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72节
“那也未必。”礼部尚书王弘诲说道,“当年杨公十二岁中举,难说朱寅不能十一中举啊。”
他这话当然也是客气话。
在他心里,朱寅哪能和杨廷和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在座的大人物,除了沈一贯和乔壁星之外,都不认为朱寅能考中,更别说能打破杨廷和的神话了。
那可是乡试!
他们认为,朱寅就算是神童,起码也要几年之后才有希望中举。
吏部尚书丘橓也说起客气话,多少有点皮里阳秋:“大宗伯说的不错,朱寅可是肩吾兄的高徒,就算这次不中,下科也必中的。”
工部尚书阴武卿言不由衷的笑道:“是这个道理。若是这科中了,那就是十一岁的孝廉,也算开国以来的奇观了,可谓祥瑞也。”
哪怕心中不认为朱寅能中举,当着沈一贯的面还是要说几句场面话。
沈一贯装糊涂的笑道:“那就借诸位吉言了。稚虎如真能中举,乡试鹿鸣宴时,就让他为诸位把盏斟酒。”
众人闻言,都是呵呵一笑,其乐融融。他们倒是借着朱寅这个话题,活跃了气氛。
宁采薇十分乖巧,干脆客串起了侍女,为众人烹茶、斟茶,延长和这些人相处的时间,增加他们对自己的印象。
接着,又趁机献上早就准备好的奶糖,每人一盒,请老爷们品尝。
众老爷虽然见多识广,享尽人间富贵,可哪里见过奶糖这种东西?
只见这奶糖的外盒上是一副精美的刻画,一个戴着绿色宝石项链的女子,抱着一只白兔,上面是四个篆体字:月兔奶糖。
画上的嫦娥,不但脖子上的项链是绿色,就是头簪、手镯、戒指也是绿色,倒也新奇。
这糖叫月兔奶糖么?名字也是新奇啊。
下面又是一行稍小的行书:“月兔奶糖,最甜最香。”
宁采薇欺负大明没有广告法,直接用了两个最字。
而这行字之下,又是一行蝇头小字:
“宁寅糖业,让人生更甜些。”
精美的纸盒后面,先是一段尺牍:
“大唐贞观十九年,宁氏敬献奶糖,曰软玉饯。宫妃、诸王、公主、勋贵、使臣无不喜。太宗悦,赐名奶糖,封宁氏主为中散大夫,赐绯鱼袋。”
这段尺牍之下又是几行字:
“等级:限量上等品。”
“生产日期:万历十六年八月初八。”
“保质期:三年。”
有趣,有趣啊。还没尝到味道,这光看外盒上的字画尺牍,就足以引人注目了。
可众人都是学富五车、熟读经史,却想不起来历史上有“宁氏献糖”的记载,难道是自己读书不广,孤陋寡闻?
打开外盒,却是一颗颗油皮纸包裹的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寸长的乳白色糖块,羊脂玉一般,带着淡淡的奶香。
先不说口味如何,单看这奶糖的卖相,就已经不俗了。
乔壁星是个认真的人,不然怎么是山西老西儿呢?他剥开一颗奶糖,没有立刻品尝,而是问道:
“采薇,这宁氏献糖之事,我还真是闻所未闻,难道是我孤陋寡闻么?”
丘橓捻动抚须,“老夫也没有见过记载。对唐史,老夫自问还算博知,却不知有宁氏献糖之事啊。”
王弘诲也道:“即便真有此事,这献个奶糖,就能赐予绯鱼袋,封五品中散大夫,却是过了。太宗不是因口腹之欲,就滥行封赏之君。”
宁采薇被戳穿,心中暗骂这些人较真,神色不变的笑道:
“这是宁氏的家族秘史,当年还有封赏的敕书呢。或许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宁氏后裔却是知道的。”
乔壁星等人“哦”了一声,微笑不语。
沈一贯咳嗽一声,赶紧笑道:
“史书有正史官史,也有稗官野史啊。唐时故事,我等焉能尽知?就算正史不载,也未必没有发生,权当莫须有也。”
莫须有?众人神色怪异,却也只能点头,不敢断定没有。
众人心中只能腹诽沈一贯滑头。
沈一贯早就品尝过奶糖,宁采薇还专门寄了几十斤奶糖到宁波,给他的家人品尝,所以他对此物很有信心,说道:
“诸位可以一尝为快,品评一番这曾经风靡唐宫的奶糖,究是何风味。”
风靡唐宫这种莫须有之言,他说的煞有其事,毫无压力。
他这一说,众人也不端着了,纷纷将奶糖放入口中。
入口就是一股奶香,比他们喝过的人乳羊乳更香甜,而且很有弹性,嚼头十足,口感的确是非美妙。
众人品尝过一颗之后,虽然神色平静如常,可心中无不暗暗惊讶。
是真好吃。虽然不能说“最甜最香”,但香甜恰到好处,香醇浑厚,风味绝佳。
居然是从未吃到过的美味点心。
说是什么“风靡唐宫”的失传甜品,绝对有人相信。
宁采薇笑吟吟的说道:“不过是甜品而已,老爷们愿意品尝,也就是疼我了。”
“诸位老爷若是觉得月兔奶糖还不难吃,孩儿就多备一些,送到各家府上,给公子娘子们尝尝鲜。”
众人都是有点心动,只是不好明着同意。
乔壁星道:“这月兔奶糖一斤值银几何?”
宁采薇伸出一根春葱般的手指,“也不贵。每斤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
众人都是点头。嗯,不贵,良心了。一两银子能买到一斤这种奶糖,算是物超所值。
实际上贵不贵?真的贵。宁采薇可是几倍的暴利!
如今一石白米,也不值一两白银。这一斤奶糖,比一石米还贵啊。
可其实又不贵。因为月兔奶糖就是独家产品,产量有限。
宁采薇眼见众人都不吱声,当然知道他们是默许了。
这本就是她今日的目标之一,通过月兔奶糖为媒介,在沈一贯的帮助下,结交这些南京大佬,为宁寅商社构建人脉资源。
………
万历十六年八月十三,被起复为吏部侍郎的沈一贯,在按制拜谒孝陵之后,北上入京。
通济门外,沈一贯叮嘱送行的宁采薇道:
“稚虎若不能中举,让他千万莫要气馁,还是要按照老夫教授之法,勤学苦读。三年后再战,六年、九年后都不迟。”
“男儿在世顶天立地,无以经霜雪,不能成大器也。遇到挫折并非坏事,只要斗志弥坚,只会越挫越勇。”
“若是侥幸取中,也要戒骄戒躁,努力备考明年春闱。万不可骄傲自大,轻视天下英雄。”
宁采薇道:“是。先生放心,孩儿会时时提醒稚虎。”
沈一贯又道:“还有一件事,老夫也要叮嘱于你。若是稚虎中了,必要在正月初七之前动身北上,才不会误了春闱考期。”
宁采薇道:“是,孩儿记住了。”
说完,令人将一大箱礼物搬上沈一贯的官船,又私下给了沈一贯的随从们每人五两银子,叮嘱他们路上照顾好沈师。
沈一贯心中有数,不禁暗赞宁采薇孝顺贤惠。
告别送行的众人,沈一贯登上官船,忍不住吟诵道:
“何来称若土,泛泛起清风。诗卷留西派,禅心近北宗。花明丹似女,松老秃如翁。前日天台去,辛勤折数筇。”
………
送别沈一贯之后,宁采薇又去了一趟守备衙门。看望田义和宁氏。
田义一见到宁采薇就说道:“之前稚虎提醒的好!苏州真有大疫了!如今已经开始蔓延!若非早有准备,眼下还不知怎生狼狈。”
“采薇,你之前说的药物,都准备好了么?”
宁采薇心头一跳,“已经准备了一部分,但可能还不够,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原来,早在六月宁清尘就已经研究出几种有用的后世新中药,于是宁采薇就来找田义,愿意承包官府的药物采购。
这还不是田义一句的事?
田义也相信朱寅和宁采薇。
田义答应,要是疫病流行,就以户部名义,采购宁寅商社的药物。若是药物有效,会大量采购,指定宁寅商社为官药商。
宁采薇得到田义的支持,立刻将八个药园的上百药工,全部招到了厂院中的制药作坊,按照宁清尘的方子,日夜赶工的炮制药物。
两个月下来,已经造出八千多斤药物,价值万余两。
这还是宁清尘定的便宜价格。
田义道:“这次大疫来势凶猛,没有小半年怕是难以平息。你把造好的药全部送到南京药库,老夫写道手令,让户部立刻兑现银子。”
“你有了现银,就多招人手,多买药材,多造药物。这药物上的事情,老夫就交给你了。”
宁采薇才回到青桥里,立刻将药物运到南京。
药物肯定是有效果的,她相信妹妹的专业水平。
抗疫的事情她也不用管,她又不是官府。她的责任,就是及时提供足够的、有效的、便宜的药物。
这就是最大的贡献。
为了制造抗疫的药,她连本来的“春阳丹”计划都暂停了。
回到青桥里的第二件事,宁采薇就以录事寮寮史的名义,派遣四个年纪最大的学生范忆安、李铉成、罗言、乐正远,携带经费一千两,在几个护卫的护送下,去北京组建“北寮”。
这是之前朱寅就定下的方案,就连组建“北寮”的章程办法都制定了。只是朱寅这几个月一直在忙于备考,没有来得及实施。
宁采薇也不想等了,干脆尽快组建北寮。
第三天,范忆安等人过了中秋节,在宁采薇面授机宜之后,就带着一千两的经费离开青桥里,北上京师。
从今以后,录事寮就有了南寮和北寮两大分支。但总部暂时还是在江宁。