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40节
所谓用不完,其实就是劣质铁太多,但好铁很少。
至于冶金理论上,中西方差距更大。
最要命的是,明朝普遍用煤炼钢,造出来的铁劣质不堪。
当然,清朝的铁更是低劣到令人作呕的地步,大量的土铁甚至一摔就碎,用手能扳断。
其实不仅仅是炼铁,整个华夏的科技体系,明清都是在退步。
其实想想就知道了。
几百年研究四书五经考科举、蔑视“奇淫技巧”的朝代,科技怎么可能不退步?
这种社会氛围都能进步,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朱寅趁机说道:“大明如今,造船、火器、炼铁等样样技不如人,就是因为大明只重四书五经,不重格物真理。”
“不重格物真理?”众人听到这句话,都是若有所思。
朱寅这种说法,在明朝根本不新鲜。
晚明时期,很多人被西洋知识冲击后,都有了这种认识。
可是这些人无力改变现实。
如果不是满清入关,延续明末的历史,明朝可能会纠错,变革。
这是大概率事件。因为明末已经有了大变革的思潮。
可惜满清入关,打断了这一切,终究是错过了。
丁火根拿着朱寅整理出来的资料,感到分量很重。
造三座厂,要花很多钱,风险也很大。可能是最后钱花了,东西搞不成。
可既然大帅和节帅都定了,那就认真照办。
若是成了,靖海军的实力就会一飞冲天。
最后,又是商量战马的事情。
戚继光提议,去朝鲜买马。
别看朝鲜国小,可是国内的战马却不少。而且朝鲜能很方便的和女真贸易。
朝鲜那帮两班贵族,为了钱什么都敢干。
只要给钱,别说卖马给海盗,就是卖给倭寇,他们也会干。
朱寅说道:“义父说的对,虽说朝鲜的战马一定不便宜,可也只有这个法子。”
他虽然能去辽东,可若是走私战马被明军抓住,那就完了。
买朝鲜的战马,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至于国内…明军自己都缺战马。九镇骑兵,哪一镇的战马不是缺额?
众人一直商量到很晚,直到朱寅交代了很多事情,这才宣布散会。
第二天大早,朱寅和宁采薇姐妹给戚继光拜年。
诸将也给戚继光和朱寅拜年。
万历十六年终于到了。
朱寅又大了一岁。
朱寅当即以节度使的身份,赏赐诸将金银、宝石、裘衣、奶粉等物。
这是朱寅第一次赏赐诸将。
接着,又宣布设立八旗,亲自任命八旗旗长、副旗长、都尉等职。
并决定,半年之后,亲自来岱山岛授旗。
初一晚上,朱寅又秘密接见了布置在岛上的眼线,赏赐了他们,布置了新任务。
初二日,安排好一切之后,朱寅和戚继光等人,一起乘船回南京。
这一次,朱寅不仅带了白糖等物资,还挑选了十几个可靠的护卫,增加自己的安保。
宁采薇也挑选了七八个勇猛善战的女兵。
一路上花了不少买路钱,正月初五,船终于回到了南京。
戚继光看着巍峨的南京城,感慨万千的说道:
“多少年了,老夫终于又来了南京。”
“稚虎啊,先和我去祭拜孝陵吧。”
朱寅摇头:“义父如今是夺职削籍,并无官职,怎么能被去祭拜孝陵呢?”
戚继光这才想起,原来自己已无祭拜孝陵的资格。
“走吧。”戚继光的神色有点没落,“去你家。”
朱寅笑道:“爹,家里有个客卿,也算你的故人。”
戚继光忍不住问道:“是谁?”
朱寅卖关子道:“爹去了就知道了,就当给爹一个惊喜。”
戚继光摇摇头,也不再问,反而呵呵一笑。
“能是什么惊喜?难不成那人还是绝世美人么?”
稚虎这孩子,太过聪明了,不像个孩子,倒像个妖孽。
只有此时,反而有些稚子的童趣。
一大群人换了马车,冒雪回到青桥里,来到周家别墅,首先看到一大片修建好的厂坊。
宁采薇好几个月没有回来,看到糖果厂坊终于建好,神色顿时有点激动。
我的糖果厂!宁寅集团的起点!
众人进入院子,戚继光好奇的四方打量,忽然目光一凝。
只见一个熟悉的老者,身穿狐裘,站在一株怒放的红梅面前,旁若无人的在雪地上作画。
“咦?”戚继光看到这道人影,忍不住惊讶出声。
那狐裘老者转头,首先一眼看见戚继光,眨眨眼睛,也是“咦”的一声,墨汁淋漓的画笔,不禁停滞了。
“戚大将军?”
“徐先生?”
“是你啊!”两人不约而同的说出这三个字。
随即,又不约而同的仰天大笑。
“哈哈哈!”
PS:第二卷完,明天就是第三卷了,所以从明天开始,标题就是四个字了。关于五行旗,其实是不现实的,因为五行相克,都有意象元素,容易造成思想分裂。至于明朝的冶炼技术,这个肯定有争论。蟹蟹,晚安。
第154章 端午初夏
两人笑声一个苍茫,一个清朗。数十年风雨云烟,皆在相逢大笑间。
大雪之中,两人相对而立,泪目而笑,真有隔世之感。
戚继光高大魁伟,气势苍劲,须发斑白,虎老余威在。
徐文长鹤骨松姿,风度峻峭,银发如霜,剑古残锋藏。
故人契阔多年,云树之思,月落屋梁。今日相逢他乡,当真不胜欢喜。
徐渭打量戚继光,慨然说道:
“军中杀气横千丈,并作秋风一道归。元敬将军昔年铁马横戈,气寒千古,何等英雄也。然多年不见,终究名将见白头。”
戚继光也神色感慨,不甚唏嘘的说道:
“文长先生当年以白衣书生领袖幕府,赞画大计,指点江山,宛如周郎再生,风采照人。今日重逢,可知岁月无情。”
戚继光和徐渭都没有想到,多年后居然再次相逢。
想当年,戚继光在浙直总督胡宗宪麾下为将,徐渭在胡宗宪幕府为谋主,可谓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不但是老朋友,还有袍泽之谊,而且惺惺相惜,引为知交。
徐文长不像那种藐视戚继光的文人。在他看来,戚继光是古今罕见的儒将,文采武略,有古名将风采。
他写诗给戚继光,称赞戚继光军功。戚继光调到辽东后,他还专程北上,去塞外探望。
而在戚继光眼里,徐渭虽然狂放不羁,却通兵法,知军机,精谋略,窥朝政。
绝非那种自命清高的酸腐文人,也不是一般的绍兴师爷,而是无双国士。
在蓟镇统兵之时,戚继光还向李成梁推荐徐渭。李成梁这才请徐渭教授其子李如松兵法韬略。
朱寅等人看到这一幕,不禁都有点感动。
“义父,先生,还请入室饮酒,围炉叙旧吧。外面风雪大,不要受了寒。”
朱寅很贴心的说道,担心两个老者为风寒所伤,影响寿元。
如今真是数九寒冬。江南的冬天,湿冷难当。即便朱寅和宁采薇这种不怕冷的孩子,也不胜其寒。
戚继光和徐渭当下一起入室,围炉而坐。
这是一间冬室暖庐,墙壁夹心防寒,地下有地龙供热,屋中还有铜兽炭炉,暖气融融。
天冷之后,徐渭就住在这间暖庐,逍遥自在,整日诗酒书画,十分惬意。
此时,屋外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屋中却温暖如春。
朱寅吩咐温酒上菜,让戚继光和徐渭喝酒吃菜,好好叙旧。
就是他自己也退了出去,不再打搅二人。免得当“电灯泡”。
暖庐之中,两壶老酒,两位老人。
两人寒暄几句,徐渭喝了一碗绍兴黄酒,喟叹一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