包括牵扯自己,会不会引起太上皇的猜忌,戴权都不在乎,不瞒着太上皇,是他这辈子唯一在乎的事。
太上皇没在乎。
张吉甫的心思,他早就看穿了。
包括那王信。
什么以商制胡,不就是放任大户做大,以获得大户支持么。
都不是忠臣啊。
只不过天下哪里有许多的忠臣。
一个个后起之秀,怎么会对自己这样一个老人会有忠臣。
越是聪明人越是不信这一套。
但是聪明人有点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会像蠢人一样犯蠢。
总比巴不得自己赶紧死的人要好不是。
见太上皇没说话,戴权松了口气,整个人也舒缓了下来。
张吉甫的想法。
真的很诱人。
戴权已经心动了,只是担忧太上皇。
果然如张吉甫所言,太上皇不会反对,因为太上皇不在乎。
这些聪明人太可怕了。
戴权突然有些寒意。
第301章 不简单的王信
王信再次求见张吉甫被拒,一时间搞不清楚张吉甫的态度。
张吉甫没道理拒绝自己。
虽然被拒,王信并不是很担忧,琢磨张吉甫到底在搞什么幺蛾子的同时,也趁机去兵仗局了解朝廷近年来对佛郎机和红夷大炮的仿造程度。
包括鸟铳。
大周的兵仗局很轻易的仿造出来,并且用五炼铁九炼铁等工艺,打造的鸟铳既精良又便宜。
王信推算的出鸟铳在兵仗局的造价成本,虽然兵仗局的鸟铳报价高出了天际,这些事瞒不过王信,自己虽没有直接做生意,但也是参与了不少。
大周的物价,运费,工费云云,王信心里有数。
大周的皇宫也就是前明所在的皇宫。
内宫外的二十四监继承了下来,如此庞大的机构群,必然会导致内廷的权利增加。
宫里的太监由上至下。
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是最大的太监,整个二十四监都归他管理,包括与外廷的事务,所以一直是太上皇身边的老太监戴权当着。
下面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
掌印太监只有一个,秉笔太监的数量不定,最终通过实际兼领的差事来分大小。
枪杆子是第一位。
古人没有这句话,都能懂这个道理。
所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也是总理内廷都检点太监裘世安,领着东厂的差事,管着锦衣卫,属于太监里第二个厉害的。
然后才是夏守忠,也就是皇帝身边的太监。
有点名不副实。
更多的原因是皇帝为储君。
没人愿意得罪他,更多的人想要和他打好关系。
再就是领御马监,兵仗局之类差事的太监。
有个叫做铭礼的太监,他就是领兵仗局的差事,也是戴权的干儿子,前两年自己在京城操练火炮鸟铳,朝廷需要勘验查核,当时出面的太监就是他。
京城有一个兵仗局和军器局。
兵仗局由内廷监督,军器局则是工部虞衡清吏司设立。
前者主要负责研发,制造特殊武器和创新,更加专注于火器的研发和生产,并且绝对是否大规模推广。
如大规模推广,则由军器局负责,在全国范围内的常规武器制造和监管,通过五年巡检制度确保产品质量,采用标准化生产制度管理
一连跑了两天,王信才搞清楚两个衙门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三言两语之间可以说清楚。
太监和文官,谁能服气谁,其中的厉害大了去,不是朝廷上的公文能解释的清。
拿起一杆兵仗局制造的鸟铳,王信试了又试。
一名太监笑着问道:“王将军,咱们这里制造的鸟铳,对比你们大同西军用的鸟铳,谁的更好呀。”
“当然是公公这里的鸟铳更好。”
王信毫不犹豫的说道。
那太监才不管王信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当着众人面说的话,那就是自己需要的话,那太监笑的合不拢嘴,向周边的人笑道:“你们都听听,王将军都是这么说,等以后干爹来了,就这么告诉干爹。”
周边的几名管事太监纷纷附和。
太监头上有干爹,干爹头上还有干爷爷。
他们说的干爹是铭礼。
铭礼得知王信往兵仗局跑,专门吩咐了下面人好生接待,不拦着王信,所以王信才能如此深入了解,一般的将领没有资格来。
王信跟着笑道:“这么好的鸟铳,留在仓库里吃亏太浪费了,公公舍给我吧。”
那公公被王信逗笑了。
没见过如此脸皮厚的人,大笑道:“不是不给你,兵仗局才几百杆,才能给多少给你,你还是等着军器局的吧,干爹已经同意兵部扩产了。”
扩产需要太监同意。
如果是为了公事,只怕官员不愿意轻易向太监低头,大不了拖着,反正都是朝廷的事。
不过工部能这么快低头,虽然效率很慢,实际上已经很快了,多半也是为了利益。
相关的衙门多少张嘴等着吃饭呢。
王信心里门清,摇了摇头:“指望军器局,黄花菜都凉了,几年下来,我都甭想分到一根,还不如指望公公,公公更靠谱。”
“难怪干爹喜欢你,你是个有心人啊。”
那太监心情大好。
能如此公正的人,哪怕是个将领也不多了。
“别看我们是不全之人,而外头那些个文官动不动义啊德啊的,嘴里把我们说成最坏,我也就是看你是个明事理的人,真心告诉你,真想要做事,还不如和我们太监在一起。”
那太监想到干爹看重此人,此人又是个武将,于是为了讨好干爹,卖力拉拢王信。
“我们太监才最讲义气,将军你甭不信,日久见人心,等相处久了,你就知道哪边更好。”
不会来个阉党吧。
王信心里好笑。
只是没有太过附和。
自己不敌视太监,也不可能投靠太监。
如果自己投靠了太监,张吉甫第一个和自己划清界限,林如海贾政他们都只能无奈的和自己井水不犯河水,他们担不了这个名。
掂了掂手里鸟铳的分量。
这些鸟铳数量不多,大概是因为供应内部的,哪怕内部并不用,因为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做工真的很细。
大同那边虽然采取了流水线的作业方式,锻造方式依然以人力为主,在大规模的生产下,虽然有了长足的进度,但是比起这内廷能工巧匠的手艺,精度上依然少了一点点。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