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527节
一千八百万两银子啊!
都比得上往年朝廷一年的税收了,而且就只修了京城的路!
这实在是太奢侈了!
当然,他心里也明白修路是好事,修路之后,整个京城的风貌焕然一新,街道变得平坦宽阔,百姓出行也方便了许多,商业活动也更加繁荣了。
就是这烧钱的速度也太快了,实在是让他有些承受不住。
就在这时,一旁的周士朴突然开口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户部和工部已经经过各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在成本方面实在是无法再压缩了。”
“这一千八百万两已经是最低的价钱了,从材料的采购,到工匠的雇佣,再到各种运输费用,我们都已经精打细算过了,实在是找不到可以节省的地方了。”
好吧!
朱慈烺听到这话,无奈地叹了口气。
看来压缩成本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不过想想其实也很合理,毕竟后世修路的时候会借助各种各样的大型工具,像挖掘机、压路机之类的,这些工具大大提高了修路的效率,所以成本方面也有所压缩。
而且各种各样的材料也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产量高、成本低。
可现在哪里比得上后世啊,这个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纯人工生产的。
就拿所需要的砂土碎石来说吧,这些可都是工匠一锤子一锤子在山里凿出来的,然后再用人力、马车、牛车,千里迢迢地运到京城来的。
从这里来说,成本确实没什么好压缩的。
要是再压缩的话,估计只能从工匠的工钱还有伙食上面压缩了。
这工匠们辛辛苦苦干活,本来就赚不了多少钱,要是再克扣他们的工钱和伙食,那可就太不人道了,这可是朱慈烺万万不想看到的。
想到这里,朱慈烺只能无奈地说道:
“这也倒是,本宫确实是失算了,既如此,压缩成本的事情以后便不再提了。”
“我们先来商议一下明年开春之后修路的事情吧。”
倪元璐听到这话顿时吓了一跳,赶忙满脸担忧地问道:
“敢问太子殿下,明年这路还要修吗?”
“当然。”
朱慈烺毫不犹豫地点头说道。
“按照之前的计划,明年主要修建三条路,一条是京城通往天津的,一条是通往宣府的,另外一条是直接通往辽东的。”
“这三条路对于我们大明来说至关重要,明年无论如何都要修建成功。”
“京城通往天津的路,可以加强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方便海陆的运输。”
“通往宣府的路,对于边防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而通往辽东的路,更是能促进辽东地区的发展,巩固大明在那里的统治,日后就算辽东再起战事,也方便调遣大军。”
倪元璐和周士朴听到这话,两人瞬间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他们也知道修路的好处,也不是不想继续修路,实在是修路太花钱了。
没错,户部现在是有银子,但是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
毕竟每一笔银子都有它的用途,要是都拿去修路了,其他方面可就顾不上了。
想到这里,倪元璐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太子殿下,依臣的估算,这三条路要是修建的话,所需花费甚至有可能超过四千万两。”
嗯?
朱慈烺听到这话,有些纳闷地皱起了眉头。
因为倪元璐给出的数字比他自己算出的数字还多出了一千万两。
要知道他可是按照京城现有的修路规模来算的,并且还给了适当的余量。
而且这些官道附近一般也没有百姓居住,也不用给拆迁费,按理来说应该还会少一些,怎么还会多出一千万两银子?
想到这里,朱慈烺直接问道:
“四千万两?怎么会这么多?这三条路的全部路程加起来也不过两千里而已,按照京城修路的成本来算,也不至于花这么多钱啊。”
倪元璐听到这话,赶忙解释道:
“太子殿下,这是因为官道和京城的道路有所不同,官道的宽度一般在二十三米左右,这是有严格规定的。”
“即便一些地方因为山川河流所阻,宽度也在七八米。”
“所以这些地方的修建所耗费的材料和人力物力与京城的不一样,耗费的只会更多。”
“而且官道要承受更大的重量和更多的车流量,所以对材料的质量要求更高,采购的价格也就更贵。”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官道宽度大,需要更多的工匠同时作业,这人工费用也就增加了不少。”
“还有就是水泥的问题,想要修建这般长的水泥路,光是依靠从京城运输可不行,还需要在沿途重新建立水泥厂,以保证供应,这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
听了这话,朱慈烺这才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差点都忘了大明的官道规定是二十三米,这个宽度可比京城的道路宽度高多了。
因此自然也不能用京城的成本来核算了,也就是说需要的银子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多。
而这四千万两也不是最终的花费,有可能还会更多一些!
第296章 没钱修路怎么办?大明国债了解下!
当然,这个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朱慈烺还是能接受的,毕竟眼下的大明还是很有钱的。
于是紧接着,朱慈烺继续说道:
“虽然耗费的银子是多了些,但这件事情还是势在必行!”
“而且户部如今的银子应该还有个几千万两吧,再加上明年的各项收入,这笔银子对于户部来说应该也不算什么问题吧?”
倪元璐听到这话,脸色瞬间就垮了下来,然后开始诉苦道:
“太子殿下,话不是这么说的,户部确实是有银子,但这笔银子的每一笔款项都是有数的,都有它特定的用途。”
“别的不说,就说大明准备在蒙古驻兵一事,光是这件事情,户部就需要准备一千万两以上的银子。”
“毕竟要招募士兵,就得给他们发放军饷、购置武器装备、建造营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子。”
“除此之外,朝廷依旧不断向辽东移民,每月的花费也都在十万两银子左右。”
“移民到了辽东,要给他们分配土地、提供种子和农具,帮助他们安顿下来,这些开支也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每个月的军饷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因此户部的钱是真不够花呀,若是一下子要拿出四千万两银子修路,户部实在是拿不出来。”
“还望殿下能想一些其他办法解决此事,不然户部可就真的要入不敷出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倪元璐。
因为他算是听出来了,这老家伙是在暗示他,这笔银子别让户部出,最好是让内帑出!
毕竟谁都知道,内帑里面的银子现在最少也有两万万两,也就是两亿两!
拿出这笔银子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朱慈烺却并不打算这么做。
这倒不是因为他小气,而是这种事情有第一次的话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到最后搞不好以后修路就只能用内帑了。
可以后他可是打算要修建整个大明的道路,类似于后世的国道、省道、县道,到时候内帑也不够霍霍啊。
所以必须想一个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件事情。
想到这里,朱慈烺突然灵机一动,眼睛里闪过一丝光芒。
随后他看向倪元璐,笑着说道:
“如果本宫有一个法子,既不用内帑出钱,也不用户部出钱,那你觉得如何?”
什么?
听到这话的时候,倪元璐和周士朴瞬间便愣住了。
他们一脸震惊地看向了朱慈烺,满脸都是疑惑震惊的神情。
不用内帑出、户部出钱就能修好路?这话怎么听着这么玄乎呢?
下一秒,朱慈烺也懒得再跟他们打哑谜了,而是直接说道:
“简单来说,本宫想要发行一种债务,向天下的百姓、商人以及官员举借款项,这个东西的名字本宫想好了,就叫大明国债。”
“我们可以向他们承诺,给予一定的利息回报,等过个半年、一年,朝廷有钱了,再把本金和利息一起还给他们。”
“这样一来,既能筹集到修路的银子,又不会给内帑和户部带来太大的压力。”
没错,此时此刻,朱慈烺准备发行大明国债了。
毕竟他不想动用内帑和户部的钱,只能从其他地方搞钱了,而发行国债就是最快最好的来钱方式了。
他心里清楚,只要操作得当,这个办法肯定能行得通。
而当朱慈烺将关于国债的设想缓缓道出之时,周士朴和倪元璐二人瞬间如遭雷击,目瞪口呆地僵立当场。
朱慈烺所言乍一听倒是挺不错的,还煞有介事地起了个“大明国债”这般新颖的名字。
然而在他们看来,这所谓的“大明国债”说到底不就是以皇帝或者以国家的名义向民间百姓借钱嘛!
而且,这等事情也不是当下才冒出来的新鲜玩意儿。
依据《史记》所载,周赧王时期,为了联合诸侯一同攻打强秦,他竟向洛阳的商人们伸手借钱筹备军资。
那些商人们或是出于对周天子威严的敬畏,或是怀揣着对未来丰厚回报的期许,倒也愿意慷慨解囊,将钱财借与周赧王。
周赧王凭借这笔借来的钱财大肆采购军资,意图在战场上大展拳脚。
然而,命运弄人,战场上风云变幻,最终他战败而归。
战败之后,那笔巨额债务便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根本无力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