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595节
但很快他还是伸手接过仆人递来的信件,然后仔细的看了起来。
等他看完信件内容后,范文程的脸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颇为无奈地叹了口气,然后自言自语道:
“我到底还是低估了大明啊!”
很明显,哪怕是范文程也没有想到大明这次居然会走海路,更没有想到郑芝龙的福建水师也会出现在皮岛。
为了尽快解决此事,当天下午建奴这边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各种贡品被精心整理和包装,然后装在了马车上,足足装了好几辆马车。
随后,建奴派人直接将李定国等人以及一群建奴使者送去了皮岛。
说实话,出发的时候除了李定国之外,所有人都是蒙的,因为他们不明白明明是要回去大明,为什么走的路却是反的?
恰好此时李定国也知道应该是郑芝龙开始行动了,所以建奴这才放了他们离开,这也就是说这走海路回大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于是乎,李定国这才将此事告知了众人。
听到李定国的解释之后,众人这才知道为什么哪怕建奴一再拖延时间,李定国却一直稳如老狗的原因了。
搞了半天,原来朝廷早有后手啊!
不过紧接着,众人心中又是一阵欢喜,因为乘船回京城可比走路要快多了,而且也更舒服。
就这样,经过了三四天的颠簸之后,他们终于顺利抵达了皮岛。
此时的皮岛,岛上行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甚至不断有朝鲜当地的百姓跨海而来售卖物资。
不过当建奴的队伍抵达时,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围观。
毕竟在如今这个时候,建奴出现在皮岛上确实是很新奇的事情。
但因为有大明水师在一旁护卫,因此也没有引发什么太大的混乱。
虽然距离崇祯的万寿节只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了,不过因为是走海路,所以时间上还是完全充裕的。
而且在这几天的时间里,皮岛这边也没闲着。
自从知道崇祯今年要大办万寿节之后,皮岛上面的这帮水师将领们就开始搜刮起了当地的各种奇珍异宝,打算当做贺礼送给崇祯。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孤悬海外,必须时不时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忠心才能在朝廷中站稳脚跟。
于是,各种各样的珍奇宝物如潮水般不要命地往郑芝龙的船上搬。
即便郑芝龙已经说过自己也帮他们准备了一份贺礼,甚至还主动拿了出来,但是这帮水师将领们却依旧不放心,他们觉得只有送上更多的珍奇宝物,才能表达自己对崇祯的忠诚和敬意。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皮岛一带的各种珍奇药物、以及各种凶猛野兽可就遭殃了。
甚至还有好事者直接抓了两头老虎,用粗大的铁链拴着,说要送给崇祯当贺礼。
郑芝龙当时都有点懵逼了,心中不由得暗自嘀咕:
这玩意儿怕不是要吓死皇帝吧?
但是自古以来大明便有他国使者送猛兽的传统,之前更是连大象和长颈鹿都送过,而且大明的宫廷之中也养着一群专门的驯兽师,他们有着丰富的驯兽经验,能够确保这些猛兽不会伤人。
于是,郑芝龙还是接受了这些所谓的贺礼,然后一股脑搬到了船上。
一时间,船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宝物和珍奇异兽,热闹成都堪比后世的动物园。
当然,要说这次准备贡品最多、最好的,毫无疑问便是朝鲜国王李倧了!
朝鲜国王得知崇祯要过寿之后,心中激动不已,他深知这是一个讨好大明的好机会,于是立刻下令,将朝鲜各地为数不多的宝物全部搜刮一空。
经过一番努力,愣是凑成了满满三十箱的宝物。
除此之外,朝鲜国王还特地挑选了三百名美女要一并送给崇祯。
不过嘛,这些美女的质量确实不咋地,与大明宫廷中的宫女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毕竟也是朝鲜国王的一番心意,郑芝龙也就勉为其难地收下了。
再说了,万一崇祯就好这口呢?
第346章 趁着崇祯过寿,农民军来卖惨了!
就这样,光是各种各样的贡品,就装满了整整三艘大船,足足有几十吨重!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这天早上,和众人依次告别之后,随着郑芝龙一声令下,十几艘战船缓缓驶离港口,朝着大明的方向驶去。
如今虽然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呼啸,雪花纷飞,但因为大海始终是流动的,所以海面上并没有被冰封。
而且郑芝龙的船大都是大船,船身坚固,吃水深,也不惧任何风浪。
海浪不断地拍打着船身,发出巨大的声响,但战船却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稳稳地向前驶去。
在海上一连航行十天之后,郑芝龙这才顺利抵达了天津港口。
而此时,距离崇祯的万寿节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了。
与此同时,画面来到京城这边。
此时的京城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一来是因为距离崇祯的万寿节已经没有几天了,二来是因为崇祯的万寿节之后就是春节了,而这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了。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整个京城可谓是无比热闹。。
就近的一些藩王也都纷纷入京了,他们带着丰厚的贺礼,前来为崇祯皇帝祝寿。
那些来不了的藩王,也都送来了精心准备的贺礼,表达自己对皇帝的敬意和祝福。
除此之外,大部分官员的贺表以及武将们的贺礼也都陆续送到了。
总的来说,京城内一片喜气洋洋。
而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慈,经过朱慈烺同意之后,崇祯又特意从内帑里面拿出了二十万两银子,然后换成铜钱分发给京城内的普通百姓和士兵。
当然,这也是有说法的,古代称之为“万寿银”或者“恩赏铜钱”。
是皇帝为彰显“皇恩浩荡”而向百姓、官员、士兵等发放的赏钱。
虽然到最后分到每个人手里可能没多少钱,但这种事图的其实也就是一个喜庆。
借着这波操作,崇祯又狠狠地收了一波民心!
当然,这些事情就无需朱慈烺这个太子操心了。
毕竟大明历经两百多年,早已有一套成熟且完备的流程制度,哪怕礼部已经很久没操办过如此盛大的万寿节了,但只要查阅一下资料,还是很容易办好这件差事的。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朱慈烺也没让自己闲下来。
他集结了一群心灵手巧的工匠,准备着手研究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技术,那就是大棚技术!
没错,朱慈烺打算在明朝搞温室大棚了!
最近这段时间,朱慈烺又仔细研读了大量关于各地天气的详细报告。
他虽然知晓小冰河时期气候寒冷,却还是低估了其带来的影响。
根据各地送来的奏报,最近几年北方的冬天漫长而寒冷,竟能维持五个月左右,若是情况严重一些,甚至可能持续半年以上。
南方虽说气候相对温和一些,但冬天也有四个月之久。
这意味着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土地会被冰雪覆盖,地里根本种不出任何粮食。
这样算下来的话,南方一年大概可以种两季粮食,而北方却只能种一季。
如此一来,粮食的缺口还是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难以填补。
即便朱慈烺已经下定决心,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就大力普及红薯和土豆这两种高产作物,可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忧。
毕竟百姓们长期习惯了种植传统的粮食,对于朝廷强制要求种植土豆和红薯,心中肯定会颇有怨言。
并且各地官员综合回报的情况显示,百姓们对此确实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恐怕到时候普及红薯和土豆没那么容易。
再说了,以现有的保存方式、以及各地气温的差异,红薯和土豆也未必能储存三个月以上。
所以粮食紧缺依旧是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即便依旧可以从海外运来大量的粮食,却还是解决不了粮食危机。
于是,大棚技术便成为了当下解决粮食问题最合适的方法。
采用大棚技术,就如同给土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铠甲,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粮食。
在气候适宜的地方,恐怕一年种三季也不在话下。
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将大幅增加,粮食危机便能得到大大缓解。
不过让朱慈烺感到颇为意外的是,大棚这玩意儿其实在明朝这个时候早就有了雏形。
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它并不是用来种粮食的,而是被花农们用来种花。
比如,明朝《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详细记载,北京等地的花农们会利用地窖、火炕和纸窗覆盖的方式,在寒冷的冬季培育娇艳的花卉,像牡丹、芍药等名贵品种,或者种植一些蔬菜。
这种种植方式被称为‘堂花’或‘熏花’。
具体方法是通过燃烧马粪等产生热量来提升温度,并用透光的油纸覆盖,形成一个简易的保温透光环境。
这种技术,就是中国传统的温室大棚。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种花而不是种粮食,原因其实很简单。
毕竟在古代,种花的价值远远高于种粮食。
因为能种得起这种花的大多是富贵人家,他们从来也不会缺粮食吃。
而朱慈烺就是打算从这种传统的种花技术开始研发改良,将其应用到粮食种植上。
其实他也曾想过研发塑料大棚或者玻璃大棚,但仔细思考之后,还是无奈地放弃了。
因为塑料大棚研究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以目前明朝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具备研发的条件。
至于玻璃大棚就更别提了,虽然他自己心里清楚玻璃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但是真要制造出适合大棚用的玻璃,那成本可就高得离谱了。
而且,玻璃质地脆弱,运输也不方便,毕竟他可是想要将大棚技术普及到全国各地的。
再者说了,他还指望着利用玻璃这一稀罕物件大赚一笔呢。
因此,目前只能采用这种传统的土方法。
一来价格便宜、二来技术简单。
当然,这些工匠们也没有辜负朱慈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