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358节

  王信留在大同有公务在身,让史平带着戏班子去左云县。

  大同西军本部设在左云县,包括王信的参将府邸。

  只是王信很少留守左云,反而一半的时间呆在关外,还有一半的时间各处跑。

  大战在即,王信的确希望让手下士兵们多开心开心。

  看看戏,放松放松,是大周时兴的娱乐活动。

  丁源请的戏班子,肯定是有名的,这种戏班子往常请都请不来边地,王信又不会强求,倒落了个机会。

  “就演咱们将军抗倭的戏。”

  回到左云县的途中,史平坚定的说道。

  戏班子的人们面面相觑。

  一名十六七岁的姑娘开口劝道:“编练时间段,只怕出错,惹出麻烦。”

  “你们不懂,你们能演将军的戏,对咱们大同西军的兄弟们就是最好的,兄弟们最喜欢看。”平日里自己会让步,如今史平不打算退让。

  史平知道大同西军接下来要做什么。

  将军心里的苦从来不对外说,可自己知道。

  恶战在即。

  请兄弟们看戏,当然请他们看爱看的戏,怎么能糊弄他们。

  班主是名五十来岁的老人,看到众人没了主意,只能出头答应史平。

  等史平走后,班主让人们好生演练。

  “你们别大意,说翻脸就翻脸,到时候能不能走出这个地界,你们要掂量清楚。”

  “班主说的太严重了些,如何就走不出大同了呢,史平说了,他们大同西军不一样。”

  刚才那姑娘笑道。

  “芸娘,你别被那小子花言巧语骗的昏了头,这一路咱们人在屋檐下,你能和那小子搞好关系是好事,我才不拦你。”

  “班主!”

  芸娘跺了跺脚。

  等芸娘走后,剩下的人相视而笑,都不看好芸娘的事。

  如是过了几日,各部将领受到军令,前来左云议事,北征的消息也开始传了出去。

  左云县城进出的军士也越来越多。

  史平找了一间大院子,搭了一个台子,可以容纳二三百人,虽然挤了些。

  到了傍晚时分,天气凉爽了些许。

  芸娘在幕后紧张的盯着,不光是芸娘,所有人都变得严肃起来。

  一队又一队的士兵进场。

  一排依次进入。

  “立定!”

  “哗啦。”

  “稍息!”

  “立定!”

  一名队长最后说道:“坐下!”

  “哗啦啦。”

  三十余名穿着军服的士兵席地盘腿而坐。

  一队如此,两队如此,一队又一队,很快,庭院就坐满了人,天色暗了下来,黑压压一片,却又鸦雀无声。

  戏班子何时见过这样的局面,连芸娘都大气不敢喘。

  无论如何,众人还得硬着头皮去演。

  讲述一支几百人的军队,得知倭寇入侵的消息,排除万难一个昼夜赶路多少里,最后只牺牲几人,却消灭了数百倭寇的故事。

  戏班子是不信的,故事全是史平所讲。

  采用的是宜黄腔。

  这些对戏班子并不难,难的是不能出错,这年头大家看戏不容易,对看戏很讲究,出了错不光引起人们起哄,也会砸了自家招牌。

  怕什么来什么。

  主演王信的角色因为太过紧张,竟然走调,被自己的口水呛住,在戏台上当着几百士兵的面咳的面红耳赤。

  完了!

  班主大惊,硬着头皮上台。

  看到台下几百名不苟言笑的军士,班主被吓得说不出话来,急的跪下来磕头。

  芸娘再也看不下去,为了戏班子,从幕后跑了出去。

  “各位爷,实在是对不住!”

  芸娘豁出去了,虽然没有看不到史平,但是顾不上其他。

  “哗啦啦。”

  台下。

  一名校官鼓掌。

  刹那间,台下掌声如雷。

  那校官为了保住士气,起身来到台下,面对同袍们开口道:“孝为德之本,行军亦当先。预备.唱!”

  随后。

  一股洪流响起。

  “孝为德之本,行军亦当先,爱亲如爱己,战友共患难。身体发肤恩,皆由父母传,战场保自身,亦是孝之延。团结如一家,兄弟情谊牵,互助共进退,孝心化力坚。”

  歌声嘹亮。

  高处的戏台子变得安静,人前人后都惊呆了。

  芸娘眼泪水都涌出来了。

  她突然有了些许自信,史平没有骗自己。

第312章 空谈

  顺正十九年

  七月初三。

  上午。

  左云城。

  大同有四个散州,七个县。

  这些州县分别为大同县、怀仁县、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山阴县、马邑县,以及蔚州、朔州、应州和浑源州。

  大同西军的辖区分别是山阴县、马邑县和朔应州二州。

  其中大本营所在的左云,严格来说是前明的大同左卫军屯所在地,也是以前大同五军中的驻地,如今成为王信大同西军的驻地。

  也就说一军镇,两县城,两散州,加上团山口和威远关,这一块区域属于大同西军的防区。

  左云城其实算是军城。

  城并不大。

  参将府在西北区域,东北区域是粮仓,东南区域是料仓,东北区和东南区交界处是主要的居住区,不光有鼓楼还有关帝庙和文庙,西南区域则有校场、寺庙、钟楼。

  城中生活的百姓大概有几百户,二三千人。

  整个大同西军却有一万二千人,这就是边军军镇与内地军队的区别,边军军镇离不开内地的供应,否则决计无法维持庞大的军士数量。

  因此朝廷拖欠军饷,对边军的伤害非常大,远超内地军队承受的痛苦。

  曾直从外头赶来,急匆匆的赶路。

  公房里薛蝌看到曾直连忙起身。

  “将军在不在?”

  “在,我去通传。”

  薛蝌主动说道。

  曾直是国子监的监生,举人身份,还是辽东大户子弟,手头上大方,跟着将军来到大同后,被任为从事中郎,参与军事决策、文书处理等,为将军出谋划策。

  自己只是主簿之一。

  平日负责军营的文书章程处理、印信保管,同时还处理府内的一些日常事务,比如将军要商议、记录值班出勤等。

  与自己一同进府的郑昂,已经是功曹,负责考核府内人员的功绩、品德等情况,为将军在人员赏罚、任用晋升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不过薛蝌并不气馁。

  曾直和郑昂二三十岁,自己才十九岁,何况曾直还是举人身份,自己虽然落后他们,但并不用着急。

  不久。

  曾直看见王信,把这几日自己跑的几个州县情况上报给将军。

  “已经知会各县供应粮草,不过将军不要抱太大希望,否则可能会失望。”曾直苦笑,也不忘记提醒王信。

  王信心中了然。

  王信虽然比自己还年轻,但是身为上官,却不会强迫下面办事的人。

  什么事情严苛,什么事情讲实情,分的门清,在这方面,自己还要向将军学习。

  曾直感慨道:“各县都在叫苦,可能听到了风声吧。”

首节 上一节 358/3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