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251节

  而且看起来,似乎在一群士子之中,颇有威信。

  难道是他?

  中年书生立刻想起一个名字:“朱寅,朱稚虎。”

  听说此子是南雍神童,年仅十岁入国子监,书法、文章、诗赋、琴棋,已经颇为可观了。

  嗯,年纪对的上,也是南雍士子,多半就是那个号称神童的小老虎了。

  可是,朱寅居然还会射箭?

  若是他,还真是小老虎啊。

  中年士子更是来了兴趣,且看这清稚少年是否能射中。

  此时,身穿小号箭衣的朱寅,不慌不忙的站起来,手持三斗软弓,脚踏一双木屐,走到一个射位。

  他从箭壶中抽出一支羽箭,动作娴熟自如,显然对弓箭毫不陌生。

  中年士子不禁点头。他光看朱寅的动作,就知道这小人儿一定会射箭!

  朱寅拉弓搭箭,三斗软弓顿时被轻而易举的拉满。

  众人见状,不禁喝彩一声。

  你道为何?原来虽然三斗弓是软弓,可朱寅毕竟只有十一岁。十一岁能拉满三斗轻弓,已属不易!

  他们不知道,朱寅可是每天都要练习戚家武术的,身体力气比同龄人强的多。

  他自信到了十八岁,一定能轻易拉满一石硬弓。

  “嗖”的一声,朱寅的羽箭激射而出,正中十丈外一棵柳树上的小艾草球。

  中!

  “好!”顾起元等人忍不住喝彩,“想不到稚虎不仅是会射,而是善射也!”

  可是众人的喝彩还没有落音,朱寅第二箭也射了出去。

  “嗖”的一声,正中更远一点的艾球,这次最少有十二丈。

  “真善射也!”看热闹的中年士子,不禁抚掌喝彩。

  他听到众士子呼喊“稚虎”,立刻知道自己的猜对了。

  就是那个名声鹊起的南雍神童。

  作为尚武的山西人,他也会射箭,当知县时甚至亲自率兵剿匪。

  可是他自问,自己的箭术不如这个孩子!

  只是这个孩子力气不足,只能用轻弓罢了。要说准头和娴熟,比自己强啊。

  朱寅忍不住回头,看到不远处的老柳树下,坐着一个气度俨然的中年士人,一看就是个官员。

  那种上位者的威严,根本掩饰不住。

  朱寅可是特务出身啊,对南直隶的大佬们,都是做过一番了解的。

  虽然他没有见过此人,但隐隐猜到,可能是那几个人之一,应该不出那几个人的范围。

  朱寅佯装不见,而是再一次拉弓射箭,行云流水般射出第三箭。

  “嗖!”

  第三箭更远,直接射中十五丈外的艾球。

  “好!”

  “彩!”

  “稚虎真是乳虎!”

  “唉呀,稚虎有李广、养由基之风也!”

  众人见到朱寅连发三箭,一箭比一箭远,还箭不虚发,都是喝彩连连。

  原来,朱寅还善射啊。

  他们不知道,朱寅在后世就喜欢射箭。到了明朝之后,在女真部落待了半年,几乎每日跟着女真人练习骑射。

  回到中原之后,骑射也没有落下。身边又是戚继光、兰察、梅赫等箭术高手。

  箭术不精才奇怪了。

  不仅仅是他,就是宁采薇,因为跟着女真少女嘎洛射箭,箭术也像模像样了。

  朱寅射完三箭,眼睛余光捕捉到那中年士子的赞赏之色,然后看着神色既佩服又惭愧的宣社众士子,小大人般的朗然说道:

  “我不是有射箭天分,只是心中有尚武二字而已!”

  “我大明以武定天下,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原。靠的不是诗词文章,靠的是赫赫武功,金戈铁马。”

  “朝廷治天下靠的是文教,可忘战必危,怎么能偏废武事呢?”

  “如今国朝盛世二百余年,可武道衰微,士民忘战,以至于南倭北虏,纷扰至今。”

  “我等士子,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不能光读圣贤书,也要强壮体魄,效力国家太平!”

  “我等在此射箭,发扬国朝射礼,扬君子六艺之道,总比某些同学,日日混迹秦淮风月为强。”

  “人各有志,他们自在秦淮河风流潇洒,一掷千金。我等寒门士子,自当恪守君子之道,怀器以待时。”

  “好!”那中年士子,终于被朱寅的话说的站起来,“子虽年幼,却有古士的豪气!”

  朱寅似乎才发现他,神色一怔,目光有点呆萌,虽然肃然行礼道:“晚生朱寅,言行无状,让先生见笑了。”

  那中年士子抚须笑道:“何来无状?稚虎,你有这番见识,胜过世人多矣。可惜啊,很多人装糊涂罢了。”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之色。

  他调到南京不到两月,认识他的人很少。他也不认为,在场的监生有人认识自己。

  朱寅道:“晚生惭愧,先生之言,汗颜无地了。恕晚生眼拙,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中年士子摆摆手,“我只是路过此地,好奇一观耳。姓名无需提及,若是有缘,日后当会再见。”

  他可不能说自己的名字。

  可他却关心另外一件事,“你方才说,有南雍同学,日日流连烟花之地?都有何人呐?”

  朱寅心中暗笑,神色却是肃然,摇头道:

  “抱歉。这就不便告诉先生了。他们虽然在青楼混迹,却毕竟是晚生同窗,所谓君子不言人之短,只能无可奉告也。”

  “哈哈!”中年士子大笑,“好个无可奉告!看不出你还有义气!罢了,我也不问你了。”

  说完点点头,环视一眼顾起元等人,这才转身离去。

  朱寅看着中年士子的背影,不动声色的露出一丝微笑。

  也好。王瑞芳本来就要倒霉了。再浇一瓢油,再踏一只脚,更热闹。

  ………

  却说那中年士子上了马车,直接往城中而去。

  他进了城,忽然吩咐道:“往东,去秦淮河!本官倒要看看,哪些学生,端午还在青楼鬼混!”

  PS:累了,晚安,满地打滚…想撒泼了。本书不是节奏慢,是就是这个风格,写的本来就是这种东西。认为本书节凑慢的,是不知道本书的写作重点。

第160章 烝母报嫂!

  十里秦淮,画舫如烟,青楼林立。

  秦淮河最顶级的大画舫,不是真正的船,而是临水修建的朱楼红院。

  所谓画船,只是这些顶级勾栏的“派出船”。

  此处当真是烟花圣地。不但尽是秦楼楚馆,艳窟章台,甚至还有出卖男色的象姑馆。

  南京是有教坊司的。本来教坊司下属的十六楼、丽春园、富乐院,都是南京最顶级的勾栏,就在秦淮河畔。

  可是如今,教坊司所属的十六楼“旧院”勾栏,早就被私人青楼取代了。

  秦淮艳窟恰好多在钞库街上,邻近夫子庙。一个是色,一个是钱,一个是权,似乎很有寓意。

  繁华的钞库街上,一路走来都是“青砖碧瓦马头墙,回廊挂落隔扇窗”。

  这些上档次的勾栏瓦舍,都是临水面街的河厅河房建筑。面向河流的一面,不但有亲水露台,还有私家码头,停着各自的花船。

  若是没有这香艳醉人的十里秦淮,这座六朝金粉的风流南都,就会失去那最勾魂摄魄的一笔了。

  如今的秦淮河,最著名的青楼有媚香楼、如意坊、柳春院等,都号称美人如云,风月无边。

  是以,这一带又被称为平康坊。

  只因今日是端午,所以客人不多。女校书们遵守风俗,毒日大多不愿开门营业。

  端午是祛除五毒不祥的毒日,不宜做那香艳生意,容易生病。

  可是柳春院中,却仍然莺歌燕舞,热闹非凡。

  因为柳春院中,来了一群豪门子弟。其中一人,还是柳春院幕后大东主魏国公府的公子。

  光看院门前停的华丽车桥,就知道客人的身份了。

  这群端午毒日都要来勾栏消遣的公子王孙,当然就是王瑞芳、徐晋元、董释、徐宏基等人了。

  香风如醉的画堂之内,管弦悠扬,丝竹靡靡,欢声笑语的十分欢快。

  好几个金尊玉贵的少年,在莺莺燕燕的环绕下乐不思蜀,醉意微醺。

  年仅十四的王瑞芳,已经是风月场上的常客,万花丛中的老手了。

  要说他玩弄作践女人的本事,那还真是神童。小小年纪,就对女色十分上心,秘密收藏的春宫秘戏等图册,就足以自夸自傲了。

  此时的王瑞芳,一身白衣,躺怀跣足的靠在一个少女的怀中,美滋滋的喝着花酒。

  一边喝花酒,一边动手动脚。

  “你这骚货,明明是个如狼似虎,坐地吸土的,还装的菩萨一般,当小爷不知道么?”

  王瑞芳吃吃笑道,一只不安分的手十分下流。

  那少女还是个清倌人,大庭广众之下哪里受得了他这个?恨不得给他一耳光。

首节 上一节 251/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