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163节

  “免礼。”田义笑道,“你和你姑母说话,老夫自和你将来的小夫婿说话。”

  显然,他对朱寅更感兴趣。

  “稚虎。”田义直接称呼他的字,“你也懂宣德炉么?”

  他见朱寅看的神情专注,显然不是瞎看。

  朱寅也毫不客气的改口道:“回姑父大人话,侄儿不敢说懂。只是家父生前收购过宣德炉,是以有些了解。”

  田义点头微笑,“你且说来听听,看看有几分见解。”

  这其实就是考较了。考较朱寅是不是言之有物,见解有理。

  往往一个问题,就能掂量一个人的成色。

  知物,也非易事。

  朱寅沉吟一会儿,组织了一下语言,借用后世的话说道:

  “宣德炉用的是暹罗国进贡的红铜,宣庙敕工匠必十二炼,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故所铸特为美妙…”

  “孩儿以为,宣德炉最妙在色泽,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柔腻可掐,灿烂善变…”

  田义闻言,不禁颔首微笑。朱寅的回答,已经超出他的期待。

  小小年纪,已能鉴赏古器了。

  其器,不小!

  “善哉。”田义不吝赞赏的说道,“稚虎啊,你年纪虽小,已能发妙语了。”

  对于田义这等身份来说,一个“发妙语”的评价,还是对一个孩子,真的很不容易。

  众人说了几句,就一起入席。刚刚净手后准备动筷,忽然一个红衣宦官手持牙牌而入,恭声说道:

  “田公,爷爷密旨!”

  “爷爷密旨?”刚拿起筷子的田义立刻放下筷子,起身匆匆离开。

  按照规矩,只要来了旨意,无论在干什么事,立刻放下,第一时间领旨。

  “万岁爷来密旨了?”田夫人脸色一变,“会是什么事哩?”

  原本气氛轻松的家宴,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PS:今天就到这里了,比较忙,将近六千字。蟹蟹,晚安!各种求!

第116章 拜金帝

  熟知历史的朱寅知道,明清是封建专制的顶峰,皇帝喜欢下“密旨”。

  所谓密旨,不仅仅在于“秘密下达”,更在于不走正常途径,绕过圣旨生效程序,直接下达给执行者。

  对应的,是臣下秘密上呈的密疏(密奏)。

  而万历皇帝的密旨,多半是关于金银和享受的。

  办正事的虽然也有,可更多的还是捞钱、进贡、选美、采办等事。

  会是什么呢?

  朱寅想了想,觉得多半和本次大案有关系。

  可是本次大案是海瑞主办,而且早就奏报朝廷,朝廷已经在督办了,调子定的很严。

  是逆案。

  按说,南北三法司和锦衣卫在办的案子,万历没有必要下密旨给田义,过问本案。

  如果密旨一定关系到本案,那多半是关心涉案势力的财产。

  难道是想通过此案,狠狠捞一把?

  这才符合万历的性格。

  毕竟是贪财好货的万历爷,和嘉靖一样的抄家皇帝嘛,尝过抄家甜头的。

  而且万历抄家的银子,是从来不入太仓库的,只进私库。

  他曾经自得的对心腹太监说:“抄家比支取国库,更加便利。”

  可见其肺腑。

  这一次大案,很多江南的官员豪商倒霉,他还不借此机会,狠狠抄一次家?

  他就是个拜金帝啊。

  朱寅思索间,却听田夫人担忧的说道:“正儿,你说会是什么事?莫不是谁犯了事?”

  田正的神色也有点凝重,“娘放心便是,爹只是去领密旨,肯定和咱家无关。”

  虽然这么说,可他也有点忐忑。

  谢琅嬛的更是有点花容失色。

  也不怪他们担忧。生杀予夺、兴衰荣辱,都在天子一句话啊。

  天威难测,福祸难料。

  仅仅从家宴气氛的凝重,就能看出封建时代,皇权对臣民的威慑。

  宁采薇忽然安慰道:“姑母大人放心,陛下可能是为了税银,多半和银子有关。”

  她听朱寅说过,当今皇帝是多么贪财的主儿。

  为了钱,他可以不要脸。生一个公主,就敢向户部要十万两的“礼金”。公主出嫁,又要户部几十万两银子的嫁妆。

  然而要来的嫁妆,又不给公主,自己贪了。

  他还收取宦官的贿赂。以天子之尊受贿,带头破坏国法。

  他最喜欢用的手段就是罚俸、停俸。动不动就找借口罚款、不开工资。

  甚至,他还纵容太监盗掘古墓,取墓中金宝,连自己的祖坟都挖。结果后世遭到报应,他自己的陵墓也被挖了。

  然而他真就是又贪又菜。如此无所不用其极的敛财,最后还是太监拿大头,他自己却拿小头。

  这种人对各地太监下密旨,多半就是为了银子。

  “税银?”田夫人想了想,拨动佛珠说道:“阿弥陀佛!可能还真是!”

  她毕竟是田义夫人,即便不关心朝政,也听过一些事情。

  宁采薇一说,她一回想,也觉得真可能是为了银子。

  当今万岁爷,是个对银子上心的。

  田夫人顿时松了口气,笑道:

  “那就不要管你姑父了,他有皇命在身,额们自己受用便是,毋用等他。”

  “今夜是家宴,不用那些繁文缛节的礼仪,随意用就是了。”

  直到此时气氛轻松下来,众人才开始吃饭。

  朱寅发现,先不说桌上的菜色,单说杯碗盘碟、壶箸匙簋,就已经令人瞠目。

  筷子每人有两双。一双是象牙箸,色泽月白。一双是银箸。

  当然有一双是公筷,但是究竟哪一双是公筷?

  杯子是白玉螭龙杯,都是和田玉。还有一种很小的瓷盅,极其精美,大概是两钱的容量。

  凡瓷器都是官窑贡品,景德镇名窑烧制的,件件精美。

  就是渣斗,也是银器。

  光是这一套餐具,怕就是几千两银子。

  菜色以秦菜为主,最硬的三道菜,可能是唐宫中流传下来的浑羊殁忽、升平炙、凤凰胎。

  这些唐宫流传的名菜,如今只有陕西富贵人家爱吃,江南士绅很少吃了。

  还有明宫中的麒麟脯(不知何物)、什锦海鲜脍、东海鳆炙、西域马奶、马鲛鱼脯、陶庄黄雀…

  主食最引人注目的是荷叶香粳饭。伺餐的丫鬟用素手剥了,芳香扑鼻的放在瓷碗中,都是精致的花形。

  点心有贵妃红、汉宫棋、七返糕、巨胜奴,都是关中名点。

  今夜的家宴,主要是秦菜为主。

  田夫人亲自用银筷子给宁采薇夹了一块肉,“薇儿,这道菜你可认得?”

  “带把肘子。”宁采薇也给她夹了一块,“这可是额们关中名菜哩。”

  田夫人道:“今晚这家宴,多是咱们秦菜,你多吃点。”

  朱寅和宁采薇这才明白,银箸是公筷,牙箸是私筷,绝不混同。

  大家夹菜也不是夹一次吃一次。

  而是先用公筷一次夹好几样菜,放到面前的碟子里。然后再换了私筷,从自己的碟子里夹菜。

  朱寅很清楚,唐朝之后,世俗化的宋朝开始兴起了共餐制,和分餐制并存。

  但与此同时,宋朝也出现了公私双筷。而且,分餐制仍然是重要宴会的形式。

  到了明代,分餐制仍然存在,但一般只有豪门大宴和宫宴才用。到了清朝,风俗巨变,分餐制才彻底消亡。

  双筷制虽然始于宋代,但普通百姓用的不多。

  明朝也是如此。

  朱寅吃了几筷子菜,就有侍女倒酒了。

  酒水自然也是好的,都是大内的御酒满殿香、芙蓉液、兰花饮,酒香各自不同。

  田夫人对宁采薇和朱寅道:“我儿,你们年纪小,不宜多饮,喝两三盅就得了。多吃菜便是。”

  众人一动箸,就有侍膳的小丫鬟上前,用小刀割开浑羊殁忽的肚子,取出羊肚子中的鹅,然后将一整只羊羔拎走,只留下鹅。

  田夫人又换了筷子,亲自给宁采薇夹了一筷鹅肉,笑道:

  “这是额们关中的硬菜了,你年纪小,怕是很少吃。”

  “谢姑母大人。”宁采薇笑道。

首节 上一节 163/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