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164节
田正怕母亲冷落了朱寅,就给朱寅夹菜。
等到众人用完了晚饭,菜还剩了大半。根本吃不完。
田夫人对侍女们道:“撤了吧,赏给你们用了。”
侍女们一起道谢退下。
然后立刻有人献上漱口的茶盅,净手的铜匜,雪白的松棉手帕。几人一起漱口、洗手、擦干。
田夫人笑道:“虽是家宴,却是吃的有些油腻了。额们做个小茶会,解解腻,清清口。”
话刚落音,又有两个绿衣侍女换了茶案,献上了饭后茶。看那茶盒,却是一小罐碧涧明月,一小罐蒙顶石花。
至于普通人家都喝不起的西湖龙井,在富贵人家算不得顶级,一般不用。
宁采薇和朱寅不精茶道,单见那一对茶道少女打开器局,露出的“茶具十六器”,就已属不凡了。
磁砂茶铫,宣窑茶盏,茶针是金器,茶漏是玉器,茶匙是紫檀,还有茶台、茶炉…件件不凡。
就是那用来烹茶的炭,也是宫里常用的银霜寸炭。
两个少女用火折子点燃炉火,动作优雅、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各种茶具,看上去赏心悦目。
不一时,茶铫中就咕咚作响,水气氤氲,茶香四溢了。
几只洁白如玉的茶杯摆上,随即就凤点头的斟茶。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这一套下来,比朱寅和宁采薇自己泡茶喝繁复的多。
来到明朝后,两人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喝茶的。
谢琅嬛嫣然笑道:“时下这南京,附庸风雅之人极多。那些假茶,以次充好,专骗那些不识货的。”
田夫人道:“那是没办法的事。好茶存世稀少,有口福的毕竟不多。这茶叶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一般人家哪能分出三六九等?还不是全靠奸商一张口?”
宁采薇闻言心中一动。
茶叶是中国的最好,也是个很大的市场,哪怕在后世。
可是后世,华夏的茶叶品牌,却被西方品牌打的大败,沦为原材料。
这是因为,茶叶农产品的属性太浓,没有完成量化标准,也就难以品质分级。
这也是后世华夏茶道没落的原因之一:以次充好,市场混乱。
这一点,日本茶道就做的好多了。
如果能利用明朝仍然风行的茶道文化,掀起一场茶品革命,促进茶品的分级量化和商业化包装呢?
为何茶叶一定要是农产品,而不是作为茶品的原料,进一步加工?
宁采薇心中,有一个商业项目开始孕育了。
这是一个很大项目,很大的梦想,但需要很多钱,也需要市场培养。
宁采薇想到这里,就仔细品尝碧涧明月和蒙顶石花的不同,很快就明白了。
什么是好茶?
好茶就是:既好喝又特别。
碧涧明月和蒙顶石花都很好喝,可又各有不同,特色鲜明。
碧涧明月是青涩中带着松枝味,然后微苦,最后为甘。一口茶汤,味道四变,但需要细品。
这四种变化,犹如月圆月缺,月出月隐,清明空灵,不愧叫碧涧明月啊。
蒙顶石花则是不同。此茶入口如雪沫,味觉还没有出来,就有一种触觉。
这是因为,蒙顶石花的毫毛多而长,犹如霜华。一入沸水烹煮,茶毫如沫,就带给人一种美妙的触感。
而蒙顶石花的味道却是以苦为先,苦而后甘,最后生出一丝竹香。
“好喝。”平生第一次,宁采薇被真正的顶级好茶的魅力吸引。
“谢姑母厚爱,侄女今日有口福了。”
她这才明白,自己后世喝的所谓好茶,差的太远了。
朱寅各自品尝一下,也不禁赞道:“好喝。”
田夫人笑道:“喜欢就带点回去。琅嬛,吩咐茶房,选好的茶,每样称二两,让你妹妹带了家去。”
谢琅嬛道:“是。孩儿亲自安排。”
田夫人又道:“这茶具,也挑一套新的,让你妹妹家去。”
“是。”谢琅嬛领命。
田夫人还没有完,“还有那些点心,尤其是甜食,也都准备一些…”
谢琅嬛也笑了,“母亲放心,有的没的,孩儿都尽心。孩儿一见采薇妹妹,就十分喜欢她,就算母亲不说,孩儿也都省的。”
朱寅都有点无语了。
宁采薇这便宜姑母,真没白认啊。看来田夫人娘家亲人都死了,就把感情寄托在宁采薇身上。
他忽然又想到密旨,到底是什么呢?
………
却说田义来到书房,亲自净手焚香,跪下往北稽首,礼毕之后这才接过密旨。
密旨是皮纸信封,封口用了御印,却不是蜡丸。
只有特别机密的旨意,才用蜡丸。不是蜡丸,说明保密有限。
打开密旨,见到一笔很有火候的熟悉字迹,却是皇帝亲笔:
“老田:我听闻南边佛郎机输入乌香(鸦片)日多,每斤值银一二两,浙直、闽粤售卖者辄获暴利,服用乌香者不乏其人,此物真可谓福寿膏也。
我对他每说,该征一征税罢!他每一个二个,都说不可,真是好没道理,想是欺我不懂。
尤是某人,这厮信口胡说,没个尊卑上下,迟早惩创一番才好。
卿是三朝的老人,你在南京我最放心。卿可派员查实,各项数目一一详奏,以备征税入帑。
卿知我山陵在建,宫中采办珠宝,哪能短了银子?大内进项多多益善才可…”
田义看到这里,顿时松了口气。
光看到陛下自称“我”,就知道不是训斥降罪。
原来,陛下是听说海外进口的乌香(鸦片),数量越来越多,南方服用者也越来越多,价值白银一二两,就动了征税入内帑的念头。
可是咨询朝臣,多有反对征收乌香税。于是,陛下就下了密旨。
田义见这密旨文句,也不奇怪。
皇爷下密旨给各处内臣,向来不假文饰,多是当面说话一般,极少咬文爵字。
田义在南方几年,也听说濠镜(澳门)的洋夷对大明出售的阿片,越来越受欢迎。
但因为不是征税货物,税关官吏并无统计每年进口的数量、价格,是一笔没有算过的账目。
到底有多少乌香进口,要不要征税,税率多少,怎么征收…陛下关心这些。
但为了不让那些商人警觉,提前勾结税官瞒报数额避税,才下了密旨,让自己暗中查明各项数目。
田义继续看下去,却是:
“另,前次卿和海瑞等奏,南京洋夷勾连倭寇,各种谋逆事,惊骇中外…我因此忿怒动火,难以尽言,我已有明旨,严厉惩办他每,大法度治他一治,有干系者都要担起来,莫教他走脱一个…”
看到这里,田义还以为是对自己的申饬之言,谁知接下来却是:
“国朝按律,籍没者有三,谋反也,叛逆也,奸党也。那耶稣会在华产业,奸党、犯官之产业,具要查实登记,一体抄没送京,休教他转移寄存……”
原来皇爷关心耶稣会的在华产业,关心那些涉事官商的家产!
为了防止他们转移寄存钱财,让自己抓紧办理,将耶稣会和涉事官商的钱,全部查抄籍没,送往京师。
这件事,田义其实正在做,可却没有那么上心,也没有株连扩大的意思。
但是截止目前,也已经有价值几十万银子的籍没之产了。
可陛下所谓严办的意思,却是要扩大株连,让自己再兴大案。
南直隶和浙江、江西有头有脸的豪商,官员,宦官,已经查明的涉事者超过百人,都是非富即贵。
可其中很多人,和谋反、叛逆、奸党这三个罪名,一个也沾不上。
这些人并不知道那什么耶稣会的阴谋,也不知道秘密教会和倭寇的阴谋,也没有直接参与倒卖军械、盗窃宫中和孝陵神宫的东西。
他们成为帮凶和同党,也不是蓄意为之。很多人充其量只是贪污渎职而已。
罢官、流放、杀头都可。可要是肆意株连,罪及家族,那就是乱了国家法度。
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陛下是个喜欢抄家籍没的,可光靠抄家开源,又岂是长久之计?
田义心中忍不住暗叹一声。
陛下最上心的,似乎是内帑啊。这种事情,一国之君何须亲自过问?唉…
陛下沉湎祍席之娱、床笫之欢,去年以来已经怠于视朝,常和宫女嫔妃嬉戏于内廷。
就是这乌香(鸦片),也是助兴的虎狼之药。可暹罗国每年进贡一百斤,犹嫌不足。
如此下去,恐非国家之福。申相公他们,应该力劝陛下才是啊。
陛下的这道密旨,看起来是两件事,其实就是一件事:找钱。
无论是开征阿片税,还是追查耶稣会的产业,都是为了丰满内帑。
也是,这几年宫中开支太过浩大,陛下想开源也难免。
就在前年(万历十三年),陛下动用十万人修建自己的陵墓。光是建山陵这一项,就已经用了四百万两银子。
接下来几年要修完,还要花几百万两。
宫中膳食费用,增加到每年三十万两。
宫中嫔妃,每年光是脂粉钱,就增到四十万两。
宗室的俸禄,也在每年增加。
田义看完了密旨,就放在香炉焚烧。这也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