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59节
“他们苦什么。”
王信鄙视道。
和人们想象的不同,大周地方其实很有钱。
大周承袭明制,明制是朱元璋设定。
税收收入。
中央与地方六四开。
如大明的朝廷,行省,县衙。
县府一级的主要税收是丁银、夏秋粮/折银、驿站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
但到了省一级,主要税收变为夏秋粮/折银、驿站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缺少了“丁银”这个巨大的进项。
如嘉靖西安府的主要收入是粮八十五万石、驿站银二十四万两。
等到了全国一级,主要税收是夏秋粮/折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少了驿站银和丁银。
所以到了《万历会计录》这个朝廷纂修的财政会典里,当年西安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就只剩下了粮八十五万石,驿站银二十四万两和不菲的丁银未纳入其中。
丁银是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以及摊派百姓徭役的主要手段,不参加徭役的就要缴纳丁银。
丁银加上驿站银,这两样占据总税收的四成,同时也是地方和百姓博弈,至少占了七成的主要社会矛盾。
这就是大明朝入不敷出了两百年,而地方照样河清海晏。
甚至隆庆万历年间还能再创辉煌,其原因就是入不敷出的是中央财政,和各省、各府县没有关系,各省、各府县的财政依旧充沛,正常运作。
朝廷破产是朝廷破产,影响不到地方,地方的主要收入不来自朝廷拨款。
大明彻底熄火的原因是地方也破产了。
所以可以看见大明一边是中央朝廷财政破产,内忧外患,一边地方上又社学发达,动辄举办上万读书人参与讲学的所谓盛况。
显得奇葩不可思议。
而到了清朝。
一切收入归朝廷,地方支出需要等朝廷拨款,所以大清的财政收入变多,代价是地方变穷,陷入恶性经济循环,与大明亡国原因是不同的。
朝廷的税收主要来自于田亩。
而田亩又逐渐被大户兼并,大户又不用交税,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求助于地方,地方也的确没钱,因为地方的钱都被花了出去。
不但花了出去,还越欠越多,越欠越多,花的也越来越多。
因为担心朝廷“借钱”。
反正都是花出去,不如自己花出去。
所以历史上海瑞升官后,在江南时除了治理贪官外,最关注的就是禁止各级官吏浪费。
比如对公文用纸的规定,驿站使用的规定,官员出行的规定等等。
这些吃喝乱用占了地方支出的大头。
可惜海瑞只是一个人,他无法改变时代。
王信对这些官府之间的积弊很清楚,曾直同样也清楚,他本身也是其中一员,更在王信身边保持一股清流,追求的无非是更大的利而已。
曾直摇头道:“那我们怎么办?”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北征的事情,大同巡抚张文锦亲自去京城商讨诸事,涉及数万大军的北征大事,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办成。
“熬。”
王信平静道。
“熬?”
曾直愣了愣,原以为将军会有办法。
王信余光扫到曾直的样子,不禁有些好笑,放下笔笑道:“打仗的事情急不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胡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看谁先熬得住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矛盾。
大清消灭大明的过程中,自身的矛盾从来没有消停过,只不过大明的矛盾更多,大明先没有熬过去而已。
“光熬就行了吗?”
曾直好奇道。
王信摇了摇头,说道:“煎熬的过程中,更要打磨好自身,才能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辜负。”
努尔哈赤与弟弟舒尔哈齐的反目成仇。
努尔哈赤之死,汗位之争。
大明一个机会也没有抓住,因为自身问题无法解决。
反观后金崛起的过程中。
熬的同时,解决一个个自身的问题,才能在抓住大明露出短板,每个机会都没有放过,一步一步灭掉了大明。
“欧彦虎下毒杀死莫必胜,投机取巧,不光彩的手段,虽然靠着自身实力压服了其余诸部,可很多人内心是不服的,所以才给了我可乘之机,一个个消灭。
如果各部团结一心,怎么会给我机会出手呢,更不会有今日的局面。
所以我们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欧彦虎也有他的麻烦,做事情要用心,需要快,但又急不得,如同治国如烹小鲜。”
王信笑着举了个例子,“很多台吉恐怕宁远双输,也不愿意欧彦虎单赢,哪怕明知道大周的威胁,也不愿意乖乖效忠欧彦虎。”
曾直恍然大悟。
“不瞒将军,最初认识将军的时候,原以为将军带兵打仗厉害,谁知道接触越久,才知道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将军懂得真多。”
王信笑了笑,“我收下你这个马屁。”
后世烂大街的消息和信息,泛滥到沦为垃圾信息的地步。
犹如古人无法想象几万吨的概念是什么。
而后世一艘船就能运输几万吨。
金箍棒也才几吨,最普通小货车的运载量而已,而最大运输的船,一次性可以运输八十二万吨,等同于十二万余根金箍棒。
古人根本无法想象出来。
大周面临的问题,以及外部的困境,后世只要是稍微关注历史的人,谁都能说上几句,而且一针见血,比大部分古人要看得清。
趁着这段空隙。
王信又开始了巡边。
不能让下面人闲着,闲着就容易出问题。
大同西军有九千民兵。
民兵的作用是在军营打杂、挖战壕、守城,守边等,残酷些说用来降低精锐的伤亡。
真正负责野战的还需要精锐。
也就是王信带出来的三千精兵。
这些精兵不弱于家丁。
很多一镇总兵手里也才两三千家丁,更多的是千余家丁,数百人家丁的总兵也有,而王信不过是参将,手里却有可用于野战的三千精锐。
一般而言,普通参将手里能有几百家丁就不错了。
王信等于是别人的十倍。
代价也很大。
不光是王信自个不向上官孝敬,还推动了聚众昌这样的商行模式出来,大部分起到治理稳定关外的作用,少部分弥补军费。
否则打下了前套地区又有什么用,要不了三五年,胡人又会卷土重来。
只有把土地占住,并且发展出可以循环下来的生产方式,才能杜绝后患。
先南后北。
从雁门关出发,再到朔州,然后是马邑、山阴、应州,最后往北到怀仁。
同时各部先后开拔。
主要是民兵各部,开拔到左云,同时派出一部分先锋去充实关外诸城,以及内部调派部分粮草,把事情做到前头,王信志在必得。
原来老部队中不少老兵和校官调到民兵之中。
王信主要检阅各部战斗力情况如何。
“立定!”
“稍息!”
“立定!”
“稍息。”
王信在高台上。
来自朔州的八百民兵站立于台下,穿着号衣,每人一把鸟铳,腰间绑着布袋,每个布袋分别用来装铅弹等各类军事物资。
至于火药则用竹筒装着,系在腰间一侧。
民兵原本是没有战斗力的。
短兵相交的气势,没有长期训练的新兵决计会崩。
所以常常有一触即溃的现象发生。
但是远程射击就不同,哪怕是个乡村里老实巴交的村夫,只要让他手持鸟铳在远处放枪,虽然可能会畏惧等负面情绪,可他多半能坚持下来。
只要他能坚持下来,无论是谁手中射出的子弹,杀伤力是一样的。
这就是火器的最大威力。
普通的民兵也能使用鸟铳,在远处杀死一名骑兵,哪怕胡骑只等同于轻骑兵。
大周培养一名骑兵需要耗费的物资,能养活二十名以上的民兵。
那么让庞大的民兵提升战斗力,哪怕只是原基础上提了三分,总量也将会是无与伦比的数字。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