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第278节
都水监?是专门负责河道清淤的独立部门。
天降大锅,黄廷训忙出班道:“禀陛下,我司对秋粮入京无比重视,各路人马都定期巡查河道情况,并积极清淤。
具体事务每日皆有向朝廷奏报,暂未发现严重淤积河段。
请问方大人,您说的淤塞具体是指的哪里?”
“我……”
黄廷训斥道:“哼,你分明是信口开河,还请陛下治方昶欺君之罪。”
接下来,蔡京的党羽轮番上阵,指责王黼与朱勔等人只顾花石纲,不顾民生。
如今花石纲规模巨大,确实害民不浅,也有正直官员出班谏言,朝堂之上一时争论不休。
蔡京则老神在在地闭目养神。
相比之下,王黼的势力薄弱得没眼看,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
赵佶坐在龙椅上,听着众人的争辩,脸色逐渐阴沉。
他心中既舍不得放弃花石纲带来的奢华享受,又担忧民生问题真会引发社会动荡。
王黼见形势不好,心中大急,忙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花石纲与秋粮运输并非不可两全。只要妥善安排,定能兼顾。
《左传》有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臣相信朱勔等人定会以国事为重,不会因小失大。如今万岁山建设如火如荼,若耽误了,实乃憾事。”
蔡京闻言,心中冷笑,他缓缓睁开眼睛,出班一礼,全场肃静,“陛下。”
“太师不必多礼。”
蔡京毕竟年龄大了,赵佶还是非常客气的。
“陛下,臣以为,王相所言有理,花石纲乃彰显我朝富强之举,不可轻易废止。
《礼记》有云:‘天子树瓜华’,而今陛下建造万岁山,正合‘备物致用’。”
王黼听了,眼皮直跳,他不觉得蔡京会帮他说话,‘这老混蛋准没憋好屁!’
蔡京接着道:“然《管子》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花石纲虽好,但若因小失大,致漕运不通,惹得民怨沸腾,恐非社稷之福。
既然王相说有两全之法,依老臣之见,不如让王相兼领漕运司。
毕竟花石、漕粮本就同路抵京,何必劳民伤财分做两趟?”
赵佶听了,眼前一亮。
运送花石纲的是应奉局,而运粮的是漕运司,这两个部门都是六部之外的独立部门,若由一人统一调配,肯定更好管理。
赵佶心道:‘还是太师想得周到。’
当然,仅从表面看似乎是这样,可船就那么多,河就那么宽,你到底要运粮食,还是运石头?
其实不管怎么运,王黼都得背锅。
王黼为了讨好赵佶,想早日建成万岁山,他征调得船只肯定不会少,而应奉局在地方更是横行霸道。
他们打着为皇帝办事的幌子,公器私用的不在少数,和漕运抢河道,抢船只。
一艘船拉一块巴掌大的石头,塞一船私货,连运费都省了。
须知,有时做生意的,运费甚至比商品本身的价值还高,这在古今都很常见,而古代运输不便,运费更为高昂。
可以想象因为花石纲,下面乱成什么样了。
漕运司主管国家粮食运输,一旦王黼接手,那如今漕粮阻塞,以及日后运输延误的锅,可以全部甩在王黼头上。
若导致粮价上涨,百姓的怒火也会直指王黼。
毕竟你说有两全之法,你运的石头突然变少了,赵佶能高兴?
最初造作局由蔡京把持,被王黼提举后,他绕过蔡京直接向赵佶献宝,经赵佶特许,成了独立部门。
导致应奉司的账目无人敢查,也无人能查,成了王黼的捞钱机构。
王黼兼领漕运司后,就要受户部、御史台的监督,毕竟他明面上运的还有粮食,总得和户部对接吧?
这等于在王黼脑袋上套了一具二百斤的枷锁,看他还能怎么翻腾?
……
第336章 觐见
王黼闻言,心中警铃大作,他如何看不出蔡京的盘算。
宋代皇室“重道德轻技术”的教育传统,是培养皇子端正的三观,使其远离狂悖、暴虐、荒淫等无道行为。
具体事务则交给相应的贤才来做,这是“士大夫政治”成熟的体现,太子的培养方向是“最终裁决者”。
可作为皇帝,不能只学习文化素养啊!
农业、军事、经济、工业等领域的知识,肯定掌握的越多越好。
而宋朝过度弱化皇帝的实务能力,使得皇帝不了解许多政策,自然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政策制定者”。
例如:蔡京的泡沫经济,童贯的军事奏报,简直一骗一个准。
这种教育也削弱了皇帝面对危机时的应对能力。
王黼刚才那套漂亮话,也只能骗骗赵佶这个门外汉。
他急步出列道:“陛下!臣蒙圣恩提举应奉局已是勉力而为,若再兼漕运司,恐分身乏术,反误了陛下大事……”
蔡京轻笑打断:“呵呵,王相太过谦了,正所谓一事不烦二主,而且以王相之才,区区漕运何足挂齿?”
蔡京语气转为戏谑,“王相不是想督办江南织造吗,正好拿这个练练手。”
赵佶抚掌道:“太师所言极是,王卿既能者,自当多劳。”
“可臣恐怕……”
“陛下既然已经首肯,王相就不要推辞了。
当然,若王相实在没有精力,不如把其他职务先辞了,专职操办陛下交代的花石纲和漕运,毕竟陛下对王相可是寄予厚望的。”
王黼不得已,只得领旨。
礼部尚书白时中出班奏道:“陛下,《周礼》云‘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今秋孟祭在即,太常寺已提交祭祀仪程,备齐礼器牲牢,请陛下示下主祭人选。”
北宋祭祀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
规模最大的,当属三年一次的“南郊祭天”,在冬至举办,皇帝亲祭,届时文武百官、禁军仪仗、宫乐舞姬等数万人参与,耗时数日。
其次是九月份的“明堂大礼”,也是每三年一次,与南郊祭交替举行。
而白时中说的“秋孟祭”,是最后一种大祭,祭祀太庙,称为“太庙时享”,因春夏秋冬每季一次,也可称为“四孟祭”。
前两种大祭,毕竟每三年才举办一次,需皇帝亲祭,至于“四孟祭”,皇帝一年主持一次即可。
赵佶道:“燕王掌宗正寺,亦通晓礼乐,就由燕王佐礼吧。”
赵俣出列,“臣、领旨。”
北宋严防宗室干政,判宗正寺通常不参与军国大事,仅限处理皇族的内部事务。
让赵俣主持祭祀的事,赵佶提前让人传了话,不然他可不会过来。
之后,又有几名官员奏报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为别的,只为在赵佶面前露一露脸。
一名小太监在赵佶耳边低声道:“官家,高衙内今日进宫了。”
“哦?”赵佶明显来了兴趣。
梁守忠在青州得了高世德的好处,回来后对他赞不绝口。
赵佶听说他拥有两只能载人的巨雕,心中不禁为之向往。
赵佶不光喜欢奇珍异宝,珍禽奇兽也在他的喜爱范畴,延福宫内就圈养着不少飞禽走兽。
赵佶满身都是艺术细菌,他的绘画题材丰富,风格细腻优雅,而且他还偏爱画鸟。
如今高世德回来了,他自然要观一观对方的大鸟了。
他轻轻摆手,打断了一位不知名官员的侃侃而谈。那官员见状,忙识趣地退回队列。
赵佶看向高俅道:“高卿,日前青州捷报频传,高世德立下不少功劳,朕听闻他已经回京了?”
高俅连忙出列,躬身道:“犬子微末之功,全赖陛下天威庇佑。
昨日他回京得见封赏敕书,当即向北叩首,涕泪俱下,感激陛下隆恩浩荡。
臣见他诚惶诚恐,今日特地带他入宫,专候朝后向陛下叩谢天恩。”
“难得这孩子有这份忠心,高卿既然已将世德带来了,何不此刻宣他上殿?”
高俅一副激动地瑟瑟发抖的样子,“臣惶恐!”
其实,高世德谢恩这种小事,没必要在朝会上接见。
而且赵佶说话的语气、称呼都略显亲近,这在私下很正常,可现在毕竟是朝会。
所以他才会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激动模样,当然,这也是俅哥的拿手好戏。
赵佶笑着摆了摆手,太监唱道:“宣——高世德进殿——!”
……
空旷的大殿内,高世德独自闲坐,好在内侍给他奉了一壶茶,他一杯接一杯地喝着,打发无聊时间。
高俅交代,等下朝后,会带他去见赵佶,并要求他跪着谢恩。
高世德本不愿遵从,奈何俅哥吹胡子瞪眼,苦口婆心加威逼利诱,最后连大棒都拎出来了。
一名内侍急步跑来,“高衙内,陛下召您入殿。”
高世德一愣,“啊?好,请前面带路。”
……
高世德头戴三梁冠,青缨垂肩;身着紫罗袍,气宇轩昂;腰悬金束带,流光幻彩;脚踩鹿皮靴,步履生风。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