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13节
“好一个穆社!”商阳忍不住拍案叫绝,“稚虎,单凭穆社的社名,就高了菊社一头,格调立意,胜其多矣!”
“稚虎,我愿意加入穆社,为第一个社员,何如?”
徐渭忽然道:“昼明,我比你年长,有我在此,怎么也轮不到你是第一个社员吧?”
“阁下…”商阳讶然看着徐渭,“文长兄成名已久,高山景行,何必屈尊加入…”
“屁话。”徐渭直接粗口,“我为何就不能加入穆社?老夫此生不知入过多少社,如今再入一个,有何打紧?”
“朱社长虽只是十岁稚童,我瞧着却是更加顺眼,算我一个。”
“好吧。”商阳也不敢争执,只是觉得徐渭加入这穆社,会让很多人有压力。
朱寅却是正色道:“先生真要加入?我这个穆社,社规可是不小啊。”
徐渭笑道:“那又何妨?凡是像样的会社,哪个没有社规社章?我不守规矩一辈子,老了想守点规矩不行么?社规你随意定,你这个小社长能遵从,我这个老社员自然也能遵守。”
朱寅更是兴趣盎然,说道:
“穆社社址么,就定在我南庄庄园的秦峁茅庐。社规社章慢慢定,眼下咱们已经有三个社员。”
“昼明兄,到时还请帮我宣扬,让志同道合者加入穆社。不过宁缺毋滥,咱们可不能让人混进来。”
商阳笑指朱寅,对徐渭道:“文长兄,你看这位朱小社长,还真是像模像样,这就成竹在胸了,好大的主张啊。”
他虽然认识朱寅两个多月了,可是对朱寅的了解,还不如徐渭了解的深。
徐渭抚须道:“宣传会社之前,先要定下社规社章。别人要不要入社,先看社长,再看社章。”
朱寅道:“三天之内,社章就能出炉了。”
徐渭和商阳闻言,都很是期待朱寅的社章,不知道这位朱社长,会搞出什么样的规定。
但商阳还是很厚道的提醒道:
“稚虎,虽然你神童之名已经响彻南雍,可你毕竟只有十岁,很多人对你还是侧目孩视啊。咱这穆社,可能没有多少人加入,十人最多了。”
“南雍如今有十五六个会社,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社长不是已有名士之姿的贡生,就是差点考中举人的副贡。”
“这些会社,多则百余人,少则也有二三十人。可是咱这穆社,可能是整个南雍人数最少的会社。到时,你可不要气馁。”
商阳担心会伤了朱寅的心气。
但他要说实话。
朱寅也心里有数,笑道:“昼明兄和我想的差不离。咱们穆社,应该就是南雍最小的会社了。但这只是暂时的。”
朱寅早就有结社之心。
这次刚好是个契机。
他这个穆社,可不会只在国子监小打小闹。他要把穆社,办成天下凝聚力最强、势力最强的会社!
从一开始,他的穆社就没有把王瑞芳的菊社当成真正对手。
当然,菊社乃是高官子弟组成的衙内党,也绝不能小觑。
这些王孙公子,若说成事或许不足,但若说败事,却是绰绰有余!
………
玄武湖畔,王家宅邸。
湖畔的东菊园之中,琵琶如语。
一个十四五岁的清丽少女,怀抱琵琶,素手反弹,玉落珠盘般唱着一阙《霸王卸甲》。
周围的菊朵花团锦簇,芳香馥郁。
四五个少年闲坐碧池边,身穿锦绣袍服,熏香如醉,看上去个个不富即贵。
他们之中,年纪最大的不过十六七岁,最小的正是年仅十三的王瑞芳。
王瑞芳拿着鱼饵,喂着水榭下的鱼,清稚而俊美的脸蛋,看上去有点阴郁。
菊社成立了,和朱寅的乡试赌注也布置了,虽然不出所料的被父亲和祖父训斥了一顿,但事情也算做起来了,没有白挨骂。
等到朱寅那小东西明天来国子监,就由不得他逃避。
当然,朱寅只是个搭头。
“别唱了。”王瑞芳回过头来,不耐烦的扫了琵琶女一眼,“唱的什么《霸王卸甲》,小爷倒是想卸你的甲。”
他已经尝过女人的味道,并且食骨知髓,欲罢不能。
都已经偷偷去过勾栏了。
“哈哈!”一个方脸少年笑道,“二叔,这小娘还凑合,卸一次甲也是她的福气。只是二叔毕竟还在长身体,女人还是要克制一下。”
这少年正是当今内阁次辅王锡爵的侄子,王术。
他虽然好意劝诫王瑞芳,可是他自己也早就不是童子身了,年仅十六,就有了两房小妾。
另一个年纪稍小的长脸少年笑道:
“还是说正事吧。菊社成立才一天,就有三十六个社员。出身最差的,家中也是八品官位。”
“菊君(王瑞芳新取的字),咱们搞出如此声势,总不能只为对付那个狗屁神童吧?忒也看得起他,他配么?”
“当然不配。他凭什么?”王瑞芳施施然坐下来,“那不是牛刀杀鸡么?教训朱寅只是顺带的,只是我第一个目的。”
董释抚掌道:“我早就知道,菊君深谋远虑,走一步看三步,绝不会如此简单。”
“可笑有人说菊君此举幼稚荒唐,却不知菊君早就妙算在心,另有深意。”
董释等人向来以王瑞芳为主心骨,不仅是因为他是神童,更因为王瑞芳虽然年纪最小,却是他们之中最有心机的一个。
真就是人小鬼大。
却听王瑞芳说道:“今日哥几个都是自己人,小弟也该说说自己的谋划。”
“朱寅只是倒霉,妨碍了我的事而已,他死了都不冤。但我真正想做的事,主要还不是猎小虎。”
“他们以为我此举幼稚,以为我只是嫉妒任性,那再好不过,我巴不得他们这么想。”
“在说此事之前,我希望各位兄长,一定为咱们的计划保密!”
PS:今天身体不舒服,只能写这些了。大家觉得穆社的名字如何?社章会有那些内容?蟹蟹,晚安!
第141章 下大棋!
王瑞芳摘下一朵菊花,插在自己的头上,对着水影照了照,然后慢条斯理的说道:
“谁都知道乡试难。一难在考试名额,二难在录取。录取咱不说它,各凭本事罢了。可是这考试名额,却能大做文章。”
“明年就是乡试年。若是没有机会下场,那就要再等几年年,谁能等的起?”
“所以乡试的考试名额,菊社要拿到五十个!”
什么?王术等人听了,都面面相觑,不敢想象。
“菊君。”年纪最大的徐元晋摇头,“整个南雍三千多监生,也只有六十个乡试名额。我等就要拿五十?”
“我等虽然是关系户,可科举是朝廷抡才大典,也不是我们开的啊。”
就是向来最捧王瑞芳的董释,此时也不太懂事的说道:
“是啊菊君,南京国子监总共只有六十个参考名额,菊社就算再厉害,也拿不到五十个名额。”
“十五个名额顶天了。”王术也是摇头,“就这十五个名额,还要算上我们这些关系户。不算我们这些关系户,其实六七个就不错了。”
他们都觉得王瑞芳异想天开。
王瑞芳却是微微一笑,“所以我说,诸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们觉得拿到五十个名额难,那是因为南雍总共只有六十个名额。”
“可是如果我们让南雍的考试名额增加到一百,多出四十个名额,你们还觉得难么?”
“什么?”王术吓了一跳,“二叔,我们怎能有这个本事?”
徐元晋、董释也难以置信。
王瑞芳摇摇头,“你们别忘了,南雍只剩六十个乡试名额,并非一直如此。我查过了,正统年间,南雍还有三百个乡试名额。永乐朝南雍更是有五百乡试名额!”
“南雍乡试名额越来越少,也不是朝廷的意思,而是北方士子闹的,北人嫉妒南人文教,抨击南人考的孝廉多。”
“考进士南北分榜,本来就是照顾北人,可他们还不满足,连乡试也要争一争。”
王瑞芳说到这里,语气玩味。
“他们喜欢闹么。多次一闹,朝廷就削减江南乡试名额,安抚北方士人。”
“可是江南各州县,朝中都有人站台,谁也不愿意削减乡试名额。最后,这板子就打到南京国子监身上。”
“结果,江南各州县的乡试名额,都是没怎么削减。反倒是南雍,因为是太学,没人心疼,最后削减到只有六十个名额。”
“这也是为何,南雍没落的原因。”
徐元晋等人闻言,都露出一丝释然之色。这些事情,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
“原来如此。”王术点头,“二叔年纪虽小,知道的却比我等多啊。”
董释再次懂事起来,“那是当然。菊君才是真正的南雍神童,至于那朱稚虎,就是个哗众取宠的黄口小儿。”
王瑞芳将那个比他还大两岁的琵琶少女搂在怀里,一边上下其手,一边继续说道:
“如今江南寻常一县,都有三十个乡试名额啊。可堂堂南京国子监,大明顶级学宫,居然只顶两个寻常县!这像话么?”
“南雍可是东吴就有的千年学宫,太祖、成祖、仁宗亲自来讲过学的,如今只剩六十个乡试名额,成何体统?”
“再看北雍,同样是国子监,却有一百二十个乡试名额,是南雍两倍!这公平么?”
“咱们也要闹!会闹的孩子才有奶吃!”
说到这里,咬牙狠狠在琵琶少女身上捏了一下。琵琶少女“啊”的惨叫一声,疼的眼泪都出来了。
“鬼嚎个甚!不懂事的贱人!仔细你的皮!”王瑞芳笑骂一声,“不信那就这么疼!滚下去,到小爷房里候着!”
琵琶少女戚戚哀哀,忍气吞声的退下,引来一阵无良的哄笑。
徐元晋促狭的笑道:“菊君果然聪明过人啊,年仅十三,就是在女人这方面,也比咱们强。”
王瑞芳不但恬不知耻的照单全收,反而神色自得的说道:
“你们见过西洋画和东洋画么?啧啧,端的匪夷所思啊。唐寅的那些画,还真是太含蓄了。”
几人闻言,顿时眼睛发亮,“哦?菊君还看过西洋和东洋的荤画?敢问妙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